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为旧体诗诗体的一种,与古体诗、近体诗构成古典诗歌中的三大类。由于乐府是合乐的声诗,以后凡是可传唱的诗,广义上都可称为乐府。 《乐府诗集》中有一首《城中谣》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 城中好广眉,四方且牛额。 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解释下来,非常粗俗:城市里流行高发髻,(不论男女,古人男子也留头,到大清朝才变成“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到民国时期才彻底剪掉辫子,男女在头发上算是有别了。)城市周围的人发髻高达一尺。城市里喜欢前额宽阔,城市周围的人额头赛过牛。城市里的人流行宽大衣袖,四周的人,把整匹帛披在身上。 非常夸张。夸张是文学作品最基本的艺术手法,据说传承于诗经中的赋比兴。夸张归夸张,说得确实是实情,与现实生活几乎完全相符。这样,看起来不怎么美的诗句,也会永久的流传下来,当然了,与乐府诗的可以配曲、传唱分不开。歌词既简单又不断重复,歌词好像都是酱紫滴。诗经中大部分诗都这样。 中国历史上,类似的诗歌很多,和这首诗类似的有《长恨歌》中的“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民谣也有“生女勿悲酸,生男匆喜欢。男不封侯女作妃,看女却为门上楣”之说。 现如今习主席皇帝发动的厕所革命,有异曲同工之妙。 习主席语录:“小厕所,大民生,要坚持不懈的进行厕所革命”,把厕所革命进行到底。*
在轰轰烈烈“厕所革命”指引下,中国许多公厕,厕纸通常是免费的,不过经常会被拿走。一些省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用了面部识别系统。为了获取免费厕纸,使用者需看着摄像头,摄像头会对面部进行扫描然后确认。同一个使用者如果在一小时内重返同一个厕所,则不会获得免费厕纸,这么做是为了防止偷窃和浪费厕纸!南京草场门大街旁市民广场的一座公厕内,新启用的刷脸免费厕纸机引来不少居民体验。* 广东佛山长鹿旅游休博园内的一座公厕环境优雅,没有异味,游客甚至在其中吃东西、打游戏。* 附“乐府诗”简介: “乐府”本指管理音乐的官府,起源于秦代,是秦的音乐官署。汉代,汉惠帝设“乐府令”,汉武帝扩大“乐府署”的规模,掌管俗乐,收集民间的歌辞入乐。“采诗夜诵,命司马相如等数十人为诗赋,由于该官署是采集赵国、秦国、楚国各地的讴谣,后人便以乐府或乐府诗作为民歌的代称。后人把乐府机关配乐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 汉人乐府最早称“歌诗”,也就是可以歌唱的诗,即来自民间的歌辞。后来贵族文人所作的颂歌,以及国外输入的乐曲,军乐等,也跟民歌合流。最后士大夫也大量仿制民歌来写诗,于是有民间无名氏的乐府和文人乐府的区别。 乐府诗的形成受《诗经》影响。汉乐府一面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艺术传统和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一面突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汉乐府诗句长短不一,以五言句式为主,但二至八言都有,形式自由变化,参差错落,不拘一格。有句式整齐的齐言诗,也有错综参差的杂言诗。篇幅长短均有,最长的达三百五十余句,短的则仅数句。汉乐府押韵灵活,有句句押韵,有隔句押韵,也有隔两句、三句押韵的。所以,乐府诗的形式较自由,字数、句数不限,用韵较宽,可不押韵,平仄、对仗也不限制。 汉乐府又发展了《诗经》的叙事成分而形成叙事诗,发展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属民间歌辞,语言朴实自然,回旋反覆,形象鲜明,音调和谐,文字活泼,保持了口语的真面目,有音无义的叹词,也一并保留。 另一特色,是叙事诗的逐步发展,描写深刻,叙事详尽,情节较完整,人物形象较具体生动,并出现符合人物性格的对白,以及用对白推动情节。最有名的莫过于《陌上桑》、《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