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里之后,连续几天,一门心思只想如何让二丫儿姐下星期天,还能带我们去西大地。母亲是“街道积极份子”,在“居委会”办的一个纸盒厂做临时工。从厂子带回不少橡皮筋儿,一直宝贝似的存着,不知干什么用。我死说活说,母亲答应我,送给二丫儿姐!因为母亲也知道,二丫曾经为买皮筋儿跟她妈妈要钱,被她妈臭骂了一顿,我妈也看不惯,直接带着我去二丫儿家当面“送礼”,二丫妈非常高兴,二丫儿就更不用说了! 这以后,只要我一找二丫姐,她妈没有不答应的。这大概就是早期的贿赂。说起跳皮筋儿,二丫儿姐绝对天下第一,从来就没输过!我虽然不会跳,但经常看二丫姐跳,对跳皮筋儿也算是半个内行。 跳皮筋儿分单挑、双挑,单挑就一根皮筋儿,双挑两根皮筋儿。单挑容易跳。很多时候,皮筋儿不够长,只能单挑。那时皮筋儿一分钱10只,每只皮筋儿只是直径一寸多一点儿的圆圈儿,连接起来,最短也得3米以上才能跳,全算下来,钱也不少。别看二丫姐皮筋儿跳得那么好,始终就没有自己的一条像样儿的皮筋儿。为买皮筋儿还挨了她妈一顿骂。这回好了,二姐高兴,我也高兴! 跳皮筋最少得三个人以上,虽然一个人也能跳,两头儿能拉起来就行,不过那太没意思了,没有竞争性,玩儿什么都没劲。两个人拉皮筋儿,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跳。高度从脚腕开始,依次是小腿(到膝盖)、大腿(到大腿根儿)、腰、腋下、肩膀、耳朵、头顶、小举(手臂稍弯)、大举(手臂伸直)。三个人的时候,各跳个的,坏了下台,换人。四个人分两个人一拨儿……。三人争先跳,用“手心手背”决出第一,剩下的两个人再“cei钉壳”就是“石头剪子布”决定先后。要是四个人以上,通常反复用“手心手背”分拨儿,身高相差太多的时候,高矮搭配,不能让一方都是高个儿,否则就不公平了。 跳得时候,嘴里唱着:“小皮球儿,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九八九九一百一。”……一局就算完了,没出什么错儿,皮筋儿就生一级,跳错了换人。跳起来还有各种花样儿,什么脚前脚后、一掂两掂啦,缠腕(脚腕)卷腕啦等等,……。所以常跳皮筋儿,不禁锻炼身体,还能加强节奏感,对唱歌儿有好处。 双挑比单挑难跳,尤其比较低的时候,皮筋儿中部,几乎紧贴地面,脚腕拉线,小女孩儿脚腕儿又细,两股皮筋儿距离很近,单凭一只脚,还要按节奏挑出一根儿来跳,不许碰另一根皮筋儿,否则犯规、下台。所以低有低的难处,高有高的难处。到小举或大举的时候,有时双方约定可以“打拍子”,皮筋儿太高,腿脚够不着时,可以用一只手,把皮筋儿按下来再跳。 二丫儿姐从来就没输过!身高、腿长不说,她会劈叉!纵叉(前后)一劈到底都有富裕,横叉(左右)稍微差一点儿。再高的皮筋儿,不打拍子也能够得到,而且还会跳起来够。二丫儿姐跳皮筋儿还一个特点,高度在肩膀以下不穿鞋,光着脚跳!据二丫姐说是为了省鞋,她妈老说她疯丫头费鞋! 这回有了自己的皮筋儿,都接起来足有7、8米长。足够双挑的。二姐一高兴,非要让我学着跳几下,看着容易,一跳还真麻烦,别看弹球儿行,跳皮筋儿还真是女孩子才能玩儿。看着我笨手笨脚的,二姐这个笑啊……。所以,若论跳皮筋儿,我也会一点儿,就是二丫姐教的…… 没问题了,星期天我们三个又偷偷的奔了西大地了。为什么偷偷的?怕同院儿别的孩子跟着,二丫儿姐一个人照顾不过来。二丫儿姐在全院儿孩子中绝对是“领袖”人物,没有不服的。我妈常说二丫儿她妈死脑筋,守着这么好的闺女还净给孩子气受。可能就是常说的“家家有本儿难念的经”、“清官难断家务事”吧。 这一天“西河大鼓”母女没出摊儿,我们到处瞎逛,先看了看耍猴儿的,大肚三儿最感兴趣,我和二丫儿姐不怎么喜欢,觉得那个猴子的动作太简单,带个县官儿帽子,走几圈儿、连续翻几个跟头、行个礼,耍猴儿的嘴里念念有词,还是河南人,声音沙哑,不好听。最精彩的也不过是走钢丝,就是一条拉直了的破绳子! 之后我们就专门找人最多的圈子,挤进去一看,嚯!原来是练“硬气功”的。三五个彪形大汉,来回在厂子里转圈儿,一边儿转,一边儿互问互答。什么“今天练点儿什么呀”,“当然是咱们的绝活儿啦”,“怎么练哪”,“有单练、有和练”,“单练有什么呀?”“单练有蟒蛇穿洞,有气吞环宇”,“合练有什么呀?”,“合练有油锤灌顶、掌劈鹅卵石”,“还有哪!有霸王开山………” 其实是在招揽人,人越多越好。不过看场中间,还真是不一般,有两把长把儿大铁锤,堆着不少整块红砖、鹅卵石,还有一扇磨盘!不知哪弄来的。几条三腿儿板凳算是休息的地方。另外还有筐子、篓子等等。 第一个节目是“蟒蛇穿洞”,只见一个挺瘦的家伙,从竹篓里拿出一条蛇来,不大也就二尺来长,挺细,也就小拇指那么粗。先是在手里玩儿,绕来绕去,到后来,引诱着蛇往自己鼻子眼钻,这一下坏了,二丫儿姐不敢看了,又舍不得走,紧紧拽住我的手,背过身去,闭上眼睛还不够,另一只手捂着眼睛,嘴里喊:“哎呀妈呀,我可不敢看,大宝,帮姐看着点儿,演完了告诉我!”看二姐抓我抓得那么紧,我心里这个高兴啊,嘴里说:“没关系,二姐,我才不怕呢,你也不用怕,那蛇肯定不咬人,……好好好,完了我叫你…… 这可真是:一物降一物,小鬼怕山神。 ********** 只见那个玩儿蛇人,先是让蛇从一个鼻孔进去,从另一个鼻孔出来,后来居然让蛇尾露在鼻孔外,蛇头从嘴里出来,好不怕人!更有甚者,一直维持这个样子,开始收钱!只见玩儿蛇人鼻涕、眼泪、口水一起流也不在乎,一只手托着小铜锣,转圈儿向看客收钱,旁边儿一个汉子嘴里念叨:“各位老少爷们儿,大哥大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您赏俩钱儿,我们好吃饭……吃完饭才能伺候您,……”此情此景有点儿钱的谁好意思不给呀!所以收了不少钱。不过钱扔在铜锣里并没有声音(像电影里演的那样,电影都是骗人),因为那时用的一分、二分、五分等等都是纸币,根本就没有硬币一说儿!一分叫“一百”,二分叫“二百”……一毛钱叫“一千”,一元钱叫“一万”。新钱币是后来才改的。 二丫儿姐死死抓住我不敢回头,嘴里不住地问:“完了没有?是不是快完啦?”,我有意吓唬他一下,说:“行了,完了,都收钱啦!”,二姐慢慢转过头,睁眼一看,“啊!”的一声,使劲儿的用两只手捶打我的后背:“你个死大宝,让你骗我!……”。打的我这叫一个舒服,不住地哈哈大笑。时隔多年,每每想到此处,心里都甜甜的。 之后是“油锤灌顶”,一个人,头顶4、5块一摞红砖,另一人用大锤砸下去,砖头破散、四处乱飞,被击人毫发无伤; 然后是所谓“气吞环宇”,敢情“环宇”是个小孩儿拳头大小的铁球!一个壮汉,双手不住的倒腾着铁球,缓步走到场子正中,令人不禁想到金庸武打小说中的铁胆英雄周老爷子,那周老爷子凭手中的一对儿铁胆(也就是小铁球)打遍天下无敌手!停下脚步之后,双腿微弯,类似于“骑马蹲裆式”,张大嘴向上,当着众多观众眼目,把铁球放入口中,然后猛一跺右脚,活生生把铁球吞入腹中!站直身体,缓缓边走向观众,边伸舌头、咧嘴,让众人检验:铁球确实吞下。旁边的一个伙计故意大声说:“吃啦?我的妈呀,别噎着!喝口水吧?”。另一个年长者也故意训斥道:“别胡说八道,小子,这叫“气冲牛斗”,那铁球全凭你师傅一口气,托在半腹,要是喝水,可就要了你师傅的命啦!”伙计接着打岔:“这可怎么好,难道要出人命不成?师傅唉,你老人家千万别想不开,要死也不是这么个死法儿……” 此时,周围的观众,大气儿都不敢出,静悄悄的看着……师傅转了两圈儿,返回正中位置,还原“骑马蹲裆式”,比方才低一些,双臂向外回环,拳心向上,收于两肋,看样子像是在“运气”,运了足有半分钟的气,突然,双腿发力,身体挺直,两手猛托胸下,随着一声大吼,“呔!”,硬是把个铁球,喷出两三米远!看得周围观众胆战心惊之后,齐声大呼:“好啊,好!”。之后,掌班儿的往铁球落地处扔一块儿手帕叫到:“您哪位受累,把球给捡过来!”,不为别的,就为让观众验看一下铁球的真假。 这个节目,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知道“气功”有多么厉害。多年以后,金庸、梁羽生所描写的那些“武功高手儿”的绝技,我大多相信,即便不信,也觉得作者说得有道理,绝非“空穴来风”、“信口开河”。像什么摘花夺命、飞叶伤人、狮子吼、震天音……好像是“峨眉的灭绝师太”,有一手儿“口吐金针”的绝技,嘴里平时常含着许多细小的金针,细如牛毛、利如猬刺,需要时,可以在十几米以内,喷针夺人性命,厉害无比,我非常相信。您想,那么大的铁球,尚且喷出两三米远,若是气出丹田、胸腹共振、喉嗓运功,激射个把金针算什么? 最后一个节目是“霸王劈山”。一个大胖子,躺在两条板凳上,头颈枕一条,臀部坐一条,胖子的身体整个儿架空。板凳是横向的,是那种“三腿儿”板凳,现在不多见了,那年月,别说长板凳,小板凳也是三条腿儿。不是有个儿歌吗? “小板凳,三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儿, 奶奶嫌我磕得多,上下俩牙不够磨。 小孙子,你慢着点儿,人小也要长心眼儿, 如果变成傻小子,媳妇儿娘家太丢脸儿。” 四个人,外带现请的两位现场观众,抬着那扇直径足有一米多长的石磨,问一声胖子准备好了,轻轻把石磨放在胖子的胸腹偏腹部位,然后离开。胖子已经开始摒住呼吸、运气……另一个身强力壮、膀大腰圆的壮汉,双手拿着一柄长把儿大铁锤,锤头足有特大号罐头那么大。走到近前,略略退后一步,铁锤从身后向前,抡圆了使劲,砸在磨盘中央!只听“咔嚓”一声,磨盘斜着断为两半,掉落尘埃,怦然作响。 之后观众鼓掌欢呼、几个“演员”开始收钱……老一套。 回家的路上,二丫儿姐问我:“大宝,你妈都说我什么了?我妈好像变了个人似的,骂我骂得少了,也不怎么打我了,肯定是你妈说我什么了。” 我心说,那当然了,我妈是谁呀?什么都听我的!嘴上可没这么说,我说:“我妈说你好闺女,惦记认你做干闺女呢!”说得二姐咯咯笑。其实我知道,我家三个孩子都是男孩儿,妈老说,男孩子娶了媳妇儿忘了娘,有个闺女才牢靠。那皮筋儿没准儿就是特意为二丫儿姐积攒的。不过我没跟二丫儿姐说。 还有一层原因,我妈不是个街道“积极分子”吗?后来长大才逐渐明白,我家算是贫下中农、工人阶级出身,父亲刚解放就入了党,母亲据说是街道“党组织”培养对象。在街道办事处拿点儿事儿。而二丫儿姐家算是“小业主”,她爸爸是个开小铺儿的。所谓小铺,也就是卖个针头线脑儿的,跟摆摊儿的没什么区别。后来公私合营了。其实,我们院儿里,干正经活儿的几乎没有,什么拉洋车的、赶大车的、擦皮鞋的、剃头的、裱糊匠、油漆匠等等,正牌儿的贫民窟大杂院儿。 我在学校,学习好固然不错,最早入队、中队长、大队长,一路当下来,虽然是“行务出身”,跟家里“根红苗正”不无关系。不过,这些都是多年以后才得知的。当时可是全然不知。 至于少先队,那话就多了。这么说吧,60年代以后的“少先队”,就俩字儿:摊儿哄。这之前,还算有点儿模样儿,越早越正经。越往后,越不正经。 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是也。 ********** 一般每所小学为一个大队,每个班是一个中队,每个班约4、5十人,分四个小队。 这样如果按军队的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编制套下来,一个小队相当于一个班,一个中队相当于一个排的兵力。若果学校里一个年级有三到六个班,那么一个年级大约相当于一到两个连,再套就不好套了,因为没有“营”的年级所对应。不过没关系,总的算下来,一所学校的少先队员人数相当于一个团。大一点儿的学校可以算作加强团吧。 也就是说,少先队中队长相当于排长,而大队长相当于团长,比中队长高了两级。 这东西算这么精确有什么用啊?其实,不是我算的。当时小学生流行下“军棋”,下起来也非常有意思,军棋里面没有班长,其余军、师、旅、团、营、连、排长都全了。再加上工兵、地雷、炸弹、军旗,整副棋的棋子儿就全了。棋盘上,还有所谓“行营”、陷阱、铁路、陆路、大本营等等,玩儿起来有专门的规则。非常好玩儿,除了放学以后、中午饭后休息,课间十分钟都有同学抓紧时间下两盘。两个人下,中间还必须有个裁判。所以一般三个人一起玩儿。我(大队长)、巴黎(中队长)、瘦鸡狼(小队长)都是军棋爱好者,瘦鸡狼还是高手儿,经常一起玩儿,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可笑瘦鸡狼还给辅导员提建议,应该设什么“准大队长”,说是可以弥补没有营长的不足!想当官儿都想疯了。也可能是一个小队长下军旗老赢,心里不平衡吧。 那时,小学生年满七周岁入学,少先队的入队年龄要求是九周岁。所以,一、二年级的学生,没有少先队组织。三年级以后,才能成为光荣的“少先队员”。还必须本人口头或书面申请,中队委员会讨论通过,班主任、大队辅导员批准才行。和后来的入团、入党手续、程序不相上下。要不怎么说,共青团是党的预备队、少先队是党的儿童团呢。 少先队队旗,是全红,中间一个黄色的火炬。大队旗比中队旗大一点儿,小队没有队旗,据说有的学校还有三角儿形的小队旗。红领巾呢,是红旗的一角,是烈士的鲜血所染成。敬队礼的时候,立正,左手自然下垂,向前右手高举:大臂与身体成90度角,小臂与大臂成90度角。手掌伸直、五指并拢,小臂手掌与身体成45度角。手腕的部分差不多与眉毛平行,手掌高于头顶。经常有少先队队列训练,有老师专门纠正各种不正确动作。 大队、中队除队长外,(有一阵儿还称大队主席、中队主席)都设有各种“委员”,有组织委员、学习委员、文体委员、宣传委员、生活委员,有的还设副大队长、副中队长一到二人。 小队经常有小队活动,还有什么课外学习小组也基本上以小队为单位。中队会一般一个月左右举行一次。每学期开学、放假或遇重大节假日,都要举行大队会、大队集会典礼。相当隆重。大队集会,对服装也有要求,男的要求白衬衫、蓝裤子,深色鞋。女的是兰裙子。对鞋的要求不太严格,原因是穷孩子太多,原来要求“白球鞋”很多人做不到,有一次有个同学把他们家办丧事儿剩下的白布包在鞋外缝上,被大队辅导员知道后,非常生气,说是“太不严肃”,以后“白球鞋”的要求就取消了。不过有的时候必须穿!什么时候?每年两次的“天安门观礼”。 有一次大队集会,正在我五年级期末,当时我是“副大队长”,赶上六年级的大队长病了,临时代替,所以记得比较清楚,因为头一次“代行”大队长职权。 集会当天,所有队员(一、二年级除外)按中队,到操场列队。每个中队四列四个小队,小队长站在最前面,以后的按身高排队。所有“中队”方阵排成三面人墙似的,空余的一面是所谓“主席台”,就是一个教师讲台。每个中队的中队长站在本中队最前面,举着中队旗,旁边两个护旗。大队旗由大队旗手掌管,旁边也有两个护旗,站在讲台旁边。(特别正式的场合,应该还有两个鼓手和一个吹号手) 奏国歌时全体立正,行队礼。之后由大队文体委员指挥全体唱“少年先锋队队歌”,歌词第一段: 我们新中国的儿童, 我们新少年的先锋。 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 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 团结起来向前进,向前进! ……… 之后,我从大队旗旁边,正步走到讲台前,面向所有队员立正站好。各中队中队长依次向我报告人数。这时,各中队都按小队依次报数,“1、2、3………”的报数声此起彼伏,高低不一,噪杂一片。安静下来的时候,就算是统计完了。中队长走至本中队正前方,喊:“全体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之后按拐直角的路线,跑步到我跟前,与我互敬队礼,然后中队长高声喊:“报告大队长,本中队原有XX人,病假XX人,事假XX人,实到XX人。报告完毕!”,我则中声回答:“接受你的报告。”中队长按原路线跑回原位,再喊:“全体稍息。”十几二十个中队,都如法炮制。我再向辅导员报告一番。(形式而已,人数事先早就背下了)我高声宣布“本大队第X次大会现在开始!首先请辅导员讲话,同学们,辅导员是刚刚来到我校的,来到我校之前,是一位解放军阿姨,大家欢迎!”所有人鼓掌已毕,辅导员开始讲话…… 说到这一段儿我的“讲话”,我还因此受到表扬,以后辅导员格外器重我,原来的稿子写得是“辅导员是一位解放军阿姨……”,我提出“您原来是解放军,现在不是了,是自然老师。”,辅导员大为满意,才改成后来的说法。受此表扬,怎能记不清楚? 有道是:莫道少年见识浅,甘罗十二拜上卿。 ********** 少先队最重大的活动,莫过于一年两次的天安门“观礼”活动。 “五、一”国际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天安门广场都要举行盛大的游行、庆祝活动。游行队伍的正式游行从东单开始,到西单结束。正式游行从上午十点钟开始。包括海、陆、空三军仪仗队、各军、兵种的队伍,什么坦克车、大炮、装甲车应有尽有。当然少不了天上的飞机。然后是首都民兵师、工人队伍、农民队伍、知识分子队伍、群众队伍。文艺大军、体育大军。最后是大中学生组成的学生队伍和和平鸽、气球方阵。中间夹杂着各个单位、系统的彩车、模型、宣传车等等,这阵势都见过,即使没见过,也看过相关的影片、电视。所有游行队伍几乎在头一天晚上就开始集结、到位。等待游行的队伍能从东单排到建国门外很远的地方。到了晚上,天安门广场还要举行焰火、歌舞晚会。 少先队的任务不是游行,是在国旗后面到纪念碑之间的广场上组成“少先队”方阵。另外还有其它方阵,据说都是各先进单位、先进集体才有资格,叫做“广场观礼”方阵。不过以“少先队”方阵最大,位置也在最中央、最前面,以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另外,天安门前左右有四个“观礼台”,两个靠近天安门的是红色、稍远一点的是灰色。是全国各地到北京来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当然越是先进得厉害的,越靠近天安门城楼,以目睹领袖风采。 “少先队”方阵由四个城区的小学学生中挑选、组成,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因为距离天安门广场比较近。大概也不是所有的小学都参加,应该是比较好的学校。我们学校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个班挑五个人。一年两次,年年如此。故此,算下来,我应该参加过八次,但是,少了一次,原因就是“弹球儿”!所以我印象非常深刻。 那时,班主任经常随机做“家访”,我的班主任单老师,走到瘦鸡狼家附近时,我正在和他一起“弹球儿”玩儿,两个人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极其认真,正在做生死决斗!其实,本来也没什么,老师看见,批评一顿也就算了,不想我当时是倒霉催的,发现老师,拔腿就跑,跑了个无影无踪。据瘦鸡狼说,单老师当时非常生气。总之第二天,把我叫到办公室“谈话”不说,那一次的“观礼”活动没我的“份儿”啦,弄的我难过了好长时间……。 “观礼”活动大约在一个月之前,就开始做准备工作,包括选人、训练、做花儿、彩排,及其紧张。作花儿的时候,全校参加观礼的几十人,集中在一间教室,由辅导员在前面,边教、边演示。学生在下面照着做,每人做自己的。材料是“上面”统一提供的,像什么树枝、竹条、彩纸、浆糊、彩线等等。花儿的品种几乎每次都不一样,根据需要吧。各个学校做的花儿,也不同。总之要在天安门偌大一个广场中心组成花的海洋,又都是孩子,想必也不是件太容易的事儿。花儿的种类有桃花、梅花儿、喇叭花、金钟花、玫瑰花儿等等。其中最难做的要数“玫瑰花”,其它几种比较简单,原因是,玫瑰花的花瓣儿层次太多,做起来复杂无比。 既然是“花”的海洋,什么时候高举鲜花、欢呼万岁,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放在胸前或者背后,必须统一听口令和看指挥者的手势。据说不同颜色、种类的花儿还要组成“字”,经常变换,我们当然只要听指挥即可。训练一般在自己学校,比如什么口令代表什么意思、指挥老师的手势的含义,步伐训练、队列训练,特别学会行军打仗时用到的“传口令”。几乎每天下午训练半小时左右,还要组成训练小组、互相交流经验。因为参加观礼的人都是各个班里的“三好学生”、“干部”、“进步比较大者”(有一次老迟被选中,激动的他妈声泪俱下)。来自各个班,彼此要熟悉一下,排队的时候,前后左右同学的名字、长相儿要记清楚,以免混乱。彩排分大彩排和小彩排,小彩排不要求服装,大彩排则必须完全与实际情况一样,属于“实战演习”。一律白衬衫、蓝裤子、白球鞋。对买白球鞋,我妈特别不满意,说是太贵,小孩子,脚长的又快,穿不了多长时间,就不能穿了,幸亏有弟弟……等等。 大彩排集中在一个操场比较大的小学,几乎是全区的小学生集中在一起,现场表演,与实战一样,蔚为壮观,许多家长也来凑热闹儿,当然是那些有钱人的家长,比如瘦鸡狼的父母,瘦鸡狼一共只参加过一次,他爸他妈乐得屁颠屁颠儿的! 大彩排的时候,各个学校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有上千人,我的旁边是一个东交民巷小学的女生,叫做什么艳雪的。长得漂亮,特别爱说话,说起话来旁若无人,好像什么都得听她指挥!有一次彩排,需要的时间很长,需要从家里“带饭”。我呢,带的“豆包”,家里最好吃的点心,她带的是“果子面包。吃饭的时候,她非要跟我换着吃,说是要尝尝豆包儿好吃不好吃。我从来也没吃过面包,见都见的很少,只知道那东西太贵,我吃不起。当然没问题,换就换,反正不吃亏!没想到雪艳吃完后赞不绝口,说是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我却相反,觉得果子面包才是天下美味。特别是吃着吃着,嚼到里面的葡萄干儿、果条儿,别提多甜多香了。一来二去,就熟悉了。我才知道,她爹是个什么“高级干部”。家住在一个“军区大院儿”。还说她家大院儿里,经常放电影儿,问我想不想看?想不想?我做梦都想看电影,不是看不起吗?看我急切的样子,艳雪放声大笑,爽快的答应我,再放电影通知我,让我到她家院儿里看!我当然忘不了好朋友巴黎、白胖子、瘦鸡狼、老迟。想不到她更兴奋,说是人越多越好!真是有病。 这可真是:天上掉个大馅儿饼,我的运气天上来。以后可以看免费电影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