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看了“恶棍特工”, 正好周日去邻居Patrick家小坐,自然提起这部电影。Patrick一听老公对二战片感兴趣,马上告诉我们他有很多这个题材的影片,并主动找出几部借给我们看。其中一部叫“ Conspiracy ”,是关于纳粹在屠杀犹太人之前进行的一场“头脑风暴”会议,俗称“安西会议”。整个影片的场景就是这个会议室,通篇全是与会者就这个直接由希特勒下达的“任务”进行的非常深入的理论和实践讨论,没有任何其他情节和镜头,但却十分引人入胜,当然也令人感叹不已。听着这些法律专家,宣传专家和其他方面的学者和盖世太保副头目海得里西 进行的那些理论性极强的讨论 (比如:如何定义犹太人,如何对待和德国人以及其他人种通婚的犹太人及其后裔;如何消灭犹太人种,但又利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体力 -- 方案之一:阉割青年犹太男性,但却不杀死他们,让他们进行强体力劳动等等 ),真让人毛骨悚然。会议最后,海得理西起身离开之前,随手从桌上拿起一张唱片放进唱机,舒伯特“ C 大调弦乐五重奏”第二乐章那如诗如画的乐曲流出,影片就在这美妙的音乐声 中结束, 那种深刻的反讽, 让人欲哭无泪。
Reinhard Heydrich
Dr. Wilhelm Stuckart, Secretary of State
Dr. Friedrich Kritzinger (Left),
State Secretary of the Reich Chancellery
犹太人在二战的遭遇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但对整个排犹运动的来龙去脉,并不是十分了解。看了这部影片,我的疑问更深了 --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一个民族对另外一个民族有如此深重的仇恨?那种蔑视的口气,简直不是一个人种对另外一个人种的态度,而是把犹太人当作猪狗在对待啊!如果是从人种的优劣来看,日尔曼人毫无疑问是优秀的,但犹太人也绝对不是什么劣等民族啊?这个疑问,我在写“恶棍特工”的评论的时候,顺便提到了。也就引来了西岸对此的讨论和由此而来的以下对话。录在这里,让更多人看到。有兴趣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的朋友也请不吝指教。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 2009-09-01 14:56:18
西岸:
谢谢评论。总能从你的评论里学点东西,这就是良师的好处吧!
昆汀以前的东西我的确不太喜欢 (feel like a bit "over-rated", especially regarding "Pulp Fiction", 文中也说过了 ),不是说不好,是不大对我的口味。不过这部我的确很喜欢,不是随大流,呵呵。我不知你最后一句中的 “这部影片”指的是“ Taking Woodstock”, 还是“恶棍特工”。后者好像和现在的“经济”和“生活水平”没有太大关系,还是我太 dense,没有看出来?李安一直是我喜欢的导演,尽管他的“色戒”不敢恭维,但他对美国社会的了解和把握,在中国人中是无人能出其右的。 还没看,说实话对这段历史不是太感兴趣,所以还没打算去看呢。你既然推荐,那是一定要看的罗。
看完这部,老公从邻居那里借来一部 Conspiracy,讲述德国盖世太保召集一群有关专家“头脑风暴”为屠杀犹太人寻找理论依据和具体措施的片子,非常震撼。不知你听说过吗?片子最后,会议结束,将军顺手拿起桌上一张唱片,放进留声机,影片就在舒伯特的 C 大调弦乐重奏声中第二乐章中结束。难以想象,一个民族会对另一个民族有这样的仇恨,蔑视。你对德国人对犹太人的仇恨根源能否作个解释? Thanks.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 2009-09-02 14:34:44
我说的这部片子指的是李安的 TAKING WOODSTOCK,里面反映了当时人们那种纯朴不提防的心态。里面不少镜头其实是几乎一模一样地模仿纪录片镜头,如裸体在水中等。恐怕也是美国第一部细致描写吸毒后 HIGH的感觉的片子,算是突破。李安是唯美主义者,那种演唱会人群在吸毒后看似海浪的镜头非常优美。
至于纳粹排犹的因素很多,首先整个欧洲都排犹,而且有历史,一战时的法国上尉(忘了名字)间谍案是世界名案,当然也是冤案,就因为这个上尉是犹太人,就有出卖法国的嫌疑。犹太人的历史和与当地社会不容和的现实都是使人反感的原因。犹太人历史上不许有土地,只能经商。但经商的信条是“厚礼多销”,而不是老中那种“薄利多销”挣辛苦钱的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行业垄断是必须的。至今全世界的粗钻石生意是美国犹太人控制的,这一年全球粗钻石价格是由纽约不超过 5个犹太钻石商人一商量就定了,他人无法变动,否则就没有生意做。
这种经商方式势必使人反感,偏偏犹太人又是社会弱势。另外犹太人一直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当地格格不入。那种几年不洗的脏兮兮的黑外套,年轻男人留大胡子和辫子等(尽管属于少数原教旨分子),自己的学校,不关心当地公益事业 (倒也可以理解,社会不待见的人关心什么公益),都使人觉得其不是社会一员。等到社会矛盾激化了或经济不好,拿犹太人做靶子就是政客转移社会愤怒的方式。欧洲所有国家都有排犹历史,并非德国特殊。
至于宗教因素只不过是个现成可以利用的东西,本质上与社会动荡经济不好时排挤外国人类似,但彻底消灭犹太人就是只有德国干了,这与纳粹里的极端分子希姆莱等人信奉雅利安人种高贵有关。要保持血统纯正,就要消灭不良,犹太人,吉卜赛人,等等“不劳而获的社会渣滓”。
美国当时差一点,国会的德国裔议员动员反犹,也是对希特勒示好。在美国人拍摄了歌颂纳粹德国的“意志的力量”纪录片后,美国人希望与德国建立友好关系,甚至削减陆军只保留两个师来表示对德国没有威胁。后来国会仅以两票之差否决了裁军的提案。
后来等于美国犹太人集团花钱买下了美国政府。有个有一堆著名演员演的根据历史事件拍的故事片“苦海余生”反映了当时的美国犹太人的状况和花钱的情况。另外罗斯福从来就不相信纳粹,尽管他的许多政策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是个别伟人改变历史的例子。
犹太人是宗教为大,不论是什么人种,只要是犹太教就可以是犹太人,所以宗教历史因素就成了凝聚的力量,也是负担。二战后国际上想给犹太人一个国家来摆脱总被歧视的现实,加拿大主动贡献一块地方,但犹太复国主义不干,一定要回老家,就是亚伯拉罕出生的村子。这就有了后来的赶走巴勒斯坦人的事情。至今讨论土地换和平,美国的犹太人也不放弃那两个在巴勒斯坦人腹地的村子。
李安的几乎每一部片子都是从唯美的角度,都是很好的片子,不论中外。人们对色戒的看法多是负面,但我觉得是绝大多数中国人看不懂张爱玲写那部书的意思,因为不是中国文化中的内容,但属于人性本能。李安忠实表现了原著精神。
这部片子的评论当时写了很多了,不多说了。如果将色戒排除故事背景和内容抽象出来的话,张爱玲要表现的是女人是需要“被”男人爱的,大概只有李安真正看懂了,甚至在片子里加入了性虐待的情节,使得这个主题能(根据性虐待反映的性心理)更好体现。但对多数中国人来说意识太超前了。不论张爱玲的女人潜意识,还是性虐待这种特殊极端性爱方式反映的女性心理,都不是现在的中国人接触过的。
其实是张爱玲选的汉奸的题材不合人们的习惯思想,如果不是与汉奸有关,那就只是类似查泰来夫人的情人性质的东西,但也缺少“爱上仇人”这种概念的震撼性。我觉得张爱玲多少是为与胡兰成的关系找个 CLOSURE。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 2009-09-02 16:43:13
西岸:
谢谢详细的论述。我觉得你说的个原因都很重要 (犹太人在经济上的“ ”和文化上的“格格不入” ),也知道排犹在欧洲是有深远历史的,但还是不能解释德国纳粹对这个民族的那种蔑视 (看到 Conspiracy里那些德国“精英”们用讨论动物的口气认真地论述如何将犹太男人阉割,以便让他们失去生殖能力,真让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如果说希特勒等人认为犹太人是劣等民族,这个“劣等”是以什么为根据的呢?智力?教育?成就?如果从二战后犹太人在世界各地的表现和成就看的话,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民族。当然也许这是“ selection biases"? 这几天和一位搞政治学的犹太同事有一些关于此话题的讨论,过些时候有时间写下来再和你探讨。
李安对张爱龄的理解当然是到位的,但我想很多人不认可接受这部片子,除了你说到的片中的性虐描写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能接受张的“汉奸情节”。其实就像这部电影所揭示的,历史往往是多重的,一个标签是无法涵盖其复杂层次和内涵 .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 2009-09-02 17:39:15
希特勒对犹太人的“厌恶”在“我的奋斗”中也有体现,认为德国被犹太人从道德上腐蚀了,当然是指所谓“不劳而获”的思想。有人把希特勒小时候被犹太老师判不及格什么的作为其反犹意识生成的起点,大概属于野史类的。犹太人一直是夹缝中求生存的种族,很多人在不同的行业很出色,同时也会有人嫉妒。小说“大屠杀”的主角就是描述一个德国律师在失业的情况下依靠为排犹提供法理依据最后成为党卫军军官屠杀犹太人战犯的过程,包括杀害曾经帮助过他的犹太知识分子邻居,典型属于精英不得志走旁门的概念。
具体制定消灭犹太人计划的希姆莱是个养鸡农出身,人极胆小,看见杀犹太人的现场会尖叫吓个半疯。希特勒自己也不过就是个平民阶层出身,不是贵族圈子里的。总之都属于不得志类型的。
相反德国贵族圈子,类似陆军军官团和海军军事情报局,都是名字中带贵族封号 VON的,是德国军队的中坚,对排犹之类的事情根本不感兴趣。把希特勒在战争关键时刻占用车皮运犹太人而不是战争物资看作扯淡。“鹰从天降”一开篇就是从俄国前线回来的德国伞兵团长在火车站帮助一个被党卫军追捕的犹太小女孩逃了,结果得罪了党卫军上层。
真正的社会精英参与迫害犹太人的还是少数。他们对犹太人可能看不起,但不至于想到种族灭绝。
其实排犹到杀害犹太人这种事还是少部分人干的,并不是德国社会多数。多数人只不过是不反对就是了。“大屠杀”的电视剧在欧洲放映后,德国年轻人开始全社会地质问父辈,但父辈们不得不解释不是说是纳粹党员就是杀人犯,不过就是个党员,社会趋势大家都入党。
任何社会都有类似的迫害狂,美国当年与印第安人苏族的战争,苏族在不敌后整个部落 30万人从美国西南部向加拿大迁移,告知美军,反正美国政府不过就是要土地,让出土地希望放一条生路应该可以。但美军仍然一路追杀直到加拿大边境, 30万人包括妇女儿童没有多少进入加拿大。这种杀戮没有任何政治意义,因为已经达到了占有印第安土地的目的。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 2009-09-02 22:40:18
西岸:
你说的很有道理。 Conspiracy 里记录的制定灭绝犹太人的计划的“安西会议”的主持人,党卫军副手海得里西,就是这样一位精英 (他的父亲是一家音乐学院的院长,外祖父是着名的德雷斯顿音乐学院的创始人,他自己也有深厚的音乐和艺术修养,而且还是出色的运动员。田径十项全能成绩优异,还是德国最优秀的击剑手之一。海德里希是纳粹种族理念最理想的楷模,有人说过:“当纳粹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就是海德里希的模样。” )。与会的其他几位学者 (内务部长,有关法律专家等 ),对这个计划其实都持反对态度。但因为是希特勒指令的 (决定早就做了,开会只不过是论证可行方案和寻找理论依据 ),所以大家也没有办法只有照办。我感到不可理喻的,是一个如此理性的民族 (德意志 ),是如何被“一小撮”用你的话说属于社会底层的“狂人”绑架的?只是简单的从众心理是无法解释的。
作者:西岸 留言时间: 2009-09-03 00:38:15
必须认识到希特勒的民主当选为总理不是偶然。他是纳粹第七个党员,还是属于跟着朋友凑数的,不是狂热的自愿分子,本不是个领袖的料。
但“啤酒馆政变”失败坐牢,写出“我的奋斗”这种极端主义的书,最终成为纳粹精神文献。完全是因为当时德国因为一战的失败而全民族的失落,需要一个能振兴德国的契机,希特勒的那种狂热的专一精神和讲演能力使很多人认为是一条出路,包括很多知识分子。希特勒当选的当天,总统兴登堡说希望德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可见希特勒未必是上层精英的理想人选,但也没有选择。
希特勒最大的功绩首先是通过把妇女赶回家生孩子而解决了失业问题,这是他得到社会承认的关键。这是贯彻尼采的“看见女人不要忘记你的鞭子”的强人哲学,希特勒是尼采的崇拜者。而男女分工符合传统的德国习俗。
工作机会的增加也是通过军工的生产,之后进军莱茵河西岸,收复了因为一战战败被法国定位不许德国驻军的缓冲区。这对整个德国的民心振奋极大。想象要是哪届中国政府收复了钓鱼岛,会是什么支持率?
三十年代初期开始的排犹把大批犹太人关进劳教营,没收了资产,也是集聚了发展需要的资金。
从国际环境来说,英国人作为血统上同是日耳曼民族对德国友好,那个爱美人不爱江山的爱德华八世访问过德国。希特勒用了短短几年就恢复了德国作为欧州大国的地位。
战争初期,因为与贵族军官团不对付,启用了一批上校档次的新兴军官,闪电战就是这样介绍出来的。而新兴的战术取得了欧洲战场的胜利。使得希特勒在军队中成了指挥天才,与军官团格格不入。贵族军官团的将军元帅们始终看不起希特勒,但不得不承认他打了胜仗。但他的理论其实就是不断进攻,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概念,充分发挥了德军作为世界最守纪律士兵的优势。直到遇到了更厉害的苏联人才体现出其指挥的荒谬。
这样的人不可能不被德国社会看作领袖,而且不疑问。希特勒这种狂人是生对了时候。 尽管过去的德国贵族阶层始终对希特勒有看法,但毕竟是自己失掉了德国,而希特勒重建了德国。可以看一部近年德国拍的反映希特勒最后岁月的“ DOWN FALL”,是根据希特勒的一个打字员的回忆录拍的故事片,演员演的很好,影片评价很高。可以看出当时德国普通人对希特勒的敬仰程度。
而希特勒对这些 20岁左右的女孩完全就是父亲形象,使得底下的人愿意为他去死,包括这些平民女孩。
有一句老话,忘了是哪个伟人说的,“人民都是愚蠢的”。看看现在美国对奥巴马医改的反弹,这种被人卖了还帮助数钱的事情美国红脖子们干的很心甘情愿。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 2009-09-03 06:42:32
西岸:所以希特勒是“天时地利人和”,呵呵。
Downfall老公一直想看,忙这忙那给忘了。周末有空一定借来看看。
人民的从众心理当然是可以利用的。如果说反对医改的人有这个问题,支持医改的人也不能免俗。我倒觉得后者比前者更加盲从,到了不分青红皂白,只要反对医改 (甚至不是反对医改本身,而只是反对这个医改方案的 )都是他们的敌人。比如前一阵 Wholefooods的 CEO,本人还是个民主党,在 WSJ 发了一篇“为什么反对奥巴马的医改方案”的文章,就引起了很多狂热的支持者们要 boycott Wholefoods的浪潮。这不应该是理性讨论的态度。
中国的文革就更是这种特殊情景和条件下下从众心理的经典例子了。
再问一次:你为什么不写博?还有,你怎么不登陆就可以发评论?还是如果通过论坛来的就是如此?我注意到顶到主页的博克文章,有些不常见的评论人,都是这样 (网名没有链接到博克,所以有这个猜测 )
相关文章:
假如历史可以改写 -- 电影“恶棍特工”观后感
有感犹太人
爱是永远相守
关于党卫军副头目海得里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