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误用“携夫人” 历史数据揭秘来历 文:格致夫
前文《从北大校长念白字到误用“携夫人”》引发博友一些讨论。文中有一个表述:“在网络时代之前,‘偕夫人’几乎是新闻中的一个标准表达,不曾有‘携夫人’之说。进入网络时代后,混乱使用现象才日渐严重起来。尤其是近年来,后者大有取代前者之势。”
有国内网友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应该是先有‘携夫人’,后来才逐渐出现‘偕夫人’用法。其依据是沈阳师范大学梁玉静女士的一篇正规论文《“偕夫人”与“携夫人”的对比分析》。笔者查阅发现,确实,该文自始至终都有该网友所述的错误说法:“携夫人”是以前的用法,现代社会人们平等意识越来越强,媒体逐渐改用“偕夫人”。
果真如此吗?很遗憾,梁玉静女士的论文弄错了基本事实,应属一篇不合格的论文。文中所谓先有“携夫人”后有“偕夫人”的说法,与事实正好相反!
笔者搜索人民日报数据库(1946~2018)发现:该报发表的文章中,“偕夫人”出现385次,且至少从该报面世的1946年,就在使用这个表达。而“携夫人”仅出现85次。最关键的事实是,其首条记录出现在1987年7月19日。这表明,至少《人民日报》此前并无“携夫人”用法。
为慎重起见,笔者同时搜索了新华社数据库,结果是:“偕夫人”出现1384次,其收录文献中首次出现该表达是在1912年。这意味着该用法出现时间应该还要早!因新华社的数据库应该没有收录民国之前的文章。而“携夫人”出现高达1720次,但其首条出现时间却是1984年5月16日。这就再次证明,大约到1980年代中期之前,“偕夫人”一直都是标准表达法。此后,才开始出现“携夫人”用法。
人民日报和新华社两个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完全否定了梁女士论文中的说法。“偕夫人”这个表达,最迟在民国初年就已经见诸报端,而“携夫人”这个用法迟至1980年代中期才出现在中国两家最权威媒体的文章中。笔者前文中的说法才是符合事实的正确表述。
人民日报首次使用“携夫人”比新华社晚了3年。当然,不见得新华社就是始作俑者。更大的可能是,此前在非权威媒体或文学艺术作品中,有人将“偕”写成了别字“携”,偶然杜撰了这个表达。后有其他作者不求甚解地照搬,以讹传讹,让这个不规范表达逐渐流行起来。
而进入互联网时代之后,“携夫人”更呈泛滥之势。用百度搜索的结果是:偕夫人38500条;携夫人40400条。两个表达法使用频度似乎不相上下。
而用谷歌搜索的结果则有明显不同:偕夫人241000条;携夫人517000条。后者呈压倒前者之势。这一趋势已经反映在新华社的数据库中,唯一的例外是人民日报。该报使用“携夫人”的次数还不到“偕夫人”的四分之一。反映出这家中国权威媒体在语言文字上严谨的一面。但就这一点而言,新华社同样作为中国最权威新闻机构,其表现倒是有些令人意外。
此外,从数据总量看,谷歌的收录达到百度的6至12倍!这意味着国内最好的搜索工具比谷歌还是差了大约一个数量级。
一般而言,“偕夫人”或“携妻”都感觉不差,两个雅词或两个俗语总能协调统一,或赏心,或悦目,分别用于官方庄重场合和民间日常氛围。而在十分讲究的庄重场合,把“携妻”换成“携夫人”,而非“偕夫人”,粗看似乎也没啥问题,但历经几千年演进的汉语言文字可谓博大精深,仔细推敲其细微意蕴,感受就会大不同。
严格说来,“携夫人”除了生生令一雅词与一俗语“同流合污”之外,还纯属多余地强调动作,更带有主从不平等意味。在社会文明进化到女士优先的今天,弃“偕夫人”这个优雅表达不用,硬拼凑出一个“携夫人”,就类似于“偕老婆”、“偕妻子”这类怪异组合,简直就是语言文字的倒退!
最后,顺便说说笔者为啥会注意到这个问题。我读中学的年代,文革刚结束不久,除了课本,业余和课外读物太少!在没有什么书刊可看的时候,我甚至会经常翻阅旧报纸。于是,家里就专门订了一份《光明日报》——已经是那个时代政治味最不浓厚的一份报纸,偏重于科技、教育等,也有文学副刊。于是,每天回家翻看这份报纸,就成了我的“必修课”。
应该就是在那个阶段,不时从对外交往新闻中看到“偕夫人”这个表达。最初肯定不认识“偕”字,查字典才弄明白。虽然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携夫人”,但我到高中准备高考时就不再看报纸,应该是到90年代后期才发现这个误用。而直至10年前开始写博客,我也并未想到专门写篇文字,质疑、讨论这个误用。认为权威人士自然会指出这类问题,新闻界也应该会自行纠正这类不规范用法。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问题不但没有被纠正,反而呈愈演愈烈之势!日前发生北大校长念白字事件,碰巧,又看到南北韩首脑峰会新闻中再次出现“携夫人”这个似是而非的表达,再联想到目前网络语言中颠覆规范的种种乱象,于是有了前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