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夫:流泪的汉字“凸见 and 萧然泪下”
中国有个机构叫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顾名思义,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但遗憾的是,该机构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作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家语委唯一为公众熟知的成果就是对40余个汉字动了“小手术”,结果还招致海量批评。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国家语委消极的“无为而治”——什么都不做;另一方面则是汉语、中文使用中的普遍不规范。胡乱“创新”层出不穷,肆意改造司空见惯,中英混搭考验智商,错别字词触目惊心。
相信每位读者都能随便举出几个例子。在此,笔者仅就昨天(1月3日)某门户网站博客首页博文标题中出现的不规范用字和错别字罗列几个。标题理应都是作者仔细斟酌过的,应该不大可能存在笔误。
1】“凸见”一词凸显作者造词的胆量
这是博客昨天的头版头条:“凸见习近平“打虎浑身硬”的一件小事”,作者署名“老海”。如果作者只是因为不清楚“凸显”这个词,而错用为“凸见”,倒也没什么好说。但不清楚作者或其他人是否坚持认为这是个造词创新,如果如此,就值得讨论几句。
“显”是所见对象(客体)的属性外化行为,“凸显”是描述这种外化行为程度的一种表述,即清楚地显示。而“见”是主体的一种感官行为。简言之,“显”是描述客体的,“见”是表达主体的。将“凸显”硬生生地改为“凸见”,完全南辕北辙!见是用眼睛看,“凸见”是何意呢?最接近的解释大概是:睁大眼睛看、瞪着眼珠子看。当然,你非要理解为观者的其它姿态也未尝不可,如伸长脖子看,或探出身子看,等等。
“凸显习近平‘打虎浑身硬’的一件小事”传达的语义很清楚,意即这件小事(吃包子)清楚地显示习近平“打虎浑身硬”,这也正是该博文的主题。而“凸见习近平‘打虎浑身硬’的一件小事”这个标题就不是这个意思了,其逻辑解释只能是:瞪着眼珠子(或伸长脖子)看……的一件小事。这里的重大区别是,这件小事与习近平无关了,而是变成了观者(作者)自己的一件小事!
2】中文使用英文词“and”意欲何为?
本文标题中也出现“and”,皆因这是本文的实例之一。该词出现在“善交际and独立 想嫁有钱人需先具备的本领”一文,作者署名“心理月刊”。
先来看看中文广泛使用的另外两个外来词。GDP是英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首字母缩写。该词从经济类学术文章逐渐蔓延到普通公众语境是有原因的。该词只用3个字母就准确替代了6个汉字,明显节省文字、时间、空间等资源。该词能够流行完全不难理解。
另一个缩写词是PK。从央视等主流大众传媒到普通民众都曾广泛使用该词。但笔者曾问过几位英语国家的老外,PK何意?闻之个个一脸茫然。我这个学过多年英文的人,也是费了一番周折才弄明白,原来PK是“对决”的意思,源于一款游戏中Player Killer这个角色的英文缩写。但PK与“对决”相比,在发音上长度相同,其它方面也不见得节省,更显荒谬的是,一个英语国家公众不了解的英文缩写词,竟然在中文世界成了流行语,这倒是颇具讽刺意味! 现在来看“and”,这是一个纯英文原词,不是缩写,其含义就是中文的“和”、“与”。其发音比相应中文字增长一倍,占位空间也更多,输入时还需中英文转换,费时又费力,不存在任何快捷便利之处。除了让不通英文者徒增阅读和理解障碍,我实在看不出中文夹带这类纯英文词的理由何在,我也不想用崇洋媚外、炫耀英文之类的负面理由去解读。真希望作者或其他人能出来给个合理解释。
3】“萧然泪下”足以让有几千年历史的汉字潸然泪下!
该“成语”出现在文史版块的“让人萧然泪下的江青遗物”一文中,作者署名“郝吉林”。“萧然泪下”这个杜撰错误倒不是该文作者原创,而是早就有了,该文只是以讹传讹。
“萧然”主要意思是萧条、萧瑟、空寂之类。而“潸然”则是书面语中形容眼泪流下来的情景。将“潸然泪下”写成“萧然泪下”,应该是不熟悉这个成语造成的,何况这个“潸”字确实够生僻。但作为文史版块舞文弄墨的博文作者,还是应该多少有点严谨精神和对读者负责的态度吧。 与近年来华文语境中语言和文字司空见惯的乱象相比,这三个例子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尽管同时出现在一个版面,不免令人惊讶。相信很多人也都看到了,但或许早就习惯了,更不愿直接得罪人。这些都可以理解。笔者举这几个例子就事论事,亦无意与这三位作者过不去。让笔者最不能理解的是国家语委。
国家语委这个国家机构的责任感哪儿去了?为何不能在规范汉语和中文方面多做些实事?多出台一些实用性的,哪怕是不具法律效力的指导性规则也好,可以多少遏制中文语境的混乱与不规范泛滥问题。30多年只为40几个汉字弄点小动作,能对得起那块吓人的大牌子吗?对得起纳税人对你们的供养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