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点两部奥斯卡提名电影--“国王的演讲“和”黑天鹅“
昭君
好久不写影评了,主要是因为最近太忙,只有周六早上难得的一两个小时空闲时间可以码码字。既然码字的时间这么有限,当然就得用在”刀刃“上,写点更有意义的文字,象影评这种玩儿乐的东西,就只好”退居二线“了,呵呵。不过,昨天偶然发现,这个周日就是奥斯卡颁奖日了。看看提名的几部影片,看过的还不少,那就侃侃电影吧。
今年是奥斯卡将”最佳电影“提名数增加到十部的第二年;十部电影中,我看过的有“国王的演讲”,“黑天鹅”,“社交网群”,“梦幻空间”,”玩具总动员(3)“ -- 不多不少正好一半儿。另外的几部影片中,”True Grit" 是西部片,和“拳击手”一样不是我喜欢的题材;“Winners Bone”, 和"127 Hours" 是小制作影片,公演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描写同行恋家庭的 "The Kids Are All Right"本来想去看看的,但却一直没有机会,所以错过了(虽然不喜欢Annet Benning,但Julianne Moore却是我十分喜爱的演员,所以Annet得了提名而Julianne没有,让我很有点儿不爽,呵呵);在看过的这几部里面,我看好的是“国王的演讲“和”黑天鹅“; 虽然”社交网群“获得了”金球奖“的最佳影片,但我感觉奥斯卡不大会将这个最重要的奖项给予这部完全靠“讲故事”取胜的影片。
”国王的演讲“
这部电影的背景,万维的影评专家户人在他的文章中已经作了详细介绍(见链接), 我就不再重复。从情节来讲,该片没有什么新奇的地方,故事的发展也基本上没有跳出俗套,所以这是一部”完全靠演员撑起来“的电影(当然影片的制作和摄影等技术方面也很出色,这点晓竹在她的影评中也进行了很精彩的评论); 而两位主演显然是非常出色地“撑起“了这部影片。擅长演绎莎翁作品的英国演员Colin Firth, 将被口吃折磨的Albert 王子的内心世界演绎得不温不火,恰到好处;他用细腻入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刻画了一个外表坚强,内心自卑的王子(国王); 他因为口吃无法说话的时候,脸上的肌肉不停扭曲,喉咙里发出“咳咳”的声音,那种恼怒和难堪,让人不由自主地为他着急,为他难堪。而他和治疗师 的对手戏中,那种处处流露出的他的尊严和傲慢,又让人感觉到,在他身上,自尊和自卑是那样自然地共存着,而这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冲突,又无时不在折磨着他的内心。这位从来没有当国王的愿望的王子,在哥哥爱德华王子“不爱江山爱美人”而退位之后不情不愿地成为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而英国在二战爆发后的特殊地位,又将他这位本来是“摆设”的国王推到了世界瞩目的地位。面对“天生的演说家”希特勒极具鼓动力的演讲,患有严重口吃的Albert,终于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自卑, 成功地发表了那次著名的“国王的演讲”,成为凝聚英国人民对抗德国法西斯的力量象征。影片的最后那场演讲,如一场交响乐曲,跌拓起伏,充满张力,堪称经典。
和 Colin Firth相比,扮演治疗师的 Geoffrey Rush的表演似乎稍嫌夸张 --尽管如此, 他的表演还是相当出色。这位曾因“ Shine” 获得奥斯卡影帝称号的澳大利亚演员,向来以擅长演绎复杂的内心世界著称(当然他也演一些商业片,比如"Pirates of the Caribbean"中的海盗头子等)。在本片中他扮演的治疗师 Lionel,也是一个很独特的人物。他没有正规的训练,也不采用正统的治疗方法,而是通过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出发,找到他口吃的内在心理原因(对King George来说,他的口吃和童年时代父亲的严厉和哥哥对他的捉弄很有关系,而他和父亲与哥哥的关系也一直不是很亲密),从而想办法”根治“患者的问题。他和Albert之间,与其说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不如说是朋友的关系(影片中的一个细节非常有意思 -- 坚持用“Bertie” 这个昵称来称呼 ,尽管 Albert 不悦地抗议说“只有我的家人才用这个名字!”,但 Lionel 还是充耳不闻,我行我素;久而久之,Albert 也慢慢开始对他敞开心扉;在哥哥宣布退位后,他突然出现在 Lionel的家里,和他对饮深谈(这场戏是了解这个人物内心世界的最好片断),也从侧面表现出这位身居高位的”大人物“内心的孤独 - 除了深爱他的妻子,他可能并没有什么可以说说真心话的朋友了(高处不胜寒啊,尤其对他这样有“缺陷”的大人物来讲,那种孤独感恐怕是外人很难理解的)。正是这种相互的信任和理解,给予了他战胜口吃的信心和力量。所以,与其说是Lionel治愈了他的口吃,不如说Lionel帮助他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从这个角度来讲,“国王的演讲”也可以看作是两个男人友情的故事。
我想Colin Firth获得最佳男主角不会有什么悬念; Rush的最佳男配角倒不见得那么“囊中取物”。至于“国王的演讲”是否能得最佳影片,我想大概应该是可能性很大的。相比金球奖,奥斯卡向来更看重艺术性较强的作品,所以我感觉“社交网群”在奥斯卡上再现金球奖的辉煌的可能性不太大。
黑天鹅
从表面上看,“黑天鹅”和“国王的演讲”是两部截然不同的影片。一个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英国伦敦,一个场景是今天的纽约;一个是关于国王和他的治疗师之间的故事,另一个讲述的是年轻的芭蕾舞演员和她的“alter ego” 之间的纠缠和挣扎。但是,这两部影片表现的人的表象和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却是有共同点的。而这种影片,历来也是奥斯卡青睐的类型。 Mila Kunic
“黑天鹅”是一部“看上去很美”,但却十分“dark”,甚至“disturbing"的影片,用天婴的话说,“电影随着天鹅湖女主角选拔,竞争的过程,镜头跟着Nina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带我们进入了一个真实而扭曲的幽暗世界……”(天婴说她两天之内看了两遍,我不知道我能否做到,因为我看第一遍的时候,就有很多细节是捂住眼睛不敢看的)。Nina 是一个live and breath in dance 的芭蕾舞演员,她的生活中,除了跳舞就是跳舞 --没有男朋友,没有女朋友(她和曾经也是舞蹈演员,现在将她的舞蹈事业视为自己人生唯一希望的母亲相依为命;两人的关系也颇有令人玩味之处)。她的纯洁,温顺,使她演绎的白天鹅几乎完美;但她在“角色转换”到黑天鹅的时候,却总是不尽人意,因为她身上缺乏黑天鹅必需的那种冷酷,野性,和邪恶。虽然Nina 意外地得到了黑白天鹅两个角色,但却感到来自另外一位演员 Lily 的威胁无处不在(因为Lily 是那样effortlessly 散发着黑天鹅身上必需的那种神秘和野性);为了证明自己,她不停地 push herself to the limit,直到陷入分不清真实和幻觉的黑暗世界;影片中现实和幻觉的交替出现,让观众对哪些情节是真实的,哪些是 Nina的幻觉也难分真假(我到现在也不能确定 在最后一场戏到底是真是幻)。影片让人 stay on the edge of the seats 的同时,也留给人们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 成功的代价是什么?每个人的身上,是否都存在着一个“另外的自我”?善良和残暴,无辜和邪恶,真的可以共存在同一个人身上吗?
扮演Nina 的演员 Natalie Portman 是我非常喜欢的演员之一。这位毕业于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女演员(有意思的是她从来没有上过一天正规的表演课程,虽然从小就是童星),曾经扮演过不少形象各异的角色(比如“星球大战”中的 Padme Amidala),但无庸置疑的是,“黑天鹅”给了她真正展示自己表演功力的机会,这是她演员生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影片的第二主角 Mila Kunic也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演员,她在“Forgetting Sarah Marshall ” 里面扮演的前台经理,性感野性,抢了不少第一女主角的戏;而在这部影片中,她将 Lily 的野性和神秘演绎得非常自然,毫无痕迹 --大约她天生就是这种有点“骚”,又有点让人捉摸不定的女人吧。有人认为她的这个角色,其实就是 Nina 的“另外一个自我”,而她和 Natalie Portman 在外形和性格方面的对比,实在堪称绝配。
两部截然不同的影片,却都是让人不能忘怀的作品。相信明天的奥斯卡上,它们都能大放异彩的。
相关链接:
户人:国王的演讲 天婴: 怕 -- 看“国王的演讲” 天婴: 白天鹅,黑天鹅
晓竹: "Kings Speech" 观后感 桑妮:电影“社交网群”的真真假假
假如历史可以改写-- 电影“恶棍特工”观后 你的行曩有多重? 电影“ ” 观后感 再谈宗教与科学--电影“天使与魔鬼”观后感
第82 届奥斯卡的冷门与亮点(多图)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电影“还童”观感
2007 年最好的电影--Atone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