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致夫:誰在剝奪香港500萬選民選舉權?
在大批警員警戒和防衛下,香港立法會今天開始就2017年香港特首普選方案進行審議,預計明天或後天就會有表決結果。根據基本法相關規定,這個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以一人一票直選為特徵的普選特首方案需三分之二多數通過,方可經行政長官同意,上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審批、生效。
這就意味着立法會70位議員中至少需47位議員投下贊成票。而持反對立場的泛民派議員大約有27位。只要其中的24人投反對票或棄權票,這個體現香港民主制度向前邁進一步的新政改方案就會胎死腹中。那將意味着2017年的特首普選落空,不得不沿用上屆由1200人選舉委員會選舉特首方式。其直接結果之一是,香港500餘萬選民2017年直選特首的選舉權將被剝奪!換個角度看,港人2017年的普選權——在法規和技術層面上——眼下掌握在了少數反對派議員手中,他們能夠剝奪香港500萬選民的選舉權! 泛民派反對普選方案的理由何在呢?新普選方案對特首候選人產生方式,採用的是由1200人提名委員會選舉產生2~3名候選人(均需獲過半支持)的辦法,這個提名委員會由具有廣泛代表性的香港各界別人士構成。而反對派的焦點就集中在這個提名委員會上。他們的要求是:取消提名委員會,改由公民直接提名候選人。他們堅持認為,只有這樣才是“真普選”。問題在於,這是違犯《基本法》的!《基本法》第45條有明確規定:行政長官由提名委員會按民主程序提名後選舉產生。而遍觀世界各國,採用反對派所提的產生候選人方式極其罕見。包括美、英等西方國家,以及日、韓等亞洲國家也都不是這種情況。
從英國統治下沒有任何選舉,到回歸後的間接選舉,再到新方案提出的普選,香港的民主制度依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是在有序推進的。飯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這樣的簡單道理應該沒人不懂,但反對派卻執意要任性下去,不拿到一個世上罕見的所謂“真普選”就不罷休!有多少港人認同泛民派的這個主張呢?
香港各界聯合會的最新民調顯示,93.3%受訪者希望2017年實現一人一票普選行政長官,70.2%認同政府提出的政改方案,70.3%受訪者認為立法會議員應順民意投票通過方案。政改若不能通過,67.2%的受訪者認為,投反對票的議員必須承擔政治後果。而由自由黨榮譽主席田北俊出資舉辦的民調結果是,支持和反對立法會通過政改方案的比例為51%對37%。而單就方案而言,有48%受訪者支持,高於反對的38%。
泛民派議員則清楚表態,無論民調結果如何,都將否決方案!他們走到這種一意孤行的地步,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面子問題。反對派從去年開始對抗全國人大成命,後來發展成曠日持久的“占中”鬧劇,直至前不久與中央政府代表在深圳的對話,始終沒有找到一個體面的台階。而面對泛民派的過分要求,中央政府在維護基本法的框架下,也不存在做出讓步的空間。
目前的基本形勢是怎樣的呢?保住香港選民選舉權的可能性還存在嗎?支持全國人大普選特首方案的建制派議員大約占60%上下,距離通過這個方案所需的三分之二,尚差五票左右。從技術上講,在支持普選方案的建制派能夠立場一致的前提下,只要目前的反對派中有5位議員能夠審時度勢,回心轉意,對政改方案投下贊成票,就可以保住香港選民2017年直選特首的選舉權。
但通過的機會相當渺茫。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坦承,會面27名泛民派議員說服工作沒有任何成果。而據媒體最後一刻詢訪議員,28位反對普選方案者立場沒有改變。 而在此關鍵時刻,香港各方勢力均已出手。最後幾天,各方精英、頭面人物紛紛發聲表明立場和做勸服工作,支持和反對普選方案者組織的遊行示威接連不斷。尤其令人意外的是,竟然有泛民派議員捏造“一億元”買票事件,欲抹黑嫁禍中央政府。亦有報道指,反對派策劃在審議表決政改方案時圍堵衝擊立法會大樓。甚至有人試圖製造炸彈襲擊,警方抓捕9人並搜出爆炸物。
如果政改被泛民派議員否決,勢必給香港未來帶來重大負面影響。包括但不限於:1)香港與中央政府互信關係嚴重受損;2)香港與內地兄弟省份互利合作關係受到波及;3)香港的經濟戰略地位和作用下降;4)中央政府給予香港的優惠政策和扶持力度難免受影響;5)香港經濟勢必遭遇困難;6)香港民主化進程至少被拖慢10年;7)泛民派不得不吞下“票債票償”苦果。
否決政改方案意味着剝奪香港500萬選民的選舉權,其符合邏輯的一個結果是,在明年的立法會選舉中,泛民派難以避免議席縮水的後果。而另一個潛在的副產品是,客觀上很可能為梁振英2017年競選連任掃清道路!因為一旦政改方案被否決,2017年特首選舉將沿用由1200人選舉委員會選舉特首辦法。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按泛民派的邏輯,受中央政府信任的現任特首梁振英也有更高的可能性獲得連任。這顯然不是對梁振英恨之入骨的泛民派所願意面對的結果。
自去年9月以來,香港反對派有些變化值得關注,除了對抗中央政府的某些勢力,有人提出了香港與大陸為“聯邦”關係的離心離德主張,更有人直接喊出了香港獨立的荒謬言論!香港何去何從,中國人當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