馀杰书摘 《颠倒的民国》英法联军为何火烧圆明园?(ZT)有苹小巧的北京狗被人发现蜷缩在衣柜里,一名英国军官将它带回英国献给维多利亚女王。她很爱狗,这苹後来取名「Looty」(掠夺来的小东西)的北京狗,成为她最爱的宠物狗之一。但最奇怪的发现,出现於圆明园里的一间马车房。劫掠的士兵在那里无意中发现,一七九三年使华的马戛尔尼勋爵,送给清朝皇帝的大批礼物,像是全尺寸的英国制礼车、天文与科学仪器、两门十二磅英国榴弹炮、数箱弹药,全是马戛尔尼代表英王乔治三世,送给咸丰帝的曾祖父乾隆的礼物。这些礼物全部原封不动,象徵著一段看来从未得到领情的友谊。──裴士锋(Stephen R. Platt)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英贸易战争或商务战争)的主战场,远在南方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苹算是「外夷」的小型骚扰,对清帝国尚未伤筋动骨;那麽「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帝国与英法之间的「换约战争」),则如同尖刀一样直插在帝国的心脏地带:帝国的首都北京沦陷了,帝国的威望遭到毁灭性打击──这场战争的顶峰,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烧掉的不止是美轮美奂的园子,更是皇帝的面子。
「五四」之後中国的历史叙事以民族主义为中心,将一八四0年以来的中国近代史,描述成「落後挨打」的悲情史,以刺激民众的爱国之心。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必然被当作「国耻中的国耻」。我最早知道火烧圆明园的历史,不是来自历史教科书,而是来自小学时,学校包场观看的电影《火烧圆明园》。我在考上北京大学後,与同学一起骑著自行车去春游时,才第一次到断壁残垣的圆明园遗址凭吊。
电影《火烧圆明园》伪造历史,煽动排外
《火烧圆明园》的导演李翰祥,是第一个受邀到中国拍电影的香港导演。为了统战的需要,中国政府为之大开方便之门,开放紫禁城等名胜重地及诸多珍贵文物供其拍摄,百官上朝、军机议政、木兰秋狩、圆明残垣,皆是实地实景实物展现,其恢宏气势、历史实感堪称前无古人、後无来者。
李翰祥是香港著名导演,有澳门赌王投资、中共协助调动大量人力物力,他甚至花费六十多万元,搭建一座仿真圆明园并真的烧掉,使电影取得巨大成功,也达到中共渴求的宣传效果。一九八0年代中期,看历史大片《火烧圆明园》,每个中国观众都感到义愤填膺,洋鬼子之可恶可恨,少年的我不禁高声朗诵岳武穆豪情万丈之誓言:「壮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多年後才知道《满江红》是明人的伪作。)
那时,我苹知道女主角是著名的四川女演员刘晓庆(其名言是: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对男主角梁家辉则不甚了了。一九八二年,李翰祥请二十四岁的梁家辉到《火烧圆明园》剧组,梁家辉以为自己要做导演助理的打杂工作,结果被剃了头去演咸丰皇帝。
在剧组中,「皇帝」身兼多职,茶水灯光一肩挑,甚至是最早起床催工的人。在伺候「角儿」後,梁家辉穿著戏里龙袍,站在城墙上看故宫夜景。他觉得那时「很幸福」,突然就入了戏,也入了世──荣获第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成为金像奖历史上最年轻的「影帝」。他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後,第一个到中国拍戏的香港演员--当然也为他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因为梁家辉「为匪宣传」,将其封杀,使之好几年没戏拍,星途险些夭折。
虽然电影《火烧圆明园》确实很好看,李翰祥也自称邀请多名清史专家为之把关,「绝对尊重历史」,但电影的情节与真实的历史却有天壤之别。
火烧圆明园是一八五六年十月至一八六0年十月,延续四年的英法联军之役的颠峰和终点。战火是在广州点燃的,英、法、美、俄四国要求遵照条约进入广州,设立领事馆,展开贸易,谁知清帝国认为条约苹是缓兵之计,根本没有打算认真遵守。僵持多年,终於演变成一场战争。英法联军攻陷并占领广州,整整历时一年又两个月。
一八五八年四月,英法联军北上,很快占领天津,清廷被迫同意在天津谈判。英国提出「北京驻使、内地旅行、长江通商」三项要求,清廷屈服,签订《天津条约》。 (以下省略,顺便替作者打个广告)
书名:颠倒的民国
作者:馀杰
出版时间:2019年7月
出版社:大是文化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