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获奖女孩与诺贝尔和平奖的争议 文:格致夫
遭诟病最多、最引人注目、本年度候选者也最多的诺贝尔和平奖今天在挪威揭晓:印度著名反雇用童工活动者凯拉什·萨蒂亚尔希和巴基斯坦女性受教育权抗争者17岁女学生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获得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后者亦成为诺奖有史以来最年轻获奖人。
获本年度和平奖候选资格者多达278位个人或团体,为历史之最。呼吁和平的罗马教皇方济各、揭露美国监听项目的斯诺登、敢于批评普京的俄罗斯媒体《新报》、坚守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的“日本国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以及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都是呼声相当高的热门候选者。现在就来看看,两位印巴获奖者究竟有何过人之处,能够最终击败上述强有力竞争者。
现年17岁的马拉拉·优素福扎伊(Malala
Yousafzay)是女性受教育权利抗争者。塔利班组织禁止当地女性接受教育,但教师的女儿马拉拉不甘屈服,选择勇敢抗争。她致函外媒,为巴基斯坦妇女和儿童争取权益,公开倡导让女童入学。2009年,马拉拉开始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用化名撰写个人网志。因此,塔利班将她视为眼中钉。2012年10月9日,马拉拉放学所乘校车被一塔利班武装分子拦下。枪手登上车问:“你们谁是马拉拉?”马拉拉的身份被暴露,枪手对准她的头开了枪,子弹穿过头、颈,嵌入肩膀,伤势严重,生命垂危。后被飞机送往英国救治,几个月后才脱离危险,并最终恢复健康。国际媒体对马拉拉的治疗康复情况密切关注。不幸遭遇使她迅速出名,并成为反抗压迫妇女和女童的象征性人物。之后,马拉拉出版了自传。去年7月,在她16岁生日那天,马拉拉应邀在纽约联合国青少年大会上演讲。她还受到英国女王的接见。此前,她已荣获欧洲议会萨哈罗夫奖等多个奖项,且上年度即获诺奖提名,今年终于成为最年轻获奖人。
印度著名反雇用童工活动者凯拉什·萨蒂亚尔希(Kailash Satyarthi)现年60岁,曾是一位电气工程师。从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活跃在印度反雇用童工活动中。他已帮助75000多名债役工和童工重获自由。萨蒂亚尔希的积极努力已发展成一场拥有千百万支持者的运动。他于1998年组织的"全球取缔童工大游行"在103个国家吸引多达720万人参加。他还于1999年发起"全球推广教育活动",联合各国及国际性非政府组织共同在全球落后地区普及教育。正是主要在他的努力下,国际劳工组织采纳了消除最恶劣形式童工的《第182号公约》,该公约现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指导原则。萨蒂亚尔希于2007年获美国国务院"取缔现代奴役英雄奖",获本年度诺奖亦不算意外。
根据诺贝尔遗嘱,和平奖这个唯一不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颁发的奖项,由挪威议会选出5人组成诺奖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 和平奖每年在诺贝尔的忌日,即12月10日在挪威奥斯陆颁发。至今,已有16位女性荣获该奖,超过其它诺奖中女性获奖人数。
看看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中国十几亿人吃饭问题,甚至包括世界其它贫困地区人们吃饭问题所做努力和贡献,是不是也有资格获诺奖呢?另据报道,2014年《福布斯》挪威财富排行榜首富斯坦埃里克·哈根认为,中国政府消除几亿人口贫困状态所取得的瞩目成就,就值得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而至今仍避难俄罗斯的美国前中情局雇员斯诺登,也成为本年度和平奖候选人,且呼声颇高。此前他已获瑞典方面颁发的“正确生活方式奖”,而这个奖项被认为是和平奖的前奏。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发文“斯诺登:泄密者?罪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文中引述有关专家的观点称,将该奖颁给斯诺登能体现出诺贝尔委员会的独立性。但若真这么做,将会使挪威与美国的关系陷入麻烦。报道称,时至今日,挪威依然在承受4年前将和平奖颁给中国异见人士刘晓波所带来的后果。作为“报复”,中国中断了双边贸易谈判,并减少了贸易往来。颁奖给斯诺登,可能不会引发美方做出如此剧烈的反应,但双边关系依然会受到影响。挪威议会保守党人士迈克尔·泰施纳还指出,根据挪威与美国签署的条约,如果斯诺登获奖,挪威有义务在12月份奥斯陆市政厅举行的颁奖典礼上逮捕斯诺登。奥斯陆和平研究所主席哈普威金说:“将和平奖颁给斯诺登不符合一切政治本能。毕竟,他被挪威最紧密的盟友视作叛徒。”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的文章还提到,创办于1993年的俄罗斯独立报纸《新报》,因勇于批评普京,曾被外界认为是热门候选者。该报曾多次遭到黑客攻击,其记者曾遭暗杀。鉴于目前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冲突关系,将该奖颁给这家媒体可能会引发话题。政客和学者们将这看作是诺委会主席、曾担任挪威首相和欧洲委员会秘书长的托尔比约恩·亚格兰面临的一个难题。他们认为,亚格兰没有胆量激怒俄罗斯,不可能将奖项颁给俄反对派活动分子。
从这些报道中,人们不难体会围绕这个和平奖的政治博弈。而中国人会比较关注的另一个候选者是"日本国民"。
2013年和2012年,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和欧盟相继获诺贝尔和平奖,这增加了日本国民因坚守宪法第九条而获诺奖的猜测热度,该条款主要内容是日本“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华盛顿邮报》称,在战争不断的当今世界,和平尤显可贵,奥斯陆和平研究所主席哈普威金对日本国民获诺奖给予支持。他说:“在日本,有一大部分国民认为,宪法中该条反战承诺是日本自1946年以来再未陷入战争的主要原因。”日本护宪市民组织“为宪法第九条申请诺贝尔和平奖”是促成日本国民获诺奖提名的主要力量。该组织一负责人兴奋地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宪法第九条被预测为最有力的得奖者一事说明,日本和平宪法的卓越性已被世界广泛认可,为此深受鼓舞。”
一直以来,诺贝尔和平奖是所有奖项中最受诟病的一个。客观、现实地看,任何奖项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公平,公平只能是相对的,而不公平则是绝对的。纵观诺贝尔奖各奖项100多年来的历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何况,面向全世界的诺奖,其各奖项的评选委员会都是由瑞典或挪威一个国家构成,即使组成一个国际评选委员会,也无法保证一定公平。但这类道理都不足以阻止世界各国的批评者诟病诺贝尔和平奖有偏见。
不能不说,诺贝尔和平奖的国际政治倾向性太强!甚至不乏意识形态偏见,例子俯拾皆是。如果说,2007年度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获奖是基于其长期致力于唤醒人们对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理由基本说得过去,但将2009年度和平奖颁给当年刚刚上任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就难免令人跌破眼镜!
有谁能说得出,这位履历很有限的美国总统当年及之前为世界和平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时至今日,这位已入主白宫近6年、全世界权势最大的总统又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哪些贡献?有人将这位美国总统的国际“贡献”归纳为“上任六年,轰炸了七个国家”!公平地讲,如果这些轰炸真给那些国家带来了和平,倒也无可指责。最大的问题是,凡美国插手的这些国家,从阿富汗、伊拉克,到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直到最近的乌克兰、以及对“伊斯兰国”的轰炸,无一例外均长期陷于混乱,并未达到实现和平、恢复秩序、建立统一民主政府的基本目标!不知诺贝尔和平奖委员会对此作何感想。
如果说,1994年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与以色列的佩雷斯和拉宾共同获奖是因为三人一起推进了巴勒斯坦国的和平独立进程,属众望所归,2000年共同促成南、北韩最高领导人会面,缓和朝鲜半島局势并增进地区和平的双方领导人金大中和金正日却没有共同获奖,获奖者只有南韩总统金大中一人,就很难自圆其说。而之前双方共获此奖的例子还有1993年度南非的曼德拉和德克勒克,1978年度埃及的萨达特与以色列的贝京。
或许有人愿意站出来替诺奖委员会分辨。日后朝鲜半岛局势发展证明,当年不授予金正日诺贝尔和平奖是有先见之明的,因为他在两年后的2002年就宣布发展核武,引发半岛核危机问题,直接导致东亚和平局势逆转,至今历经十多年仍无法解决,曾经的六方会谈机制亦名存实亡!但这个看上去很有些道理的辩解并非天衣无缝。
此问题完全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解读。或许正因诺奖委员会绝授奖给金正日,令其倍感挫败和受伤,深切感受到了西方社会对其红色政权的敌意和歧视。这才刺激他丢掉幻想,横下一条心,走上发展核武的自强道路!假如当年诺奖委员会也能如前面提及的那些前辈一样,评奖不因意识形态而厚此薄彼,坚持一视同仁,也颁奖给这位北韩最高领导人,或许金正日就不会产生发展核武的念头,南北方的和谈会更加顺利,而美国人在亚洲的黩武行为也许会有所收敛,整个东亚局势也就不会如今天一般紧张。历史固然没有假设的空间,但起码可以说明挪威诺奖委员会存在重大失误的可能性!
看看今年的评奖结果,相信还是会有人感到不公平。与那些几乎毕生致力于和平或改善众生生存状况者的巨大贡献相比,17岁女学生的所为显然分量不够重。但在笔者看来,这位马拉拉的事例具有重要象征意义和启发性,这也是诺奖委员会出于正义感和人性良知,着眼于鼓励更多人为改变境遇、争取基本权利、为和平而敢于站出来抗争,而做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评奖委员会在陈述理由时说,马拉拉致力于让所有儿童都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尽管她非常年轻,却已经为女童受教育权利奋斗多年。她的行为表明,青少年以及儿童也同样可以为改善自身处境作出贡献。马拉拉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最危险的环境下完成的。她如英雄般地奋斗,由此也成为了捍卫女童受教育权利的代言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