《老北京美食,狗不理包子》 到北京,都知道最著名的,上得了台面儿的美食就两样儿:全聚德烤鸭和东来顺涮羊肉。其它的什么美食啊、小吃啊那就不计其数了。 天津,就一样儿:狗不理包子。当然还有一个天津大麻花儿和耳朵眼儿炸糕,不过那只能算是小吃。 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四海扬名。可这狗不理包子为什么叫这名儿?按现在正式的说法是创始人小名叫狗子,生意太忙顾不上理人,所以他开的包子铺被称为狗不理,……这听着就让人糊涂,怎么个太忙顾不上理人,主顾来了不理不睬,买卖还怎么做?另外民间传说里这狗不理包子不仅好吃,吃了还能升官发财,是不是真有这么回事儿? 有一段时间,我家住东四,在东四把口,靠近演乐胡同有一家国营包子铺,一碗馄饨三两包子就能对付一顿饭,我经常到那里解决午饭,有一次碰上一个从天津来的朋友,这朋友不是外人,是我二大爷的舅姥爷的堂弟,从小在天津二大爷家长大,算是个老天津卫。刚巧也在这儿吃包子、馄饨,这小子把这包子铺贬得一文不值,然后就开始给我讲“狗不理包子”的典故,气得在这家包子铺工作的几位阿姨,一个劲儿的用白眼儿翻他。 这位天津的朋友说,天津包子铺太多了,不是每种包子都叫狗不理,旧时的狗不理包子与众不同,天津人有句话:“包子有肉,不在褶儿上。”其实这话都多余,不在褶儿上当然是在馅料上,可狗不理包子全是十八个褶儿,一个不多一个不少,里面的馅儿也讲究,人们评价它是“馅大油多,肥而不腻,清香可口”。 这三句评语来得十分不易,馅料最大的讲究在于搭配,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时令不同,搭配的比例都有变化,肉馅里的香油葱姜放多方少全有定量,不凭眼力,必须看秤下料,最关键的一点,那时候没有味精,用骨头汤鸡汤调味儿,这种包子吃起来自然不一样。 狗不理包皮子的祖师姓高名贵友,小名狗子,自打清朝光绪年间开始,摆摊儿卖包子,小买卖雇不起帮手,这摊子座上所有的活儿,全是他自己打点。高贵友这名字起得好,可本身只是个摆摊儿卖包子的,能有多高贵?再说常来的主顾们不知道大名,习惯“狗子狗子”的这么招呼他,后来狗子凭着真材实料手艺精湛,把生意做得越来越火,回头客也越来越多,来买包子的人都排长队。狗子实在忙不过来了,只好想了个办法,在眼前放一个大碗,无论谁买包皮子,先把钱扔到碗里,他不用抬头,一看碗里是多少钱,该给几两包子就给人家拿好了递上去,只看钱不说话,连头也不用抬,能省的动作全省了,由此才得狗不理的名号。 狗不理包子的买卖越做越大,从天津运河边的小摊位变成了包子铺,又从包子铺变成了饭馆。清朝末年天津卫是驻军的地方,有袁世凯的部队在小站练兵,兵营里某位带兵的军官,听说了狗不理包子的美名,赶上不当差那天特意过去尝尝,买来包子往嘴里一放,一咬一嘴油,那味道又香又鲜,心里赞叹果然是名不虚传。 过了些天,恰逢袁世凯做寿,这军官发愁送什么贺礼,袁世凯手握兵权,要钱有钱、要权有权,结交的全是名公巨卿,这样的领导你能送什么礼?礼轻了不仅拿不出手,还有可能得罪上司,礼重了又送不起,这军官想来想去,想起了前两天刚吃的狗不理包子,到袁世凯袁大人做寿的日子,拎了两盒狗不理包子去贺寿,袁世凯尝了一个也是连声称好,真是跟一般的包子不同,从此把这军官视为心腹着重提拔。 要说袁世凯后来能当上袁大总统,那心眼儿能少得了吗,专会花小钱办大事。他学这军官的法子,拎着两盒包子去拜见慈禧太后,慈禧在宫里天天吃御膳,御膳房里什么样的包子不会做?却真没有这种民间风味,慈禧本来也是只老馋猫,一吃就吃上瘾了,龇着大板牙笑得前仰后合,还认为袁世凯身为朝廷高官,却连这普通百姓才吃的包子都知道,必定是一位体恤民情的好官,袁世凯也因此更得势了,所以说狗不理包子不光能解馋,还能让人飞黄腾达。 据我所知,前边狗子卖包子的事绝对属实,至于袁世凯给慈禧太后送包皮子,只有我那位天津朋友说过,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他编的。不过他说的军阀袁世凯会“花小钱办大事儿”倒是真的,那些军阀还一个本事是“说大话、使小钱儿”,那是另外的故事了。那就不用讲啦,现在的中国不就是军阀变种么?“说大话,使小钱”是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啊 《天下第一吃货》 清代有个诗人、散文家袁枚。风流倜傥,人称才子。因为写了一本《随园食单》,被人称作“美食家”。大概是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吃货。他的《随园食单》两百多年来被南北“餐饮业”的师傅视为烹饪秘籍。由吃货一跃成为美食家。 袁枚说:“三年可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不了一只好火腿。”真可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老夫子传人。不过话说得有点儿过火儿,惹恼了一个家伙。这家伙故意跟他开玩笑,给他送了一只瘦骨嶙峋、老态龙钟、半死不活的老鸭。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就像鸡肋。最可气,标签上写着“雏鸭”二字,字写得还挺漂亮。袁枚也不生气,退还原物,还写了一封回单给他,比这只老鸭还可笑:
“您所赠送的、题签特地标明的‘雏鸭’,已经收到,非常高兴。可是仔细一看,似乎名不副实。这只‘雏鸭’老态龙钟,一副可怜相,看来它的年龄与老夫差不了许多吧!如果把它烹而食之实乃罪过,不是长一副像《山海经》中西王母那样的铁齿钢牙,把鸭子如砍树锯木一样嚼碎,恐怕是难以下咽。如果把它养起来,我又没有吕洞宾返老还童的丹药,鸭子只能日渐其老,真让人左右为难。如果它真是一只‘雏鸭’,只是像您一样,因为少年老成,才作此龙钟之状,那么,我不能把它视作食物,而应该当作高贵的宾客,以礼相加,更是不敢怠慢了。 春秋时期,鲁国的公父文伯宴请南宫敬叔,让露睹父当陪客。公父文伯殷勤地请露睹父食鳖,上席的鳖很小,露睹父认为这是看不起他,很不高兴,不肯吃,并说:‘等它长大了,我再吃吧!’我这里也斗胆学一学露睹父,把‘雏鸭’原物奉还,等您把它再养一养,稍微肥一点、大一点,或让它投胎转世,我们再吃它如何?”结果两人皆大欢喜。 这是种转怒为喜的幽默。这主要看对谁幽默了,对朋友和君子没关系,碰到小人就麻烦啦。 袁枚有个“学长”,比他长一辈儿。叫赵执信,18岁中二甲进士,21岁为翰林编修,23岁担任山西乡试正考官,少年得志、前途似锦。所谓二甲进士:殿试以后,分为一甲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这么个三甲。一甲的前三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 二甲进士学问也就不小啦。他就比较倒霉,因为幽默,得罪了小人,几乎丧命。事情是这样滴: 那时的富家子弟、富豪一类的人,进京赶考或办事儿,喜欢欲攀附京中名流。有个富豪子弟,叫黄某,送给赵执信一份丰厚的礼物,外带自己的诗稿儿。但赵执信看不起这个势利小人,回柬写道:“土物拜登,大稿璧谢。”意思是:土产我收下了,大作您拿回去。这是客气说法,真是的意思是:您的诗太臭,没法欣赏,连改的希望都没有!言外之意,您从此后别再作诗啦,该干嘛干嘛吧。 这样一来,黄某对他恨之入骨。后来黄某挟私愤、找到机会,揭发赵执信等人在国丧期间听戏,观看洪昇的《长生殿》,于是剧作者洪昇连同听众一起下狱。后人有诗评论此事:“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起因就是因为那一封小小回柬,虽是幽默,但确深深的伤害了黄某的“自尊心”。话说回来,一个人“自尊心”要强到这种程度,肯定是个SB无疑。 回过头来再说枚园撰写的《随园食单》,之所以被后代厨师捧为至宝,原因是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烹饪技术和中国南北菜点。后来成为是有关清朝饮食的重要著作。 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菜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茶酒单十四个部分,详细论述了中国14至18世纪中叶流行的三百多种菜式。 特别强调饮食烹饪必须重视原料的选择,指出“大抵一席之肴,司厨之功居其六,买办之功居其四”。他还强调烹饪必须讲究食肴的色香味美,并强调原色原香。文中写到“一物有一物之味,不可混而同之”。文中还把烹调美食看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条件。除此之外,袁氏将中国传统的道德观融入到其饮食理论中,特设戒单,其中意思是,人不可胡吃海塞,逮什么吃什么,就像广东人,只能成为吃货。又比如火锅,除去“涮羊肉”,大概都不够格成为火锅。至于什么四川麻辣烫、后来的“天下一大涮”那就更完蛋了。 评曰: 君子如水,小人如油。君子沉静,小人浮滑。大千世界既有君子,必有小人,相生相伴,相克相生、如影随形。您想啊,要都是君子,肯定没什么滋味儿,用《醉打山门》鲁智深的话说:“寡淡得能淡出鸟儿来”,所以也需要如油的小人调剂一下,只是不能太多,否则腻烦。 君子与小人孪生:对于小人,君子之心始不觉察,待到查得,往往心慈手软,以至姑息养奸,使小人逢凶化吉。待小人成势、祸及君子时,往往痛心疾首,但于事无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