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辣讽刺短剧《2+2=几?》揭示什么? 文:格致夫
偶然看了美国讽刺短剧《二加二等于几?》(链接附后),很有意思。该剧讽刺足够辛辣,内容又足以引发观者对教育、乃至整个社会不正常现象的思考。
这段只有9分钟的短视频描述美国一位小学数学老师,因纠正一学生2+2=22的错误,而引发孩子家长不满和抗议,最终被开除的故事。本人同时还看了风铃女士的一篇评论《2+2=?是在说算术题么?》。风铃在澳洲生活,也在那边完成大学学业,对西方文化和教育理念应该有相当好的理解和体会,这是我去看她评论的原因。
文中有些道理讲得似乎很不错,例如:“应该尊重人和人之间的认知差异。凡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结果,事情也不只有单一答案;人们不要轻易对他人做评判,而是应该用开放的心态和眼光对待事物和他人。”
好吧,就按照风铃女士的这个思维和逻辑,天马行空一回。
如果有人问我:2+2=? 我的答案是:任意数! 设想一下,2+2可以是两对夫妇,其结果当然可以有足够的空间,这多少需要点想象力。 答案可以是6 ——在中国一胎化政策的语境; 答案可以是16 ——在生育福利政策足够好的一些西方国家; 答案当然也可能是视频中的22 ——生育率十分出色的某个族裔又生活在上述福利国家; 答案当然也可以是4 ——这两对夫妻恰巧都没有生育能力,或者属于同性婚姻; 答案还可以少于4 ——有人发生意外、病亡等; 答案甚至可能是0 ——在枪支泛滥的美国,遇到屠戮无辜的疯子,或者这两对夫妇间火拼或自杀; 答案在理论上还可以超过22 ——有人可以收养很多孩子,哪怕没有生育能力或同性恋。一个现实例子是,中国河北最近犯事的一位女士就先后收养了一百多孤儿!
以上只是把这个算式具体化为两对夫妇,尚不能穷尽所有可能性。 为啥不可以把2+2具体化为兔子、蚂蚁、鱼、甚至是果树呢?那答案又该是多少呢? 又为啥不可以将其具体化为与生育无关的其它事物呢?例如美国那两架轰炸机各携带一颗原子弹,然后就有了广岛、长崎两座城市无数生灵涂炭的悲剧!
再不打住回归现实,这篇文字恐怕就写不完了!但你不能否认:这里的天马行空完全没有超出风铃女士上述指示嘛!她说得很清楚:“凡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结果,事情也不只有单一答案”。
无疑,10个人中有9个会认为我在狡辩,剩下那一个是发布指示者风铃同学同一战壕的战友。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
我的理解是:极端化思维要不得!没错,风铃女士视野足够开阔,观念足够开放。但我可以肯定,她对我把她的观点说成“指示”就很不舒服。而更不舒服的是,我把她的观点弄了一番似是而非的极端化推论。
但这并非因为本人要跟她过不去。风铃女士对那出短剧的鉴定结论是:“这个视频不是在讲算术题,也不是在说学校的事情,而是在说社会现象和某些理念。”
结合上面引述她的观点,把剧中一个简单算式引发的“惨案”无限泛化至一般社会现象,风铃这个思维是什么呢?不是别的,这正是极端化思维。我前面的所谓天马行空,无非就是把她的这一思维具体化罢了。
回到那个短剧上来,大多数人都不难看明白的一点是,作者正是采用一种极端化的表现手法,反讽极端化思维的荒谬。
西方教育界长期流行的一种压倒性教育理念就是鼓励教育,而非挫折教育。特别是儿童阶段的初级教育,这种理念特别讲究保护受教育者的自尊心、自信心,力避学生的挫折性体验。大家都熟悉的一个鼓励孩子的“公式”是:孩子,你是最棒的!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类似主张。他说:教师要重视的是“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里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而这一理念在西方社会的压倒性也带来了负面效应:教师和家长在保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问题上,走得越来越远。再走下去,难保不出现短剧中的结果:那个孩子认为2+2=22,也最好不要否定他!
剧中每一情节当然不意味着现实中一定发生,但存在逻辑合理性。就在前天,刚看到发生在美国大学的一则新闻,或可作为此事的注脚。
为了“站出来抗议箝制思想与歧视”的主张,康乃尔大学亚裔学生蕾蒂亚‧蔡(应该是华裔)在发表获奖论文时当众脱衣,只剩胸罩和内裤站在老师与同学们面前(下图),现场大约20名学生也以脱衣行动声援她。而事情的起因是这位大四女生的老师麦格尔教授(图右)此前在她上台报告时,曾当众质疑其穿着。
蕾蒂亚‧蔡在脸书上发文称,当天自己穿着长袖带扣衬衫,配剪短的牛仔裤。身为白人女性的麦格尔教授问她:“你真的就穿这样?你的短裤太短了。”这让她相当诧异,内心充满愤怒与难以置信。文中写到,教授说穿这样“会招致男人将注意力从报告内容移开,转移到你的身体。”而麦格尔教授事后接受采訪表示:“我不是強制学生穿什么,我只是想让他們穿着得体”。
不能说,这位女生感到不悦完全没有道理。如果那位教授当众说出这样的话,确实有些不合适。但一言不合就脱衣,我只能说,如果该女生没被惯坏,其自尊心被呵护得也有点过了。
回到短剧上来,作者的主旨无非是用犀利的笔触,辛辣讽刺那些在保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这件事上极端化到荒谬境地的家长们和校方。如果读者想象力过于丰富,将该剧的用意无限泛化、极端化地推广到一般社会现象,反而模糊了该剧的焦点。
而依托社会现象,得出“凡事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结果,事情也不只有单一答案”的结论,反而滑向了反对该剧主旨,支持2+2不等于4,声援讽刺对象的是非颠倒境地!
附录:
美国讽刺短剧《二加二等于几?》(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