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台湾2016总统大选辩论会,我算很有耐心了,能全程看完,关心台湾政治及前途。虽然大家从我博文中,可以发现小弟对政治人物极度不信赖(年轻时被骗次数太多,有了阴影,呵呵),但是还是愿意给台湾2016总统候选人一个机会,毕竟还是候选人,还可造就。 看完总统大选辩论会及隔天台湾相关评论,发现许多大选辩论特点: 一、 辩论结果还是各说各话,蓝的媒体、选民说蓝的好,绿的、橘的都一样。
二、 候选人口才都一流,很会掰。让人不禁想到号称辩论会口才第一名的陈水扁,一场辩论会全程不看稿,各种数据、政策、讲稿倒背如流,炮火让对手招架不住,一场辩论会下来陈水扁能拉大与对手差距,在困境中脱颖而出赢得选举,简直辩论天才。结果陈水扁总统后来贪腐被判刑。
三、 马英九年轻时是政坛大帅哥,靠一张帅脸及风度翩翩,在大选辩论会也是所向披靡,光出场一笑就加分不少,唯一在选举中打败过陈水扁的人,就是马英九。结果马英九现在变选举票房毒药,各立委候选人避之唯恐不及,怕被带衰。
四、 有陈水扁、马英九前车之鉴,台湾人对总统候选人辩论会宽容许多,也不太抱太多期望,扁及马很会讲、会辩,还不是把台湾搞成这样,这或许是蔡英文成为空心菜,大多数人还是支持她的原因之一吧(与其总统乱开空头支票、骗人民而当选,还不如少开空头支票)。
五、 既然总统大选辩论内容大致相差不大,反正历任总统政见跳票的也很多,评论胜败又是各说各话,那总统大选辩论会举办意义似乎不大,实则不然,以下推荐一篇涉及总统大选辩论改革的好文章,说明程序比实质重要,坚持程序正义,有时会给社会及辩论会带来耳目一新,也有不一样效果。
以下转贴台湾史努比(前媒体工作者)文章: 【开往台湾的慢船】朱式辩论法的启示:总统大选辩论改革时机已到
说总统大选电视辩论浪费了观众一个下午或许太言过其实,但它势必令许多人失望。让人失望的不只有如同疯狗的朱立伦,反正我们事前对他的期待大概也就是像这样一路乱咬;真正令人摇头的反而是辩论内容,进一步说,甚至是台湾大选辩论的模式。该是我们思考彻底修改电视辩论模式的时刻了。
回顾这场好事多磨的辩论,还是先从朱立伦谈起。朱的策略很明显,就是从头到尾忽略提问者的问题,无论问的是什么,专注于一而再、再而三的攻击蔡英文,同时将焦点锁定在两岸问题和九二共识好棒棒。这当然很令人无法忍受,但对于这样子的候选人,无论是主办单位或是观众都无计可施,只能被迫整场看着朱立伦练肖话。
但更神奇的是,现场提问的中国时报、中央社和联合报也很巧的将问题集中在两岸与九二共识。苹果日报问的是TPP和美猪议题,自由时报的问题算是最有高度。没有人说两岸问题不重要,但媒体中竟有五分之三对民众最重视的内政议题视而不见,充分反映出台湾媒体和民众的脱节。身为媒体却不知如何提出好问题,自称大报恐怕也只是个笑话。 不仅媒体令人失望,副总统辩论中的公民提问,被不少人认为是莫名其妙乱入、如同乡民,有趣的是,去年柯文哲、连胜文辩论时,被连阵营邀请的公民团体则因为「助攻过头」而引发民怨。 公民团体和媒体提问都「走精」,使真正该被讨论的议题完全在辩论中无法出现,辩论模式又无法阻挡志不在辩论与政策讨论的候选人,事后的报导焦点当然就只剩下「双方驳火」、谁酸了谁什么、谁的穿著得体这些枝微末节。
有人说辩论其实并不太会影响大选结果,但它受公众瞩目就势必有它的重要性。显然,我们目前采用的辩论模式,从主办者到进行程序都出了问题,使辩论会成了一列起动之后就无法被控制的列车,即使出轨也必须继续往前跑。我们只在乎形式上的公平,在乎是否由「公正媒体」来主办,由「社会贤达」来主持,在乎每一名候选人讲话的时间是不是相同,而宁愿为了这些形式公平而牺牲辩论的实质内容。 大家总爱说「给我牛肉」,但搞了一个下午,除了朱立伦在斗牛之外谁看到牛肉了?目前也在如火如荼进行的美国民主党、共和党初选辩论,可以成为很好的参考。 今年民主党初选安排进行六场电视辩论,共和党则多达12场。每一场辩论基本上由一家媒体主办。各党当然也很在乎谁是主办单位,但相对于台湾的吵吵闹闹,他们基本上给予「友我」和「敌对」媒体差不多的机会。例如共和党就给了「友我」的福斯和「敌对」的CNN各三场主办权,民主党则分散给CNN、CBS、公共电视台和华盛顿邮报等等单位各一场。
由于主办单位只有一个,收视率和公信力要自己负责,所以不能随便乱搞。不像台湾,好像非得共同主办才是公正,连提问也是各家媒体各问一题,结果就是大家都不用负责,办得差或乱问一通,责任都是大家一起担。 辩论的进行,则安排一至三名被称为moderator的主持人,通常都是资深记者。主持人负责提问,而且并不要求每一名参加者都要回答,也未特别限定答询时间。简单的说,整场辩论节奏由这些主持人掌控,如果他认为某候选人未回答问题,可以直接追问,不会出现朱立伦一路顾左右而言他的结局。 主持人提出的问题,事前也都经过工作人员「查察验证」(fact check),因此不会出现如同朱立伦问蔡英文「炒地皮赚四亿」这种抹黑式的问题,而是有凭有据,现场搭配电视动画与字幕呈现。 本次安排的辩论主持人施振荣,虽是具有公信力的贤达,但完全不被赋予上述的权力,因此只能负责开场、串场,辩论的进行步调与内容基本上完全与他无关。 美国的辩论模式同时会导致每一名候选人说话时间(airtime)不同,主持人必须尽量维持一定程度的公平,辩论过后都会公布每一个参与者的airtime,当然也有候选人抱怨主持人给的时间不公平,但事实就是某些能够掌握议题或引起公众兴趣的候选人──例如川普──会拿到更多airtime,所以美国并不为了形式公平而规定每个人有相同的发言时间。
美国总统大选辩论(2012年举办七场),则是总统辩论委员会(Commission on Presidential Debates,多由前任民主党与共和党主席组成)协商下的产物,对候选人发言时间有较严格的限制,但每一场的模式在双方协议之下都可以不同,有些辩论候选人并不作开场发言,而是直接进入Q&A模式,有些辩论会约定主要辩论内容──如经济或外交等等。
台湾选举的电视辩论已多次举办,总给人雷声大雨点小,完全无法进行实质讨论的印象,已经走到死胡同。先前朱阵营斤斤计较是否由「公正的」四报一社举办,结果并没有为选民带来更优质的辩论。台湾需要的政治改革,还要再加上选举辩论改革这一项是无庸置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