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视频转自油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MmR5kGreL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32l6mOy1EY
周孝正:谈郑也夫匹夫说台海......
---------------分界线--------------- 宋国诚专栏:向权力说真话──北大退休教授郑也夫反对武统(ZT)
中国良心知识份子、北京大学退休教授郑也夫,1月22日在网路上发表短文「匹夫说台海」,直言「反对武统」、「反对武力威摄」。 文中主要论点有叁, 一是「大陆决策层日前重申和平统一是首选。而武力威慑一定会加剧仇恨,使仅存一丝的和平统一愿景丢失殆尽」;
二是「武力威慑的更大负面后果是诱发战争,威慑一旦升级,中国大陆、台湾、美国,均乏退让馀地。70馀年来是核恐惧抑制了核大国间直接开战。反过来看,若核大国真的开战,鲜有力量能管束他们不动核武。故放弃对台武力威慑迫在眉睫」; 叁是表明他发文反对武统的心境:「现时中国严厉的言论封锁措施,在公开平台上反对武统的言论几乎灭绝,在这样的状况下,发出反战的声音弥足珍贵,不张嘴就是弃权,都不张嘴就是集体默认武统」!郑也夫这一番感言、直言、真言的论述,在中国这个压制异议、严控网路的极权体制下,相对于武统声浪硝烟满天、集体疯狂的今日,犹如空谷足音、荒漠甘泉。 反对武统,无道不孤 郑也夫这番硬颈傲骨之言,并非始于今日。2019年1月3日,郑也夫发表了「政改难产之因」,直指中国共产党在其执政的70年历史中,给中国人民带来太多的灾难,这个党几乎完全丧失了自我纠错的机制。它的性质已经彻底蜕变,早已不是一个信仰的团体,加入它是为了做官,捍卫它是为了维护既得利益;郑也夫又说,这个党唯有和平地澹出历史舞台,才符合人民根本利益。这些批评,字字带针、句句刺骨,但却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谠言真论。郑也夫坦言,他之所以写这篇文章,
是基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卑微的动因,就是让我还能看得起自己。多年来我涂抹了上百万字。如果最终在这个我想了许久的、关乎民族大业的问题上不置一词,我会看不起自己的」。
对于「反武统」,郑也夫自称「无道不孤」。确实,持相同观点者不止一人。例如两岸关係专家、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就主张「相对统一」,而非武力统一或绝对统一。所谓「相对统一」,内涵是「一国多制」,不是征服和消灭对方。章念驰认为,台湾同胞经历了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变迁,造成了与大陆不同的社会制度,从而造就了与大陆迥然不同的政治生态、主体意识与国族认同,大陆同胞应当加以理解,应当为对方着想。除此之外,前厦门大学资深台湾研究专家,曾主编《台湾历史纲要》及多种台湾史研究着作的陈孔立教授,也在2020年7月21日的《中评网》撰文批判武统派的李毅,指出「武统」是一种在统一议题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是对和平统一艰钜性的无知」,是一种「没有格局、缺乏高度的胡言乱语」。所谓「德不孤,必有邻」,郑也夫不仅「不孤」,而且志同道合者不在其数。 武统,就是侵略台湾 所谓「武统」,也就是以武力袭击台湾以实现中国统一,实际上是中国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的「侵略台湾」,是对一个主权国家赤裸裸的暴力冒犯。「武统」是中国发明的名词,是一个语意上的诡辞,其本质就是侵略,从来都不具备正当性与合法性,而是一种「宰制性的单边方桉」,一种「强制性的胁迫论述」,无论是「一国两制的台湾方桉」、「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总体方略」或「统一后安排」,都是中国对台湾的单向强制与直接霸凌。2021年7月,习近平在共产党百年党庆中宣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儘管统一是对岸共产党的历史任务,但绝不是全体中华(民国)儿女的共同愿望!理由非常简单: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人民的同意,但中国不是!台湾之所以不愿意「被统一」,特别是在「武统」这一暴力形式下被侵略,并非台湾试图宣布独立,也非刻意去分裂中国的领土,而是不愿被一个极权体制所吞併,对台湾进行武力攻击,绝非「实现祖国完全统一」那麽冠冕堂皇,而是中共对中华民国这一主权国家的侵略战争。换言之,中国所称的「统一」,就是对台侵略! 谁的祖国?谁的统一? 郑也夫也在文中提到,「中国抑制的其实只是名义上的台独,丝毫影响不了70馀年来台湾事实上的独立」,换言之,中国再怎麽善于统战,也「统不过」两岸分治70多年的历史,「战不过」中华民国主权独立的事实。自1949年以来,在台湾出生的第二代、第叁代,乃至今日处于青少年的第四代,他们吃台湾奶、喝台湾水长大,为什麽他们的祖国必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两岸之间仅仅一海相隔,但为什麽他们的国家认同必须指向海峡对岸一个陌生的国度?为什麽他们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与国家必须「被解决」?为什麽必须被另一个不同体制与社会思想的政权所「统一」?对于台湾的新生代来说,「祖国」是谁的祖国?「统一」是谁的统一? 从历史上来看,台湾在西元7世纪以前年,首先是南岛民族移居此一荒岛,到了7世纪以后,虽有大陆东南沿海人民渡海来台,但人数远不及早已入台定居的原住民;1642年,台湾落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控制,人称「福尔摩沙」(Formosa),20年后改由郑氏家族统治,号召「反清复明」;直到1683年才被清朝满族政权所统治;1895年清朝败于甲午战争,台湾割让于日本统治,直到1945年才纳入国民党政权之下。在这数百年之间,中国共产党的势力何曾一日及于台湾?既无一日治理台湾,台湾今日何来分裂领土?既然北京的公文发不到台北,台湾人的税也缴不到北京,何以台湾问题叫做「中国内政」?何以今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台湾人的祖国? 武统,不是国家统一,而是区域大战 两岸并非不能统一,但前提必须是「制度趋近、人心融合」。然而,正如郑也夫指出,武力威慑的更大负面后果是诱发战争,这句话意味着「武统」绝不是中国所称的「国家统一」,而是一场区域大战,甚至是一场惨绝人寰的核子大战。
中国一向宣称,台湾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其实不然。台湾不仅不是中国的内政,也从来不是一个「问题」,台湾更是一个「区域安全」与「多国利益」的聚焦区域,一个地缘政治下的兵家必争之地。一旦中国在台海掀起战端,不仅中国必须付出重大代价,也必将牵动整个印太地区集体安全防卫的集结和反制,这既非中国「不得干涉内政」所能阻挡,也绝非中国所称「留岛不留人」如此猖狂惬意!
向权力说真话 作为一名社会学家,郑也夫是一名和平的理性主义者,融合了西方「韦伯-熊彼特主义」与中国传统士大夫「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道统于一身。在迄今无止的着作与文章中,无论在制度或观念上,郑也夫不惜以「搓破窗纸」的勇气,直言批评中国社会的荒诞、虚假和错误。在中国当前这种「习言堂」的体制下,吾人不仅为他的身家性命感到忧虑,也为他「向权力说真话」(speaking truth to power)的勇气深感敬佩。历史虽然未必都是正确,但唯有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真言,才能使历史走上正道。
--------------------分界线----------------------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ZT) 下辑.怒涛拍岸中国传统文化的病徵——酱缸(节录).............
酱缸产品之一,是对权势的崇拜狂。 在古代中国,最有权势的人当然是皇帝。伦理观念对皇帝概不适用,皇帝所有的旁系尊亲属,在皇帝面前只不过是「臣」是「奴才」而已(假如皇帝是过继来的,那麽即使是自己的亲爹娘也不例外)。这种逆伦灭性(官性大于人性)的畸形道德,不但无人反对,反而认为天经地义。在宫廷生活的荒淫方面,洋皇帝更是望尘莫及。唐代的「后宫佳丽叁千人」,固无论矣,即使在周王朝时,天子也可以合法的拥有一百二十一个太太。夫《礼记》中的〈内则〉,更为天子苦心孤诣地排好颠鸾倒凤的日程,使这一百多位妻子,可以雨露均沾,不至争风吃醋。所有圣人,对这些不但不予反对,反而化「淫棍」为天子圣明,化「杂交乱|交」为正式的国家法制和社会规范。因此,柏杨认为:圣人不仅是帮凶,简直是正凶,跟有权的大淫棍们是共犯。盖权力好比汽油,圣人不但不设法防止它燃烧,反而抢着点火,怎不一发难收?柏杨认为,洋皇帝的权力,一直受到知识份子的约束,但中国圣人为当权派发明畸形哲学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原来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全是来自大淫棍的赏赐,无怪乎大嫖客想干啥就干啥,有了圣人发明的「理论」基础,这种乱搞是既合法又合理,既顺天又应人。 以权势崇拜为基石的五千年传统文化,使人与人之间,只有「起敬起畏」的感情,而很少「爱」的感情。所谓「仁」也者,似乎只能在书本上找,很难在行为上找。而且「仁」似乎并不是平等互惠性的。 对权势绝对崇拜的结果,缺乏敢想、敢讲、敢做的灵性,一定产生奴才政治和畸形道德。没有是非标准,只有和是非根本不相干的功利标准。只有富贵功名才是正路,大家都削尖了头,拚命往官场裡去鑽,只要给我官做,教我干啥都成。像陶渊明之不为五斗米折腰,能有几人?「十年辛苦」,不是为了研究发明,不是为了着书立说,也不是为了奔走革命,而只是为了「一日成名」,「成名」者,有官做之谓。 古往今来,做官之所以把人吸引得如痴如狂,原因有四: 一、有权在手,可以某种程度(视官之大小而定)地为所欲为。 二、受人崇拜。 叁、学问变大。(洋人知识即权力,中国权力即知识。) 四、财产增多。洋人以经商为致富之源,中国人重士轻商,且受孟老夫子「何必曰利」的影响,所以口不言利,但心裡却想利,想得要死要活,乃以做官搜括为致富之源。昔南宋大盗郑众受招安后为官,同僚鄙之,郑众有诗曰:「各位做官又做贼,郑众做贼才做官」,可谓一语道破。 在权势崇拜狂之下,不要说政治场合、学术场合,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也变了质:变得近视,变得势利。 有人认为:中国人虽缺乏公德心,但富有人情味。其实所谓人情味也者,还是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而又少。留美「学人」短期(请注意「短期」二字)「访」台,恨不得每天有四十八小时参加应酬,「学人」「返」美后,都是「人情味」的见证人。但笔者一位在台的世伯,在股票上栽了觔斗,一生积蓄付诸东流,于是旧日好友对其都敬而远之,在街上遇到时,佯为不见,想打小麻将消遣,都找不到一个搭子(怕他输了付不出钱),人情味者,当如是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