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旅游,档次最高的是人文、文化、民俗旅游,但您要是不知道点儿当地的民俗、文物、历史典故、传说故事,那纯粹瞎掰,顶多算是个游山玩水、购物旅游,太粗俗。 比如说,颐和园万寿山排云殿山脚下,沿昆明湖有一条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无不色彩缤纷,极尽妍态。这些画的表现内容,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以及封神榜、聊斋志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甚至古老的山海经及较为近代的三言二拍、镜花缘、老残游记中的故事也囊括在内。光是看图讲故事,没有几十天的功夫下不来。 不瞒您说,当初我上的中学,在颐和园附近,光是为了看这些画儿、琢磨这些画儿什么意思,讲得什么,就专程跑了好几十趟!不过反正是离得近,不花车钱,另外呢?门票都不用买,从昆明湖西堤那边儿的破墙缺口儿上爬进去。………有一次看到廊樑拐角的一幅不起眼儿的小画儿,画着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毕恭毕敬的站在一个似乎是后花园儿的门外,我就说:“这应该是“程门立雪”,一起去的一个同学,说是我说得不对,因为看不出是在下雪,据他说应该是“张生等崔莺莺”,另一个同学非说是“张良拜师”,您瞧差多少!为此我们几个争得不可开交,最后还打赌,赌一包“方便面”,因为那时候,方便面刚开始有,很珍贵,一般当做点心吃,一包一毛五。不过后来不了了之了,因为找不到裁判。无法证实谁对谁不对。……您要是什么都不知道,那不是太寒碜了吗?还旅的什么游呢? 再比如说,北京菜市口。现在就是北京一个热闹的商业街道路口儿。没什么看头儿,这类商业街,满世界都是。但您要是听我讲讲这菜市口的历史,再到北京去,肯定觉得非去看看不可,因为那地方是古代杀人场、冤魂不散乡。哪怕是转一圈走走也值得。尤其是,那地方有个“鹤寿堂”中药店,是中国有名的老字号,与“同仁堂”不相上下。您无论如何得去一趟,为什么呢?看完故事您就明白啦。 这老北京,有名儿的胡同三千六,没名儿的胡同赛牛毛。出宣武门往南,有个地方叫菜市口,那是旧时处决犯人的法场,也是四九城(北京城讲究内九外七皇城四。四九城,主要指内城,如今的二环以内)里最热闹的所在。赶上出红差,京城最火爆的戏园子都没这儿热闹。什么叫出红差?杀人哪。满清王朝垮台之后,决囚的刑场改到了城郊,不在闹市行刑了,如今那里的宣武区菜市口商场,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仍和当年一样繁华。您要想看看百余年前刑部刽子手斩首的鬼头刀、凌迟的分尸刀,就只有去国家历史博物馆参观了。至于那法场、伏魔柱、捆妖绳、断头台早就没影儿啦。这回说的是清朝末年,发生在菜市口法场的真实故事。没错儿,也是听我二舅讲的,我二舅叫贾不懂…… 明朝杀人的法场在西市,现在叫西四,到北京一提东单西单、东四西四,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分别是四个牌楼。西四是西四牌楼的简称,与东四牌楼相对。另外还有东单牌楼、西单牌楼。清朝将法场换到宣武门外的菜市口,那地方菜摊特别集中,是个大菜市场,京郊农民车推担挑,把时令蔬菜运到京城贩卖,久而久之形成了这个菜市,很像近代北京的蔬菜批发市场,当然也兼零售。每天买菜卖菜的人络绎不绝。说是“菜市”,其实什么都有,像什么鸡鸭鱼肉、海鲜野味、五味调料、甚至扫帚簸箕、锅碗瓢盆儿都有。法场设在菜市口也是因为这地方热闹,能够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成语叫杀鸡吓猴。让普通老百姓都看看王法森严,最好老实巴交地活着,吃饱了撑的也别轻易犯事儿。 清朝最重的死刑是凌迟,千刀万剐,说文了叫“磔刑”,刽子手将犯了大罪的死囚,赤身裸体绑到木桩子上,那柱子就叫“伏魔柱”,然后,一刀一刀碎割,凌迟最少八刀,多者三四千刀,囚犯死了之后枭首示众,剩下的尸骨剁碎了喂狗,从肉体上把这个人彻底消灭。这种刑法太残酷、太不人道,到清朝末年就给废除了。 为什么废除呢?说起来还是外国人的功劳,正经说是“西方文明”的功劳。有一位法国人来到北京,这人是个摄影师,带着照相机到菜市口拍了一组照片。这组照片记录了三次凌迟酷刑:头一次是个老太太,第二次是个很瘦的男子,第三次是个壮汉,这三个死囚受刑的过程,从头到尾被法国人用照相机拍了下来,虽然是黑白照片,可那血腥程度仍让人毛骨悚然。他回到法国把这组照片制成了明信片,外国人本来以为遥远的东方古国很神秘、很美,一看这凌迟的照片,都感到野蛮残忍,跟想象中的不一样,厌恶之感顿生。满清皇帝也觉得让洋人这么看中国不好,随即颁旨废除了凌迟酷刑。这些照片现在网上都能找到,翻拍的法国明信片。有位博主还贴过这组明信片儿的部分图片。胆大好奇的可以自己搜着看看,反正我是有点儿不忍看。下面引用了两张,那是为说明什么叫“人血馒头”。* 根据记载,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被凌迟处死的犯人,是北京城赫赫有名的大盗康小八。这康小八是个身上背了几十条人命的贼,仗着手里有把洋槍无恶不作,官差拿他都没办法,只好从王府里请出形意拳和八卦掌的两位高手儿,这两人一个叫马玉堂,一个叫廖海波,两人都是一等一的大内高手、武术名家。他们二位联手才逮到了康小八,经有司审问之后,押送菜市口凌迟处死。康小八胖墩墩黑黝黝的身材,死到临头也真硬气,一般刽子手下刀,通常是先把罪犯额上的皮割开,拉下来遮住双眼,免得罪犯看到自己受剐的样子,康小八却不让刽子手这么做,非要瞧瞧自己怎么死,刽子手一边割他身上的肉,他还一边若无其事地给人家指指点点,围观看热闹的老百姓算是开了眼了。可从康小八之后,菜市口就没有剐刑了,只剩下砍头和腰斩。您要说:“我不信,刀割身上肉,还能神色从容、指指点点吗?”那您往后看,有一段儿专门介绍“凌迟处死”,看完了您就信啦。 晚清时天下大乱,什么变法维新、什么革命党、什么义和团,再加上京城里的毛贼草寇,隔不了几天就有出红差的,最忙的人就是刑部刽子手,菜市口法场可热闹了,尤其是清末的一些重臣和社会名流,被判了斩立决,一个个都是名动天下的大人物,老百姓听说过没见过,因此不分男女老幼,摩肩接踵争先恐后地挤到前边来看。当时在菜市口发生过很多耸人听闻的怪事。 光绪皇帝变法维新失败,朝中很多大臣受了牵连,有些满族的大臣虽然落下死罪,但毕竟这江山是满人的,往往法外开恩,不用在菜市口大庭广众之下身首两分,有时候就在天牢里关着,忽然来了几个传旨的,或赐一杯有毒的鸩酒,或赐一根上吊用的三尺白绫,让罪人自己了断性命。最严厉的是把人按住了手脚,取黄纸蘸湿了往脸上糊,糊上一层又一层,人活着全凭鼻子和嘴呼吸,脸上被黄纸糊住,很快便会被活活憋死。 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恨透了这帮子变法维新的人,将抓到的维新义士们送到菜市口处决,特意吩咐刑部把刽子手的刀换了,换成刃上有豁口的钝刀,因为当时废除凌迟已久,慈禧也不敢随意更改国法,让刽子手换成钝刀,等于拿好几十斤的大铁片子砍头,没个五六刀砍不下人头来,老佛爷这份心思不能明说,通过太监给刑部下了密旨,让这几位义士死得越惨越慢越好。 变法失败之后,以谭嗣同为首共有六名义士,史称“戊戌六君子”,这六个人出红差那天,震动了整个京城。怎么叫出红差呢?开刀问斩之前,监斩官要用朱砂红笔,把犯人的名字勾掉,刽子手砍下首级,还要拎着头颅过来请监斩官检验,按大清律例,官员必须用朱砂笔在这颗脑袋上点一下,一颗人头换一支笔,随后这朱笔就能卖大价钱,做买卖的商家认为这红笔可以镇宅辟邪保平安。另外刽子手手起刀落,死囚身首两分,溅得满地血红,刽子手扎的腰带也是红色,刑场上处处犯红,所以叫出红差。 还有一种人血馒头专治肺痨的传闻,上面那幅图片就是有人在法场上蘸人血馒头的现场照片。这蘸人血馒头也不是件随随便便的勾当,必须是罪犯人头刚刚落地的时候,用馒头堵在脖腔上,又鲜又热的血才行,越新鲜、越热,治病效果越好,回家后立刻用灶火烤焦,越焦越好。因此有好几个等级的人血馒头,当然,赚钱的是刽子手一伙儿,那伙人凭“秋后斩决”,大发横财。 鲁迅有篇小说《药》,就是根据这种传闻来的。我对鲁迅作品向来不敢兴趣,不过这篇《药》,语文课本儿里有,想不看都不成。语文老师讲得还挺深奥,说是映射什么”秋瑾”,就是临死前,写过“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那位“鉴湖女侠”。讲得时候老师严肃地说:辛亥革命以前的革命离老百姓太远,以至于死后还有愚民用革命志士的血蘸馒头治病云云……… 谭嗣同等人宁死不屈,临刑前慷慨陈词,高喊:“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怨愤之气直冲牛斗。当时的监斩官是慈禧太后心腹,唯恐这些人死前说了不该说的话触怒老佛爷,又怕有人来劫法场,因此命刽子手尽快动手,之前的程序全都免了,刽子手用钝刀挨个斩首,六君子死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但这几个人也真够硬气,有的人宁死不跪,让官差拿铁棍子把腿骨打折了才跪下,有的人头掉了,满腔鲜血喷溅出一丈开外,没头的尸体却屹立不倒,头颅落在地上二目圆睁,这就是死得不服,把来菜市口看热闹的百姓们吓得鸦雀无声,家家回去烧香祈福,求菩萨保佑。 谭嗣同临刑之前,用煤屑在墙上题诗,这诗是给他一个过命的朋友写的:“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这朋友也不是一般人,乃是北京城里有名的一位侠客,此人擅使一柄重达百斤的大刀,姓王名五,北京人口顺,给起了个绰号叫大刀王五,因为出身草莽,家里大排行第五,就叫王五了。名字虽然土了点儿,但本事是真高,他跟谭嗣同两个人是英雄相惜莫逆之交,当初动过劫法场的念头,可谭嗣同铁了心要拿自己的鲜血唤醒国人,没让王五这么做。那首诗中就贯穿了这样的意思。等谭嗣同被斩在菜市口之后,弃尸于市,人们虽然同情,却都不敢帮忙收尸,夜里王五背着大刀过来,先是抚尸大哭,然后收敛起来,第二年运回故里安葬。 王五爷这么大的本事,附近即使官差看见了也不敢过问,直到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惹得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有教友告诉联军军官,污蔑王五曾经参加过义和团,并且亲手杀了很多洋兵。结果联军派了五十几个德国兵前去捉拿,双方在打磨厂(宣武区地名)相遇,拉家伙动起手来,可怜王五爷大刀厉害,却挡不住洋槍,当场被乱槍打死,脑袋都让人割走了。 据说谭嗣同生前得过一柄宝剑,名为“凤矩”,出事之前将此剑送给了王五,王五妥善收藏,连同他那口大刀,由其家人一直保存到解放之后。可惜到了大炼钢铁的时候,这柄罕见的宝剑,连同王五的大刀,全给扔进炉里化成了铁水。 这就是说菜市口的故事太多了,几百年来,被处决在此的犯人不计其数。每逢秋后,便是刑部集中处决死囚的日子,那些比较重要的人物,到菜市口之前还要站在木笼里,用囚车推着满城游街,普通的死囚就是绳捆索绑,戴上手铐脚镣,被官差一路打到法场,两旁全是看热闹的,连菜市口附近的屋顶房檐树梢上都挤满了人。 要说的,算是晚清最热闹的一场红差,发生在光绪初年。为什么最热闹?因为一次斩首的犯人最多,多达七十几人,这伙人相互都认识,是一伙犯了事儿的土匪,这么多人一块掉脑袋,说明这娄子捅得不小。您要问犯的什么事儿?只因盗挖皇陵,跟谋反忤逆是同等的罪过,凡是牵涉在内的人,全被判了个斩立决,绑到菜市口开刀问斩。 在满清律法中,有斩监候和斩立决的分别。斩监候拿现在的话说,相当于判处死刑缓期执行,判了个斩刑,先放到死牢里监起来,等着开刀,开刀的日子或长或短,家里打点到了或有路子的也有可能就不斩了;斩立决则正好相反,属于立即处决的意思。当年这场大案说是盗皇陵,其实不是盗了清朝皇上的陵寝,土贼们盗挖的墓叫“八王坟”。 且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