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昭君的博客
  我思故我在
網絡日誌正文
一位讓我欽佩的“海二代”(圖, 視頻) 2013-04-13 16:32:14
周一去芝加哥參加一個年會,因為早上要等兒子去了校車站才能坐郊區火車去市中心,到了會議酒店的時候,plenary session  已經開始快半個小時了。因為註冊這個會議很匆忙,沒怎麼具體看會議的日程,加上這個以  accreditation 為主題的會議,沒有學術性質的論文宣讀,主要是 administrative businesses,所以進去的時候我連這個plenary 的主講人是誰 都不太清楚。輕輕打開會議室 的大門,裡面黑壓壓的人頭倒先把我嚇了一跳 --由五個ballrooms  連通在一起的會場,密密地放了少說有七八十個大圓桌,每個桌子都座無虛席,四周的牆邊還靠着不少人站着在聽講呢。這雖然不是我第一次參加這個年會,但好像上次的 plenary 沒有這樣盛況啊?今天的演講人是何方神聖,讓這麼多人一大早就坐在這裡洗耳恭聽?一邊這麼想着,一邊把目光投向會場中央的演講台。只見一位四十歲出頭,身材苗條,着一條黑色連衣裙的女士正在那裡侃侃而談。她的聲音非常高,但卻並不刺耳,反而有一種歌唱般的質量,在坐滿八九百人的大廳里顯得格外有穿透力。她也不像一般的講演者那樣,常常在台上走動,而是站在台中央,身體幾乎不動,面前也沒有講台和電腦。不知身後的大屏幕上的slides  是由誰在操縱,反正不是她自己。

 

把手中的program 翻開一看,才知道此人是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首任 S.T. Lee Professorof Business and Director of Global Leadership Matrix,名叫Sheena Iyengar。她今天的講演主題是 “The Art of Choosing ”,這也是她過去十幾年來研究的主要課題。Sheena 以此為題的新書, 獲得Amazon Top Ten Business & Investing Books of 2010 類別排名第三,獲得了不少業界和學界的好評。她畢業於賓州大學經濟學和心理學系,後在斯坦福大學獲得社會心理學博士。她還是2002年Presidential Early Career Award for Social Scientists的獲得者(以表彰她在不同文化對決策的影響方面的研究成果), 2012年獲得哥大 “World's Best Business Professors”榮譽,並被評為 Top 50 Most Influential Business Thinkers之一 .


主題演講總共一個半小時,我因為遲到只聽了一個小時,但卻被她的演講深深吸引。她在演講中提到的一些有趣的心理和決策實驗 ,以及這些研究發現對多元社會的商業領袖們的挑戰和啟迪 。看看面前桌子上坐着的一些聽眾,也全都聚精會神,不時對 演講者富有幽默感的故事會心一笑 -- 參加這個年會的是來自世界五十多個國家的幾百個商學院的代表,其中不乏院長,系主任這些人物,也有不少本專業的學術大拿,所以讓這些“牛人”們專心致志地洗耳恭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演講結束了,全場掌聲感謝演講者。這時會場中心的大屏幕上,從顯示演講內容換到了演講台現場。只見 Sheena 笑容滿面,不停點頭向聽眾示意。但當我的目光移到她的臉上時,才發現她的眼睛一直是閉着的!難道她是一個盲人?我不能確定,但當主人說:“如果你能看到台下聽眾在傾聽你演講時的反應”這句話時,我心中的疑惑得到了證實--她的確是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這太令人驚訝了!

 


接下來的聽眾提問也很有意思,Iyengar 在與聽眾的互動中更充分地表現了她的幽默感,比如在演講中她提到一個讓小學生用三種顏色的毛線或者六種顏色的毛線編織圍巾的試驗(試驗的發現是人們的創造性在選擇太多的時候往往會受到限制--這與一般的思維似乎是相矛盾的)。有位聽眾就問她是如何知道這些孩子們編織的圍巾有什麼不同的。她回答說她有專門的助手給她描繪這些圖案,然後她笑了一下說,“我發現能看見的人們對於視覺形象真的是非常obsessed",這個回答引起全場的笑聲。她還用了另外一個例子,來說明人們對於事物的認識往往會受到它們所帶的標籤的影響。有一次,她的助手要她在兩種粉紅色指甲油中之間選一個出來;但無論別人怎樣給她描述“bubble pink” 和 “pink beauty” 有什麼不同,她也無法在腦子裡描畫這兩種顏色而作出選擇。最後,她乾脆把指甲油瓶子上的標籤拿掉,再讓助手在兩者中選擇,卻發現這位助手無法區別兩者的不同-- 因為它們根本就是同樣的顏色! 由此,我聯想到這些天在萬維網上進行的關於“偏見”的一些討論---其實很多時候,人們頭腦 中的偏見又何嘗不是從那一個個人們習以為常的“標籤”而來的呢?當我們拿掉那些標籤後,是否會發現,其實我們以為有很多不同的兩個東西,實際上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

回答家裡,上網查了一些關於她的信息,才知道她是在多倫多出身的印度移民後代(她的英文非常純正,幾乎沒有口音,而且她的外貌也不大看得出來她的印度血統,從遠處看我還以為她有點中東血統呢)。她的父母都是錫克教徒,1960年代移民到加拿大,後移居紐約。Sheena  三歲時被發現患了嚴重的眼疾,小學六年級時完全失明。十三歲時,厄運再次降臨到她的頭上--她的父親在四十三歲的年齡卒死於心臟病。她的新書的dedication page 上這樣寫道:"To Dad, who told me anything was possible. Tom Mom, for being there every step of the way"

儘管我知道在美國有很多非常有成就的殘疾人(我在開博之初的“殘疾人在美國”一文中也提到過自己身邊的幾位殘疾人,我讀博士時就上過一位因為患中風而失去聽力的教授的課),我還是對Sheena 的成就感到十分驚異。她是如何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完成博士學業的,又是怎樣進行日常生活中的研究工作的?也許正因為她本身具有多元文化的烙印,同時又有體能方面的缺陷,才讓她對人們習以為常的一些現象有獨特的敏感和認知能力呢?人們常說,上帝對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也會給你打開一個窗。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握上天給予的 opportunities 。要獲得今天的成就, Sheena 不知要比常人付出多少倍的代價和努力呢?

在她的書中提到自己在兩種文化的“夾縫”中長大的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選擇的挑戰:

When I was very young, my background as a Sikh-American made me aware of the tensions that underlie choice. Being a Sikh meant having to do what Mom and Dad said, and going to temple, and Mom and Dad choosing who I would marry. But going to an American school taught me that I was the one who's
supposed to make those choices. There was the constant tension between following my duties and giving in to my preferences. I was becoming aware of the fact that different cultures provide different scripts about choice.

What expectations people bring to choice is one of the dominant themes of my research, along with the idea that choice has its limitations: When I was going blind, questions were constantly being thrown at me. Will she be able to go to school by herself? How is she going to survive? What can she do and not do? It constantly reminded me that there are limits to what choice can offer.

這些挑戰和衝突,對我們這些海一代和我們的後代來說,是不是很熟悉的呢?我們又應該如何在保持我們的文化傳承的同時,給予我們的孩子更多的選擇呢?畢竟,我們把他們帶到了與父母生長的環境完全不同的文化中,本身就是一種不同尋常的選擇。這種選擇對於我們也許不無痛苦,但如果它能夠換來我們的後代更多的海闊天空,我們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應該是非常值得的吧。

下載了她的新書,這兩天看了前三章。雖然不是完全贊同她的一些觀點,但喜歡她那種娓娓道來,不溫不火的寫作風格。我猜想得不錯,她獨特的多元文化背景(包括她體能上的 diversity),給予了她許多獨特的視角。她對於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社會中不同群體的人們應該如何共處,有許多真知灼見。下面是第三章一段有關這方面的摘錄:

“In the past, the most frequent outcome when different cultures encountered one another was a clash. Each side attempted to demonstrate its superiority, whether rhetorically, economically, or militarily, thereby convincing - or forcing - the other side to assimilate. This isn't surprising since, according to each culture's narrative, it is the best culture with the best values, and the proof is that it has survived when so many others have not. Many people think that we are now in the midst of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so famously predicted by political scientist Samuel P. Huntington in the early 1990s. Even if this is true, the conflict cannot end the way such conflicts did in the past. On civilization can no longer fully consumer another ,an dit also cannot set up a giant barrier to keep the other out. "

下面是她的演講錄像,希望大家喜歡(演講開頭的那個15年前在日本餐館吃飯時要在綠茶里加點糖,和接下來有關美國白人孩子和亞裔孩子在對待來自媽媽的影響上的差異,一定會讓你會心一笑的)。

http://www.ted.com/talks/sheena_iyengar_on_the_art_of_choosing.html


 
 
相關鏈接:

殘疾人在美國

 

山善若水--與大師的近距離接觸(圖)









-
瀏覽(9235) (0) 評論(40)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作者:百草園 留言時間:2013-04-15 05:51:40
如果不是看Pearl的文章,我差一點漏掉這篇佳文。

讀後很感嘆,真是啊,只要你努力了,你就會成功,無論是大的,還是小的。 你的人生就會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人生。Sheena 讓人佩服。
回復 | 0
作者:馬黑 留言時間:2013-04-14 22:46:28
80年代出國前,看過鄧朴方寫的一篇訪美感想的文章,其中提到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值得學習,舉的例子就是對殘疾人的照顧。剛到美國後一次乘坐公共汽車,到站後,怎麼發現司機下車去了,注意看發現他在下面照顧一個坐輪椅殘疾人上車,殘疾人上車後,他又幫助把輪椅固定好,才去開車,我看了非常感動,也想起了鄧朴方說過的話。
回復 | 0
作者:馬黑 留言時間:2013-04-14 22:46:23
80年代出國前,看過鄧朴方寫的一篇訪美感想的文章,其中提到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值得學習,舉的例子就是對殘疾人的照顧。剛到美國後一次乘坐公共汽車,到站後,怎麼發現司機下車去了,注意看發現他在下面照顧一個坐輪椅殘疾人上車,殘疾人上車後,他又幫助把輪椅固定好,才去開車,我看了非常感動,也想起了鄧朴方說過的話。
回復 | 0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13-04-14 18:51:37
剛看到 Pearl的評論,她把它放到自己的博克里了。鏈接一下:

http://blog.creaders.net/pearl/user_blog_diary.php?did=145597

還有識字對評論中(和錄像里)提到的亞裔孩子和歐裔孩子比較的那個試驗的補充和評論:

http://blog.creaders.net/sahara/user_blog_diary.php?did=145608
回復 | 0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13-04-14 18:15:46
呵呵,華山,
我要是疲勞的話也是你的疲勞戰術給整的-- 你一個人一天就四個評論,我不回吧,不符合主人的禮儀;認真回吧,你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我還真賠不起這時間。

你再認真看看我的原文,有任何地方在給美國貼金的嗎?你找了半天就找出那段關於標籤的感想來,也算難為你了。即便那段話,也是和Sheena 的研究發現直接相關的,不算亂發揮吧。而且我這裡提到的標籤,指的是人們頭腦中那些固定思維的東西,比如“某某族裔的人不會患TB”,“所有的中國人數學都很好” 這樣的 over-generalization。而
且我在給海天回復的時候也做了補充,stereotyping 本身並沒有錯,因為人們的精力和時間有限,不可能遇到一個人一件事都能夠找到所有需要的信息才作出判斷和決定,但人們要了解它的局限性。

如果這段話也成了貼金,我真的無話可說了。只能說,我們看問題的思維方式和角度太不一樣了。既然這樣,又有什麼交流的必要呢?

如果你靜下心來,聽聽Sheena的演講,就會發現她的演講都是在介紹她自己的研究結果。她的影響力也來自於此,而不是她的獨特的背景和經歷。她的經歷只是增強了人們對她的研究的興趣,也增加了the power of her message 而已。

百分之一,

謝謝評論!這樣的人的確是千年等一回。即便只有這樣一個case,也讓人對社會增加更多的希望。

美加的精神病患者的處境肯定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你提到的那些事例我也聽說過。美國有一個法律不知加拿大是否也有,就是成年的精神病患者如果自己不願意接受治療,家屬無法強迫,除非是病情嚴重到了家人的安全受到威脅的程度。這種看似保護病人權利的法律,其實是很不合理的,因為一般的精神病人,是不會自覺自愿去接受治療的。
回復 | 0
作者:百分之一 留言時間:2013-04-14 16:59:23
只聽說中國有部“殘疾人保障法”, 好像沒有什麼"殘廢人保障法"。

可以說Sheena這樣的人是千年等一回。

也有人連Sheena機會的1%都沒有。幾年前曾幫過一個家庭,他們兒子
移民加拿大後患精神分裂症,一直在治療中。一天與嘲笑他的人衝突中
用刀刺破對方衣服,遭警方逮捕並送精神病院進行治療,因擔心會一輩
子待在精神醫院,他們兒子向警方承認自己有罪。加拿大法院判他們兒
子犯有重傷害罪,並強制精神病治療。加拿大法律明文規定精神病人是
不負法律責任的,但精神病的中國移民沒法享受這種權。判也就罷了,
沒想到這確置他們兒子於死地。加拿大移民部以其被判的是重罪要驅逐
他,不管他是否應該被驅逐,有意識把精神病人當正常人處置,把一個
精神病人置於一種極度緊張、危險和致命的境地,而又未採取任何措施
來保護和防範其自殺,也就只會發生在中國人身上。在移民部驅逐令被
簽發4小時後,他們兒子服藥自殺,年僅32歲。

為此,我寫了文章加拿大版的陳果仁案 “ 又是誰殺了這位中國移民?”(1)http://blog.creaders.net/ydingx/user_blog_diary.php?did=98930, (
2)http://blog.creaders.net/ydingx/user_blog_diary.php?did=98933

無意潑涼水,但有意給加拿大華人潑涼水。
回復 | 0
作者:華山 留言時間:2013-04-14 15:56:58
---只是在介紹一位讓我欽佩的學者以及她的學術研究,無意評論美國的種族歧視

看來作者有點疲勞,忘了自己所說的另一段話:”由此,我聯想到這些天在萬維網上進行的關於“偏見”的一些討論---其實很多時候,人們頭腦 中的偏見又何嘗不是從那一個個人們習以為常的“標籤”而來的呢?當我們拿掉那些標籤後,是否會發現,其實我們以為有很多不同的兩個東西,實際上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

有了這兩段話,我們比較相信作者的真誠,一切屬於無意,也就無語了。

剛剛間隙時間,又看到星光大道8周年慶祝晚會,看到楊光與劉賽。要我寫劉賽,絕對專注於她的歌聲,她的表演,也許涉及她的奮鬥經歷,但不會那樣無限聯想,不會用她往中共臉上貼金,這點作不出來,請放心。

阿妞終於出現了,怎麼不告訴我金二船上船下,哪位是華山?是怎麼人肉搜索出來的?上次那位”養豬能手“搜出醫言堂,難道阿妞想當養豬能手第二?對阿妞,就那個問題,為什麼印度人(1.5代)要在獨立以後,民主以後,自由以後,民選以後,三權分立以後,還要移民美加,為什麼在她的祖國她的成就就很難出現?這個問題是民教的根本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中國普選了,民主了,三權分立了,阿妞們還在加州享受陽光,國內人們移民的更快更猛,那不就是白選白立?
回復 | 0
作者:阿妞不牛 留言時間:2013-04-14 14:02:59
華山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跟俺很配對。
俺是什麼都要往共產黨和中國扯。他是無論什麼只要扯上共產黨與中國就會火冒三丈。
但是還是要看扯得是什麼。
昭君此文,講的主要是這麼個由頭:一位印度裔盲人女性在美國的個人與學術成功,這個成功事例反映出至少兩點:這位印度女士莊敬自強的精神與美國社會對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公平公民權益的價值體現。昭君同俺以及各位留言的網友,都對此沒有異議。昭君側重於前者,俺側重於後者,而且俺借着美國亞裔這個題目,引導到中國:這樣的理念要不要推廣到中國,以及在中國推進的過程程度與阻力。其實不要俺叫喊,大多數讀者都可以這樣聯想思考。
可是只有華山同志,搗糨糊也就罷了。他扯嘛呢幾大段,就是一個基本點:提到什麼泥馬的普世價值,老子就要同你們拼!
回復 | 0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13-04-14 13:53:15
陽光海浪沙灘,
我不怎麼喜歡去Costco,是不是因為我還是喜歡多一點選擇啊,呵呵。

E:
謝謝。無論多大年齡,都需要勵志啊。

華山,

真的很佩服你這種正義感和使命感。我再說一次,只是在介紹一位讓我欽佩的學者以及她的學術研究,無意評論美國的種族歧視,也無意比較美國和中國,更沒有想過要比較印度和中國,阿富汗。我有什麼必要“在文章的後面,給出一幅少數民族新移民殘疾人受教育與就業成功及社會地位與白人社會等同的圖畫?”。那不真的成了把博文當論文來寫了??

你的最後一段話我覺得很好笑--因為Sheena 是外族人,就不能關心她的故事?我上面鏈接的那篇“上善若水- 與大師的近距離接觸”,介紹的是一位華裔商學界的學者(海一代)的成就和他帶給我的感動和啟迪。因為他們都是我的同行,我關心他們的學術成就,也關心他們的人生歷程並從中得到啟發和鼓勵,這有什麼可非議的?

你完全可以關心星光大道的劉賽,如果你寫一篇關於她的文章,我相信這裡的很多讀者也會去贊同的。但你不必要求我也去寫同樣的話題,因為我的確不怎麼關心星光大道,呵呵。
回復 | 0
作者:華山 留言時間:2013-04-14 13:10:43
謝謝作者,終於從社會調查與統計學方面,而不是個人感受去認識社會現象了。如果大家從一開始就遵循這條道路,而不是用個例對個例,針尖對麥芒,這個問題早就不是問題了。縱觀美國政界,學術界,呼籲正視,承認種族岐視與其他社會岐視的比那些宣揚和諧,各自退一步鬥私批修的要多得多。少數移民個人奮鬥成功的事例雖然有勵志作用,但另一方面說明其艱難,才顯得格外可貴。如果作者在此故事前後,給出一幅少數民族新移民殘疾人受教育與就業成功及社會地位與白人社會等同的圖畫,就像你從中國有關資料上搜尋到的殘疾大學生狀況資料一樣,文章的教育意義會更大。

承認種族岐視,對美國社會並不是壞事,而是美國精神的一種表現。美國三百多年的建國史,進步史,正是一部正視岐視,反對岐視,消除岐視的歷史。當初,馬丁。路德金要是走另一條道路,以自己奮鬥成博士的過程,告誡黑人兄弟不要把”標籤“當真實,不要自尋煩惱。那麼金博士可能保住一條性命,卻再也不會給我們帶來一年中的第一個紀念假日了。

另外,也謝謝作者承認中國有了不少殘疾大學生,也告訴我,是和美國相比,中國殘疾人入學率與選擇專業範圍較低,而不是和印度,或阿富汗比較。這使我稍稍安下心來。我們仍然是與發達國家比,那在很大程度是由國家的富裕和教育程度決定的,這正是中國人正在奮力追趕的第一目標。

我已經說過,隔山如隔行,不是咱這一行的,任是甚麼學者,還是外族的,咱真沒去關心,或是關心不了,或者是沒時間裝着去關心。除了專業和工作,咱老百姓關心娛樂較多那是事實。所以從這點上來說,就是在海外華人中,我想知道星光大道楊光,劉賽的,比這個外族的學者 Sheena 的要多。如果說作者這類故事是勵志用的,那麼誰還會管主人翁是甚麼學者還是歌手,那種”岐視“在這兒是沒有市場的。歌手影響的深度和廣度不會比學者低,至少人們還記得歌手們唱了些什麼。
回復 | 0
作者:Elwyen 留言時間:2013-04-14 11:40:25
即使到了我們這樣的年齡,也還是喜歡讀博主這類立志範例的故事,閃現着人性的光輝,令人感動。

阿妞的評論總是令人喜歡不已。
回復 | 0
作者:陽光海浪沙灘 留言時間:2013-04-14 11:34:28
引人入勝,發人深思的好問。讓我想起了海侖凱莉。

從小時候的沒有選擇到現在太多的選擇是事物的兩個極端。都不是理想狀態。研究表明,當人們面對太多的選擇時會乾脆放棄。Costco成功地利用這一點,減少選擇反而增加了銷售。

最近Yahoo以天價買了一個teenager寫的軟件 - 把浩繁的文章縮寫成簡明扼要的提要。把這個哲學問題科學化,商業化了:)
回復 | 0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13-04-14 10:47:46
eeo,

是的,這種被稱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or MOOC)的網絡教學分享現在越來越多的學校都加入了。普羅大眾可以免費看到很多這些著名學府的教授的講課錄像和其他教學內容。這也是互聯網時代“教育平民化”,"去精英化”的一個體現吧。當然我不認為這些可以替代真正的高校教育,因為我們都知道,大學的真正意義在於校園文化的浸淫,那種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是網絡上的教學錄像無法替代的。

芹泥,

謝謝評論!很高興你喜歡!有時間一定寫!

牢頭,
嗯,其實她的研究不屬於經濟學範疇,而是社會心理學範疇。當然經濟學最近十幾年中似乎有向心理學越來越靠近的趨勢,比如借鑑了許多試驗心理學的方法,研究人們在經濟決策和活動中心理因素的影響。比如芝加哥大學的Steve Levitt's "Freakonomics",就是這種類型。也許這有助於經濟學走出象牙之塔,呵呵。
回復 | 0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13-04-14 10:40:05
椰子,
不客氣。我是覺得這個試驗很有意思。不知這些三四年級的孩子,等到了高中再來做同樣的試驗,族裔之間的區別是否會消失?這也是“socialization”的可能後果吧。至於孰優孰劣,也很難說。Sheena 也沒有做結論,這也是我特別欣賞她的地方。她不怕挑戰主流思想,但她的 是非常中立和客觀的。

華山,

呵呵,我可沒有你那麼強的使命感,我的文章都是有感而發,看到一件事,讀了一本書,寫點感想與大家分享而已。我也沒有去‘尋找’她的故事,只是參加了一個會議,親眼看到她的演講,非常敬佩,然後找到她的書籍和相關資料,希望與更多人分享而已。我沒有意願,也沒有必要去“尋找”中國類似的這種例子。如果你有這方面的故事,請多分享。但在我孤陋寡聞的見識,至少沒有一個像這樣嚴重殘疾的學者在中國有很大影響力的。

謝謝你提供關於中國殘疾人上大學的情況。我這篇本意不在比較中國和美國的殘疾人的地位和待遇,評論中提到也是因為讀者提到才發展開來的,所以我沒有做任何相關的調查,你提到的那些觀點主要是根據自己身邊的觀察(我父母都是搞教育的,對中國教育的現狀比較了解,包括中小學和高校,家裡也有不少是從事教育工作的親戚朋友),如果不準確,這裡先道歉。經你提醒,我專門去查了一下中國高校對殘疾人的政策和實施,下面是找到的資料:

“1987年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受過大學教育的殘疾人只有0.3%,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已提高到1.47%,上升4.9倍。就北京市而言,1987年有1.42%的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2006年達到8.07%,上升5.68倍。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普通高校錄取殘疾考生35272人,平均年增長率15%;殘疾人高等繼續教育(成人教育、電大等)起步晚,陸續從2003年、2004年開始招收殘疾人,但是增長很快,已錄取學生近萬
人。國家為殘疾人提供的高等教育機會逐年提高,基本滿足其基礎教育後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但是目前殘疾人入高校似乎還是只限於從事傳統上為他們”量身定製”職業,比如“長春大學、中州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天津理工大學等高校採用校內殘疾人教育一級管理模式,特殊教育學院既是辦學實體,也是管理主體,特殊教育學院統攬殘疾人教育的全部工作。如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有針灸推拿學、音樂表演、繪畫、藝術設計、動畫5個殘疾學生本科專業,在校殘疾學生757人。學院有專任教師44人,高級職稱占教師總數的34%,學院建有完善的教學設施,充分保證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學質量”。

在美國,>1/3的身體有殘疾的高中生會繼續上大學(美國的高中生上大學比例本身就只有不到50%,所以殘疾人這個群體的上大學比例應該是很不錯的了)。詳見美國教育部的報道(“College and Disabled Youth"). 殘疾學生並不需要被限制在一些專門為他們設置的專業,而是 integrated in mainstream,當然學校對他們都有很多的 accommodation。

http://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05/07/29/disabled
回復 | 0
作者:牢頭 留言時間:2013-04-14 10:21:21
有趣的經濟學,覺得她的觀點不僅和她的盲有關,也和她的東方出身有很大關係.
科學和學術枝繁葉茂本是好事,但如果執着二元認識論,容易越來越被枝葉障目,所以當代西方有"去蔽"一說,呼籲回歸東方的一元和簡單,比如老莊,禪學...呵呵
回復 | 0
作者:芹泥 留言時間:2013-04-14 10:00:29
謝謝昭君MM發掘出這樣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很發人深省,這種女孩身上有一種人格美麗。

希望以後能多讀到MM這樣的文章。
回復 | 0
作者:華山 留言時間:2013-04-14 09:56:47
中國殘疾人上大學的應該不是新聞,可惜作者沒想尋找Sheena那樣去尋找罷了。

就在昨天,電視看到一位雙腿萎縮的小兒麻痹症根本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下的青年在練習投籃。他已經是廣西(亦或雲南)某工學院的在校學生。電視訪談中有他同學對他的欽佩和給予的幫助。另外三年前就有中國母親照顧自己殘疾大學生孩子的視頻。殘疾人上大學已很普遍,現在的關注點已轉移到他們畢業後就業問題。

”不可否認,中國在對殘疾人的態度 (attitude)和具體的實行(implementation)方面還無法和其他一些國家相比。“這我不明白,你的所謂的”不可否認“”無法相比“是從哪裡來的,和誰相比?沒有一個社會學,統計學的研究,一般嚴肅的政論文字是不會這樣輕率下結論的,如此,你或許應像別人那樣花費些時間做案頭準備工作,那比找一個個例要難一些。

---不過這裡沒有討論她的父母為什麼要離開印度到北美,以及我們這些人為什麼要離開中國到美國的原因。

這個問題是留給阿妞的。對嚴肅的社會學問題,阿妞與本人屬於同一層次的水平。本來用印度人的例子就令人意外,像傅萍那樣的中國人,在國內遭輪姦監禁,到美國成奧巴馬團隊成員的應該更有說服力。所以阿妞發現的是傅萍,而不是Sheena,就不難理解了。
回復 | 0
作者:椰子 留言時間:2013-04-14 09:45:44
3歲來美的,可以稱為“1.5代”。

謝謝昭君在回覆中對三組試驗的詳細介紹,很有意思。
回復 | 0
作者:eeo 留言時間:2013-04-14 08:39:23
目前哈佛大學在網上開辦免費課程,讓世界上上億人受益。一位教授已經預言,再過十年,全世界將只會有十所大學。知識不再是一定要在學校學的東西,亞洲國家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將徹底被淘汰。教育將會出現一場大變革!
回復 | 0
作者:eeo 留言時間:2013-04-14 08:39:21
目前哈佛大學在網上開辦免費課程,讓世界上上億人受益。一位教授已經預言,再過十年,全世界將只會有十所大學。知識不再是一定要在學校學的東西,亞洲國家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將徹底被淘汰。教育將會出現一場大變革!
回復 | 0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13-04-14 08:22:30
華山,

謝謝到訪和評論。我對萬維的徵文不感興趣,也無意將此文作為徵文文章。說到這位印度後裔到底是海一代還是海二代,看了塗仙的評論我倒有點糊塗了。要認真來說,她其實也該算作“海一代”,因為她是三歲時從加拿大移民過來到美國的,所以到底算哪代,還真難分得清。不過這裡沒有討論她的父母為什麼要離開印度到北美,以及我們這些人為什麼要離開中國到美國的原因。

我相信在中國也有不少自強不息的殘疾人,有不少也做出了不錯的成就。你評論中提到的那些星光大道里的歌手,應該也在此列。我也相信中國在照顧和關愛殘疾人方面(不管是從立法還是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行動)也一直在進步(上面回復阿妞的時候也是這樣說),但不可否認,中國在對殘疾人的態度 (attitude)和具體的實行(implementation)方面還無法和其他一些國家相比。我不知道中國的大學現在是否招收盲人,和身體有嚴重殘疾的學生; 如果你知道這方面的情況,願聞其詳。

當然能作出Sheeena這樣成就的,不管是“正常人”還是盲人,都是鳳毛麟角(也就是“個案”)。但我相信在美國,這樣有先天殘疾的人能夠取得超常成就的可能性,應該是比在其他一些國家要大得多。所以從群體來講,她的故事還是有代表性的。我想這點你也不會否認吧。
回復 | 0
作者:華山 留言時間:2013-04-14 07:33:41
乍一看,以為是中國海一代海二代徵文,沒想國度越過西馬拉雅,去了那個世界那廂人口最多的民主國度。

阿妞的話越發讓人不明白,中印歷史上的進程幾像孿生兄弟,古文明,人口基數,獨立時間,經濟基礎這些 Baseline 幾乎等同,應該是最好比較的國家。中國將來的所謂自由民主,三權分立,獨立選舉,印度應是中國最接近可仿效的榜樣。為什麼這個讓爾等如此欽佩的人物,要舉家移民加拿大,美國,而不在印度(不能在印度)實現其夢想?

沒事喜歡看“星光大道”混時光。2007度年度總冠軍楊光,2011度總冠軍劉賽,都是盲人,而且在得到冠軍以後,生活的道路也迅速改變。咱愛聽歌,不愛經商對此兩位也極欽佩,更欽佩“星光大道”給了他們機遇與發展。

咱這個評論有點像作者的文章,看似天馬行空,目標到很準確。說明“其實很多時候,人們頭腦 中的偏見又何嘗不是從那一個個人們習以為常的“標籤”而來的呢?當我們拿掉那些標籤後,是否會發現,其實我們以為有很多不同的兩個東西,實際上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

阿妞,能據此接受中美實際上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的結論麼?還是說華山你一兩個小樣本的小兒科也在這兒抖料,誰閉着眼睛也能抓兩三個,也想說明問題麼?
回復 | 0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13-04-14 07:10:32
水姐,
嗯, 做博士論文的時候在日本京都待過幾個月,後來也經常去那裡演講,訪問。她對日本文化應該是比較了解的。

好久不見,一切可好?
謝謝你補充關於日本的情況。我也覺得美國在這方面的確是做得非常不錯。

你提到的幾個詞彙,我覺得很有意思。的確,美國這裡已經不大用handicapped,而是用disabled。但實際上 也不盡準確,所以有人建議用“physically challenged”。盲人則可以用“visually challenged”,當然法律上還是用“legally blind”。

前些天AP 決定不再使用“illegal immigrants”這個詞彙,因為它有否定整個"人",而不是“illegal immigration”這個"行為"的含義。支持immigration reform的人們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象徵意義的勝利。有時候你會覺得美國人在這些細微的語義上的糾纏近乎書呆氣,但語言(包括詞彙的使用)是文化價值的外在反應,的確是不可小看的。雖然人們常常抱怨美國的“政治正確”是“矯枉過正”,但比較沒有政治正確的環境,恐怕還是矯枉過正比較好一些:)

塗仙,
真是好久不見了!一切都好嗎?

謝謝你提供的視頻。原先貼的TED的鏈接,不能直接 embed。剛剛把你提供的油管上的錄像鏈接上去了。大家更方便看。

雨露,
謝謝評論!也許在我們這些“正常人”看來,Sheena能夠有今天的成就是不可思議的。但在她自己看來,一切都再正常不過呢,呵呵。我有時在火車站看到一些盲人,拿着拐仗健步如飛。旁人要上去攙扶一把,他還不讓呢。美國的殘疾人的確是與眾不同的一個群體。
回復 | 0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13-04-14 06:59:24
阿妞,

謝謝你的補充!你對ADA 很了解啊,我是九十年代初來的美國,那時忙着讀書,對這些問題還沒有來得及關注。這些都是後來才知道的。謝謝你的分享!

你提到的中國在這方面的不足,我非常同意。當然這和國家的資源以及發達程度直接相關,但理念上的不同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我相信中國在這方面也在慢慢與世界接軌。但仍然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我知道以前國內有專門的“盲人學校”和“聾啞學校”,但不知現在盲人孩子和聾啞孩子的讀書條件是否好些了?反正以前知道這些孩子是不可能上大學的。

海天,

謝謝評論!我也只是有感而發,談不上深度和見解啦。 你過獎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做選擇,正是 Sheena 研究的重點。你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建議你讀讀她的新書--The Art of Choosing。

說到標籤,其實這本身是無可厚非--畢竟人的時間,精力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對任何遇到的人和事都全面認識和分析了才作判斷,所以就出現了各種應對的“shortcuts”。貼標籤,stereotypes就是這樣出現的。只是有時候,這樣的“shortcut”會帶來意想不到的negative consequences。比如那個小憔醫生提到的誤診案例,和生活中的很多例子。

決賽一定看了吧?等你的決賽分析呢。那個鄧超,怎麼越看越像年輕版的虞澄慶啊?無論長相還是跳舞唱歌的風格,很high 啊,呵呵。我覺得羽泉奪冠,他功不可沒啊。不過我還是更喜歡林志炫,那首“Easy Lover”太過癮了!!和上次那曲“Make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有異曲同工之妙。我覺得他很適合唱這種軟搖滾的歌,有一點點爵士味道。那位“幫唱”,也是第一次聽說,兩人真是相得益彰。那位經紀客串也很好玩兒。人才濟濟啊。彭佳慧也終於搖滾野性了一把,雖然在我心中,蘇芮仍是無可替代的:)
回復 | 0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13-04-14 06:43:24
椰子,
嗯,這真的是一個創造奇蹟的學者。

Sheena無疑是一個帶有多元文化的烙印的學者。她對於東方文化的了解,和西方哲學,經濟,人文科學的學識讓她能夠站在一個比一般人更高的角度來看待相關的問題。她對於美國(和西方)社會給予人們太多的選擇持有批評態度,因為很多這些所謂的“choices”其實不過是商業化的,人為的不同,比如 diet coke和coke 的區別(當然,茶與咖啡之
間的選擇不在此列,呵呵)。因此人們常常將精力浪費在這些其實是 trivia choices的決定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一些東西。她研究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對決策的態度和趨向,很有意義。

她在書中(上面第一個錄像中也有)提到的一個在斯坦福大學時做的試驗,非常有意思。這個試驗讓一群三四年級的學生做拼字遊戲。遊戲的主持者是一個這些學生不認識的老師。學生中有歐裔白人,也有不少亞裔孩子。試驗將這些孩子隨機分成三組,第一組的孩子們只被告知,“Here are six piles of word puzzles you can choose from. Which one would you like to do? It's your choice”。第二組的
孩子則被告知“I would like you to work on the animal anagrams and write your answers with a blue marker"。第三組的孩子則被告知,“We asked your mom to fill out a form earlier. It says here that your mother wants you to work on the animal anagram and write your answers with the blue marker" 。也就是說,三組孩子被給予的任務是完全相同的,不同的只是他們被給予的選擇不同-- 第一組是完全自由的選擇,第二組的選擇是由一位第三者(老師)給予的,而第三組的選擇則是由孩子們的媽媽給予的(間接給予)。就是這樣簡單的設計,卻發現很有意思的結果:

第一組的歐裔孩子的表現明顯超過第二三組的同樣族裔的孩子,而第三組的亞裔孩子卻表現明顯超過第一二組的亞裔孩子。也就是說,歐裔孩子在認為自己對自己的行為有完全的自由決定權的時候,表現最佳,也最努力;而亞裔孩子在他們的媽媽給予他們動力的時候,卻是表現最佳,也最努力的時候。當然,這只是一個這樣的研究發現,但它足以讓人思考文化背景對選擇的不同反應。


我在想,這個發現,是否對“虎媽”現象提供一些註解?也能說明為什麼虎媽現象只在某些族裔群體出現,在別的群體卻會backfire?呵呵。
回復 | 0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13-04-14 06:40:22
鶯歌,

謝謝評論!

是的,美國社會給予殘疾人士的機會,在不少其他國家仍然是不可想象的。這包括體能上的殘疾,更包括智力和精神方面的殘疾。除了下面在水一方和Yong Yong提到的那些公共設施方面為殘疾人士提供的方便外,中小學一般都有專門為殘疾學生設立的班級,配有專門的社工或者心理輔導員,有時甚至是一對一的配置。當然也有不少殘疾學生選擇跟班讀書(也就是所謂的"mainstreaming")。社會在殘疾人身上花費的資源不菲,但人們一般都不會對此有太多異議,這大概就是因為我上面提到的那個共識吧 -- 一個合理的社會,應該對這些因為先天弱勢的群體提供足夠的照顧和關愛。Indeed, 這是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體現。好像資中筠說過類似的話?
回復 | 0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13-04-14 06:04:45
謝謝評論!

是的, 的身上體現了美國這個社會的多元化。她不僅受益於她對多元化的包容和鼓勵(因為她本人是一個double minority -- 也就是說,她是文化和體能雙重的minority),而且正在身體力行,用自己獨特的經歷和學術視角,對推動更深更廣的多元化做出自己獨特的貢獻。我覺得這才是我最佩服她的一點,她是一個真正具有人文關懷的學者。

藤校和許多頂尖私立大學最近幾十年裡在多元化方面也有了很長足的進步。你的那篇文章中引到的非裔,拉丁裔,以及歐裔在藤校學生中比例的變化也說明了這點。當然亞裔一直認為自己作為學業優秀的群體,應該在這些最高學府占據更大的比例,這個爭論會一直繼續下去的。

歐陽對辦一所亞裔“自己的藤校”的建議已經作了說明。我就不多說了。

歐陽,

是的,一個人的自律性和為達到目標不屈不撓的精神對他/她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而這些特質是可以培養的。所以我們在培養下一代的時候,一定要有意地在這些方面下功夫。這個話題,你在好幾篇書評中都有闡述。

你不接這個喳,我都不知道“辦亞裔自己的藤校”這個觀點你提出來過的呢--好像在別也看到過這樣的建議。你的說明很好,其實我想誰都不會認為建一所“只收亞裔學生”的藤校就能解決問題,呵呵。你提到的Brandeis 的例子很好。

漢卿,
是啊,機會降臨的時候,還是要看你是否能抓住哦。

我覺得藤校的重要之處在於它的資源和為學生提供的機會是其他很多學校無法相比的。藤校在學生身上投入的資源,絕對不是那每年四五萬的學費所能 cover 的。 我的一位朋友的女兒,兩年前從哈佛大學政治系和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同時畢業(在這之前我還不知道一個學生可以同時在兩個學校讀書呢),因為家庭收入較低,兩個學校都是全額助學金,而且學校還提供暑期到國外學習,訪問,演出的所有費用。畢業後,她放棄了在芝加哥市中心的一家諮詢公司的工作,參加了蓋次基金會組織的團隊,到柬埔寨去做義工去了。一去就是兩年。前一陣遇到她的爺爺,告訴我們說馬上要被派到非洲去了。這個孩子的理想是做一個外交官。我相信她的這些經歷,對她未來的發展將會是無價的。這樣的藤校畢業生,正是藤校的“回報”所在。

-- 順便說一句,Sheena本人就是藤校(U Penn) 本科畢業,然後在“不是藤校,勝似藤校”的斯坦福拿的博士,現在又在“大藤”哥大任教。她的學術背景可以說和藤校緊密相連,呵呵.
回復 | 0
作者:雨露滋潤 留言時間:2013-04-14 05:27:27
謝謝昭君的介紹和引人深思的好文! 我也被這位“海二代”的驚人經歷感動了。 她是一位多麼堅強的女性啊! 不能想象她是如何走到今天, 並取得今天的成績的。
阿牛感慨和大家的留言都非常到位。 尤其說到這個國家對殘疾人的關愛,我非常贊同。
回復 | 0
作者:2cents 留言時間:2013-04-14 02:47:30
<p>昭君好!</p>
好文!謝謝貼這個非常 inspirational 的故事。根據維基百科,他們一家移居美國紐約的法拉盛時Iyengar年僅 3 歲,因此她的“加拿大根”倒不是那麼深的。油管有很多她的講座,這裡貼其中最好的一個,《How to Make Choosing Easier》 與大家共賞。 《The Art of Choosing》 是她的名著的書名 :<object height="315" width="560"><param name="movie" value="http://www.youtube-nocookie.com/v/1pq5jnM1C-A?hl=en_US&version=3&rel=0" /><param name="allowFullScreen" value="true" /><param name="allowscriptaccess" value="always" /><embed src="http://www.youtube-nocookie.com/v/1pq5jnM1C-A?hl=en_US&version=3&rel=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width="560" height="315" allowscript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 /></object></p>
回復 | 0
作者:yongyong 留言時間:2013-04-13 23:36:38
頂昭君好文並感謝分享。我和水姐一樣,是2年多前通過日本NHK的專訪了解到Sheena教授的,對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上面諸位網友們說的好,對殘疾人,美國應該是做得非常到位的。以前我剛到日本時,對日本道路上盲人專用的凹凸點大為感嘆,覺得日本對殘疾人很照顧。但是後來有機會經常到美國出差後,才發覺和美國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了。現在通過阿妞不牛網友的介紹,知道了The 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 of 1990(ADA)的有關情況,在此也感謝阿妞不牛。順便告訴她我是她的忠實讀者和大扇子。

我不太懂中文裡的“殘疾人”是不是有點歧視的意思。以前我和美國人交流時,曾經用過在國內學到的單詞handicap,不過,那些美國同事糾正我說要用the disabled。日文里用“身體障礙者”表示中文殘疾人的意思,似乎比中文好一些。不過我也不知道有沒有比殘疾人更好的中文表達方式。總之,個人感覺,國內殘疾人的待遇改善還得要花很長的時間。
回復 | 0
我的名片
昭君
註冊日期: 2007-07-03
訪問總量: 6,242,718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多為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最新發布
· 2024 雲南行(2)- 香格里拉,松
· 2024 雲南行 (1)- 遇見梅里雪
· 談談美國大學校長的招聘和任免
· 從2023 UAW罷工看美國勞工市場的
· 從2023 UAW汽車工人罷工談目前美
· 從2023 美國汽車工人罷工看美國
· 我家的汗滴工程, 兼談美國的DIY
友好鏈接
· 馬黑:馬黑的博客
· 老錢:老錢的博客
· 海天:海天之間
· 芹泥:芹泥
· 雨露:雨露的博客
· 2cents:2cents博客
· 多思:多思的博客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春陽:春陽的南北小店
· 劉以棟:劉以棟的博客
· 歐陽峰:歐陽峰的blog
· 海云:海上的雲
· 五彩:五彩生活
· 楓苑夢客:夢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 百草園:百草園
· 椰子:椰風陣陣,思緒如河
· 阿黛:惠風山莊
· 桑妮:桑妮
· Rondo:Rondo的博客
· pearl:pearl的博格: 沙與花
分類目錄
【政經雜談(2)】
· 談談行業監管--從魏則西事件說起
· 從英國公投看歐盟未來(圖)
· 從2016 大選看美國社會的群體分
· 讀海天博文有感-- 再談國家競爭
· 談談伊州和芝加哥的財政危機 (多
· Cargill 解僱150位穆斯林雇員是
· 奧巴馬醫保改革:2016年將有哪些
· 美國校園的政治正確與言論自由(
· 美國大學費用為什麼越來越高﹖
· 再談“消失的中產階級” - 從皮尤
【政經雜談(1)】
· 從2023 UAW罷工看美國勞工市場的
· 從2023 UAW汽車工人罷工談目前美
· 從2023 美國汽車工人罷工看美國
· Test
· 法國左轉,歐盟堪憂
· 希臘債務危機與歐盟的未來
· 從民意調查受訪者對“自由市場經
· 通用電器和古狗是怎樣減稅的?
· 快評:威州議會通過限制公共事業
· 威州州長的財政提案為何引起軒然
【大千世界 (2)】
· 看見不一樣的冰島- 2023冰島內陸
· 看見不一樣的冰島(6) - 航拍驚
· 看見不一樣的冰島(5)- 沙塵暴
· 看見不一樣的冰島(4)- 海鸚鵡
· 看見不一樣的冰島- 3 (米湖,溫
· 看見不一樣的冰島(2): Hveravel
· 看見不一樣的冰島- 2023 冰島內
· 談談教育公平(下) - 伊州教育經
· 談談教育公平(上) - 加州SCA 12
· 我與萬維網友的情誼(圖)
【我看美國社會 (8)】
· 華裔在美國企業界為何發展不如印
· Tax Day 談談幾位總統候選人的稅
· 加州大學招生政策的變化讓加州學
· 這個周末-- 談大法官葬禮,華裔
· 這個周末- 談大法官葬禮,華裔游
· 教授解聘爭端結局,州大裁員,及
· 美國高等教育的一些值得關注的趨
· 淺析加州修正案SCA-5的背景及亞
· 芝加哥公立校區將關閉61所中小學
· 芝加哥公立學校教師罷工明天結束
【我看美國社會(7)】
· 漫談 Affirmative Action: 美國
· 漫談Affirmative Action(上): 美
· 美國社會真的變得來越越分化嗎?
· 美國社會真的變得越來越分化嗎?
【我看美國社會 (6)】
· 簡評高等法院對軍人葬禮上的抗議
· 簡評最近國會投票的幾項重要法案
· 高中辯論比賽該不該涉及敏感時事
· Rutgers University 學生自殺案
【我看美國社會 (5)】
· NPR新聞評論員Juan Williams應該
· 軍人葬禮上的抗議示威是“言論自
· 值得一看:Larry King 對話伊朗
· 亂侃政治正確和學術自由
【我看美國社會 (4)】
· 多元社會與言論自由-- 從UI 神學
· 世貿遺址該不該建清真寺? - 兼
· 第二輪“啤酒峰會”呼之欲出?
· 讓我無語的幾張照片
【我看美國社會(3)】
· 有感墨西哥總統在國會和CNN 的講
· 雜談當今美國的種族關係 - 從兩
· 小議亞歷桑那州移民法案
· 美國需要什麼樣的能源革命?(圖)
【我看美國社會(2)】
· 奧巴馬到底有多“黑”?
· 反恐戰爭與文明的衝突 -- 從德州
· FED該不該干涉銀行高管的薪酬?
· 醫改何去何從?聽聽一位“Insider
【我看美國社會(1)】
· 閒聊麥肯的“美女”牌和美國的大選
· 希拉里 vs. 奧巴馬:才能經驗不
· 槍支泛濫 or 精神問題,誰該為槍
· 閒談女人和政治
【我看中國社會】
· 從電視劇“歡樂頌”看中國社會的價
· 看方舟子 PK 唐峻校友禹晉永 有
· 今天的社會不需要道德嗎? 看關
· 談談中國社會的貧富分化問題--
· 從武大教授病床前被解聘看中國勞
【看中國,看世界 (1)】
· 2024 雲南行(2)- 香格里拉,松
· 2024 雲南行 (1)- 遇見梅里雪
· 中國與世界-- “全球化管理教育”
· 中國與世界-- “全球化的管理教育
· 歐洲到底怎麼啦?
· 中國教育,社會不平等的幫凶?
【歷史並不遙遠 (1)】
· “還原歷史真面目”有多難?
· 共產黨得天下的“天時地利人和”--
· 人間正道是滄桑 (圖)
· 世界上有無緣無故的仇恨? - 與西
【我看婚姻與家庭 (3)】
· 雜談男女社會角色和地位的變化--
· 雜談男女社會角色和地位的改變 -
· 從結婚的“行情” 談中國年輕人的“
· 也來說說中年夫妻
【我看婚姻與家庭(2)】
· 男人和女人在婚姻中的得與失--
· 女強人乎?小女人乎?
· 什麼樣的愛值得你用生命去祈求 -
· 女人難做
【我看婚姻與家庭】
· “蝸居“中最精彩的兩段話及我的一
· 男人難做,海外華裔男人更難做
· 婚外戀,癌症,及婚姻中的男女 (
· 女人難做
【性,婚姻,家庭】
· "紅眼知己",“換偶”,
· 從男人懷孕,試管嬰兒 和Sperm D
· 性騷擾立法能遏制婚外情的泛濫嗎
· 同性戀基因?
【職場心得】
· 我的美國高校管理生涯回顧(8)-
· 我的美國高校管理這個生涯回顧(
· 我的美國高校管理職業生涯回顧(
· 我的美國高校管理職業生涯回顧(
· 我的美國高校管理職業生涯回顧(
· 我的美國高校管理職業生涯回顧(
· 我的美國高教管理生涯回顧2:從教
· 我的高校管理職業生涯回顧 (1):
· 聊聊美國高校的教授招聘(下)
· 聊聊美國高校教授招聘(上)
【兒子們的故事 (8)】
· 挺愛攪二三事
· 生日快樂,兒子(視頻)!
· 兒子製作的視頻--T. S. 愛略特 “
· 老媽的文章-- 我和孫子互幫互學
· 有音樂相伴的人生 (Videos)
· 初嘗失敗的滋味
· 兒子回來啦 (多圖)
· 小荷才露尖尖角( Video )
· 兒子備戰鋼琴比賽( video )
【兒子們的故事 (7)】
· 小荷再露尖尖角 (video)
· 參加兒子辯論隊集訓有感
· 高中生的"煩惱"
· 差點得了心臟病!
【兒子們的故事 (6)】
· “最後”的音樂會
· 小兒小傳 --我家的Reading Machi
· 陪太子攻書
【教子心得(2)】
· 孩子們生活中的人際關係
· 一樣的功課,不一樣的兒子
· 從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談起
· 第一次做高中辯論比賽裁判(圖)
【教育與心理 (6)】
· 和兒子聊天--保守派?自由派?
· 一個十五歲少女的內心獨白
· 和兒子聊天-- 好孩子,壞孩子?
· 和兒子聊天-- 好老師?差老師?
【藝術天地 (10)】
· 五彩繽紛,賞心悅目--兒子高中的
· 一對音樂天才小姐妹 (videos)
· 鋼琴考級,肖邦華爾茲和貝多芬奏
· 貝多芬與春之祭-- 兒子高中的“大
【藝術天地 (9)】
· 精彩的“我是歌手”半決賽 (Videos
· 李安和“少年派漂流記”
· 根據莫言小說“白狗鞦韆架”改編的
· 小兒的德彪西(視頻)
· 後生可畏 (視頻)
· 周末一樂--2012 金球獎預測 (圖)
· 來自天國的聲音--聖母頌 (videos
· 美麗的音樂精靈-- Hilary Hahn芝
· 天籟 --巴赫A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
· 評點兩部奧斯卡提名電影--“國王
【藝術天地(8)】
· 我最喜歡的中國民歌-- 小河淌水
· 此曲只應天上有 (Videos)
· 天籟- 羅斯托波維奇演奏德沃夏克
· 肖邦 Piano Concerto No. 1 by
【藝術天地 (7)】
· 又一位來自中國的鋼琴新星 --王
· 我喜愛的音樂作品-- 貝多芬F大調
· 我喜愛的音樂作品-- 亨德爾“彌賽
· 布魯克和德沃夏克 -- 兒子高中的
【讀書筆記 (4)】
· 讀書筆記 - Airbnb 故事(下)
· 讀書筆記- Airbnb Story (中)
· 讀書筆記- Airbnb Story (上)
· 女性如何平衡職業與家庭的關係-
· 女性與領導意志 -- 臉書COO Sher
· 女性與領導意志-臉書COO Sheryl
· “那曾經是我們”--Thomas Friedma
· “那曾經是我們” -- Thomas Fried
· “那曾經是我們”-Thomas Friedman
· 成功不是偶然-- "Outliers&
【讀書筆記(3)】
· 末日帝國內幕-- 讀“大空頭”有感(
· 末日帝國內幕 --讀“大空頭”有感
· 末日帝國內幕 --讀"大空頭&
· 你是“全腦型”人才嗎? -- "
【讀書筆記】
· “公平”,真的是“普世價值”嗎?
· 我們怎樣才能做到更好?--“Bette
· 醫療事故保險到底為什麼這麼貴?
· 醫生的報酬是這樣計算的?-- “Be
【讀書筆記 (2)】
· 我成了村上春樹迷
· 林語堂論中庸,幽默,讀書和寫作
· 林語堂論中庸,幽默,讀書和寫作
· 二十年後回望的三毛 (圖)
【站在大師的肩頭】
· 資中筠談“中華文化的復興與啟蒙”
· 大師是這樣練成的--華裔 建築家
· 你是人間四月天 -- 林徽因和梁思
· 李開復給剛上大學的女兒的一封信
· 上善若水- -和大師的近距離接觸
【也談時事 (18)】
· 加州真的要將大麻合法化?
· 也談巨無霸價格和中美匯率之爭
· 古狗退出中國: 商業利益,還是
【也談時事 (17)】
· 奧巴馬為何高調對台軍售?
· 天下烏鴉一般黑?- 有感愛德華丑
· 從三位西方經濟學巨匠談美國政治
· 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為何成了中美歐
【也談時事 (16)】
· 奧巴馬下一步會幹什麼?
· 民主黨, 醒醒吧!
· 雜談民主,劉小波,和美國的醫保
【也談時事 (15)】
· 快評德州軍人醫院屠殺事件
· Second (Third) Stimulus Plan??
· 奧巴馬的“冰火兩重天”
【也談時事 (14)】
· 合理要求, 還是種族歧視?有感
· 奧巴馬的秘密武器
· 今天的中國到底是什麼主義? -
· 也從哈佛教授被捕說起
【也談時事 (13)】
· 奧巴馬的內憂外患(三)-- 伊朗篇
· 如何解讀有關失業率的統計數據
· 奧巴馬的內憂外患(二) - 能源篇
· 奧巴馬的“內憂外患” (一): 醫改
【也談時事 (12)】
· 再談醫療改革 --保險公司和消費
· 加州啊,加州!!
· 從Ricci vs. DeStafano的判決看
· 從大選看美國社會的女性地位
【也談時事 (10)】
· 奧巴馬:美國的戈爾巴喬夫?
· 一場精彩的辯論
【“主義”之爭】
· “社會主義”到底是什麼?(三)
· “社會主義” 到底是什麼? (二) -
· “社會主義”到底是什麼?(一)
· 為什麼多數美國人害怕社會主義?
【雜談中國企業】
· 有感吉利併購沃爾沃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汽車行
· 從豐田召回事件看全球化環境下跨
· 誰來保護中國的國家利益 -- 從力
【雜談美國企業】
· 談談最近中資公司在美國的併購熱
· 漫談監督機制-- 從安然公司談起(
· 漫談監督機制-- 從“拯救迪斯尼”
· 美聯航的準點到達率排名第一?
· 道指暴跌一千??
【企業雜談 (2)】
· 親歷豐田召回引起的瞎想
· Google 會“控制”世界嗎?
· 美國CEO薪酬為何居高不下?-從公
· 騰中欲購悍馬 - 一廂情願還是公
【企業雜談】
· DVD 大戰誰是最後贏家?
· 古狗為什麼這麼牛?
· 雅虎為什麼對微軟說不?
· 關於退稅法案的一些解讀
【企業雜談 (3)】
· 這年頭還有工作保障? - 有感美國
· 美國的CEO們真的值那麼多錢嗎?
【中美教育】
· 從成都外國語學校教師罷課談起
· 博士學位在中國墮落成什麼了?
· 從哈佛降低學費想到的
· 美國教育到底好在哪裡?
【教學筆記(一)】
· 你是 outlier 嗎?
· 課堂辯論 -Affirmative Action
· “iPod 到底值多少錢?”
【中美教育 (2)】
· 再談美國大學的認證制度
· 精英教育的誤區 (ZT)
· 從阿拉巴馬大學槍殺案看美國大學
· 也談名校 (兼評冰雨的"名校
【我看中西文化 (1)】
· 沒有毛澤東,也會有文革嗎?
· 從“幸福”和“事業”的英文翻譯看中
· 現代科學為什麼在西方產生?
· 試談中國人的文化,信仰和制度性
【影視天地 (2)】
· 新年的第一部電影--令人難忘的“
· 假如歷史可以改寫 -- 電影“惡棍
· 為愛放手 - "My Sister
·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 電影
· 再談科學與宗教 -- 兼評“天使與
【影視天地】
· 成長的代價--- 電影“Juno”觀後感
· 2007 最好的電影 --- Atonement
· 新年的第一場電影 -- Charlie Wi
【人生感悟】
· 你的行囊有多重? - 電影“Up In
· 珍惜你已經擁有的
· 苦難是人生的財富
· 朋友是人生的一面鏡子
【人生感悟(2)】
· 周末的流水 (上)
· 停下你匆匆的腳步,傾聽美妙的音
· 長大以後幹什麼?
【信仰雜談】
· 中國人為什麼愛當官?
· 閒談科學,宗教與信仰
【文摘(2)】
· 張曉風: 魔季 (ZT)
· 王小波: 思維的樂趣 (ZT)
· 張曉風:一個女人的愛情觀 (ZT)
【文摘 (1)】
· 張曉風 -- 如果你是天使 (ZT)
· 王小波: 智慧與國學 (ZT)
· 王小波: 知識分子的不幸 (ZT)
· 王小波: 救世情結與白日夢 (ZT)
【家居生活 (8)】
· 我家的汗滴工程, 兼談美國的DIY
· 那些年, 我們開過的車(上)
· 這個冬天太冷了! (多圖)
· 兒子們的暑假 (多圖)
· 地下室終於完工啦! (組圖)
· 豐富多彩的母親節周末(多圖,視
· 2011 的收穫 (多圖, 視頻)
· 老媽的文章:我在美國學英語(一)
· 老爸老媽學英語
· 大半個小時的戰績 (圖)
【家居生活(9)】
· 笨媽學琴記
· 家常便飯慰鄉情 ( 圖文)
· 偷得浮生半日閒
【遊山玩水 (3)】
· 國慶節美東遊--波士頓浮光掠影
· 國慶節美東遊 -- 紐約走馬觀花
· 國慶節美東遊-- 歡聚普林斯頓
【遊山玩水 (1)】
· 陽光之州聖誕游 (圖--下)
· 陽光之州聖誕游 (圖 -中)
· 陽光之州聖誕游 (圖--上)
· 度假啦!
【家居生活 (7)】
· 遲到的新年計劃 (圖)
· 兒子和朋友(外一章)
· 曬曬我的衣櫥 (新圖)
· 兒子和他的朋友們
【家居生活 (6)】
· 地下室開工啦(圖)
· 我病了, 老公很高興
· 忙裡偷閒的“迷你”度假(圖)
· 中秋的流水 (圖)
【家居生活 (5)】
· 美好的一天 (多圖)
· 這周的菜譜 -- 中西結合,葷素搭
· 我的左鄰右舍(多圖)
【家居生活 (4)】
· 悠悠牌五香炸牛肉試驗成功!!! (
· 一年搬了三次家 (圖)
· 給兒子接風 (圖)
【生活點滴(2)】
· “各得其所”的周末
· 猜猜今天Mall 里哪家商店最熱鬧
【生活點滴】
· 生如夏花之燦爛 (多圖)
· 老媽鏡頭下的春天(多圖)
· 下雪啦,過年啦 (多圖)
【藝術天地 (5)】
· 亂評“我是歌手”第四季 (Videos)
· 我喜愛的音樂作品 -- 德沃夏克“
· 心靈的小憩 (videos)
· “This is It” 改變了我對Michael
· 我喜歡的音樂人-- John Lennon
【藝術天地 (6)】
· 社員都是向陽花 - by 李雲迪
· 愛的低語
· 我喜愛的音樂作品 --貝多芬第六
· 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藝術天地 (4)】
· 我喜歡的音樂作品 - 馬思涅 “沉
· 我喜愛的音樂作品 --貝多芬合唱
· 從古典音樂看中西文化之差異 (vi
· 我喜愛的音樂作品 -- “四季” by
【藝術天地 (3)】
· 我喜愛的音樂作品 -- 德沃夏克大
· 我喜愛的音樂作品-- 柴可夫斯基“
· 我喜愛的音樂作品-- 貝多芬D 大
· 我喜愛的音樂作品 --德彪西篇 (Y
【藝術天地 (II)】
· 柴可夫斯基D 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 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
· 超級享受 -- 觀俄國芭蕾舞團演出
· 大師本色 - 觀馬友友在芝加哥交
【昭公開講 (2)】
· 昭公講故事-- 國梁的那些事兒 (I
· 昭公講故事 -- 國梁的那些事兒
· 昭公開講 - 老韓和小韓 (下)
· 昭公開講 - 老韓和小韓 (上)
【昭公開講】
· 昭公開講-- 開門辦學就是好(四)
· 昭公開講 - 開門辦學就是好(三)
· 昭公開講- 開門辦學就是好!(二)
· 昭公開講-- 開門辦學就是好! (
【伸出你的手,讓世界更美好】
· 轉貼天宇博文: 援助!為了流落
· 轉貼天宇博文:“關於擺地攤睡大
· 請最後支持OCEF 在 Facebook 的
· 關注同胞的精神健康
【人物點評 (2)】
· Oprah Winfrey---一個“時代”的終
· 想起了康同壁 - 也談中國人的“高
· 曾子墨:一個極品知性女子(圖)
· 偉大的心靈 -- Mariane Pearl
【人物點評】
· 魯豫,好樣的!
· 因為善良,所以快樂 -- 郭曉東印
· 我喜歡的音樂人 -- 甜女歌手Tayl
· 我喜歡的音樂人 -- Shania Twain
【也談時事 (8)】
· 從南奧戰爭看西方的雙重標準
· 中國經濟的困境和出路 -- 觀霍
· 美國經濟是怎樣走到今天的困境的
· 范跑跑是怎樣練成的?
【也談時事 (7)】
· 也談美國的民主
· 又一個權力的犧牲品 - 也評紐約
· 二十一世紀將是誰的世紀?
· 美國經濟走到頭了嗎?
【也談時事 (6)】
· 讀佳名“地震捐款運動暴露了一些
· 2008會成為中國政治改革的開端嗎
· 關於為地震孤兒孤老提供長期資助
· 卡佛第和CNN 到底該不該道歉?
【也談時事 (5)】
· 我們的地球,我們的家園
· ZT: Enough is Enough
· 美國人真的會選一個黑人總統嗎 ?
【也談時事 (4)】
【也談時事(3)】
· 眾說紛紜胡紫薇
· 於丹現象說明了什麼?
【也談時事(2)】
· 民主不是誰都能玩的- 也談布托之
· 有感猶太人
· 也談中美匯率之爭和貿易關係
【網事 網友 (2)】
· ”張冠李戴“被代表
· 給萬維網管的幾點意見
· 在博克中成長 (video)
· 有朋自遠方來 -- 和網友小U 相聚
· 網事真的如煙?
【也談時事】
· 捍衛學術自由的勇士低頭了?
· Norman Finkelstein: 捍衛學術自
· 美國的醫療體系的問題根源:人命
【網事 網友】
· 蘇芮的歌給阿黛 -- 親愛的小孩
· 第一次見網友(圖) by YH and 昭
· 發貼失敗,求助!!
· 博克兩周年雜感
【隨感 (8)】
· 這個周末真熱鬧 (圖文)!!
· 本周五無笑話,只有悲哀和嘆息 (
· 又是憂鬱症! -- 有感另一位海歸
· 舊文重貼 -- 幾篇關於憂鬱症的文
【隨感(7)】
· 告別夏天 (pictures and videos
· 周末飯局引出的胡思亂想
· 從奧巴馬夫人的短褲說起 (多圖)
【隨感 (6)】
· 血濃於水?還是“熱臉貼冰”?
· 也談“公平” “公正” - 兼與網友艾
· 也談抵制奧運
【隨感 (5)】
· 和一位曾經的海歸談塗序新博士自
【隨感(4)】
【隨感(3)】
· 關於芝加哥申奧的笑話
【隨感(2)】
【隨感(1)】
· 會說話的美國人
· 驚喜 --- 意想不到的奢華
【美食 美色】
· 老爸的家常菜和老媽鏡頭裡的秋色
· 周末的全魚宴(圖)
· 感恩節的烤鴨和黑色星期五的收穫
· 本周的飯桌 -- 四川涼麵及其他 (
【教育和心理(5)】
· 網絡時代的脆弱心靈
· 再談天才,“瘋子”和自閉
【教育和心理(4)】
· 如何培養一個自信的孩子
· 再談女人和抑鬱
· 孩子和老師發生矛盾怎麼辦?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教育和心理 (3)】
· 參加伊州機器人比賽有感
· 怎樣培養孩子的“文化敏感”?
· 從葛煒煒自殺談中國博士教育的誤
· 三面夏娃,Dissociative Identit
【教育和心理(2)】
· 天才和“瘋子”
· 讀老禿筆“如何教育出一個父母理
【教育和心理】
· 你願意為孩子作什麼? 從自閉症,
· 讓孩子學會開口要錢
· 駁“貌似平等的美國教育的虛偽一
· 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兒子們的故事 (5)】
· 小兒經典語錄
· “我只想做個好公民”
· 我為什麼喜歡彈鋼琴? -- 小兒子
· 兒子的新年計劃
· 亨德爾與貝多芬 -- 兒子高中的聖
【兒子們的故事 (4)】
· 兒子的油管子亮相
· 因勢利導, 戒驕戒躁 - 俺的教子
· 兒子的夏令營演出錄像(外一章:
· 兒子終於來信啦
【兒子們的故事(3)】
· 兒子的"Survival Guide&quo
【兒子們的故事 (2)】
【管窺美國社會】
· 也談美國社會的偏見和歧視
· 殘疾人在美國
· 從領養孤兒看美國文化
【加州紀事】
· 斯人已去,風華長存 -參觀里根
【職場見聞 (4)】
· 職場心得 -- 如何培養和使用人際
· 招聘有感-- 兼談面試中的一些“敏
【職場見聞 (3)】
· 我的成功“政變"
【職場見聞(2)】
【職場見聞】
· 談談美國大學校長的招聘和任免
【開心一笑(6)】
· 來個好玩的 -- 三歲小孩“指揮”貝
· 最適合 Rahm Emanuel 的工作是什
· 童心爛漫-- 兒子們最喜歡的漫畫
· 周末一笑:中國隊勇奪世界盃冠軍
· 周五笑話 -- 富爸爸,窮爸爸
· 周五笑話:高中畢業生的“惡作劇
【開心一笑(5)】
· 周五笑話 ---一份好笑的考卷
· 兒子講的關於婚姻的笑話
· 兒子喜歡的加拿大印度裔笑星 Rus
· 活學活用
【開心一笑 (4)】
· 黃西的新段子笑得我肚子痛
· 黃西--逗倒美國人的華裔博士笑星
· How do you know a Chinese brok
· 北京人看全國都是基層 (順口溜)
【開心一笑 (3)】
· Who Is the New Leader of China
· 遭遇騙子
· 笑死人的古狗英譯中
· “老婆比賊還厲害!"
【開心一笑】
· 外婆講故事
· 我家的狗兒子 (--)
【開心一笑(2)】
· 等咱中國強大了 (ZT)
· 聽音樂會的笑話
【我認識的美國人 (3)】
· 聰明人就是不一樣
· 追夢人-- 說說我的兩個美國同事
【我認識的美國人】
· 一個生活在底層,令人尊敬的的美
· 我的忘年交 - Robert
· 愛是永遠相守。。。
【親情。友情(2)】
· 人這一輩子 - 一個“老三屆”的命
· 曾經滄海 -- 表妹的故事
· 祖輩的故事 - 我的爺爺奶奶
【親情。友情】
· 從我的藏族親戚想到的
· 也來談談兒子回國的經歷
【我們的故事 (2)】
· 再過三十年,我們來相會。。。
【我們的故事】
【年代久遠的故事】
· 年代久遠的故事 -- 美女小娟
· 老友老魏* (二)
· 老友老魏* (一)
【家居生活 (3)】
· 我很醜,但我很溫柔(圖)
· 交作業:周末的包子 (圖)
· 家終於搬完啦(圖)
· 房子終於租出去啦 (圖)
【家居生活(2)】
· 狗狗的戀鞋癖
· 兒子和狗狗
【家居生活】
· 老公的廚師夢
· 球盲爸媽看球記
· 老爸買相機
· 老公的地下室之夢
【娛樂 時尚】
· 今年夏天看什麼?(圖文)
· 第82 屆奧斯卡的冷門與亮點(多圖
· 看金球獎頒獎典禮有感 (圖)
【藝術天地】
· 85屆奧斯卡的亮點與意外(多圖)
· 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by Sarah
· 交功課!!!《引子與迴旋隨想曲》b
· 閒談音樂和音樂人
· 超級享受 - 看李雲迪和芝加哥交
【潛水日記】
【1】
【老媽的文章】
· 老媽的文章- 我的外婆(下)
· 老媽的文章-- 我的外婆(上)
· 老媽的文章: 孫子讓我懂得了。。
· 老媽的文章:我在美國學英語(一)
【遊山玩水 (2)】
【我喜愛的華語歌曲 (1)】
· 鄧麗君:九月的故事
· 我喜歡的華語歌曲-- 讀你
· 在雨中
· 明明白白我的心
【大千世界】
· 轉貼星光關於“人到中年”論壇在災
· 美麗的羌寨,何日再重現?
· 愛的力量
· 點評文理兼優的萬維博克作者群
【詩詞欣賞】
· 英雄氣不短,兒女情亦長 -- 我最
【我看娛樂】
· 又見紐約小資 -- Sex and the Ci
【隨感】
· 給"陌生人"一點陽光
· 不一樣的美國教堂
【童言小集】
· 小兒趣語 (四)
· 小兒趣語 (三)
· 小兒趣語 (二)
【兒子們的故事】
· 兒子的第一個夏令營
· 小兒趣語(一)
· 美國教育的“因材施教”
存檔目錄
2024-02-20 - 2024-02-27
2023-12-30 - 2023-12-30
2023-10-26 - 2023-10-26
2023-09-01 - 2023-09-22
2023-08-01 - 2023-08-30
2023-07-25 - 2023-07-30
2016-06-06 - 2016-06-06
2016-05-06 - 2016-05-23
2016-04-02 - 2016-04-29
2016-03-05 - 2016-03-26
2016-02-05 - 2016-02-28
2016-01-02 - 2016-01-31
2015-12-11 - 2015-12-31
2015-10-13 - 2015-10-13
2014-03-01 - 2014-03-25
2014-02-22 - 2014-02-22
2014-01-05 - 2014-01-07
2013-12-11 - 2013-12-23
2013-07-28 - 2013-07-28
2013-04-07 - 2013-04-13
2013-03-22 - 2013-03-22
2013-02-10 - 2013-02-25
2013-01-01 - 2013-01-02
2012-12-02 - 2012-12-15
2012-10-14 - 2012-10-14
2012-09-10 - 2012-09-18
2012-07-03 - 2012-07-03
2012-06-15 - 2012-06-21
2012-05-06 - 2012-05-14
2012-04-23 - 2012-04-23
2012-02-05 - 2012-02-20
2012-01-06 - 2012-01-24
2011-12-02 - 2011-12-24
2011-11-04 - 2011-11-27
2011-10-16 - 2011-10-28
2011-09-04 - 2011-09-04
2011-08-05 - 2011-08-21
2011-07-08 - 2011-07-22
2011-06-10 - 2011-06-24
2011-05-08 - 2011-05-25
2011-04-01 - 2011-04-29
2011-03-04 - 2011-03-28
2011-02-02 - 2011-02-26
2011-01-09 - 2011-01-29
2010-12-04 - 2010-12-23
2010-11-07 - 2010-11-24
2010-10-01 - 2010-10-22
2010-09-16 - 2010-09-29
2010-08-01 - 2010-08-30
2010-07-14 - 2010-07-30
2010-06-04 - 2010-06-13
2010-05-06 - 2010-05-31
2010-04-02 - 2010-04-28
2010-03-02 - 2010-03-30
2010-02-04 - 2010-02-28
2010-01-01 - 2010-01-31
2009-12-01 - 2009-12-31
2009-11-01 - 2009-11-28
2009-10-01 - 2009-10-31
2009-09-03 - 2009-09-30
2009-08-01 - 2009-08-31
2009-07-03 - 2009-07-31
2009-06-04 - 2009-06-30
2009-05-31 - 2009-05-31
2008-10-02 - 2008-10-04
2008-09-04 - 2008-09-25
2008-08-02 - 2008-08-13
2008-07-02 - 2008-07-28
2008-06-22 - 2008-06-29
2008-05-03 - 2008-05-23
2008-04-01 - 2008-04-29
2008-03-01 - 2008-03-30
2008-02-10 - 2008-02-25
2008-01-01 - 2008-01-31
2007-12-01 - 2007-12-28
2007-11-07 - 2007-11-28
2007-10-05 - 2007-10-30
2007-09-05 - 2007-09-27
2007-08-04 - 2007-08-31
2007-07-05 - 2007-07-25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