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夫:美欧抵制北京阅兵最忌讳一事
刚看到媒体援引俄媒一文。该文认为,西方之所以犹豫是否参加北京阅兵,主要理由是怕得罪日本!这不禁令人莞尔。西方为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他们得罪美国都不怕,只是参加一场阅兵,竟然会怕得罪日本?不客气地讲,完全是庸人自扰式的解读。
那么,面对中方阅兵邀请,美欧领导人为何要忸怩作态,环顾左右而言它呢?从表面形式上讲,这显然是在为双方留面子找台阶而已。至于这些首脑们不愿到场的真实原因,近期国际、国内媒体均有太多分析评论。但其中绝大多数解读都没有抓住要点,错失了一个隐含在背后的关键因素,即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历史!
提到这一点,很多人立刻就会想到1989年春夏之交那场学生民主运动,特别是6月4日凌晨清场发生的流血事件,西方称之为“天安门大屠杀”(尽管事实上屠杀并非发生在天安门广场)。悲剧发生后,美日和西方20余个国家立即对中国采取了可谓严厉的制裁措施。G7首脑峰会发表对华政治宣言,中止对华高层政治接触,延缓世界银行贷款,取消对华贸易最惠国待遇。以致于中国从美国、欧洲、日本和IMF获得贷款的渠道被全部关闭,外国在华投资锐减75%。据中方公布数据,经济制裁4个月后,即有约100亿美元贷款被搁置。海外订单大幅取消,出口产品大量积压。国家统计局年报显示,GDP增长率由1988年的11%下降为1989年的3.9%;进出口增长由1988年的38%下降为1990年的3.3%;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从1988年的13.1%下降到1990年的2.8%。这给刚刚走上改革开放之路的中国造成极大困难。外交上更是全面孤立,中国几乎被排除在国际社会之外。
问题在于,长期对华制裁并孤立中国,并不现实。除了开展经贸往来的需求,也不符合国际大家庭的现实利益。正如德国《斯图加特报》当时的评论所言:“中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太重要了,人们不能对其置之不理。”而西方阵营并非铁板一块。在当时中日关系热络的大背景下,日本率先打破国际制裁,一年后即恢复第三批政府对华日元贷款,两年后,日本首相海部俊树成为风波后首位访华的西方阵营首脑。而带头制裁的美国,风波后一个月即派特使秘密访华,当年10月和11月,前总统尼克松、前国务卿基辛格先后访华。期间,美国总统老布什与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进行了多番信函交流,寻找尽快解除制裁的可行方式。12月,美国总统特使斯考克罗夫特公开访华。此后因发生东欧剧变,美国态度有所后退。直至1992年初,美国对华制裁才开始被打破。欧洲国家亦陆续解除制裁(武器禁售则长期化)。但是,6·4流血悲剧给西方社会留下的恶劣印象却一直没能消除,特别是在中共至今不肯为其平反的情况下,对中共当年所作所为形成的心结始终没有解开。
四分之一个世纪之后的中国,习近平统领下的中共已经不是邓小平麾下的那个中共,正如邓治下的中共也从来不是毛泽东统治下的中共一样。对于这一点,应该明确一下,实际上西方大多数学者和政治家们很多时候要比国内和海外华文圈内所谓的公知、“美分”和“五毛”们都要清楚得多!但是,人们的印象一旦变成观念,要彻底改变是很难的。尽管中共早已不是把“消灭私有制”当成自己历史使命的中共,而已经波澜不惊地转变为捍卫“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原则的中共!这仍然不足以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共屠杀学生的恶劣印象,尤其不足以撼动对中共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可怕、刻板观念。
因此,西方首脑们听到要去天安门广场参与阅兵,心底的那种本能抗拒足以影响他们的现实判断。而这种隐含的抗拒通常情况下是无需表露出来的。更准确地讲,也是无法明示的!除非他们能够论证一种荒谬逻辑:去曾经与同盟国为敌的轴心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参加重大活动是一种不道德!他们深知,这种荒谬思维是站不住脚的,也就无法成为明面冠冕堂皇的理由。
面对现实,西方的头头脑脑们心中自然也清楚,今天的中国早已与1989年那个脏乱落后、经济规模无法与西方诸强相提并论的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对这一点,无论站在什么立场者,应该都不会有什么异议。因为无法撼动的铁的事实就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中国发起亚投行,在美日横加抵制的情况下,仍能得到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响应的基本原因。但是,经贸归经贸,政治是政治,务实的西方人不会将两者相混淆。事实是,今天的美日和西方,比中国更注重意识形态的泾渭分明,而这一点,恰恰是西方几十年前用来指责中国的!这才是历史的讽刺。当美欧首脑们不好意思明示自己心底并不理性的抗拒心理的时候,就只好吞吞吐吐找类似奥巴马的9月初劳动节不外出这类上帝都会发笑的可怜理由了。
当然,8964事件并非美日和西方抗拒天安门阅兵的唯一过敏点。那里曾经是毛泽东文革期间8次检阅红卫兵的地方,而曾经与毛并肩站在天安门城楼观看解放军三军方阵的外国首脑就包括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朝鲜领导人金日成、越南党主席胡志明等。不难理解,这样的场面让西方首脑们想象一下,也会有些纠结。他们恐怕不愿自己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看解放军阅兵的照片出现在媒体上,尤其不愿留在历史记忆中。所以,不到场才是政客职业技巧中最稳妥的选择。
无疑,天安门广场的历史也不可能是唯一原因。美日和西方也都有自己的现实考量。例如,美国人最敏感、最忌讳的事情,就是在某个国际多边场合,处于聚光灯下舞台中心的是中国,而不是美国!患上了丧失世界领导权“忧虑症”的美国人,面对中国的大阅兵,首先想到的憋屈场面就是习近平处于舞台的中心,奥巴马去了也只能是配角,更遑论其他国家首脑们。怀着不愿为中国站台的心态,再加上对8964事件的忌讳,不但奥巴马自己不会来,西方主要国家自愿与美国保持一致,也就不难理解了。
韩国已经宣布,总统朴槿惠将于9月2日至4日访问中国,并参加70周年庆典。而美国方面也公开表态,尊重韩国政府的决定。美韩官方此前也都明确否认了日本媒体关于美方阻止韩国总统朴槿惠前往中国出席北京庆典的报道,但这件事情应该不是空穴来风。更大的可能是:韩国考虑到中韩睦邻关系的特殊意义,以及中朝间的微妙关系,韩方去北京的态度比较坚定,美国未能说服之而已。但韩方宣布朴槿惠出席北京庆典时也特别提到,朴槿惠是否出席阅兵式未定!这很可能意味着美韩双方在此事上均有妥协,美国同意韩总统去北京,但希望不上天安门城楼。韩方不愿影响与中、美任何一方的关系,就含糊答应了美国人的要求!
至于西方主要国家首脑们准备集体缺席(只是未明确宣布),也能说明美国一定发挥了影响力。而不仅仅是天安门广场历史这个隐含的原因。
至于有些西方国家之所以至最后关头仍在“犹豫”,那是因为经济规模和实力决定了今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角色非同小可,已令西方任何大国都不愿怠慢,轻易拒绝中国的邀请并不明智。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忸怩作态,迟迟不作明确答复的不寻常现象。其实,那只是在摆出给双方都留面子的恰当姿态罢了。不出席北京阅兵式是早就决定的事情。
英国人不但讲究实际,而且对国际关系演变的宏观方向把握最敏感。他们最先意识到中国与美国未来前景及其彼此影响力的消长。在是否出席北京阅兵一事上,如果要判断哪个国家最有可能打破集体约定,英国是最有可能再次成为与美国不同步者的第一个国家。现在看来,这一可能性不会成为现实。或许在亚投行问题上,英国人意识到伤美国自尊太重,这次有意要补偿美国人一回。美英毕竟是相互最可靠的盟友。但考虑到英国现实利益,还有习近平夫妇明年将访英的因素,英国首相虽然不会到场,但很可能派其他阁员出席。而不会如其他几个西方国家,仅让驻中国大使作代表。
三、四周前,本人曾先后发文预测朝鲜的金正恩、日本的安倍来北京出席阅兵式的机会几乎都是零。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与此预测相矛盾的迹象。相反,近期发展的所有迹象都在支持这一预测。例如,有记者求证所谓安倍九月初华的日媒报道,中国外长王毅竟然这样回应:从来没听说过这回事。应该说,在外交上,这是一个过于直白、生硬、有点粗鲁的回答。由此足见中国决策层对日本首相安倍的不满和不待见心态。
至于其他国家,能来或不能来,目前都已经比较明确,没有再去分析的必要。
相关博文: 安倍9月初访华的如意算盘能否实现? 金正恩9月访华可能几乎为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