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夫:【商榷】大脑存在感性思维吗?
现实中,从日常生活表达,到严谨的理论文章,人们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这对概念。如果说,对于从来不会对概念有严谨定义的日常语境而言,“感性思维”这个说法可以勉强接受,对于严谨的理论性文章,特别是哲学意义上的“感性思维”这个概念,就有些过于令人纠结了。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一下简称“马教”)“原教旨”,大脑的认识过程被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当然,马教并非闭门造车捣鼓出来的。其三大来源之首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内核),构成马教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而一般认为,德国古典哲学始自康德,这位“康师傅”最先将人的认识能力分成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而到了马教认识论世界,就将其归结为感性和理性两类了。
所谓感性认识,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获得的直观形象认知。可分为感觉、知觉、表观、直觉等几种认识形式。众所周知,人有五种感觉系统:触觉、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感性认识属于对事物直接经验的、片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浅层次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低级阶段。按康师傅的说法:“思维运动的第一个形式是感性,也就是纯粹感性。它的对象是事物和世界的现象,是事物纯粹表现出来的东西——表象。哲学家们往往把简单的问题弄得玄而又玄,还是文学家更善解人意。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的知性与感性》就表达的更到位:“感性一词应有两种解释。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验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结构、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感性’写作是为了激发某种感性,而不是‘知性’以传递知识为目的写作态度。‘感性的文字’则是那种感性写作,文字里充溢着某种感情的语言,有如涓涓细流微微道来,有如激情澎湃滚滚袭来。”
而早在古希腊时代的亚里士多德,就对感性有一个值得重视的解读:感性现象是有感觉能力的主体对实体作了认识的改造。这就意味着,直接的感性认知并非对客体一成不变的忠实反映,感性认识完全可能是失真的。而巴门尼德和柏拉图甚至认为感性现象是虚幻的。在英国,从培根,霍布斯,到洛克也都承认,感性是客观事物刺激人们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性观念。不难看出,这类理论都带明显的唯物主义性质。而到了贝克莱(被评价为马克思主义最凶恶的敌人)那里,却恣意夸大感觉的主观性,最终否认物质世界的存在,得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结论!
需要特别指出的一点是,以上所有关于感性认识的经典理论中,都没有思维什么事儿!即是最值得怀疑有思维参与的感性认识形式之一的直觉,也属于一种下意识的感悟,有时甚至带有某些冲动特点。原因是习惯和经验把直觉感悟的“推理”过程压缩到了主体意识可觉察的阈值以下。如艺术灵感就是一种感性直觉,没有固定的逻辑规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何谈思维过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理解:感性认识缺乏思维过程的参与,因而也就难有感性思维。
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对感性认识获得的原始材料进行进一步思维加工获得的对事物更深入、更理性的认识。其基本方式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环节进行的。经过思考、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就会产生认识的深化。这是对事物本质的、整体的和内在联系的接近和反映。理性通过论点与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寻求真理,通过符合逻辑的推理而非依靠表象而获得结论、意见和行动的理由。从实用的角度理解,理性思维是指能够识别、判断、评估实际理据,以及使人的行为符合特定目的等方面的智能。理性认识之所以重要,正在于它能够指导人们的现实实践活动。
在理性认识中提到思维,这个概念稍微有点复杂,而它恰恰是本文的中心概念。应该怎样理解它呢?马教原教旨如是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性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要更好地把握这个概念,需要了解思维下面一些基本特点。 1】思维作为主体意识活动,主要涉及对感性认识获得的原始信息加工、处理过程。 2】 这个过程包括分析、抽象、概括、对比、推理、综合、创造、形象化等多种方式。 3】思维活动有三个特点,包括 —— 间接性:通过感性信息加工获取对事物间接性新认识。如古气候变化、中医诊病、股市行情预测,等等。 —— 概括性:通过抽象归纳形成概念化认知。如对万维左、右派的认识、四季、交通状况、社会稳定、和谐度认知等。 —— 超越性:包括对感性认识范围的超越和对现实的超脱,如预测日食、对宇宙空间及演化的认识属前者。而科幻小说、很多科学实验都属后者。 4】思维是大脑借助于符号系统来完成理性认识任务的。这些符号系统包括语言、数学、音乐、各类学科符号、地图以及各类形象符号等。
5】思维根据不同划分标准可分为动作思维、语言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
了解了这些基本特点,不难得出这样的认识:思维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过程。当然,这些大多还是基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原教旨”,如果你不信,我乐见有人推翻之。
在笔者看来,建立在哲学先贤、大师基础上的马教认识论,其理论基本框架还是正确的,其内核也是合理的。但马教认识论亦与绝大多数哲学、政治理论一样,并非完美无缺,依然存在需要改进之处。例如,马教原教旨片面强调、渲染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飞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这有时会就带来误导。一个最不可接受的错误归纳是,认为理性认识是反映了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理性思维并非总是全面的、总能够达到去伪存真、总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与此相反,理性思维过程本身并不能保障其结果——理性认识的正确性。错误的理性认识比比皆是。此外,亦不宜过分强调理性思维的抽象性,形象思维也是理性思维的一种。笔者上文对理性认识的解读就尽量避免采纳马教认识论的这类原教旨。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立场拖累形成的错误理性认识,就更普遍。前几天在万维关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大讨论中就有一个典型例子。足够理性的西岸博友在本人拙文《我的同性恋观和几点质疑》的评论中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世界上不存在“支持同性恋”的概念,而是支持同性恋‘权利’的概念。支持带有prompt的概念,因此你是不可能支持一种作为自然存在的事情的,因为不论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这东西都是客观存在。你只能‘支持’这种事物所连带的某种权利,比如你可以支持环境保护,保护表现的是一种权利,你不可能支持环境。你可以支持妇女解放,但你不可能支持妇女,因为不论你支持不支持,妇女都存在,但‘解放’的内容却可能不存在,比如投票的权利。”
我是这样答复的:“1】同性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与自然界的客观存不是等量齐观的。同性恋现象这个客观存在是通过有主体意识的人的行为构成的,而自然的客观性是由无意识的客体构成。这个区分的意义就在于:对后者,正如你举出的例子,不可能支持环境,因为它无意识。但对前者,人们的态度(支持、默认或反对)能够通过影响行为主体(同性恋者)而导致客观的同性恋现象发生萎缩或蔓延等变化,而世界各国的现实,甚至同一国家不同时代的现实都能证明这一点。故此,旁观者的支持或反对都是存在意义的(正面或负面)。世界上也就确实存在‘支持同性恋’的概念。
2】‘你不可能支持妇女’这个说法也过于绝对了。例如,对热恋的女/男友,她/他做什么你都可以表态支持,对她/他的健康和生活都会有正面影响;反之,某天你不愿与之交往了,她/他死了的心都有!所以你的支持与否是有客观影响的。同理,对整个妇女这个集合,男性的支持与否也是有影响的。这种支持也就有了意义。
总之,全部原因就在于同性恋是一个有意识的主体。‘可能误导的信息’的说法也就是必然成立的。而你之所以会得出如此离谱(违反常识)的结论,是因为你混淆了由主体行为构成的客观现象与纯自然客观现象之间的重大差别。”
不能否认西岸博友的观点是一种理性认识,但是却因为先入为主的立场原因,影响了其理性思维的正确判断,而得出了一个离谱的结论。
回到本文主题上来,马教的上述不足并不影响对思维本身的辨析。上面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方面的阐述和提及的诸多例子应该可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思维仅属于理性认识阶段。这是由思维本身的理性特征所决定的。感性认识阶段不存在思维的参与。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这个划分是有问题的。感性思维这个概念本身自相矛盾。感性认识的特征决定了与思维理性的不相容。思维过程不存在感性一说。即使退一步,认为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属于一种连续的光谱,其中间地带存在某些思维形式,本人觉得,那也只能划归康师傅的知性理念中,这种意义下的思维仍然与感性认识无关。
另一个需要明确的问题是,思维的理性特点亦不意味着其结果必然是理性的,除了有感性认识,亦完全存在理性思维过程的感性成果。把思维的感性成果与思维本身的理性混为一团,是得出感性思维这个自相矛盾概念的主要原因。理性思维的感性成果或形象表达,都不是感性思维的结果。一句话,我们会有感性认识,也存在理性思维的感性表达和感性成果,但不存在“感性思维”这个过程。
最后,关于理性思维的感性成果或感性形象表达,再试举3个个艺术和幼儿方面的实例。
李白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本诗呈现的内容——通过文字传递的形象和意境——属于感性的形象表达,但其构思却是理性思维过程。诗中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词语思维自不待言,其中更有创造性思维。“疑是银河落九天”令人叫绝。更重要的是,无论诗句形象多么夸张,正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但其意境背后都有严密的逻辑支撑。瀑布比作银河有形象上类同的逻辑性,飞流三千尺,有尺度比例上相似的逻辑性。实际上,很多时候,要求呈现的感性愈强,对缜密构思的理性依赖就愈高。
再看徐悲鸿先生的这幅《奔马图》,这是一个感性形象。仔细分析起来,马的外形和各部分的比例要符合马的解刨结构,才能更形象。马的四肢的相对位置、扬起的马尾、马鬃的分布要符合高速奔跑时运动特征才能逼真。而墨的浓淡反差符合光学反射规律才能使块面与光影展现的栩栩如生。这些不同要素的完美配合,不仅把马的形体表现得十分强健,一匹充满动感、奋蹄前驱的奔马形象跃然纸上!除了过人的形象思维,严谨的逻辑关系这种典型的理性思维是此画作成功的基础要素。顺便说一句,此作品约5年前在北京的一场拍卖会上拍出了1680万元的高价。
幼儿早期教育领域的研究发现,幼儿在很早就显示出理性思维的某些特征。例如,不识字的幼童仅仅看到图画中的水果就会表示要吃的欲望。图画中的水果除了视觉形象,并不存在触觉、嗅觉等要素,需要大脑对水果的概念进行推理和联想才能得出这种水果好吃的结论。这不正是理性思维的感性表达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