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战国策·魏策二》: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说的是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显其能。 魏国的一个大臣要“出差”到国外。路途远、时间长。大臣唯恐走了之后,国王听信谗言,不再相信他。 临行之前,对国王说:“如果有人对您说,京城里,进来一只老虎。陛下您信吗?” 国王说:“那怎么可能?首都防范森严,距山林路途遥远,不可能的,孤王不信。” 大臣说:“又有一个您的近臣,对您说,京城确实进了老虎,千真万确。陛下您还不信么?” 国王犹豫片刻,说:“还是不可能,没有确凿证据,难以为信。” 大臣说:“您的一个亲信,对您说,京城不仅进了老虎,老虎还开始伤人!陛下您还敢不信么?” 国王立刻说:“那应该立刻派军队,围剿老虎,免得危害更甚。” 大臣严肃的说:“您看,京城进虎,绝不可能。但三人不分亲疏,具报进虎,您就信了。我真的很害怕,怕我出差之后,国王您耳边谗言过多,不再相信我,我要命丧他乡了。臣我不敢接任此务。” 国王恍然大悟,对大臣说:“你只管前去,我对你信任有加,任何人敢进对你不利的谗言,力斩不赦。” 大臣欣然“出差”,终于为魏国立下不世之功。 《三人成虎不是虎,众口铄金是真金》 三人成虎是故事中的故事,可以解释为谣言重复多次,可以成为令人相信的“事实”。总体上可以看作是“贬义”成语。 另有一个成语“众口铄金”。意思相近,也说是语言、话语的力量是强大的。说得更厉害。这里“铄”当融化讲,说是许多人的话,可以把金子融化掉。你想,金子多坚硬啊,常言道“烈火见真金。”众人之口,胜过烈火! 关于说话语力量的成语,那多了去了: 好生议论,摇唇鼓舌;共话衷肠,促膝谈心。 唇枪舌剑、语带机锋,话里带刺儿,弦外之音。…… 众口铄金因为有一个“金”字在内,往往作为“褒义”成语使用。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我说你坏,他说你坏,大家都说你坏,三人成虎,你就是坏。 你说我好,他说我好,大家都说我好,众口铄金,我就是好! 总之三人成虎中的虎,是假的;而众口铄金中的金是真的。这就是“三人成虎不是虎,众口铄金是真金”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