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男人和女人在婚姻中的得与失-- 从Eat, Pray, Love 谈起 |
| 美国作家Elizabeth Gilbert 最近几年来可是红透了半边天- 她的自传作品“Eat,Pray,Love”
从2004 年问世以来,持续180个星期高居“ New York Times 畅销书首榜,发行了600万
册,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2008年,Elizabeth Gilbert也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最近这本书被好莱坞拍成电影,领衔主演剧中主角的, 正是当红大明星 Julia Roberts, 更是将Liz Gilbert 的名声推上新的高潮。
一般来讲,我不大喜欢读这类“太个人”的作品(虽然我喜欢读传记,但并不喜欢读自传); 但这本书何以在全球引起这样的追捧和轰动, 是让我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因此, hold 了这么久,还是在电影刚出来的当儿买来这本书,并花了两个礼拜的业余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电影呢,也终于在上上周末,趁老公在税季忙碌中难得的一个清闲周六,拖他一起去看了。
平心而论, Gilbert 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作者,她在“Eat, Pray, Love” 之前的几部作品, 也已经为她奠定了较强的写作和读者基础。“Eat Pray Love” 作为一部作者个人的心路历程记录,可看性还是比较强的,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也十分出色。由于内容的关系, 这本书的主要读者群,是25-35 岁的女性读者(未婚和已婚的都有), 这当然还是因为它的主题很有代表性(朋友小U 认为Eat, Pray, Love 之所以这么火,跟受到 Oprah 的力挺也有很大关系,呵呵). 正如万维作者天婴很精炼地总结的那样,一个关于“一个离婚的女人,离开纽约,一年里四个月在罗马, 四个月在印度, 四个月在印尼巴厘岛的生活” 的故事”,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因为“在这个故事的背后却是一个关于‘女人一生何求’的心灵探索。” 因此, 严格来说,这并不是一部典型的“女性主义”作品,甚至也不是一部关于爱情和婚姻的作品。正如天婴在评论中所说,这是一部多层次的作品,不同的读者应该得到不同的,多样的感悟。
和原作相比, 电影就很一般了--要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将书中的许多层次和细节表现出来,的确是比较难的事情,所以给人的感觉很匆忙,很表面; 有些在我看来很重要的细节和人物情节,没有得到渲染,甚至被砍掉, 大大地削弱了作品的深度和层次; 当然影片有原作不能比的advantage,那就是视觉和声音的效应-- 尤其是意大利的那一部分, 足够让人“眼睛吃够冰淇淋”; 除此之外,大嘴美女演绎的女主角Liz,和充满异国情调的Javier Bardem 扮演的巴西情人,也都还中规中矩; 只是演到最后,我有点想打哈欠的感觉; 而老公看完后的反应也是我意料之中的:“ What a self-centered woman!" - 哈哈,他的这个印象似乎和不少资深影评人, 比如 Roger Ebert 很接近呢 -- 也许这是多数男性观众(especially the ones who did not read the book - which is probably the majority in this group)的共同观感吧。
一年的旅途结束,Gilbert 不仅找到了肉体欢愉和精神升华之间的平衡,还遇到了自己的“soul mate”, 比她大十七岁的巴西男子Felipe。我不能免俗地想要知道,五年后的今天,他们是否还是happily ever after 呢? 到 Gilbert 的网站查了一下, 知道两人在前年已经结婚,目前定居于New Jersey; Felipe 在当地开了一个专门经营他从东南亚进口艺术品的珠宝首饰店; 而 Gilbert ,刚于今年初出版了 “Committed: A Skeptic Makes Peace with Marriage" 。
看了一下该书的简介,知道 Gilbert 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她和 Felipe的“unusual journey on the road to marriage” -- 由于两人在此前的婚姻中都有很多不快乐的经历,他们曾经定下“不结婚”的约定,而且因为 Felipe的生意主要在东南亚,他们也约定两人今后的生活将divide between Bali, New York, and Australia(很浪漫的proposition); 岂料Felipe 因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多次出入美国边境,在一次旅 行中被国家安全局拘捕,要驱逐出境 - 而唯一能让他避免被驱逐的办法, 就是和Liz 结婚。于是, 两人“不得不”违背曾经的约定,重新走入婚姻的殿堂;而 Liz在很不情愿的进入第二次婚姻的时候, 又一次戴上作家的帽子,进行了一番“婚姻到底是个什么玩艺儿”的学术研究 - 这就是这本书产生的背景。
在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还不如说是作者为说服自己再次接受婚姻这个形式的一种努力。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我感觉作者似乎是带着一种“先入为主”的眼光在剖析婚姻这个 “stubbornly enduring old institution”。我想我是不会去读这本书的, 而且我也不看好这本书的销售会再创奇迹(本来在一本非常成功的作品之后再推出“后续”性质的一本书,尽管是不同的genre和体裁, 就是一个比较有风险的商业行为)。不过,我还是看了 Gilbert 关于这本书的一些访谈和短文,其中关于男女在婚姻中的得失的观点引起了我的注意。在“ Western Style Problem” 这一章中,作者这样总结道:
"Marriage is far, far more beneficial to men than women. Married men perform far better in life than single men, and are happier than single men, and live longer than single men, and earn more money than single men. Married women, on the other hand, make less money than single women, suffer more from depression than single women, dont live as long as single women, and are more likely to be the victims of violence than single women. This has always been the case, which does fly in the face of the mythology and romanticizing of marriage that is epidemic in our culture”。我不清楚她这些结论的依据是什么,但似乎和我印象当中的一些研究发现不太一致。为此,我专门查找了一些有关的资料, 这里就谈谈我的观点。
根据Pew Research Center2010 年一月发表的题为“Women, Men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Marriage"报告, 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在过去三十年中有了很大的改变- 在1970年, 30-44 岁的美国本土出生的人口中,只有4%的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而在2007 年, 这个比例上升到了22% (见图一)。与此同时,在1970 年只有20% 的家庭中妻子的教育程度超过丈夫; 而在于2007 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28%; 同期,女性占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也从1970 年的36% 上升到了2007 年的54%,而因为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总体来说呈正相关,所以这两个趋势是直接相关的.也就是说, 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大幅度提高,她们的收入水平也在同期大幅度上升。
Graph 1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再来看看所谓的“marriage gain for men” 到底是怎么回事。在同一个报告中,研究人员比较了四个群体的收入水平:已婚男性,已婚女性,未婚女性,和未婚男性。研究表明,前三个群体的 adjusted household income 在过去27年中平均增长了60%或更多,而“未婚男性”这个群体的收入增长则只有16%(见图二)! 这应该就是Liz 所说“已婚男性比未婚男性挣钱更多”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数据后面的因素,就会发现这个结论其实是非常草率的, 因为它忽略了这个表面的现象背后的一些因素。
Graph 2
为什么这样说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已婚男性”和“未婚男性”这两个群体的比较 - 从图二可以看出,已婚男性这个群体在1970 年的平均收入是低于未婚男性群体的, 但在2007 年却大大超过了后者。所以,说过去27年时间内, "married men experienced the most income gain in relative sense 似乎是 fair statement. 但是, 正如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这种差别其实更多的是“compositional in nature",因为这个研究使用的数据是“adjusted household income"(AHI = household income/household size --这里的“household" 并非只针对“已婚家庭”,而是人口和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独身者,单亲家庭 are all treated as "household”);而因为在2007 年已婚家庭中双方都工作的比例比1970 年高很多, 加上越来越多的女性的收入超过她们的配偶(see Graph 1),所以“已婚男性”这个群体的AHI 水平高于未婚的counterparts,也就是很正常的了(顺便说一下,如果我们真的要探究“已婚男性”是否比“未婚男性”在个体层面收入更高,那么我们就应该用 individual income level, 而至少现在这个调查报告无法提供这样的数据).
更重要的是,在1970 年到2007 年这段时间中,虽然结婚率在所有人群中都呈现下降趋势,但下降率最严重的,正好是受教育最低的这个阶层(see Graph 3)。也就是说,“未婚男性”的收入普遍低于“已婚男性”群体,除了因为前者是household里唯一的income earner,而后者可能 benefit from his spouses income 这个"compositional reason"外(even though the income is adjusted for household size, the fact that married men might wives who make more money than them can boost the adjusted household income of this group); 还可能因为"未婚男性"这个群体本身就 less likely to be well educated (and we know how education level can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income level)! 虽然同样的趋势也适用於女性(即受教育程度最低的女性,更 likely to be unmarried),但因为女性在过去30 年中的总体收入上升速度超过男性(起点低),所以这个群体的收入在同期的增长幅度(从$30,597 上升到$48,738,上升幅度60%)还是高于未婚男性(从$56,951 上升到$65,849, 上升幅度16%)。尽管如此, “unmarried women ”群体的绝对收入水平在四个群体中仍然是最低的--所以,Gilbert说"married women earn less money than single women", 至少没有得到这个研究结果的支持。
Graph 3
这里要指出的是, 这个报告只包括30-44 岁之间的美国本土人口; 同样的趋势是否也表现在低于30 岁和高于44 岁的群体,和与外国移民结合的美国人,暂时无法得知; 但由于30-44 岁这个年龄段正好是大多数人结婚生子,建立家庭的时段,选择这个年龄段来比较这几个群体的收入状况,应该是合理的设计; 在这里引用这个研究的发现,主要是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 所谓“男人在婚姻中得到的东西比女人更多”,而因此引伸出“女人在婚姻中做出的牺牲比男人多”,其实是一个一厢情愿的结论。当然,像 Gilbert 这样的女性主义者愿意这样interpret 本来对女性在美国的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有很正面结论的研究结果,那也是很可以理解的,毕竟这样的社会经济研究报告,可以有很多不同角度和层面的解读; 至于她关于男女在婚姻中的其他方面的得失不等--比如已婚男性比未婚男性寿命更长,更快乐;而已婚女性和未婚女性在这方面则正好相反的结论,我因为没有再做相关的探究,这里就不讨论了。
作为女性中的一分子,我当然不会否认女性在婚姻中做出的牺牲--即便在女性作为一
个群体的社会地位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的今天,当事业和家庭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
女性在多数情况下,仍然是选择放弃自己的事业的那一方; 这是生理和文化因素决定
的, 因为养育孩子的责任,在现代家庭里仍然主要是由母亲在承担;但是, 如果说女性面临职业和家庭的矛盾, 婚姻中的男性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有多少曾经“豪情万丈”的男人,在结婚生子, "settle down"之后, 为了家庭的安定和安宁,而不得不放弃曾经的梦想, 在自己并不喜欢的职位上日复一日地朝九晚五呢? 网友汪翔在“失败的男人身后站着什么样的女人”一文中,就对中国男人因为“太负责任”,“太顾家”而不能实现更高的梦想而大发感慨; 我虽然不赞同他将中国男人缺乏创业和冒险精神的特点“归功”于他们的“贤惠妻子”, 但婚姻中的男女,都会对婚姻带来的那份责任而放弃一些梦想,做出一些“牺牲”,应该是不争的事实。网友寒天在“五十五岁离家出走的男人”一文中,就描写了一位众人眼中的好丈夫,好父亲,多年来为了家庭和孩子任劳任怨, 却在五十五岁时不甘“一辈子就这样为他人活”,而突然离家出走,追寻自己的梦想--这种“悲壮”中,又有多少无奈呢。
也许,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能会得到一种不同的结论; 也许,我们不应该把婚姻中的任何一方为了家庭的安定所做的让步和妥协,看成某种“牺牲”; 尽管有些决定和行为的确限制了一方实现自己个人的一些理想,但既然男人和女人进入了婚姻这个神圣的殿堂,就应该将自己和对方视为一个整体;如果你的“让步”或者“妥协”能够让婚姻更加牢固,让家庭更加和谐快乐,也许从长远来讲,这样的“牺牲”就不成其为牺牲了。当然,反过来讲,如果婚姻中的男女都能在为婚姻付出的同时,不忘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那应该是最最理想的状态了。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婚姻中的男女,如何营造这片只属于自己的天地,要靠双方相互的理解,支持,和恒久的努力;别计较得失,别害怕"牺牲"; 最重要的是,别忘记我们对婚姻的承诺。
相关链接:
天婴:何为女人
海棠花飞: 男人难做
女人难做
男人难做,海外中国男人更难做
枫苑梦客: 女性的第二次解放 --女人回家去
女强人乎? 小女人乎?
从2008 年大选看美国当今的女性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