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夫:全球暖化還是冷化?聯合國專家評估出錯!
幾天前剛看過英國《星期日郵報》網站刊載的記者大衛·羅斯關於地球開始冷化的驚人報道,筆者還發了評論文章“全世界被忽悠了?地球開始冷化?!”,今天該記者的最新報道又來了。該報道稱,他們獲得泄露出來的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的最新報告:電腦模型對溫室氣體效應評估出錯;全球實際氣溫上升速度只及2007年報告的一半!
IPCC每隔6、7年就發表一個詳盡的全球氣候變化評估報告,今年已是第5個(AR5),預計將於本月底發表。公平地講,IPCC的這個最新報告理應是全世界最全面、最權威的評估才對,僅負責編撰第一部分的工作組1就包括來自世界各地的800多位科學家,他們評估了9000餘篇(本)出版物,參考過上千位專家的5萬多份評論意見。
向IPCC發起質疑的記者大衛·羅斯應該說勇氣可嘉。他文中提到,《星期日郵報》早在一年前就第一個報道了全球暖化已經“暫停”。上周他那篇“地球走向冷化!北極冰帽增大60%”的報道則引發全球性關注和激烈爭論。
筆者經查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資料獲得更清晰的衛星圖片後發現,這位記者文中提供的圖片證據存在明顯瑕疵。只用去年和今年北極地區夏季海冰面積對比作為地球冷化證據已經相當單薄,而他採用的兩幅壓縮版衛星圖片(無日期)沒有一幅屬於當年夏季北極“冰帽”最小面積,而且拍攝時間也不一致。NASA帶有日期原圖見圖1、圖2。
圖1 2012年8月26日北極冰帽,照片中的黃線是指1979~2010間夏季平均最小冰帽邊界線。
圖2 今年8月15日的這張照片不能代表本年度冰帽的最小值。 圖3 這是有衛星照片記錄以來拍到的最小北極冰帽(2012年9月16日)。
圖1拍攝於去年8月26日,但去年最小冰帽出現於9月16日(圖3),而且這是有完整衛星照片記錄30多年來北極最小冰帽!圖2拍攝於今年8月15日,顯然不能代表今年最小冰帽記錄,根據以往規律,最小冰帽基本都出現在9月中旬。該記者將圖1和圖2進行對比是不能說明問題的。
另據《今日美國》報道,NSIDC負責人9月11日接受採訪時表示:最近幾天隨時可能達到北極冰帽最小值,目前冰帽面積已經明顯低於年平均最小冰帽值,雖然比去年的歷史最小記錄要大一些,大約可排有記錄以來第6個最小冰帽。這等於否定了英國記者大衛·羅斯的這個冷化證據!
但事情並沒有完,羅斯昨天又在《星期日郵報》搶先披露了IPCC的這個最新報告終審稿第一部分的部分內容,其中包括如下幾點: 1】一直用來測算全球暖化速度的電腦模型,誇大了二氧化碳排放對全球氣溫的影響,也忽視了自然環境的變數; 2】自1951年起,每十年全球氣溫平均實際上升幅度只有0.12℃,而非2007年IPCC報告中聲稱的0.20℃; 3】報告終於承認全球暖化“暫停”,但無法解釋為何全球平均氣溫自1997年以來統計上沒有明顯上升。 4】早在工業革命前數百年的10~13世紀,人口數和二氧化碳排放都很低的時代,地球部分地區氣候就如20世紀末一樣溫暖。而此前的IPCC報告卻聲言現在的地球處於過往至少1300年來最溫暖的時期。 5】電腦模型之前預測南極海冰量將小幅減少,但事實恰恰相反,南極海冰近年來在增加,增至創紀錄的新高,IPCC也未能給出解釋。
圖4 災難性錯誤:全球38個最重要的氣候變化電腦模型中有36個預測不沾邊 (彩色線代表世界上最有代表性電腦預測值,粗黑線是實際記錄氣溫變化,始自1980年)
記者在報道中還提及該報告其它一些不足。此外,這位記者還採訪了氣候變化領域的幾位英、美學者,批評IPCC的這個最新報告的瑕疵和不嚴謹之處,挑戰IPCC評估結論。如報告的結論之一是,現在有95%的置信度認為,1951~2010年間全球變暖的後果至少一半屬於人類活動引起的。有學者指出,既然出現重大的預測失誤,又發現了如此之多的不確定因素,置信度為何會比2007年報告的90%還要高呢?這是無法理解的。
值得注意的是,這位記者沒有重提前篇報道中“地球走向冷化”的雷人觀點。而只是強調,地球氣溫在過去的17年間沒有明顯上升,這應該也是該報自去年就提出全球暖化停止觀點的主要依據。
筆者注意到,IPCC評估報告以往也有過出錯的例子,如2007年的報告(AR4)出版三年後,聯合國專家們就不得不在2010年糾正其中的一個錯誤。報告中預測,喜馬拉雅山冰川比其它任何地區冰川融化得都要快,如果地球按現在的速度繼續暖化,該地區的冰川將在2035年或之前消失!專家們認識到這是一個缺乏嚴謹科學依據的錯誤預測。最後發現,它來源於一家大眾化雜誌對一位印度冰川學家的訪談,而非源於嚴謹的學術文獻。
在筆者看來,通過尋找IPCC最新報告中一些與以往不同的事實陳述、預測數據調整、觀點修正等論證全球暖化停止有一定道理,但事實證據依然是第一位的。而IPCC最新報告披露的一些事實,可以支持全球暖化“趨緩”,但與全球暖化“停止”還是有差別的。至於所謂的逆轉為“全球冷化”的觀點,則缺乏足夠的事實依據。所謂北極海冰增加60%的結論顯然不成立,僅以南極海冰增加的事實作為依據,還是過於單薄,尚不足為憑。地球冷化說另一個致命缺陷是,尚缺乏一套令人信服的理論支撐。
根據現有信息判斷,似乎存在另一個可能性,由於IPCC專家們以往誇大了溫室氣體增加對氣溫上升的效應,才使得有理論支持的全球暖化說大行其道。或許溫室效應事實上要小得更多,小到地球周期性或非規則性氣候變化就足以抵消溫室效應的程度!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過去10~17年地球氣溫在統計意義上沒有明顯上升。而IPCC的這個最新報告中認為,在中世紀,世界有些地區氣溫與現代一樣溫暖!如果這個判斷沒有錯的話,雖然不能排除氣候周期性變化和非規則性波動,至少意味着地球氣溫在過去長達1000年左右並無單一方向的顯著暖化趨勢。所謂的溫室效應或許只是一個不值得過分重視的因素而已。換句話說,或許地球氣候的變化還是主要取決於各種暖化和冷化自然因素的彼此消長,而與人類活動水平的提升關係甚微!
本月底,備受英國《星期日郵報》詬病的IPCC最新報告(AR5)將與世人見面,屆時我們應該會獲得更多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