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許多人受中共大外宣幕後指使,發動認知作戰,想要藉反戰論述,瓦解台灣人抵抗中共侵略心防,..... 但是仔細推敲前後邏輯,其論述幾乎都站不住腳的。 其中有一種論述, 就是美國想把台灣變成烏克蘭第二,發動代理人戰爭,讓中共國重蹈俄羅斯及普京的下場,繼續維持美國及民主聯盟的霸權。
這種論述說美國想把台灣變成烏克蘭第二,邏輯不通,很容易被拆穿的,理由如下: 一、台海戰爭的後果,經戰爭模擬演算結果,是美日中台,四方全輸,傷亡慘重,最後美國自己都得不償失。為遏止中共崛起,美國也不願意付出殺敵1千,自傷8百的慘痛代價。
二、台灣不是烏克蘭。台灣人民,尤其年輕人的戰爭意志、訓練等都遠遠不如烏克蘭,無法單獨抵抗中共侵略太久,超過1個月以上,研判台灣淪陷機會很大。美日也不會接受台灣淪陷,畢竟台灣的戰略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不是烏克蘭能比的。
三、美日有更好的代理人戰爭對象。目前就是印度, 及流亡西藏人、大陸西藏人,印度的國力、潛力,不是台灣能比的。 而且如果印度,後來變卦又不願意出兵了, 還有中亞、土耳其等國,政治沒有永遠的敵人、朋友,中亞回教徒的好戰、聖戰,想要解救新疆同胞於水火,存在許久,只是目前印度是更好的選擇而已。
甚至俄羅斯普丁下台後,如果有機會成立親西方政權,好戰的斯拉夫人、新俄羅斯,也是美日聯盟可能的代理人戰爭的好對象。 新俄爹痛打中共乖兒子,..... 中華文化傳統,老子打兒子、教訓兒子,儒家階級理論說乃天經地義,兒子只能乖乖忍受 可是一場好戲。
世界是一盤棋,倒是真的。 只是不是中共習近平才是棋手..... 目前拜登及美日,似乎盤面上領先而已。 -----------分界線------------ 以下均為油管視頻: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hOSBd6WWg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k30tJfMpr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aPFHeY76XQ
-------------分界線-------------- 美國參議院承認「麥克馬洪線」是中印邊界線 藏南屬印度管轄(ZT)中國收復「藏南地區」(印度稱阿魯納恰爾邦)恐更加困難。 3月14日,美國參議院兩黨一致通過決議,正式承認「麥克馬洪線」是中印邊界線,並稱阿魯納恰爾邦(阿魯納查邦)是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觀察者網報導,這份決議是由美國參議員比爾.海格提(Bill Hagerty)和傑夫.默克利(Jeff Merkley)聯合提出。參議員海格提提到:「在中國繼續對自由和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構成嚴重和不斷增加的威脅的時候,美國與我們在該地區的戰略夥伴,特別是與印度肩並肩地站在一起是至關重要的」。
參議員默克利補充說:「美國支援自由和給予規則的秩序的價值觀必須成為我們在世界各地所有行動和關係的中心」。 報導稱,值此中美關係進入動盪期、中印邊界爭端仍未解決之時,美國支持印度對藏南地區擁有主權,無疑使印度、中國和美國的三邊關係更加複雜。 早在英國入侵印度以前,中印邊界東段有一條由雙方長期行政管轄所形成的傳統邊界線。英國佔據阿薩姆後,承襲傳統邊界。19世紀,印度東北邊境地區相對平靜,英國大體上按照傳統習慣線進行管轄。
為確保能長期穩定地在南亞次大陸獲取經濟利益,英國人提出了「拱衛印度安全」的戰略思想,欲建立「英國管理下的西藏」作為緩衝區。 1913年10月,中英藏三方在印度北方西姆拉開會。英國首席代表亨利.麥克馬洪(Arthur Henry McMahon)欲仿效沙俄,將西藏劃分為內藏和外藏。1914年3月,麥克馬洪向中方正式提出「調停約稿十一條」,將青海的大部分及四川西部均劃入西藏界內,其中再劃為內藏與外藏,中國首席代表陳貽范受命拒絕在《西姆拉條約》上簽字。 英方代表與藏方代表背著中方私下進行了秘密會談。主題主要是「印藏劃界」問題,即英屬印度的「戰略邊界」計畫:把中印邊境的「傳統習慣線」向北推移至喜馬拉雅山山脊,此為「麥克馬洪線」的歷史由來。
當時的中國政府並沒有承認,「麥克馬洪線」長期以來並沒有公諸於世。直到1937年,印度測量局才開始在地圖上標出「麥克馬洪線」,但它並不敢將麥克馬洪線作為正式邊界,而是注上「未經標界」。 1947年8月,印度獨立。尼赫魯政府繼承了英國殖民政權留下來的遺產。當中國政府進軍西藏後,印度政府立即作出強烈反應。1954年,印度在藏南地區成立了東北邊境特區,同年出版的印度官方地圖首次把麥克馬洪線從1937年以來注明為「未標定界」改為「已定界」。1972年,印度將東北邊境特區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印度再將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升格為「阿魯納恰爾邦」。
報導稱,「阿魯納恰爾邦」面積為83743平方公里,與我國(中國)主張的印度佔領藏南約9萬平方公里有差異,這是因為藏南與「阿魯納恰爾邦」不完全重合。「阿魯納恰爾邦」的部分土地在我國主張的藏南地區之外,還有部分藏南土地由我國實際控制。網友根據地圖測算,印度控制的藏南地區的實際土地面積為6.7萬平方公里,占整個「阿魯納恰爾邦」面積的80%。
-------------分界線-------------- 麥克馬洪線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麥克馬洪線(英語:McMahon Line)是英國探險家為印度測量時於英屬印度和西藏邊境劃的一條分界線。該線以英國外交官亨利·麥克馬洪爵士命名,因為他曾於1914年主持了西姆拉會議。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處,大致沿分水嶺和山脊線至雲南獨龍江東南的伊素拉希山口,將傳統上被認為屬於藏區、約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給印度和緬甸。 1914年3月西姆拉會議進行期間,英屬印度外務秘書麥克馬洪在德里和西藏噶廈代表秘密換文,約定若英國可促使新成立不久的中華民國政府准許西藏獨立,條件是西藏將認可形同割讓部分西藏土地的麥克馬洪線,此即《西姆拉條約》。[1][2]會議的中方代表陳貽範在此條約草案上簽名,但也聲明正式簽約需獲中央授權,後來袁世凱政府電令陳貽範取消「草簽」,既然中國不承認麥克馬洪綫,因此當時英國政府承認西姆拉會議沒有產生中國作為締約方的協定,[3]藏方簽約雖然是正式的,卻因為中國沒有接受讓西藏獨立的《西姆拉條約》,亦對麥克馬洪綫存在爭議。[4] 麥克馬洪線並不是一條畫在分水嶺上的邊界線,全線有7處被河流穿越,為中國與印度、緬甸的關係留下後患,由於各國對麥克馬洪線的理解不一,造成多次衝突,例如中緬之間產生獨龍江歸屬之爭,中印之間產生克節朗河流域歸屬之爭,以及中印緬三國交界是位於底福山口,還是塔廬山口之爭。總體而言,印度、緬甸都認為麥克馬洪線是既定的歷史疆界,但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政權都不承認其法律效力。 1959年11月7日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麥克馬洪線西藏段稱為實際控制線。時至今日,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拒絕承認麥克馬洪線,但仍同意以此線為臨時邊界,要求印度巡邏隊不可越過,中國巡邏隊也不越過。 中印兩國自1962年戰後的一系列爭端,都與對麥克馬洪線不同認識有關,因此麥克馬洪線西藏段亟待雙方共同勘定。 由於印度政府強烈要求全部爭議地區,結果由於這條邊界引致1962年的中印邊界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兵佔領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地區,印度雖得到美國及蘇聯的支持,仍然戰敗。中華人民共和國雖然在戰爭中勝出,卻單方面撤退到戰爭前的控制線,表示希望印度承認主權爭議並與中方開展邊界談判,以山峰的連線作為勘界標準,試圖重新劃界。但由於印度認定麥克馬洪線就是申索藏南地區的合法依據,因此再度佔領藏南。使印度得以繼續控制麥克馬洪線以南的地區。 1987年印度國會通過法令,正式將麥克馬洪線以南的中印爭議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稱之為藏南)和印緬邊界一些地區合併建立阿魯納查邦,中印爭議地區的面積占該邦總面積的80%。目前,印度已有30萬的移民屯居在這個爭議的邊境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後如果再提出邊界問題,如何處理這些移民將有頗大困難。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緬甸的邊界線北段,屬於麥克馬洪線向東的延伸,其論據是這段邊界與麥克馬洪線同屬於英國殖民當局單方面制訂的、沿分水嶺和山脊線劃定的邊界,傳統上被認為的中國領土包括今緬甸北部的野人山地區。1941年6月18日,重慶國民政府與英國政府達成協議,雙方以麥克馬洪線走向為基礎另行劃定滇緬路南段中緬邊界。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延續中華民國政府的立場,將中英1941年條約線訂為中緬邊界,稱之為習慣邊界。今日中印實際控制線與此線走向比較相近,但並不重合,時常因為勢力的變化而往前或後退。 麥克馬洪線經過許多高寒、偏僻地帶,這些地方中印雙方都沒有駐軍,而是派遣巡邏隊定期交替巡邏。 在一些雙方都巡邏到的過渡地帶,中印軍隊都會試圖留下標記以宣示主權[8]。雖然雙方均尊重實際控制線並建立溝通制度,但由修路或軍隊巡邏而引起的邊境對峙和衝突也時有發生。 (以上均轉自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