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议男孩延至8岁上学可行否? 文:格致夫 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如中国父母一般注重子女教育,也没有哪个民族在教育上的家庭投入比中国人更大。但一个客观事实是,中国的教育并不令大多数人满意,准确地讲,教育始终是国人痛点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里,无论教育界如何努力尝试各种改革与创新举措,国人对教育的不满、纠结和诟病从来不曾缓解过,并且这种状况在可预见的将来,也不大可能扭转,恐怕仍将长期存在下去!
据现代快报昨天报道,政协委员、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朱晓进表示,现在大学里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女生多,男生少。他认为,这与男女生的差异有一定关系。女生智力发育普遍比男生提前早熟两年到三年,如果同龄入学,往往女生更优秀一些,男生好动爱玩,成绩则相对较差,长此以往,自信心容易受打击。
对此,他提出建议:“不妨将男生的入学年龄延迟到8岁,女生还是6岁上学,这样男生可以在6-8岁的时间段释放天性,好好玩,锻炼思维能力,上学后就能很好地适应,增强自信心,不至于一入学就输在起跑线上。”
这位委员来自师范大学,不难理解,男女生比例失调会更严重。现实是,在国内一些师范和文科院校,女生比例高达80%左右,已经不算稀奇。而有些外语学院,女生比例更是超过90%。即使统计各类院校所有专业的数据,同样呈现这一趋势。1980年,中国恢复高考3年后,女大学生还不足在校生的四分之一(23.4%)。而从1995年至2004年10年间,女生比例即由35.4%升至45.7%。2007年,中国在校女大学生比例首次超过男生,达到52.9%,此后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事实上,大学里女生多于男生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国外也存在此类问题。如美国,1950年,高等院校女生比例仅占三分之一,男生则占68%;而到30年后的1980年,男生比例就下降至49%,开始低于女生;到2012年,男生比例进一步下降到只有43%。在英国、马来西亚的大学里,这种情况同样存在。有人将这个现象冠以“男孩危机”。
迟至上世纪80年代前,中国和美国的女大学生比例都较低。这可用男女社会角色不平等来解释。在全世界的传统观念中,女性的主要角色都是生育、抚养孩子,而工作角色是次要的,因此女人无需接受高等教育的观念相当普遍。中国更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老说法。而在之前的多子女时代,家庭收入难以负担所有孩子的教育,于是女孩就难以获得与男孩同等受教育机会。但随着女权运动的高涨,陈腐的传统观念随之瓦解,男女平等理念被完全接受。特别是随着富裕程度提高,以及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男女享有均等受教育机会成为现实。女大学生比例逐步赶上男生也就不难理解。
但该如何解释女大学生比例明显反超男生呢?男孩子身体和心智发育迟于女孩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女孩相比,同龄男孩总是更贪玩儿。男孩的总体表现往往明显不如女孩,如显得幼稚,不懂事儿等。但这个现象似乎应该仅限于未成年阶段才对。为何进入大学阶段,女生依然占明显优势呢?
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因素是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尤其有利于比较善于死记硬背的女生。正如朱晓进委员所提到的,从思维能力上看,女生好静,善于记忆和归纳;男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擅长演绎推理。而仔细探究这个现象,总体来看,男女生还有其它不少方面的差别导致女生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占优。例如,女生普遍约束力好,比较顺从,且心细认真,上课专注,听老师的话,学业责任心、进取心强,也更加努力。而男生一般约束力差,不爱守规矩,胆子大,反叛心理强,上课不专心,老师的话也不够重视,责任心、进取心相对较弱,也没有女生努力。而男女生间的这类差异往往不限于学生时代,一些特点甚至会持续终生。
但上述理由似乎仍不足以解释,为何国外的大学同样存在“阴盛阳衰”现象?其实,说到应试教育模式,绝非只有中国才存在这个问题。直至本科教育阶段,全世界的学校都存在相当程度的分数决定论。素质教育在国外,也并没有成为评价学业的决定性因素。
另外,女人有一些公认的优势。她们往往比男性更敏感、反应快,在语言能力上一般强于男人。这在高考语文、外语、及文科类科目上,就相对容易形成优势。因此,大学文科类专业中,男女比例失调问题也就更加突出。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一旦女生从小学、中学阶段形成对他人的学习优势,就会自然转化为一种更为稳定的学习自信心和心理优势。有了这样的优势,至少到本科阶段,都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而成绩不理想的男生正好相反。一旦在中小学阶段处于学习劣势,对自信心的打击是非常明显的。在面临期终考试、升学考试、特别是高考时,缺乏信心的心理弱势会严重影响发挥,也就很难取得满意的成绩。而这种经历的反复出现,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以至于到了可以发挥男性优势的学习阶段,也会打折扣。或者已经失去机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女性本来就比男性学习能力强!不论是在应试教育中,还是在素质教育中,她们的表现均优于男生。只是以往她们一直没有机会同男性一决高下而已。有人甚至走得更远,认为在科技发达的当代和未来社会,男人的体力优势等已经没有意义。在一个拼智商、情商和反应能力的社会,女人完全可以胜过男人!当今越来越多见的女总统、女性高管等就是例证。
面对日益加剧的“男孩危机”现象,国内外教育界已经尝试采取一些措施,试图纠正这个趋势。如在相同专业,针对男女不同性别,设置不同的录取分数线或录取条件。据悉,近两年,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在提前录取批次,划定最低分数线的情况下,采取了男女区别录取的措施。如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在广东的理科女生投档线是632分,比男生投档线588分高出44分。这类措施虽然有助于缓解阴盛阳衰的性别失衡局面,但同考不同分,难免引发争议。如有女权组织两年前曾发布公告称,“全国74所211院校招生搞性别歧视”,呼吁有关部门予以纠正。而高校方面回应说,此举是为了平衡男女比例,是自主办学精神和原则的体现。国际上名校的招生,对男生都有一定倾斜。
众所周知,教育的目标和追求,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并非只是出色地完成学业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完成人之全面塑造的复杂过程。在这个攸关人一生的特殊阶段,除了需要关照受教育者的身体健康与学业,完善人格的塑造尤显重要。至关重要的方面包括,良好性格的塑造、自信心的建立、健康心理的养成、独立思考与社会责任感的引导、人际关系能力的培训、团队协作精神的培育等。
朱晓进先生提出男孩8岁开始上学的新建议,旨在使男女生性别差异导致的学习成绩差别能够尽量缩小,从而解决高校“红肥绿瘦”问题。在笔者看来,这或许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新思路。简单说来,如果男孩子晚一两年上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业成绩,以期与女生相当,将使他们能够在一个更加均衡的环境中学习成长。这不仅可以避免男生学业输在“起跑线”上的可悲局面,从而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应该也有助于男孩子们自信心的建立和保护。从长远看,这将使他们终身受益!最终是包括女性在内的整个社会受益。
当然,这一新尝试也可能引发一些新问题。诸如,这样做对女生是否公平?男大女小的学校班级生活优劣如何?男性晚两年进入社会的利弊如何评估?这是否会导致进一步的晚婚晚育?男孩子进入小学之前的两年如何安排?一种全是男生的学前班利弊又会如何?……
等等。这类新问题,只有通过一定规模的尝试才能获得答案。期待教育部能够认真研究这一建议的可行性,批准在条件较好的地方先行小范围内试验。可以考虑在家长自愿子女参与的情况下,设立男孩延迟至7岁、8岁开始上学的试验班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