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开40年 那些难忘的西方影视经典 —— 改开40年沉思录(3) 文:格致夫 中国自1950年代起,就开始引进外国电影,但早期基本限于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作品,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影片则很少见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改革开放的大幕后,除了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日益发生变化,前所未有地大规模引进美国和西方国家影视作品,每每形成万人空巷的观看盛况,也是改开后精神生活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成为几代中国人难以忘怀的集体记忆。
限于篇幅,本文仅涉及改革开放早期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少数西方经典影视作品。
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邓小平随即访美,中美签署了一揽子文化交流项目。1980年,以央视首次引进美国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为标志,在中国形成观看西方影视剧的第一波高潮。笔者至今记得,正是观看这部美剧时,才第一次听说“电视连续剧”这个概念。而剧中呈现的海外风情和所有事物几乎都是闻所未闻,观感是那样的新奇和令人着迷,就是男女主人公也倍感潇洒、漂亮。而该剧又是一部情节奇特的科幻片,新奇感就更甚。与其说那是一部21集的电视剧,倒不如说它为国人打开了窥视西方世界的一扇更生动形象的窗口!可以这么说,该剧在中国形成的轰动效应怎么形容都不过分,以致于在爱赶时髦的年轻人中,引发模仿剧中人物穿着打扮、乃至行为方式的现象。特别是剧中男主角迈克的太阳镜,成了年轻人赶时髦的标配,历经多年而不衰。
央视紧接着播放了另一部美剧《加里森敢死队》。最令人难忘的是,剧中的敢死队员们竟然都是从监狱里服刑犯人中挑选出来的,个个身怀绝技,又勇猛无比,但拒绝循规蹈矩。他们一次次打入敌人内部,执行风险极高的营救、暗杀、偷袭等特殊任务。这种个性突出的人物塑造和惊险剧情展现,同样受到国人的狂热追捧。但该剧在央视播出十几集后却突然停播。至于停播原因,则从来未见明确解释。一种说法称,因为这是一部打斗胡闹的纯娱乐片,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另一说法是,该剧播出后带来不良社会影响,有年轻人模仿剧中人物干坏事。《加里森敢死队》的停播,也让引进美剧暂时停下脚步。时隔几年后,才又有《神探亨特》、《侠胆雄狮》等美剧在中国热播。
取美剧而代之的是“英伦范儿”的小型剧目(不超过10集),如《居里夫人》、《卡斯特桥市长》、《大卫·科波菲尔》、《达尔文》等,这些反映英国特有古典传统和文学风格的作品深深印在观众心中。最轰动的当属根据托尔斯泰名著改编的10集英剧《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的出轨行为及剧中反映的价值观与道德操守,让刚刚开始了解西方社会的中国观众出现明显“消化不良”,以致于引发范围广泛的激烈争论。
央视引进电视剧目的第三个国家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1983年,《姿三四郎》在中国首播。或许与东亚文化传统与伦理道德的渊源相近,以及人物形象审美相似等有关,随后,播出的《血疑》、《排球女将》和《阿信》等引发的收视狂潮,更超越美、英电视剧。剧中主角饰演者山口百惠、三浦友和、荒木由美子等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在国人刚刚打破政治与思想禁锢的大背景下,外国影视剧的热播,对于满足中国百姓对文化娱乐生活长达10年的饥渴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而中国在改开初期就不断引进外国影视剧,还有一个无奈的客观缘由——解决当时影视片源严重不足问题。此前的中国10年文革期间,在文艺舞台上,除了主要的政治思想禁锢,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包括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等,同样都在禁止之列!国人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极度匮乏。有人戏称,中国8亿人民只有8个样板戏看。这种极左政治与文化严重阻碍了影视剧的制作力量和水平的发展。1980年代初,影视剧的制作规模和产量很有限,而观众对影视剧的客观需求却与日俱增,电影院和电视台苦于影视剧节目源严重不足,于是,在有了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的政策之后,不得不借助于引进境外剧目加以弥补。这就造成一时间境外不同国家和地区剧目在中国电视荧屏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的局面。应该说,这是一件歪打正着的好事!对于促进国人思想的开放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相当令人意外地是,境外引进剧的第四个来源是拉美国家。1984年,北京电视台首播巴西电视剧《女奴》,引起强烈反响。这部风格迥异于美日和西方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特别是算不上漂亮却个性鲜明的女主角对自由和爱情的追求,都深深打动了中国观众的心。女主角“伊佐拉”也成为走进中国千家万户的第一位南美艺术形象。之后播放的墨西哥电视剧《卞卡》,收视效果同样不俗,只是轰动效应略有逊色。其中一个客观原因是,这两部拉美连续剧都集数过多,前者100集,后者110集,以致于被观众们戏称为“裹脚布”。
此后,中国从另外三个周边来源(中国香港、台湾和韩国)引进的电视剧目同样形成席卷全国的收视高潮。香港火遍大陆的主要是1980年代兴起的武侠剧,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霍元甲》、《陈真》、以及《射雕英雄传》等金庸作品。90年代,台湾以琼瑶剧为代表的一批作品异军突起,席卷内地,如《还珠格格》、《婉君》、《流星花园》。之后的引领风骚者非“韩流”莫属,其中《大长今》在中国创下了收视奇迹,令韩流在中国至今未退。
除了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异域风情的连续剧,走进电影院、或者露天观看风格各异的电影译制片,是国人更早形成习惯、也更注重的文化娱乐方式。而同一时期或更早,越来越多的外国译制片中不乏观众口碑极佳的经典之作,成为几代国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其中包括《简·爱》、《叶塞尼亚》、《佐罗》、《追捕》、《魂断蓝桥》、《桥》、《英俊少年》、《流浪者》、《罗马假日》、《尼罗河上的惨案》、《人证》、《生死恋》、《大篷车》、《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望乡》、《永恒的爱情》、《老枪》、《悲惨世界》、《阳光下的罪恶》、《冷酷的心》、《三十九级台阶》、《苔丝》、《走向深渊》、《幸福的黄手帕》、《胜利大逃亡》、《卡桑德拉大桥》、《铁面人》、《第一滴血 》 ,等等。
而相当一部分优秀的译制片,观众是在电视荧屏上看到的。这里的罗列或许不那么准确。可能包括《罗米欧与朱丽叶》、《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唐•吉坷德》、《红与黑》、《鲁宾逊漂流记》、《音乐之声》、《蝴蝶梦》、《福尔摩斯探案集》、《东方列车谋杀案》、《虎口脱险》、《茜茜公主》、《奥赛罗》、《雾都孤儿》等。另有一部分优秀影片,已经弄不清是通过电视台播出,还是后来购买光碟看到的,如《巴黎圣母院》、《飘(乱世佳人)》、《斯巴达克斯》、《大独裁者》、《阿里巴巴》、《出水芙蓉》、《水晶鞋与玫瑰花》、《日本沉没》等。
此外,还有一小部分内参片,在80年代公映。其中包括《山本五十六》、《中途岛之战》、《巴顿将军》、《解放》等,也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最后,说到译制片,不能不提中国首屈一指的上海电影译制厂那批杰出的配音演员。颇受观众爱戴的如:童自荣、刘广宁、毕克、乔榛、丁建华、李梓、邱岳峰等。人们正是通过他们洋溢着“洋味儿”的美妙配音去欣赏一部又一部国外经典。可以这么说,只要是上译厂出品,就是品质的保证。其当年的作品,堪称一个时代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