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夫:新闻冗余、博眼球与骆家辉辞职真相
日前,美国驻中国大使骆家辉先生突然宣布,将于明年伊始辞职,回美国与家人团聚。对中国而言,这是一条重大新闻吗?肯定算不上,此事几乎不可能对中美关系产生值得提起的显著影响,尽管小的影响不可避免。但由于骆大使的华裔身份,再加中国人对中美关系的高度敏感,特别是这位大使以朴素著称的行为和语言,以及与一些有争议人士接触,被指责为干涉中国内政的几个事件,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就足以吸引不少人的眼球。于是,一位外国大使辞职就成了海内外华文媒体的热点新闻。
看到此新闻者的第一反应往往是:他为什么辞职?而这位大使在宣布自己的决定时恰恰没有给出解释。这就为网络留下了足够广阔的想象空间。猜测很快就来了,包括一些毫无根据的臆测。
一个影响最大的说法,据称来自可靠消息来源,言之凿凿地透露,大使在北京发生婚外情!此事被中方抓住了把柄,于是奥巴马总统不得不割爱。另一个说法则正好相反,声言是早已回美国的大使夫人出轨!大使不得不回去料理后院麻烦。其潜台词是,他不是被美国总统逼走的。一个辞职决定立刻让一个家庭背负污名,无论目的何在,无论对骆本人有怎样的看法,这种完全没有责任感的信口开河,足以败坏整个网络媒介的形象倒是千真万确的。有根据的理性推测与无端的恶意造谣应该是有区别的。前者可以谅解,后者则令人不齿。
另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是,北京严重的空气污染让骆大使望而生畏,导致他做出离开的决定。这令人想起这位大使在使馆内监测北京空气质量,并发布PM2.5指标。无论真伪,这个说法尚不致于对当事人造成太大伤害。而最有创意的说辞则声称,骆家辉先生打算竞选下届美国总统!他需要未雨绸缪,尽早与现任总统奥巴马切割关系。这位华裔驻华大使,曾任美国商务部部长和华盛顿州州长等职,其履历表确实够完整,至少奥巴马从来没有当部长、州长或大使的经历。问题是即使骆本人确有此打算,有否可能这么早就向人透露呢?
还是有人观察够仔细!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1月18日访问北京,并与习主席见了面,两天后骆家辉就发表声明,宣布辞职。该作者认为,骆家辉辞职声明可能是在克林顿督促下完成的!笔者认为,这个推测并非没有道理。一位大使,是两国间的重要沟通渠道,一旦驻在国政府对其有不良印象,这个渠道就难以通畅。这意味着大使完成使命的有效性会打折扣!客观地看,基于骆在中国的种种行为,恐怕很难给中方留下良好印象。而中国不高兴导致大使这条渠道的不畅,必然会让美方意识到问题的存在,骆大使在任期未满前提出辞呈,被迫为之的可能性就很大了。
骆大使本人的解释最终还是来了。他表示,“希望子女在美国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他特别强调,奥巴马总统也有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很能理解他这个愿望。同时,他明确否认了与北京严重的雾霾有关,更没有竞选总统的打算。
按常理,当事人的回答最值得重视。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事人则不会坦诚相告。有人一定记得,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就曾以照顾两个孩子学业为由,解释不能前往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与来访的中国第一夫人彭丽媛见面的原因。但包括美国媒体都认为,那不过是托词而已。在这种情况下,究竟什么是真相,公众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
另一种情况则与当事人是否坦诚无关。真相往往戏剧效果不佳,甚至可能有几分乏味,尤其缺乏吸引眼球的猛料。在网络“消费者”那里反而引不起多少关注,同样可能怀疑当事人的说法,认为真相是托词!在这类语境下,事实远没有毫无根据的戏剧性臆测传播的更广,更受欢迎!
究其原因,与今天网络媒体过度发达有关。与没有互联网时代的新闻饥渴相反,今天已经进入新闻冗余时代!几乎人人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甚至制造者。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让人应接不暇,新闻过剩也就成了必然。在此背景下,人们对新闻的消费胃口不可避免地变得越来越挑剔。不足以吸引眼球的一般性枯燥新闻往往处于无人问津的被冷落境地。只有那些重大新闻、突发事件、或具有足够戏剧效果的猛料才能吸引大众的眼球,得以从泛滥的信息海洋中脱颖而出,被津津乐道和传播。一个无奈的现实是,事实的真实性、甚至重要性早已完败于吸引眼球的猛料!
于是,与市场经济规律相当吻合,有市场就会有产品。网络新闻领域也玩儿起了市场导向的“以销定产”模式!虚假新闻满天飞,臆测、杜撰的所谓揭秘、爆料等大行其道。无疑,这是国家出手打击网络谣言,整顿网络环境的基本原因。
最后,希望骆大使只是在其最初的辞职声明中犯了一个小错误,忘记细说其辞职真相。而非相反!若果真如此,网络上的流言蜚语性猜测也就不值得纠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