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夫:世界领袖们的话有多假?
英国人通过公投执意脱欧了,首相卡梅伦已经宣布辞职了,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尊重了,俄罗斯总统普京坚称从未干涉了,德国总理默克尔深表遗憾了,法国总统奥朗德表态欧盟需要改进了,苏格兰首席大臣扬言要来第二次独立公投了,中国人表示乐见或忧虑了…… 嗯,没错,一场政治大戏,每个角儿都必须出镜,背出属于自己的台词!
英国人任性闹出走,上述角色都必须粉墨登场吗?这又与中国有什么关系?按照气象学家们权威又时髦的解释,数千英里之外,南美热带雨林某处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就可能在某个悲催之地引发一场飓风!日前江苏盐城龙卷风已造成78人死亡,而发生于2005年的美国新奥尔良卡特娜飓风更导致近两千人殒命的惨剧。这个例子给人们带来的启示,当然不仅仅局限于对变化莫测的气候演变加深理解,它更广泛的意义在于揭示这个世界内在的普遍联系!
英国不是一只蝴蝶,其脱欧公投亦并非只是扇动一下翅膀。如果认为,英国人的这个行动有可能导致欧洲一体化历史进程的转折!这并非危言耸听。更广泛地看,这次公投后果的深远影响,必将波及整个世界!在这样的思维和逻辑基础上,看待英国脱欧公投在世界舞台上引发的这场政治大戏,各路角色们的粉墨登场本身就一点也不奇怪了。但值得玩味的是,不同角色精心裁剪的台词所承载的信息有多少属于言不由衷?又有多少属于真情告白?现在就来简要梳理一番。
——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投票前就语重心长地说过,希望英国留下,但此话并不那么真诚。华盛顿当然不会不清楚,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欧洲日益变得强大,这让美国对这个传统盟友的领导力捉襟见肘,中国发起亚投行,欧洲人背对美国人积极响应就是一例。而在经贸领域地球村大市场竞争中,欧洲也日益成为美国的对手!而美国人希望欧洲团结一致的最大理由——与美国一起对付以苏联为首的华约阵营——早已不复存在。向上帝保证:英国脱欧才更符合美国人的利益!美国总统公投前的表态不过是场面话而已!而公投揭晓后,奥巴马尊重英国人民选择的说法,才与他在上帝面前忏悔时的态度一样真诚!尽管隐去了得意的笑容。
—— 普京在上合组织峰会上表示,这是英国人民的选择,我们从未干涉,也从未就此表态。可以再次向上帝保证:面对北约和欧盟东扩,假如上帝给他机会和本钱,他早就把欧洲剁碎了,再展示给美国人看!自从乌克兰动荡以来,普京麾下的俄罗斯与美欧之间的对抗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虽然他豪取克里米亚,但美欧强加给他的筹码也毫不含糊——俄罗斯的经济近几年几乎到了呜呼哀哉的边缘!明年是俄罗斯的大选年,普大帝有理由为自己的命运与前途捏一把汗!已经听惯了坏消息的他,在知道英国脱欧公投结果那一刻,或许可以让面部有些僵硬的肌肉暂时放松一下。收起笑容后,他对已经宣布辞职的英国首相就一点也没客气:卡梅伦说俄罗斯希望英国脱离欧盟,这种言论毫无根据,是政治文化水平低的表现!我只能说,性格影帝普京先生是个男人,打人脸可真是不手软啊!
—— 俨然以欧洲领袖形象出现的德国总理默克尔,在投票前曾忧心忡忡地表示,希望英国留在欧洲!这应该是真心实意的。当她获知公投结果后,毫不掩饰地深表遗憾!这也没什么好怀疑的。德国总理的两次表态都属真性情!这倒不全是因为德国人的严谨与认真。不难发现,东西德合并后的新德国在欧洲正在谋求扮演越来越重要的领导角色。实现欧洲一体化、成为新世界大格局中的重要一极,这是默克尔力推的雄心壮志。英国人的任性不令她失望,那是不可能的。
—— 侥幸逃过苏格兰独立公投之劫的英国首相卡梅伦,这次没有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他在公投后表示,为符合国家利益,他不应该再担任脱欧谈判的掌舵人,英国需要一位新首相!卡梅伦的这番话有多少属于不得已,又有多少发自肺腑,已经不重要了。但苏格兰首席大臣斯特金则显然找到了新机会。她表示,苏格兰选民在这次公投中选择留欧,但英国全国公投结果是脱欧,因此苏格兰政府将商讨草拟第二次独立公投的有关立法。世人应该还有印象,于2014年举行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以55%的反对独立票数而收场。估计很多人都不会料到,苏格兰独立之事这么快又要卷土重来!正所谓成也卡梅伦,败也卡梅伦。看来,英国的劫数还在后面!
—— 最后,我们来看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女士针对英国脱欧公投的表态,一如既往地谨慎和周到:中方尊重英国人民的选择,支持欧洲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希望英、欧通过相关谈判早日达成协议。一个繁荣与稳定的欧洲符合各方利益。我只能说,自古以来,泱泱大中国对外就是礼仪之邦,这就是一个十足本份的民族!那么,英国脱欧对中国有利吗?在笔者看来,现在就下结论未免太早。这取决于此后的英国政府对中美两大国采取的基本路线!欧洲一体化受挫也不见得就对中国利好。一个较弱的欧洲听命于美国的可能性更大!当然,不可完全排除欧洲有限独力于美国,而选择一条与中国合作的中间道路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早已衰落的老牌大英帝国,倔强的英国人在涉及利益的时候是相当懂得审时度势的。要把英中关系打造成欧中关系的典范这个想法并非偶然。这是在评估中英关系未来走向时不应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