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夫:中共培养了怎样的三代“变色”人?
最近,中国教育部长袁贵仁为高校教师宣扬何种理念和价值观纠结不已。其实,此事还真由不得他,就是中南海恐怕也无法逆势而行!
环境对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均具有莫大影响。按照唯物主义学派,可归结为物质(存在)决定意识。而最著名的西方现代哲学家之一罗素表达的就更加彻底:人是环境的产物!这就将环境对人自身塑造的决定性影响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中共自1949年建政,已走过65个春秋。从人成长的角度看,在这段超过一个甲子的历史时期,大致培养了三代人。由于这个国度特殊的历史震荡和巨变,在不同时期成长起来的每一代人的成长环境呈天壤之别,于是形成了每一代人独具特色的鲜明时代特征。在我看来,每代人的基本特征可以用某种颜色来代表。现在就来看看这三代人各自有何不同,其代表颜色又是什么。
第一代是红色人:他们成长于5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这是以忠诚于政治信念为最大特色的“单纯”一代。
那是一个封闭的年代。中国与世界其它地区的交流基本处于隔绝状态,唯一的例外是与社会主义“老大哥”前苏联的过分紧密关系。这导致新中国初期的全面苏俄化时期。从苏式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到苏式教育、社会生活(如星期六义务劳动)。源自苏联援建的工业体系自不待言,就是俄语、苏式服装(如列宁服)、苏联电影、歌曲、苏俄文学也在中国大行其道,其流行程度绝不亚于今天英语及西方文化在中国的热度。新中国初期成长起来的那代人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些苏俄文化的因素和影子。但中苏间的紧密关系随着两国交恶,在文革开始前夕逐渐降温,并随着文革的结束而终结。
那更是一个为信念、主义和理想而狂热的红色年代。新中国的诞生激发出那代青年一种自然勃发的豪情,“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就是这种发自心底的青春激情最完美写照。这种年轻人专属的、纯洁无暇的情怀转化为信念、主义和理想就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文革到来将这种情怀毫无悬念地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至于人们对文革发展成为一种狂热的反文化风暴,没有表现出任何迟疑或动摇!传统文化、西方文化被无情地摧毁之,或坚定地踩在脚下。坚定不移的高涨革命信念成为这代人唯一有决定意义的标杆和真理的化身。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是那个时代最响亮的口号!这也决定了这代人的基本色只能是红色。
与此同时,那也是一个单纯、乐观、物质欲望和个人私心极低的年代。这代人除了高度的集体生活理念和政治领域的异常复杂,生活是简单,甚至单调的。当时的社会阶层呈扁平状分布,不同阶层间社会差别很小。所有阶层的人几乎都只能靠微薄的工资收入维持仅限于生存意义上的简单生活。除了单位分配的朴素狭小的单元居室,没有宽敞、豪华的住宅可以梦想;除了公交车、自行车,也没有豪华轿车可以向往;除了几件简陋的电器,简单的家具和简朴的日常生活,没有奢侈的享受带来的巨大诱惑。这种集体优先的刚性环境,很自然地导致人们极低的物质欲望和相当可怜的个人私心,从而使乐观向上的精神追求成为绝对主旋律。如“大公无私”就是当时被广泛宣传的革命理念。这种社会特征的价值取向从年轻人择偶标准即可见一斑。当时最理想的恋爱对象主要有这几点:1】出身好(工农兵);2】思想先进,是党、团员或积极分子最好;3】踏实、努力工作,是先进、模范、标兵最好;4】为人正派,忠厚老实。
这代人的另一个时代特征是被文革耽误的一代。特别是这一代中后半段成长起来的那批人,他们赶上了“停课闹革命”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将大好青春浪费在无为的农村或政治动荡中,是其人生最大遗憾。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这未免有些夸张,但一个人一生中最主要的塑造过程来自学生和青年时代,却是无容置疑的。就对人一生有决定性影响的学生时代而言,这代人流行的、典型的阅读范围大致决定了这一代人的基本特征。
第一代“红色人”的文化记忆,除了红色革命激情文学(包括样板戏)占据绝大部分阅读量,其次就是以高尔基们和托尔斯泰们为代表的苏联革命文学和稍早的俄国进步文学。虽然这代人的前半段尚能接触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为代表的少数中国传统文化,但文革开始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类中国传统文化统统被划入必须清除的“四旧”之列,成了禁地!甚至《三字经》这样的幼儿读物亦不能幸免。这就决定了这代人的主体,在文化素养方面的不完整和结构缺陷,虽然少数优秀分子可以在人生的后面阶段加以弥补,但并非普遍现象。
第二代是彩色人:他们成长于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
这代人赶上了文革狂热年代的尾声,虽对文革有比较深的感受,但算不上被耽误的一代。总体来看,文革基本未对这代人带来明显的直接危害。上山下乡已经终止,他们至少有机会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并赶上了恢复高考后浓厚的刻苦读书、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好时光。也正因为如此,他们中的主流不存在文革经历这个包袱带来的认识局限性,尚能站在基本客观、理性的立场上,审视、反思十年文革和整个毛泽东时代对中国的冲击和影响。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对文革的危害性和整个毛时代的错误缺乏全面认识,与上一代中的部分人有某些类似之处,这些人身背文革包袱放不下,观念受其左右,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们始终认为,文革是必要的,毛泽东时代的主流是好的,错误和过失是次要的,是可以被理解和原谅的。这些人常被冠以极左派的名号。客观地看,他们恰如其分地代表了现实中国政治谱系的一极!
但第二代人所处的主体时代毕竟属于后文革时代,那是一个国门洞开、思想解放、深刻反思的年代。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们曾被冠以“思考的一代”、甚至是“看破红尘的一代”!由于从上到下形成一种极为宽松的思想环境,西方各种思潮几乎不受任何限制地大量涌入中国,导致这代人视野要比上一代人开阔得多。最能说明这个时代特征的一个现象是,在青年学生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学习、阅读西方哲学热潮。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个巨型系列丛书“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成为当时不折不扣的畅销书。这是一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以外的外国古代及近代(少数现代)哲学、社会科学代表著作译丛。这套最负盛名的系列丛书,自1982年出版第一辑50种书到现在,已出版10辑400余种世界学术名著!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正是这套丛书引领了中国新一波思想解放的时代浪潮!邓小平曾在1984年提出,要在四、五十年时间内,把世界各国名著(包括文学在内)都翻译过来!“汉译世界学术名著”所收著作,均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名著,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等学科领域,体现了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精神的精华,代表着人类曾经到达过的精神境界,其深邃的思想睿智,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这套丛书引入中国,开阔了不止一代读者的视野,滋养了几代学人的情操,曾被赞誉为“对我国学术文化有基本建设意义的重大工程”。
在如此宽松的大环境下,几乎是水到渠成,政治谱系的另一极,即主张全盘西化的极右派便应运而生了。不难发现,这个派别的主力亦植根于新中国培养的这个第二代。最能代表该派观点和主张的是1988年中央电视台首播的六集电视纪录片《河殇》。该片的主要创作骨干包括苏晓康、谢选骏、王鲁湘、金观涛、夏骏等人。该片从反思和批判中国传统的“黄土文明”入手,逐步引入西方的“蔚蓝色文明”。片中对包括长城和龙在内的一些长期被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国标志性事物进行了辨析和评判,同时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西方民主、文明无保留的向往和推崇。该片播出后在中国社会引起极大轰动,成为中国西化、甚至全盘西化最有影响力的一面旗帜!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次年发生的八九民运准备了思想基础。
一个足够奇特的现象是,现实中国政治谱系左右两极的主力竟然同时存在于新中国培养的第二代人中!而两极之间宽广地带的任何一域,均不缺乏第二代人的影子。与那个时代思想领域的全面开放相对应,第二代人也是在政治思想观念上全谱系分布的。也正因为这一特点,第二代人才最有资格 被冠以从红色到蓝色的全谱系彩色人!
而提到第二代“彩色人”的阅读范围,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全部领域!他们“视域”所及,不限于但丁们、雨果们、莎士比亚们、歌德们、泰戈尔们、海明威们所代表的世界文学领域,更包括黑格尔们、卢梭们、培根们、亚当斯密们、达尔文们,古希腊文明、文艺复兴和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所有主要成果。就是极端如希特勒的“我的奋斗”,你也可以通过《第三帝国的兴旺》这样的大部头窥探之!
人们或许有一个疑问,这代人有那么多时间大量阅读吗?如果有人对80年代大学生去图书馆上晚自习时“攻打冬宫”的壮观场面有所了解,就不会怀疑那代人的学习热情了。那个年代的大学校园,即使是周六、周日,图书馆和自习教室也往往人满为患。周六晚去看场电影或球赛直播,就是很奢侈的消遣了。
如果说,这代人在阅读与修养方面也有什么明显的不足,其最大缺憾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基本修养。这从华人世界中台湾和香港同胞们的中华文化素养这面镜子可略见一斑。
第三代无色人:成长于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
由于这代人目前尚处于成长过程中,并未进入成熟期,要具体归纳其特点,缺乏足够的事实理据。这里主要对这个时代的特点做一概述,而对这代人只能作一个前瞻性预测。
目前的这个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科技突飞猛进、个人见识急剧扩张的时代。以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普及为标志,人们的精神生活正在发生革命性巨变。首先是全媒介(文字、音频、视频)即时通讯成为一种普遍化的基本交流方式,这极大地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其次,信息获取渠道和业余生活均以互联网为中心,虚拟世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全球化视野导致各民族均质化步伐加快,不同地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大幅降低,“世界公民”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第四,随着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个人权益保障日益得到完善,社会包容度与个人自由度日益扩大,成为时代发展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该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人会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个性化成为这代人最显著特征。上述社会巨变导致这代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流态呈多元化、碎片化、庸俗化发展。而大众化日渐成为一种罕见现象!与此同时,这个时代培养的又是是生活化的一代。他们固然没有第一代强烈的政治信念,也不具备第二代的深刻思辨性,但他们对生活的现实主义态度比前两代都要强很多。
从政治角度审视,人们很难在这一代人中再找到泾渭分明的政治派别。个性化导致政治立场弱化,政治观念选择自由度增大,随意性增加。一切鲜明的政治色彩都将因“随意”化、小众化而消失,从而形成“无色的”一代。这个原理与三原色叠加变成无色是同样道理。
至于文化修养和阅读范围,多元化是他们的基本特征,这种多元化带来的是阅读与修养层面的个性化时代。很难归纳这代人的阅读选择,或许阅读较少,时间都花费到五花八门的各种新奇事物上才是唯一共性。毕竟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全方位的丰富多彩!这导致同代人之间的共同记忆愈来愈有限。除了《黑猫警长》们、《米老鼠与唐老鸭》们、《聪明的一休》们,也包括魔幻系列《哈利·波特》们,此外恐怕就只有各种游戏文化了!
值得一提的是,这代人的艺术素养、生活品味、个性追求、健全人格、情商等诸方面,应该是前两代人望尘莫及的。而奉献精神、集体观念、纪律性、团队精神、吃苦耐劳、忍耐力和韧性等,则无法与前两代比肩。至于独生子女现象带来的某些特点,如自私、缺乏责任感、脆弱、自我中心等负面特性,其影响或许并非如人们想像的那么严重。不再展开。
结论:新中国培养了三代不同颜色的人,即第一代红色人、第二代彩色人、第三代无色人。差异如此之大、特征如此鲜明的三代人构成中国特色的另一道独特风景。这亦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过往60余年的巨大变迁。而最有意义的是,每一代人颜色的改变,都意味着向世界接轨的大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在一个正常社会,任何一代人颜色的集合理应如三原色叠加一般是无色的,新中国培养的第三代无色人理应就是肩负中国与主流世界完全接轨历史使命的一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