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花我是看日本文学作品看来的,我甚至从未到樱花树下走过。只有一次,在一个美国小镇中有个“日本公园”,里面有不多的樱花树,我在下面象征性的走了几步…… 读的最多的日本作家的名著,作者分别是松本清张、东野圭吾、村上春树、森村诚一……源氏物语也就是翻翻。 特别是东野圭吾的作品,几乎通读。他可以说是现代人情侦探小说的开创者,他的书里面,关于日本的民俗、文化、人情世故无所不包、应有尽有,五花八门。而且各阶层、各行业的人物也巨细无遗。 除去樱花,像日本的茶道、插花、书法、和服、武士、忍者……我也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因为在作品里,对这些东西的描述非常非常细致入微,捎带着神侃相关的历史、人物。 最让人称道的是,所有这些日本民俗文化传统,都被穿插在激动人心、引人入胜的惊悚、悬疑、扣人心弦的案件之中。弄得人不得不看,因为你如果不看,你就破不了案。 比如有个故事,杀人犯或者说是复仇者的蓄谋杀人案,就以繁琐的茶道礼仪为背景。疑犯是利用了茶道礼仪中客人、主人的座位差异设计杀人的。 日本茶道分好几种,有一种不分主客的,还有主客之间等级森严的,好家伙,这其中的差异、差别,都被疑犯设计用来完成自己复仇的计划之中…… 还有利用插花、养花、种花杀人的……题目好像是《罪恶的的花朵》; 还有与书法有关的,整个案件中,穿插着一个业余侦探对书法的崇拜和爱好; 还有的与日本俳句诗歌有关的,被害人是个中年处女,身患绝症,写俳句是她的唯一爱好,籍以度过生命中的最后时光……没想到最后还是成为了被称为犯罪团伙的利用对象… 还有一个杀人案,为了把案件交代清楚,作者用很大的篇幅,专门介绍“永”字的写法,一直说到王羲之的兰亭序…… 那位业余侦探,在城乡结合部的一个不起眼的小卖部的招牌上,发现了一个大大“永”字,小卖部的名称叫“永宜”。从此开始了他的业余侦探经历…… 原来,那个小卖部主任是个犯罪集团的军师、首领,一个老太太。精通书法,其书法堪比日本国内一流大师。 这位业余侦探也不是个正经人,是一家银行的“储蓄计划”代理人的业务员。相当于推销银行储蓄业务的小喽啰。跟那些卖保险的、推销房贷、高利贷的没多大差别。 这位业余侦探,每次开车经过小卖部,都忍不住对招牌上的“永”字多看几眼,因为写的实在太好了,王羲之本人在世恐怕也要折腰。 不过后来小卖部突然倒闭了,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业余侦探也就淡忘了。 巧就巧在几个月之后,这个业余侦探出差到附近一个村镇,猛然之间又发现了这个有独特风格的“永”字”。这回到好,居然是个“书法培训班”的招牌。 一下子就激起了业余侦探的好奇心,遂以学习书法为名,报名进了“书法培训班”,书法课的第一课,是“永”字的写法……结果弄来弄去,这个业余侦探因为好奇,几乎命丧黄泉……中间要不是因为有个名侦探也追查到了同一地点,业余侦探就死定了。 不过说起来,这位犯罪团伙的首领,一个慈祥、身怀书法绝技的老太太也不是什么“坏人”。 因为她所做的买卖,严格说并不犯法。为何?因为她的赚钱方法是“吃黑户口”,对象往往是某种诸如身患绝症或其它原因的必死之人,犯罪的手法是,人死了,外界一无所知,她们找一个替代者,“户口”继续活下去,这样可以两头儿牟利,社会上专门有一种急于寻求合法身份的人,另外这类“犯罪”对将死的死者照顾的无微不至,只是可怜的被害人生活在一个骗局之中。 东野圭吾的大部分犯罪嫌疑侦探故事都有这个特点,犯罪者钻的是国家法律与人性之间的空子,属于“擦边儿”犯罪,整个故事游走在、游离于法律和人性之间。以至于看完了之后说不清爱谁、恨谁,只有掩卷长叹,面前依然是一片空虚和迷茫。 还有一个故事也类似。和日本俳句有关。 故事发生在一个末流“文艺文学”杂志社。这本杂志有个俳句诗歌专栏,刊登一些读者的即兴作品,每年还举行颁奖活动。不过是为了吸引读者而已。 有个女读者,年龄30多岁,单身,长相一般,经常发表作品,是这个专栏最热心的读者之一。俳句水平也很一般,经常发表一些诸如“春日花正开,何时知心来”之类的略带伤感却充满希望的俳句。却有个钟情于她的年轻人,时不时的和她往来唱和。这位女读者还得过一次优胜奖,女读者特意给编辑部写了一封充满激情的感谢信… 快到年关的时候,专栏的编辑照例要给热心读者回信,以示感谢,感谢读者的支持云云。今年比较奇怪的是,感谢信发出好几次,均被邮局退回,说是查无此人。内中一个编辑(故事的主人公)对此颇有疑虑,觉得不应该。不过也就是感觉而已,也没太往心里去。 后来刚好有个出差的机会,地点正是女读者所在乡镇,这位编辑也是处于好奇,顺便打探一下,解除一心中芥蒂……不料一点点追根寻源,抽丝剥茧,扯出一件天大的谋杀案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