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变在最前列的汉语之优势(下) 文:格致夫
讨论汉语演化至今的优势,有人提出一个疑问:方块汉字从一开始就没有(也不可能有)词形变化,哪来的演化呢?
一般认为,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此外,还有古埃及的圣书文(亦属象形表意文字),约公元前3400年出现。但这两种文字都失传了。 无疑,方块汉字是世界上传承至今最古老的文字(没有之一)。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出现于殷商时代,距今约3400年。另外,中国还出土了更早的“汉字前身”符号:大约8000年前的贾湖刻符、约7000年前的双墩刻符、约6000年前的半坡陶符,以及青墩刻符和庄桥坟刻符(距今约5000年)、陶寺朱文(约公元前2500~前1900年)等。 而考古意义上的“现代语言”阶段至少有5~7万年的久远历史。这就意味着,最古老的汉字也只能是在语言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阶段之后才出现的。由此可以合理推断: 在方块汉字出现之前,古汉语历经漫长的从原始语言到现代语言的演化,已经跨上完全淘汰词形变化这一关键台阶!这也是发明无法有词形变化的汉字之先决条件。换句话说,汉语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成为一种演变在最前列的语言!
四、汉语的其它优势
讨论汉语汉字演化至今的优势,有人或许提出这样的疑问:方块汉字从一开始就没有(也不可能有)词形变化,哪来的演化呢?
西方有研究者认为,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另外,还有古埃及的圣书文(亦属象形表意文字),据称约公元前3400年出现。但事实是,这两种文字都失传了。
无疑,方块汉字是世界上传承至今最古老的文字(没有之一)。就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出现于殷商时代,距今约3300年。另外,中国还出土了更早的“汉字前身”符号,包括:大约8000年前的贾湖刻符、约7000年前的双墩刻符、约6000年前的半坡陶符,以及青墩刻符和庄桥坟刻符(距今约5000年)、陶寺朱文(约公元前2500~前1900年)等。
而语言考古意义上的“现代语言”阶段,至少有5~7万年的久远历史。这就意味着,最古老的汉字也只能是在语言已经发展到相对成熟阶段之后才出现的。由此可以合理推断: 在方块汉字出现之前,古汉语历经了漫长的从原始语言到“现代语言”的演化,已经跨上完全淘汰词形变化这一关键台阶!这也是发明无法有词形变化的汉字之先决条件。换句话说,汉语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成为一种演变在最前列的语言!
四、汉语的其它优势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和交流工具,其主体功能是信息传递。据此,衡量一种优秀语言文字的标准大致可归纳为如下三条: 1)以较少的记忆量就能够掌握的语言文字; 2)以较少的语言文字传递较多信息; 3)以较少的语言文字传递较准确的信息。
可以明确,汉语至少是符合前两条标准的语言文字。证据包括:汉语需要记忆的词汇量较少,汉语语法最简洁,单位汉语文字传递信息量更多等。关于第3条标准,目前尚有不同看法,德语、英语和汉语都有人认为更优势。
本系列中篇通过与世界几种主要语言的对比,就汉语在词法和句法方面的优势进行了具体梳理和辨析。而汉语的优势显然并不限于此。现在就来继续梳理汉语的其它优势。
1】简洁的语法使汉语具有优于其它语言的开放性、表现力和兼容能力。
由于不像西方语言那样,存在时态、语态、性、数、格等冗余、繁琐、死板的变化规则,汉语简洁的语法为其带来高度的灵活性、强大的应变能力和广阔的包容空间!这是汉语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汉语语法的核心是注重“意合”,而对于倒装、省略、从句、插入语、词汇位置的灵活性等,则高度兼容。这不仅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更便于吸收外来语的一些长处,使汉语自身不断完善和提高。引进标点符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现代汉语更有意义的“进化”,还体现在句型愈来愈多地受英语等外来语的影响而日益扩充,包括西方语言中主、表、宾、定、壮、补从句和插入语等复杂成分构成的长复合句,在汉语中已经司空见惯,令其在准确、严密表达复杂语义方面,有了明显提升! 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另外举例了,上面这一段话就是一个长句(“现代汉语……有了明显提升”)就是复合句灵活扩充的一个实例,本篇内这类复合句扩充的例子还有不少。
而汉语中许多新概念、新表达、新修辞手法往往也来自外来语。事实上,汉语中存在大量意译或音译外来词,其中包括人们熟悉的很多常用词,诸如:刹那、幽默、逻辑、乌托邦、干部、经济、民主、革命、物理、化学、沙发、脱口秀,等等(其中个别词古已有之,但含义不同)。 甚至西方语言中的缩略语、特殊符号、包括英文词汇,亦可不经翻译直接纳入汉语中,不存在任何技术障碍!如:WTO、CEO、APEC、PS、PK、∞、∈、∑、↘、 ♀、♂、 ♥ 、√、∴ 、≈ 、£、卐、out、but、high、-ing,等等。 更有甚者,喜欢在文章中插入几句英文(类似于早年俄国上流社会喜欢夹杂法语),尽管不见得可取,至少反映了汉语的强大兼容能力。这使得汉语在表达复杂思想、新潮观念、最新科技等任何方面愈加成熟,表现力不断提高。反观任何一种拼音文字,让它兼容汉字就很麻烦,除非作为图片插入。
汉语这种可贵的兼容开放性和自我更新能力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其传递任何新颖、复杂信息的能力绝不逊色于任何西方语言!所谓汉语不能表达复杂语义和高深科技成果的论调,如果不是想当然,就只能是罔顾事实的呓语。笔者未见任何英文科技文献或其它语言的深奥著作(包括哲学类)不能翻译成中文,亦未见任何人举出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
2】较之西方拼音文字,汉字具有更高的阅读效率,且布局灵活、美观。
与拼音文字单词结构只能一维排列不同,汉字的二维结构具有更多变化可能性,从而使数万个汉字中的每一个都能严格限定在一个规范所谓小小方框之内。两者间的关系完全类似于二维码与一维条形码:早早几千年前,汉字就采用“二维码”结构了,而拼音文字至今只能属于“一维条形码”的水平!差别有没有?大不大?
汉字这种独有的二维布局尤其有利于快速识读。因为人的视域是一个面,而不是一条线。每个方块汉字不仅可一目了然,每一行空间亦可容纳更多文字信息,这比识读一维线性排列的拼音文字,更加迅捷有效。
方块汉字的二维性还体现在横排、竖排一样酷!从左往右或从右到左反着来,均不影响阅读。如中文书脊上的竖排书名和随处可见的对联、标示牌、广告牌等,甚至自然到不会意识到那是竖排。这是任何拼音文字无法企及的灵活性!假如要拼音文字竖排或从右往左排列,则立马儿崩溃!拼音文字书脊上的书名也只能老老实实地横排,在书架上找书,你只能歪着脖子看!
汉字还有一个易被忽视的优点是,字与字之间边界清晰,无需空格。而长短不一的拼音文字单词之间必须空一格作为分隔标志,既影响效率,又浪费空间。粗略假定每个英文单词的平均长度是7个字母,那么,单词间的空格约浪费高达14%的资源(输入和空间)。键盘上超长的空格键,就是拼音文字频繁使用空格的见证。
此外,汉字完全统一的尺度带来得排版布局整齐、美观,也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可以做到每一行左右对齐,甚至可以每个字上下成列对齐。而拼音文字单词长短不一,不仅页面布局欠美观,行末还时常需要用连字符将一个单词生生切断在两行!
3】汉语构词能力突出,汉字需求量低、覆盖率高等优势,其它语种难以比肩。
汉字具有强大的构词能力。绝大多数新事物、新概念、新表达可以通过现有汉字重新组合表达新含义或音译,无需如拼音文字那样不断造新字,例如:电视、电脑、手机、机器人、坦克、火箭、克隆、宅男、拜金女、白富美、高富帅、高大上、羡慕嫉妒恨,等等。而拼音文字则不得不大造新单词,导致词汇总量不断膨胀,带来记忆和应用负担。
如拼音文字中的地名、山川、江河、湖海名称等专有名词,每一个都是独有单词。而汉语中这类名称基本都由普通汉字构成。拼音文字则试图给天下每一事物都用一个独有新单词命名,怎奈宇宙无穷,词汇增加无穷,甚或单词长得可怕!英语总词汇量早已突破百万,据《纽约时报》统计,英语每年还有1~2万新词加入!
而汉字数量则相当稳定,需造新字的情况极为罕见,基本限于化学、医药等个别极领域。就是很多化学元素名称也是古已有之的汉字,如:铬、锂、铍、镭、钛、钴、铌、钯、铈、镧、钋、镉,烷、烯、炔、烃,等等。 当然,元素周期表中也有不少按特定规则造出的新字,但基本都属形声字(少数可会意),如:氢、氦、氖、氩、氪、氙、氡、氯、氮、硼、硅(矽)、磷、砷、硒、碲、碘、砹等,识读起来并不难。值得一提的是氢的3个同位素名氕、氘、氚,可谓神来之笔:气字头下面,一撇可代表原子核中的质子,而竖则代表中子,这三个字居然还示意了原子结构!另一个很有创意的新字“砼”,不仅一个字取代3个字“混凝土”,且其构成“人工石 ”可完美会意,而专用于姓的“仝”表示读音。
汉字极少需要造新字这一优势,决定了有史以来的汉字总数很有限,只有8万左右,且其中大部分还属于早已淘汰的异体字、废字、死字。就是从古至今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也不过收录4.9万汉字;而1979年版《辞海》收录单字不足1.5万。你能想象吗?由国家语委统计确定的常用汉字只有2500个(外加1000个次常用字)!
一位操英语者掌握2万单词足够多了吧?这超过了《辞海》收录汉字数,但也只占英语总词汇量的极少部分(1~2%)。而一个中国人只要掌握前者六分之一数量(3500个常用及次常用汉字),就相当于《辞海》收录汉字的大约四分之一!
两种语言在词汇量上的巨大差异,带来另一个有莫大现实意义的差别:中国的专业人士可以读懂大多数其它领域的学术成果内容!文科类之间不必提,理工科类之间相互交流与参考也没问题!
而英美不同行业之间则是真正的隔行如隔山,就是专业人士也很难读懂其它领域的一般论文,因各行各业独有的专用词汇太多,非本专业人士几乎读不下去!
4】汉语构词逻辑性强、规律性好,其它语种难以望其项背 每每看到有人妄言汉语逻辑性没有英语强,总令笔者忍俊不禁。其实,两者在语义准确性和逻辑性方面没有值得提起的差别。而汉语构词的逻辑性、规律性又明显优于英语。 尤其是种属类别名称,汉语往往体现相当高的统一性和科学性——具体“成员”或“部件”名称往往包含上一级种属名,尤其便于识读和联想记忆。以“牛”字的中英文为例:公牛bull(ox有被阉含义)、母牛cow、牛犊calf、牛奶milk、牛肉beef、牛角horn…… 等,汉语均包含“牛”字,而相对应的英语单词是真正的“风马牛不相及”!要掌握它们,必须一个个地孤立记忆,毫无规律可言。 汉语中动物、花草、鱼虫、树木、器具等种属名称亦大多如此。再如车类:轿车car、卡车truck、火车train、公交车bus、马车wagon、单车bike、救护车ambulance,汉语中都有“车”字,英语同样毫无规律可言。 创立生物命名标准的林奈双名法(属名+种加词)到18世纪才出现,而中国人早就在众多领域这么干了! 这样的例子还包括12个月的名称。汉语中,12个月只需记住一个“月”字,然后在月字前加上数字就搞定了,而英语则必须记住毫无规律可言的12个单词:一月January、二月February、三月March、四月April、五月May、六月June、七月July、八月August、九月September、十月October、十一月November、十二月December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每周7天的名称等。 汉语中金属元素名称,即使你不认识,亦可猜出大概,因为都带金字旁。而英语中常见金属元素名称则毫无规律可言,如:金 Gold、银 Silver、铜 Copper、铁 Iron、铝 Aluminium、锌 Zinc、锡Tin、铅Lead、铂Platinum、铬Chromium、镍Nickel、锑Antimony、铋Bismult。 汉语中类似的规律性比比皆是,包括草字头、雨字头、木字旁,鱼字旁、鸟字旁、月字旁,等等。鹪鹩(Wren)、歌鸫(Thrush)、鹳(Stork)、鹬(Sandpiper)、鹈鹕(Pelican)等汉字,你无需认识,就知道那是一种鸟,对阅读不会造成什么困难。天王星(Uranus)、海王星(Neptune)、冥王星(Pluto)、木星(Jupiter)、土星(Saturn)即使你第一次看到,也会立即想到那是天体。但括号内的英文,如果不认识,则不会有任何概念,只能干瞪眼,成为阅读理解的明显障碍。 无需更多举例,汉字构词优势之明显,英语构词之笨拙,均可略见一斑。汉语构词上的这些特点和优势又带来了另一个重大优点:显著提高了汉字的利用率和覆盖率!认识一定数量的单字,就等于认识了无数的词组。即使是全新词汇,也往往由熟悉的汉字构成,词义不难弄懂。这又大大降低了初学者需要掌握的汉字数量。尤其有利于在实际使用中不断复习、巩固、括充,提高汉语水平。 由此可以解释一个关键奥秘:为何操汉语者只掌握两、三千常用汉字,便可满足日常所需,有效进行语言和文字交流。可流畅地读书、看报、听广播,甚至可以写出有模有样的文章。一个令人惊叹的数据来自国家语委的统计:只需掌握2315个汉字,报刊文字的覆盖率即可高达99%! 而母语为英语者,即使掌握5000单词,读书看报仍困难重重,更别提写文章了。有一个说法是,没有两三万单词别想读《时代》周刊!中国四级英语的要求是4000左右词汇量,通过四级考试者的英文水平,不少人应该有体会,实在没法恭维! 5】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四个声调更是一个独特优势。 思考过程很多时候伴随着大脑内在的“自言语”过程。如果语言这个媒介工具表达快捷,意味着思维速度也就快。不止一位专家学者(如阮次山先生)认同,汉语的思维速度比英语快。理据是,语音种类越多,字词读音越短,思维速度就越快! 汉语普通话有21个声母、35个韵母和四个声调,排列组合可得2900个语音,真正实用的也有1200个之多。而英语国际音标有20个元音和20个辅音,这意味着英语语音最多只有400个,仅为汉语的三分之一。而日语仅仅使用了104个不同的语音,尚不及汉语的十分之一!因此,很多汉字让日本人一念,就必须用两或三个语音来表达。 假设有1200种事物需要表达,中国人可用一个语音来表达其中的每一个;英国人就必须用两个语音来表达其中的三分之二(只有400种可用一个音);而日本人则不得不用两个语音表达超过90%的事物。发一个语音约需四分之一秒,在该例中,中国人仅需四分之一秒表达所有事物中的每一个;英国人多数时候需用二分之一秒,而日本人比英国人需要的时间更多。不但表达速度慢,也更浪费精力。 而每个汉字都是单音节,两个字的词组也只有两个音节。而英语有大量两个以上音节的单词,汉语的思维速度理应比英语更快。一个经典例子是,赵元任先生早年曾比较用英语和汉语背诵乘法口诀的快慢。汉语仅用了30秒,而英语用了45秒,比汉语慢了50%。这至少证明,使用汉语心算较之英语会更快。 至于思维速度快就意味着聪明这个观点,也是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所承认的。中国人和新加坡人,也包括使用部分汉字的日本人和韩国人,之所以在全世界所有民族中平均智商(IQ)更突出,在笔者看来,汉语汉字的优越性是一个重大因素! 此外,汉字独有的四个声调,不但对区分同音字是一个重要工具,更使信息承载量成倍提高。英语等西方拼音文字则不具备这一优势。试举一例,发“ai”这个音的汉字多大30个左右,如果没有声调,就容易乱套,甚至不知所云。加上四个声调,即使在的孤立语境中,也能具备基本区分度,因为人们总是联想一些常用语义。读一声(阴平 —),不是想到打招呼的“哎”,就是带入悲伤情绪的“哀”;读二声(阳平/)则会联想到“癌”,给人一种负面感受;读三声(上声V),很容易想到人的身高“矮”;读四声(去声),则立即想到美妙的“爱”。类似的妙处,在西方语言中则无法想象。无疑,每个汉字都有声调是语汉演化到高级语言阶段的另一个重要标志。而粤语等少数方言,其声调甚至超过四个。 6】汉字稳定,汉语简练,信息承载密度大,明显优于拼音文字。 普通中文水平者,可以读懂两千年前文言文的大部分内容,而母语为英语的现代人甚至阅读仅仅300多年前的沙士比亚原著都困难重重!想想英文400余年前才统一了拼写,倒也不奇怪了。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世界上没有那种语言文字具有汉语这般跨越时空的神奇稳定性! 与一维拼音文字相比,二维汉字形态具有更高的信息承载效率。又受古代简洁到极致的文言文影响,汉语的简练几乎也是公认的。有一个说法是,印刷同样内容的一本书,西方拼音文字版可能比中文版多用一倍的纸张。有研究者提出用“文字信息熵”来对比不同语种信息承载能力的高下,结果如下: 法文3.98比特;西班牙文4.01比特;英文4.03比特;俄文4.35比特;中文9.65比特。 由此可见,拼音文字的信息熵都不高,且彼此差别不大,而中文的信息熵则高出一倍多。联合国文件的正规性、准确性和逻辑严密性不用多说吧?一个简单事实是,在其6种工作语言所有文本中,最薄的一本总是中文版!这除了说明汉字承载信息密度更大,同时意味着汉语在准确表达语义和逻辑严密性等方面,也都没有问题。 最后,引用几位大师级人物不见得一定准确的说法,供参考。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汉语是自亚里士多得以来,西方世界梦寐以求的组义语言。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说:“汉语是世界语言里最简练的一个语种。同样表达一个意思,如果英语要60秒,汉语5秒就够了。” ——还有人用计算机编程语言做了一个比喻:汉语是高级的C语言,高度灵活;而英语只是早期的Basic语言,属半成品,呆板僵硬。 【未完,待续】
五、汉语的缺陷与不足
缺憾和不足是任何语言都无法回避的必然部分,汉语也不例外。本系列前两篇较系统地梳理了世界上几种主要语言的劣势和缺点,以及汉语的独有优势。但过度渲染这个论题并非笔者的本意,更不意味着汉语就是一种没有什么缺点的语言。换个视角看,在进取心的意义上,宁愿找出汉语的所有缺陷与不足,让汉语具备一定程度的“喜新厌旧”气质并非坏事!至少较之食古不化、抱残守缺要好些。毕竟,汉语也需要与时俱进,并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现在就来给汉语挑挑刺。
1】汉字发音与书写缺乏有机联系。 发音与书写是两回事,无疑是汉语最大缺憾,这是方块汉字的先天不足,足以成为汉语初学者的最大障碍!包括汉字独有的四个声调,都必须孤立地一个个记忆。这对已经习惯于拼音文字的非母语初学者,尤其是一个严峻挑战。这不能不说是汉语走向世界的一大短板。 而这一缺陷又是汉字结构本身所导致的,至少从汉字本身无彻底化解方案。那么,该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应该说上天是公平的,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如前所述,拼音文字在词法、句法上有那么多缺点和问题,具备发音与书写有机联系这个优点,也算公平。而汉语已经具备最简单的词法(无任何词形变化)和异常简洁的语法,更重要的是,她是一种独有的表意文字,这是拼音文字永远无法企及的优势!汉语存在读写无联系这一大缺点,也就不算什么了。 而多少令人安慰的是,汉字演变的另一个趋势是形声字越来越多!不仅化学、医药等领域的新造汉字均采取形声法,简化字中有很多形声字,自甲骨文以来的汉字演化过程,同样包括形声这个重要类别,且占有相当比列。只要具备初级中文水平者,对形声字的读音记忆就会减轻负担。 另外,汉语拼音是目前解决发音问题的一种实用途径。有了这个途径,发音与书写背离问题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吗?笔者不这么看,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换个角度看,号称拼音文字的英语,其书写与发音背离也很严重,并非看到单词就能直接拼读。很多时候,一样需要国际音标注音的帮助,才能弄清准确发音,特别是重读音节。法语存在完全同样的问题。严格说来,英语和法语也并非真正的拼音文字,只能算是准拼音文字。而日语发音,至少对于其中的汉字,仍存在与汉语类似的读写分离问题。 德语、俄语、西班牙语等才是真正的拼音文字,看到单词可直接拼读,这确实是一个重大优点。但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德语、俄语落后、繁琐的语法,更不必提所有拼音文字只能注音,而无法表意!另外,西班牙语虽然可以直接拼读,却存在另一个问题,有些字母的发音与一般印欧语中的发音不同,而有自己的特殊发音,如j、v等,操其它语言者容易搞错。
2】汉字书写难,且相当比例的汉字笔划过多。 这个问题对母语为非汉语者尤其突出。他们甚至把每个汉字当成一幅“画”来记忆!这听上去相当悲催。汉字书写之难,甚至对母语初学者也是一样的。要写一手漂亮的汉字,更需要下一番功夫。而且相当比例的汉字仍嫌笔划过多,如:赢、羸、薰、疆、蠢、懿、魑魅魍魉等,类似的多笔划汉字还有不少,有些还属常用汉字。书写与发音成为入门者难以跨越的两道超高门槛!但是,有恒心者一旦跨越这两道门槛,进入汉语领地,他们很快就会发现,汉语简洁的语法、灵活的句式结构,功能强大而实用。掌握汉语并非难事。学得越多,就会越容易。这就是所谓的入门难,提高易。 另外,尽管电脑时代书写的机会大大减少,一些常用输入法甚至不需要记忆汉字笔划,如拼音输入法。这就使汉字书写难的问题变得似乎无关紧要。但不能不考虑学生和初学者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文字简化带来的永久性累积效果具有重大意义!作为一种可以考虑的目标,凡笔画数超过15的汉字都该分批逐步简化! 对这个观点,估计会有相当强烈的反对声音。特别是繁体字的支持者们。他们对目前的简化字已经愤愤不平,进一步简化必然会有相当大的阻力。但是,改革的阵痛是一个必要的代价。要想保持汉字的生命力,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让中文成为一种世界认同的优势文字,就需要有长远目光,未雨绸缪。
3】在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业,汉语处于劣势,英语占据绝对优势。 这个事实无需怀疑,号称世界期刊之王的《自然》、《科学》、《细胞》,以及众多一流科技期刊基本都是英文版。据信,世界上有高达90%的现代科技信息都用英文出版,甚至中国一流期刊也往往有英文版,如一些大学学报等。不用说,汉语版科技信息所占比例就低多了。这是非英语国家各领域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英语能力的主要原因。 汉语的这个劣势需要客观看待。同时,如果换一种思路来看这个问题,其负面影响就并非如想象的那般严重。一方面,理应把英语看成一种与计算机编程语言类似的专业工具,就如机械制图和建筑制图之于该两领域的专业人士一样。母语为英语者不会排斥制图、计算机编程语言这类专业工具。中国各领域专业研究人士老老实实学好英语这个专业工具,并尽可能为我所用,也是完全必要的。例如,放弃英语这个方便工具,赌气般的搞什么汉语编程,就没必要了。 虽然不能认为汉语绝对编不出程序,但与英文程序相比,会导致占用空间多,且影响运行速度。这样的程序也就会缺乏竞争力。毕竟,除了满足功能需要,运行速度和程序大小也是两个重要指标。而换个思路看,编程对英文的要求很低!而但凡搞编程的,不可能不懂英文,至少粗通,这就足够用英文编程了。一句话,只要在观念上把英文看成编程工具的一部分就是了。 另一方面亦应该明确,比较不同语言的优势,把问题引向某个专业领域是一个典型误区。母语的优劣,对专业人士根本不构成大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但其金融领域主要掌握在人口比例很低的犹太裔手中;数学领域最出色的是俄罗斯裔;印度裔在IT业很厉害;建筑业据说主要掌握在意大利裔手中(记忆不一定准确);母语为汉语的华裔其实在不少领域也在开始崭露头角。这些现象可以间接说明,母语的优势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其实很小很小! 汉语用于计算机编程固然有困难,但英语的这类优势仅对于不足人口1%的软件工作者才有意义。对99%的大众而言,英语的这个优势与他们无关,毫无实际意义。而任何语言的常用词汇和语法的繁简才是对大众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每个人几乎时时刻刻都在使用。讨论不同语言的优劣,不可偏离这个基本立足点。
六、汉语的非优势
为何提出这个奇怪问题?这是因为在笔者接触到的大量阐述汉语优点的文章及评论中,经常能看到一些言过其实的夸大其词。 无疑,无论西方人怎样看待方块汉字,我们都理应对汉语和汉字的突出优势有足够信心。但是,过分夸大汉语的优点,与否认汉语的优势一样,都是不可取的。
1】最常见的一种不当说法是,汉语表达感情、思想及各种事物的词汇比外语更丰富!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原因很可能是对外语缺乏足够了解。西方语言同样有非常丰富的词汇表述各种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同样十分丰富。其实,即使不懂外语者,通过阅读外国翻译作品也能间接体会得到。在本人看来,首先,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汉语在词汇丰富程度方面比西方语言更优越;其次,词汇过于丰富的意义极其有限,甚至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所谓过犹不及,真理往前多走一步,就可能是谬误。过分夸大语言丰富性的意义,本身就是问题。例如,汉语中对“死亡”这件事至少有几十种词汇和表达。如:死、亡、殁、去世、离世、逝世、老了、走了、去了、咽气了,不在了、长眠、牺牲、就义、成仁、光荣了、倒毙、与世长辞、永失、永远不回、停止了思想、心脏停止了跳动、驾鹤西去、见马克思等,而民间还有更多:归西、上西天、凉了、硬了、忘出气了、注销户口了、见阎王了、呜呼哀哉了,等等,不能一一列出。此外,古代皇帝死了曰“崩”,皇后或大官死了曰“薨”。 有人还举出另一个例子“观看”:看、观、望、瞧、瞅、瞟、瞥、瞄、阅、窥、瞪、白、横、扫视、注视、仰视、俯视、鄙视、乜斜,了望,俯瞰,仰望,瞻仰,视察、查看、查阅、观赏,欣赏,侦察,审查,等等,都含有看的意思。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我们因此就可以认为这是汉语的重大优势吗?这又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辨一番的问题。 即使对于死亡这类特殊事物,在礼仪、避讳、情感、雅俗、褒贬、文风等方面,对用词准确表达的需求,应该有10至20种表达足够了,过多的同义词汇虽然算不上冗余,但也仅限于丰富文学性的意义。 没错,人不能囿于现实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但是,面对无法逃避、又骨感的现实,即使无需苟且,再丰富的“诗和远方”也只能是调味品,而非主食。如果不是占少数的文学家和文学爱好者,过于丰富的文学表达,对于大众,其意义就更有限了。 另外一个极端例子是本系列首篇曾提到的研究者对原始民族语言的研究。阿鲁申语的一个动词可以有400多种词尾来表示式、时、人称,还不算由助动词表示的时间。许多动词(特別是那些描写通过感觉器官而传达印象的动词)都拥有一系列的这种副词,它们极准确地表现由动词表示的那个行动、状态或属性。而这种语言现象被认为是语言尚原始的一种表现。
2】中文另一个奇特之处是其超方言特性与超口语特性,但不宜认为汉语使用人口最多是一大优点。 应该承认,汉字的这个特性甚至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是一个如此幅员辽阔、人口雄踞全球第一的国家。 中国各地的方言可谓五花八门。不必提各省之间的方言不同,在南方很多省区,不同区县的方言都可能存在很大差异!这一点南方的网友最清楚。语言学家只是粗略地分为八大方言区,是不能反映中国方言复杂性全貌的。当然,这不是这里要展开的问题。 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所有地区的汉族人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一样的方块汉字。这无疑应归功于秦始皇真正令千秋万代受益的“书同文”。有一种观点相当有道理:如果没有统一的汉字,中国或许早就分裂为几十个国家了! 看看欧洲大陆就可以明白这一点。据认为,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和罗马尼亚语等相互间的差别,并不比中国方言的差距小多少,但他们绝不会承认各自的语言都属于“罗曼语”的不同方言!这也是他们都建立了独立国家的基本原因之一。前苏联崩溃后,传统上操不同语言的各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也是典型例证。另外,假如海峡两岸的中国人不是说同一种语言,写同一种文字,统一就更只能是一种奢望! 而有人据此认为,汉语使用人口最多是一大优点!客观地看,这个说法同样似是而非。全球有16亿人使用汉语或汉字,这个事实本身并不是汉语优越的证据。由于人种、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文化、政治、社会结构、价值观理念等太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造就了东亚大陆上这个独一无二的泱泱大国。而汉语不可能是成就大中华的唯一原因,即使不考虑循环论证问题,也不宜将“使用人口最多”作为语言优越性的证据。 就语言的国际地位而言,一个基本事实是,使用人口仅次于汉语的英语,甚至早已失势的法语,都明显在汉语之上!毕竟,这两种语言使用的国家最多,特别是以官方语言的标准衡量。 那么,是不是就该以官方语言使用国家的多寡作为语言优秀程度的标准呢?这更是谬误。英语、法语使用的国家多,那是这两个国家当年不光彩的海外殖民史带来的直接结果。换句话说,那是实力加武力征服的另一种“战利品”!与其语言是否优秀完全不是一码事。
最后,作为本文的结束,引用网上流传的一首英文小诗及其八个不同版本的中文译文来体会汉语的表现力吧。
You say that you love rain, but you open your umbrella when it rain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sun, but you find a shadow spot when the sun shines. You say that you love the wind, but you close your windows when wind blows. This is why I am afraid, when you say that you love me too.
*普通版*: 你说你爱雨,但当细雨飘洒时你却撑开了伞; 你说你爱太阳,但当日当空时你却往荫处躲; 你说你爱风,但当它轻拂时你却紧紧地关上了自己的窗子; 所以当你说你也爱我,我却会为此而烦忧。 *文艺版*: 你说烟雨微芒,兰亭远望;后来轻揽婆娑,深遮霓裳。 你说春光烂漫,绿袖红香;后来内掩西楼,静立卿旁。 你说软风轻拂,醉卧思量;后来紧掩门窗,漫帐成殇。 你说情丝柔肠,如何相忘;我却眼波微转,兀自成霜。 *诗经版*:
子言慕雨,启伞避之。 子言好阳,寻荫拒之。 子言喜风,阖户离之。 子言偕老,吾所畏之。 *离骚版*:
君乐雨兮启伞枝, 君乐昼兮林蔽日, 君乐风兮栏帐起, 君乐吾兮吾心噬。 *七言绝句版*:
恋雨却怕绣衣湿, 喜日偏向树下倚。 欲风总把绮窗关, 叫奴如何心付伊。 *吴语版*:
弄刚欢喜落雨,落雨了搞布洋塞; 弄刚欢喜塔漾么又谱捏色; 弄刚欢喜西剥风么又要丫起来; 弄刚欢喜唔么,搓色唔霉头。 *女汉子版*:
你有本事爱雨天,你有本事别打伞啊! 你有本事爱阳光,你有本事别乘凉啊! 你有本事爱吹风,你有本事别关窗啊! 你有本事说爱我,你有本事捡肥皂啊! *七律压轴版*:
江南三月雨微茫,罗伞叠烟湿幽香。 夏日微醺正可人,却傍佳木趁荫凉。 霜风清和更初霁,轻蹙蛾眉锁朱窗。 怜卿一片相思意,犹恐流年拆鸳鸯。
演变在最前列的汉语之优势(中) 演变在最前列的汉语之优势(上)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