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夫:中国奥数队败给美国是好事!
据媒体昨天报道,在泰国清迈举行的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上,美国队夺得5枚金牌,击败常胜将军中国队,获冠军。据悉,自1989年中国队首次夺冠,在此后的25届比赛中,中国豪夺19个冠军。而本届则是美国队自1994年以来的首个冠军。
英国队领队表示,这是自1959年举办奥赛以来最难的一张奥数试卷。报道称,获得金牌的门槛分值被定为26分(总分为42分),是有史以来最低的。比赛连续举行两天,参赛者每天有四个半小时来解答三道题,范围涵盖几何、数论和代数。每个国家最多有六名选手参赛。本年度共有104支参赛队伍,其中74支队伍得零分。
中国学生数学出色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事实。这不仅表现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各国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国际学生成绩单上,亦可明显看出华裔学生的数学优势。但更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中国人的数学优势并没有成比例地体现在诸如科研水平、高新技术等体现国家科技实力的领域!除了不难想到的一些主、客观原因,应该承认这样的事实,数学能力出色仅具有很有限的意义。正如智商高不意味着一定成功一样,很多时候,情商等因素在一个人的事业和生活成功中扮演着比智商更重要的角色。单一的数学优势就更不值得夸大其词。
而在中国极优异的国际奥数竞赛成绩单背后,除了人口基数巨大造成的显著不对等,还存在各国重视程度不同、备考训练程度差异很大等问题。中国国家队的学生都接受过长达数年的奥数系统训练,更有国家队教练团队长时间的针对性备考强化提高过程。原国家队领队曾介绍说,中国代表队的产生是经过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冬令营、两周的集训等过程筛选的。实际上,很多学生在参加数学联赛前,已经有过多年的奥数培训班学习经历。
而其它国家,由于绝大多数对此项比赛重要性看得比较淡,或如一些其他亚洲国家,虽也看得挺重,但做不到或不愿组织长期培训,因而鲜有中国这种程度的强化训练。如以前曾有美国队一队员,因为要参加夏令营,就放弃代表美国参加奥赛的机会。此次夺冠的美国队队员迈克尔·库拉尔说,整个6月份,他和其他五名16岁到18岁的队友都待在集训营里。他们能夺冠在于他们的教练曾拿很难的试卷来训练他们。可见,美国这支冠军队也不过集训了一个月而已。
虽有专家强调,数学需要天赋,如果没有天赋,再努力也不会取得好成绩。只有在课堂上数学比较扎实、学有余力且又对数学有一定兴趣的学生才适合学习奥数,这类学生大约只占5%。但中国学生和家长对于奥数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惊人的地步,近几年国内形成了不折不扣的“奥数热”。据专家分析,一是因为国内名牌高校会让奥赛选手免试入学,而各地的重点中学也把奥赛成绩作为录取的标准之一;二是因为很多老师和学生把“奥数题”和数学考试中的“压轴题”混为一谈,为了解“压轴题”,就要学习奥数;另外,由于很多省份的“小升初”也通过奥数成绩进行选拔,“奥数热”在不少地方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而家长、甚至老师也并不清楚究竟什么是奥数,大多数学生上的辅导班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奥数班。
很多奥数班以解答更难、更刁钻、更奇葩的“奥数”题为主要内容,显然扭曲了教育的基本任务和本质,更带来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极个别学生可以把奥数当兴趣,参加各类比赛,更重要的在于享受过程,而非夺取金牌,过多功利性和压力并不可取。从现实的角度,中国有有限几个陈景润、华罗庚也就够了,并不需要太多。
这令我想起读高中阶段那位专业水准和教学能力均不含糊、严厉又令人敬佩的数学老师,他有两件小事至今令我难以忘怀。高一暑假,有位同学不知从哪儿找来了奥数题,来我家一起钻研。我们花了一上午时间解出了那道几何题,兴冲冲地来到数学老师家求证是否正确无误。老师未看我们的解题证明过程,却把我俩训了一顿。大意是说,不要自以为数学不错,就专找难题、怪题做,高考不会考这类东西。要踏踏实实、集中精力准备高考范围内的内容,好高骛远不是好习惯。还给我们讲了一番做事、做人的道理。第二件事是全市搞了一次模拟高考,当时我们“尖子班”班主任就把前几十名的总成绩排名张贴在教室黑板旁边。不久,数学老师在课堂上对此评论了一通。主要意思是,把排名挂到教室没什么好处,只会激发虚荣心,还会分散同学们扎扎实实听课、学习的注意力。希望无论成绩名列前茅的、还是没有考好的同学,都能忘记这个排名,集中精力复习功课。班主任接受了他的意见,很快就把排名取了下来。这位老师后来调往一所大学数学系任教。
中国奥数队在此番国际奥数竞赛中被美国队击败,在我看来,是一件好事。尽管从中国学生的数学实力看,这个成绩或许有偶然性。但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很好地反映了中美两国学子们的现实。与正常复习备考的考生相比,中国学生的过度备考训练,包括猜题、押题、考试技巧强化训练、大量模拟考试等,其客观效果类似于作弊!并不反映考生的实际水平。这不限于国际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等专业考试,也包括SAT、托福、雅思、GRE等类考试。
而从现实看,无疑,中国在各领域需要无数杰出的学人、专家、工程师、护士、技工等,中学和大学也理应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各类型优秀学子和人才,但如奥数金牌获得者这类人才则并非主体培养目标,在国际比赛中能否取得优异成绩,并非那么重要。尤其希望中国的“奥数热”、“外语热”之类的非理性热潮能够切实降温,把中国的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事业做得扎实过硬,才是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