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字该废除?从繁体书法错字说起 文:格致夫 日前,有博友转发国内一文《贾平凹为“傅作义”题字竟写错,一个字4万的书法原来长这样》,罗列出大陆“风雅”文人刻意使用繁体字闹出的一些笑话。
在不少人眼里,与简体字相比,用繁体似乎更文雅!这也是近年来繁体字在大陆似有回潮之势的原委。如,冯小刚几年前作为政协委员就曾在“两会”期间提出恢复繁体字;最近有报道称,某高校一位教师在期末考试前告诉学生,使用繁体字可以加分!
书法界作为繁体字的铁杆支持者,理由尤其充足。无疑,书法乃艺术,艺术追求美,天经地义。据云,繁体书法更具美感,固执地拒绝简体也就愈加理直气壮…… 上文载,贾大作家不仅在“傅作義將軍故裏”中将“故里”错写成“故裏”,在其它题词中,还把护花的“護”错写成收获的“獲”,另有几处其它错别字。文中同时举出其他人几个贻笑大方的例子,如,中国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将影后写成“影後”,原央视主持人毕福剑将天后写成“天後”等。 这类所谓贻笑大方的例子,都属于故作风雅,刻意使用自己并不熟悉的繁体字惹得祸。但这事儿恰恰凸显简化汉字的必要性! 繁简之争始于孙中山先生创建民国初年,至今已有一个世纪之久!但在笔者看来,到目前为止,并未见有任何过硬的理据,足以否定汉字简化的必要性。如果有人真觉得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恢复繁体,废止简体,不妨亮出来探讨。
很多人或许注意到一个广泛流行,却似是而非的观点:繁体字承载着悠久、丰富的文化信息,简化汉字则属于文化传承的重大损失!本篇无意就汉字简化的必要性展开全面阐述,仅就此观点重点谈谈个人理解——文化传承不足以构成简化汉字的枷锁。
所谓简化汉字导致文字本身文化信息丢失,就是一伪命题。化繁为简是方块汉字几千年来的基本演变大势(存在繁化情况)。从最早的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再到后来的楷书、行草,以及今天的简化汉字,汉字本身的简化一直在发生,有哪些文字文化丢失了?事实上,今天不仅大陆地区完全采用简化汉字,日本等也在使用简化汉字。
这里有必要辨析的一点是,何为文化传承?文化从实用意义的角度,可粗略分为两大类:具有日常实用价值的文化和不具有这类价值的文化。 对于前者,日常应用行为本身足以保障其传承,无需依赖文字承担这样的任务。对于后者,既然不具备日常实用价值,也就没有每天重复的理由!通过文化典籍加以传承保护才是恰当的方式。正如甲骨文、篆书这类文字历史文化,并不会因为淘汰这类书写方式而遗失。繁体字同理。 相反,仅仅为了不丢失繁体文字文化,就要每天无数次重复这种并无即时价值的东西,这是一种愚蠢。不客气地讲,就实质而言,这与精神不正常者整天无意义地重复某件事或某个说法无异! 在笔者看来,文字除了工具意义,不该过度渲染其本身的文化传承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无论怎么强调文字的传达效率、使用效率和学习效率,都不过分!一种合格的现代文字,其基本要求就是易学易用,且能高效准确地传达信息。 而繁体字首先就不符合易学易用这一条。近年来,在繁体支持者中出现一种新论调,更准确地讲,是找救命稻草!有人说进入电脑时代,写字的机会很少,电脑输入繁体,并不影响速度!也就不存在繁体难写问题。这是又一个似是而非的借口。
这个问题一句话就可以说清,任何人都不是一生下来就认识繁体字的!在学习阶段,能否认繁体汉字难写、难认、难记问题吗?
这些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影响力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开始学习汉语。对于习惯于读写具有很高一致性拼音文字的他们而言,简化汉字已经具有较高难度,让他们学习繁体字,将更加困难。因此,繁体字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问题,甚至影响国际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