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看到冰雨的”名校,名校 “,很有感觸,想評論幾句,但”發表評論“的功能卻關閉了。下午忙完事情再看,文章被頂到主頁,發表評論的選擇也打開了,但因為忙別的事情,沒來得及發貼。今天早上看到有幾個負面的評論,覺得還是該發發言,不料”發表評論“的功能又沒有了。冰雨你在玩什麼捉迷藏啊?無奈,評論已經寫出來,不貼還真難受,所以就另起爐灶,貼在這裡,算我的兩分錢吧。
冰雨:
寫得挺實在,不過可能會讓人看成是“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呵呵。
我覺得你說的最在理的一點,是如果孩子沒有那個資質,就不必為了攀比或者家長有面子去跟那個風。那樣的話孩子也痛苦,家長錢花了恐怕也討不了好。我對這些名校不了解,但也有朋友是從藤校商學院畢業的,據她們的說法,在那裡學到的東西倒不見得比一般好的學校好多少多多少,主要的是那些“
social network” and other invisible assets 對今後的事業很有幫助。當然,如果你自己的家庭背景很貧寒,感覺自己不屬於那些“圈子”,可能即便在那些學校也打不進去。
不過,你說的第二點
(家長有沒有那個財力 ),現在可能有了一些改變。不是說這些學校的學費不昂貴,而是像哈佛普林斯頓斯坦福之類的私立大學,近幾年為了吸引和鼓勵家庭收入不高的學生申請和入學,出台了很多新的政策,比如哈佛好像是對家庭收入六萬以下的學生全免學費;如果家庭收入在 18萬 以下,可以只付家庭收入的1 0% (我可能記得有出入,但以前寫過這方面的文章,可以翻出來看看 )。所以,如果孩子真的有那個天份 (這就又回到你的第一個觀點來了 ),家庭的經濟狀況似乎不是一個太大的問題了。我不知道現在這些學校出身不是”非富既貴“的家庭的學生有多少,但肯定是比以前多。我自己身邊的,就有三四個上哈佛的孩子,都不是什麼顯赫家庭出生的。其中一個甚至是從小跟着爺爺奶奶在唐人街長大的。爺爺奶奶連英文都不會,但她總有貴人相助,從小在天主教學校讀書,一直都拿全獎;三年前考上哈佛政治學專業和新英格蘭音樂學院打擊樂專業,兩個學校同時上,都是全獎,其中還包括比爾蓋次基金會的獎金。當然剛進去的時候也有一段抑鬱的時間,因為大家都那麼優秀,但她很快就適應了,現在都快畢業了。幾年裡面每年都到世界各地去演出,參加哈佛組織的各種國際活動,現在可能要繼續上法學院。
我的意思是,如果孩子真的是那塊料,家長還是應該鼓勵,努力;但如果孩子不是頂級聰明的,就不要非去爭名校。像冰雨說的,州立大學有州立大學的好處。很多一流的州立大學, 比如 UCLA, UC Berkley, UI, UM, 等等,並不比這些私立學校差(especially if you consider some areas of study, like Engineering),學費也很低 (尤其是 UC 系統,對於加州本地人簡直太便宜了,即便現在學費增加以後也如此 ). 州立大學出來的也有不少非常非常成功的。大學只是人今後事業起步的地方,並不能保證你就能出類拔萃。
相關文章
有感哈佛降低學費
讀老禿筆“如何教育出一個父母理想中的孩子?”有感
文章評論
作者:Tatming
留言時間:2009-08-24 18:55:27
這個世界上除了極少數天才級外,只有兩種人,不過不是 普通人和非普通人,而是努力的,而不努力的。 不要相信什麼哈佛耶魯的人都天資聰慧,自己的孩子就是普通人。適當的方式,進取的心,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Tatming
留言時間:2009-08-24 18:51:12
我已經說過,所謂資質,只要被入取就是有資質。 如果不能被入取,談學費高低一點意義沒有。談論和自己毫無相關的事情,然後證明自己的失敗要比自己的成功更正確更有道理,未免太滑稽。 談論的默認前提很顯然是如果被入取,到底要不要花比本地大學貴一些或者很多的學費。 包括今年,近幾年我都有朋友在哈佛法學院讀書。 除了今年就業比較差以外,前幾年都是畢業第一年之前學費全部還清的。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09-08-24 09:19:12
我說呢,如果真是連着七年在這裡潛水,卻一直“觀棋不語”,那可真要點定力呢, 呵呵。 我想你最後的這個評論提出的現象,可能跟我上面說過的“網絡”這個因素有一定 關係。也就是說,即便在美國這個機會比較均等的國家(相對來說啦),還是有精英 和平民階層的不同。具體來說,如果你是耶魯法學院或者哈佛法學院畢業的,你進 入某個社會圈子的可能性就比同是法學院畢業,但卻是較不有名的學校出來的要大 得多;用個現成的比喻,如果奧吧馬不是哈佛法學院畢業,他不會有今天。當然如 果再往後推一步,他之所以能進入哈佛法學院是因為他有這個資質(作為平民出身的 他,進入哈佛應該是完全依靠自身條件的,就像他父親作為非洲留學生能進入哈佛 一樣 -- 所以對你前面駁斥冰雨的“資質”一說我是有異議的);雖然他後來在哈佛 的所作所為(最年輕的“哈佛法學研究”主編等顯赫職位)也主要是他自己努力的結 果,但進入這個圈子和不進入這個圈子對於從政的人來說區別是很大的。 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既“非精英”人士),是否一定要削尖腦袋破釜沉舟進入名 校,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想這可能也是冰雨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所在吧。
作者:Tatming
留言時間:2009-08-23 22:27:45
我好久沒有來萬維了,以前喜歡穿牆屁的文章。 我是不明白為什麼有人還是要繼續鼓吹學費問題,同時的結論還是老調的名校無用論(至少是名校不值論)。 這種論調是世界各國宣傳上的主流,因為上面的人希望所有人都高興(如果大家也都跟着信以為真,那可真的是被愚弄了)。 可是事實情況呢,日本非東大京都大學在政屆和商業高層很少,英國工黨政府口號‘everybody is a winner'整個國家弱化學校區別,只是看看上下兩院裡面基本還是牛劍人主導; 美國也是一樣,看看不久前網絡上的那個各部長等的學歷,非名校的又有幾個? 當然,說了多少次了,如果去不了名校,去普通學校也是好的(事實上去普通學校也是要花不少錢的,按照她的算法,什麼都不讀最好)。 但是如果可以去那些名校就不要盯着差那點學費而抱怨不值了。值不值大家心裡都清楚,難道非的讓別人都能合理的認可去非名校的行為麼? 還有,哈佛的最新學費減免方案已經可以保證貧困家庭不必擔心有能力的孩子不會因為學費問題而不能就讀了。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09-08-23 18:52:22
Tatming: 謝謝你。我的習慣是對第一次來的評論者或者博友都以“您”稱呼,比如以前對吳禮 就是這樣。熟悉以後就改為“你”。 今天還在椰子那裡討論“為什麼多數人不寫博”呢,我就提到很多看博評博的人其 實非常有水平。只是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不寫或者不評。不過像你這樣在一個 網站七年卻從來沒有發過言,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靜水深流,不過如此也。呵呵。 瓦格我沒有打過交道,印象中好像她一直在論壇活動(好像還擔任過“流行時尚”的圈主,是吧?),而我幾乎不去論壇。這也是“圈子”的一個解釋吧。我知道論壇有好些很有見識文采的網友,比如問題多,麥片,當然還有我們的老朋友老禿,久聞大名的“敦子”等等。最近論壇和博克=打通以後,好像也有不少以前只在論壇出沒的大俠到這裡寫東西了,比如牢頭。所以還是有很多很多新面孔,挺好的。 希望能經常在博克見到你的足跡:)。
作者:Tatming
留言時間:2009-08-23 18:01:12
最近心情很亂,事情很多, 所以難免看人的時候平時都還好現在也要拿過來不放。 昭君,你保重。 在萬維裡面對你是有印象的。 萬維裡面的朋友,我只有瓦格一個,認識她的時候,她才大二,現在孩子都不小了。
作者:Tatming
留言時間:2009-08-23 17:52:14
愛在哈佛,是一部韓國電視劇,內容是關於哈佛JD的,所以我有朋友提起過幾次(我的朋友大都讀JD)。不過,我也沒有看過這部電視劇,我對電視劇不感興趣。 生活中不會為一些人浪費時間,網絡中也不應該。每個人本來就都是在自己的圈子活動的,跨圈看人難免會不習慣。 昭君,我也希望你不要稱呼我為‘您’,沒有必要。所有人在溝通裡面都是平等主體,‘您’讓我看着不舒服。 我這次發言,也是在萬維七年來首次發言。 能忍受萬維裡面各種類型人的各種發言,但是蠢笨還要給人說教,不是我能接受的。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09-08-23 16:33:14
欣岸: 我正想這裡這麼多藤媽藤爸的,怎麼沒有出來現身說法的呢? 你說的很有道理,有些東西是隱性的資源,就是我說的invisible assets, 可能不 見得能夠用金錢來衡量。不過,今天的社會,又有什麼東西不是最後用價值來衡量 呢?想起“變形金剛”第二集裡面,主角進入一所有名的私立學校讀書,媽媽站在 校園裡感嘆:“這裡的空氣都不一樣!”爸爸接口說:“當然不一樣! 聞起來像一 年四萬美刀的味道!” 呵呵。 你家老二都要上大學啦。這下你算熬出頭了,哈哈。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09-08-23 16:29:50
Tatming: 謝謝您多次留言。下午幫老公打下手修理車庫門,忙到現在才完事。怠慢了! 我看您和冰雨的算法的區別,是她只算了投資的時間價值,沒有算 收入的時間價值,所以您說這種算法是片面的是有道理的。還有還款的算法,也應 該是像房屋貸款一樣,principle 越還越少的。所以這樣算是有不對的地方。您是 這方面的行家,我就不班門弄斧了。不過正好我老公是搞稅的,您下面的一個觀點 我問了他一下,他基本同意您的看法。 我能理解您看到一些在您看來是“誤導”的文章或者觀點,希望糾正的那種感覺。 我自己以前也經常會這樣,現在雖然有時還是按捺不住,但比起以前要好多了。比 如這篇看到冰雨一開始沒有打開評論功能,我就想乾脆不評論了。擱在以前我昨天 就貼這個貼了。後來是看到你的評論,又看到她把評論關掉,想可能是她覺得受到 誤會了,所以才決定還是貼上來的。我想大家都是明白人,說到誤導也不見得那麼 容易,但如果有誤解誤會,解釋清楚了就可以了。也不必要用一些過激的言辭,比 如“瞎算”啊之類的,這樣容易讓人受到傷害。當然我自己這方面也做的不夠,想 來肯定有不少網友會認為我也是個“不負責任,冒充行家”的半罐子水呢。不過我 想有時候在網上也就是發表一下自己的一家之言,嚴謹一些是最好,但也不必要求 都弄得都跟寫論文似的。 "愛在哈佛"是什麼東東?電視劇嗎?請原諒我在這方面基本是白痴:)?為什麼不在 哈佛拍? 南加大當然是富人的樂園。一周前參加華人教授陳明哲的講座,就有好幾個是南加 大的博士生。幾乎清一色是台灣來的。當然學校里的大陸學生(直接從大陸來的)可 能也不少。咱們大陸留學生現在也可以稱得上“富人”了。呵呵。說到富人的樂園, 南加州還有一個學校,Pepperdine U, 那可是依山靠水的風水寶地。我去年到南加 一所公立學校的時候,經過位於Malibu 的校園,從山頂往下看,一望無際的太平洋 波濤拍岸,校園遍地蔥綠的草地,紅牆白瓦的英國式建築,還有一群群看上去像英 國貴族學生俱樂部成員的年輕人散落其中踢足球比賽。。。的那種英國貴族氣息真 讓我這中西部的鄉下人震傻了:)。 後來問我那個學校的系主任,他說PU的MBA學下 來總共要七萬刀。我有個老同學兩口子都是那裡的MBA,我開玩笑說他們家是開金礦 的,呵呵。
作者:Tatming
留言時間:2009-08-23 12:28:29
南加州大學也是很好的大學了,不是說最富人樂園的大學之一麼。還有漂亮的校園,據說電視劇愛在哈佛就是在南加州大學拍的。 我有朋友在那裡讀JD。 冰雨的結論我在很大程度上也覺得是有道理的,但是論述的方式太讓人生氣了。 就像一個醫生,看着一個跳大神的跟人說, 有病還是要注意調理的,完全靠藥不行的。就算結論再有道理,方式也是讓人受不了的。還有,我接受不了沒有責任感的人,知道自己有問題,要去解決問題。不想糾纏沒有錯,但是知道自己的方式是錯誤的很可能誤人子弟,還不知悔改,這不是一個良好的做人方式。你不糾纏,你應該把帖子刪除了。繼續掛着,還是很多人看到的。如果有類似她自己那樣思維方式的,不就信了麼? 我很為很多人的孩子擔憂。
作者:欣岸
留言時間:2009-08-23 12:20:59
這裡挺熱鬧的,看了冰雨的文章也看了昭君的評論,比較傾向於昭君的說法,可能是我也生活在美國,而且一個孩子已經去了藤校,又剛剛領兒子看了美國的一些名校。 我和老公都在美國讀過書,都是在一般的大學,女兒是在所謂的名校讀書,我們親身體驗過不同層次的教育,多的我不能說,講一句吧,“一分錢一分貨”,名校的教育和學生的素質就是不一樣。況且,根據你的收入,名校收費也不一定比一般的大學高多少。 當然普通大學的孩子也可能有非常出色的發展,名校的孩子也不一定就會飛黃騰達,一切事在人為,但我覺得能給孩子一個高一點兒的起點,對他們的人生還是會有幫助的。
作者:Tatming
留言時間:2009-08-23 12:05:30
關於冰雨的20萬美元的教育投資的還款計算。 她的算法就不多說了,說她不如小學生,是說,小學生也會覺得她的算法有問題,她還覺得自己算得很好呢。 按照她的方式,借了20萬以後,就一直還26年(其實沒人那麼有病,有錢早還了,一直交利息沒有必要。這裡不考慮那麼多。)。 回報率在5% 每月還款,則每月還1,203美元;每年還款,則每年還 14,901美元。可以還清。 回報率在8% 每月還款,則每月還1,609; 每年還款,則每年還 20,000美元。 冰雨那個每年還64,000美元,調查一下,看看哪個水平的人能這麼想。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09-08-23 11:40:10
轉一篇我十分敬重的辛辛那提大學材料學教授時東陸教授關於大學教育歷史和演變的 文章。有興趣的朋友(比如吳禮先生)可以看看。 人類與動物有一個十分明顯的不同點,那就是人類的教育。現代人必須經過少至12年多至20年的教育階段,才能具備履行人類職責的能力。這是一段極為漫長的時間,至少占人類生命中最為精華部分的1/3以上。而在人類長時間的教育過程中,大學教育又占據了舉足輕重的部分。那麼,為什麼人類需要這麼長時間的教育,而大學教育的目的又是什麼呢? 學院與大學的歷史演變 當代的大學教育一般分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而院校又分為學院和大學兩類。歷史上,學院和大學的定義、概念不斷地在發生變化。一般公認人類社會最早的大學是建於公元969年的埃及開羅愛資哈爾(Al-Azhar) 大學。與當時世界上許多宗教學習中心一樣,愛資哈爾大學的前身是一所著名的清真寺,在伊斯蘭世界享有盛名。後來,它從純粹宗教的殿堂逐步發展成為擁有工程和醫學專業的大學。 哈佛學院是美國第一所高等院校,建於1638年。 “學院”一詞在當時的美國還沒有清楚的定義,它僅僅意味這是一群教師、學者和學生們學習與生活的聚集地,只有“大學”才有授予學位的權力。早期的大學十分類似神學院,主要以培養神職人員為主並受制於教會。 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都建於13世紀,是歐洲最著名也是英國歷史最長的大學。作為中世紀的院校,它們的教學大綱、意識理念、禮儀規範、體制條例以及校園的建築風格,都源於基督教和宗教社會。早期劍橋大學的學者大多是牧師和教士,學校的教學目的着重培養神職人員以及市政服務人員,如外交官、司法官、皇室管理人員等,在校師生在很大程度上必須聽命於基督主教。15世紀末,劍橋大學才逐步擺脫教會的控制和影響,走向相對獨立。但當時的校長仍是基督教判官,行使對校內所有學者師生的判決權。不過對於一般的事件,劍橋大學已經建立了獨立於教會的法庭。 16世紀,英國上層由於擔心劍橋只是培養宗教領袖的大學,皇室開始介入大學的事務。英王亨利八世建立三一學院後,劍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三一學院和其他幾個新學院除了繼續接收神學專業的學生外,已經開始招收一般非神學、牧師專業的學生。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折,它為建立普通非神學的高等教育提供了行政、理念、文化、學術和制度上的基礎,劍橋大學的教學大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1536年,亨利八世頒布了一套大學的新條令,削減神學教授的名額,限制神學課程,增加數學、希臘哲學、拉丁經典等科學與人文學科的課程。他還設立“五大教授”的基金,包括神學、猶太學、希臘哲學、物理學和市政理論。普通大學的早期形式和理念開始形成。 美國的學院和大學曾經沿襲英國的傳統,分為這種相互獨立但又相關的結構。但今天的美國學院已經完全專業化,每一所大學中的學院也以專業劃分,如工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仍然保持着古典的人文學院形式,每一所學院都是綜合性的,包括工程、數理、人文、法律等課程。劍橋大學的各個專業是通過“系”劃分出來的。美國東北部有一些私立的綜合性學院,它們在理念上十分類似劍橋的各個人文學院,但是它們並不屬於一個統一的大學,完全相互獨立。 大學人文教育——紐曼模型 由於歷史發展的複雜性,學院和大學的概念一直沒有統一的定義和廣義的認同。直到19世紀,牛津大學的紐曼(J.Newman) 第一次提出關於大學教育的理論模型,大學尤其本科教育的定義才逐步被學界和教育界普遍接受。 紐曼 1801年生於倫敦。15歲那年,他進入三一學院學習,1820年畢業後進入牛津大學奧利爾學院任教職。1852年,紐曼發表了著名的論文《大學理念》(The Idea of a University),詳細地闡述了大學教育的意義、目的、方法、理論和內涵。這篇論著後來成為西方高等教育的經典和範本。紐曼在文章的開頭就開誠布公地宣布:“大學是教授關於宇宙和大千世界最普遍的真理,所以它的目的在於知識而不在於道德。”但是身為一名主教,他強調宗教對大學的重要,認為教堂是大學清廉和正直的基石,大學並不需要宗教的特徵和風格,但大學的完整性來自宗教。他在文章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討論宗教和非宗教學科的關係,並且提出許多當時在大學概念上並未解決的基本問題,例如大學教育的目的,應該培養怎樣的學生,自然、人文課程與神學科目的關係等等。 從紐曼的文章中,可以了解到19世紀的英國大學還是一種教會大學,那時,自然和人文科學已經與神學教育產生了某種教育方向上的矛盾。紐曼強調:“教會資助大學的目的並不僅僅是因為珍視學生的天分,而是為了他們的靈魂以及宗教的影響,企望把他們教育成為有智慧、有能力和充滿活力的社會成員。” 紐曼在文中多次提到大學還應該是培養“英國紳士”的地方。他不僅從文化、宗教和社會的意義上定義“英國紳士”,還着重指出大學教育的一個重點應該是對個人特性的培養,大學是一個人建立“自我認同”的地方;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之所以與他人不同,是因為他在大學教育中獲得了自我認知,從而思維獨特、行為風範;大學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掌握技能,更為深刻的意義在於建立完全獨立自我的意識,有別於他人的文化標記和精雕細琢的人文品質。 紐曼說:“人文教育反映在人的禮節規範上,言行舉止,溫文爾雅,至善至美。但不僅於此,它使混亂的思維別致有形,就如同孩童的身體,從稚體長出形狀並具有力量。大學教育的目的是把幼稚凌亂的心理和肢體有條理的編織、整理,建立結構、表徵形貌,賦予標識……還未經過大學教育的年輕人往往精力過剩,目中無人,無知無矩,放縱無度。所以他們的思維近乎病態,毫無準則,缺乏認知的基礎和辨別是非的能力,也無法面對錯誤造成的後果……”他也認識到年輕人的潛力,“只要他們受到適當的教育,每一個人都會顯示出自己獨特的能力,例如社會的常識,冷靜的思考,合理的邏輯,自我控制和持重的見解”,他把這種潛在的力量稱為“心智”,認為大學就是培育每個人潛在心智的地方。 紐曼還着重指出,對於大學教育而言,應該學習和領會那些最基礎、普遍的原創知識,比如文法、修辭、哲學、數學、詩歌、教義等。如果讓還未成熟的大腦在這些知識前“曝光”,那麼這些科學理念、解析方法、基礎理論、思想系統、詩歌文法、審美品位、哲學抽象等都會永遠地印刻在他們的心中,成為他們心理感覺、思維方式、自我認同的基礎和重要組成。但他認為知識不應該專業化,越專業越不成為知識,只有工匠才會去學習專一的技能。事實上,紐曼的這些理論就是今天所謂的“人文教育” 的基礎。 今天,英美大學的人文教育思想仍然在許多方面遵循着紐曼模型。大學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具有優良品質的社會公民,這是人文教育的核心。但是大學並不是以培養偉大人物,如不朽作家、金融巨頭、著名領袖為目的的地方,大學的責任也不在於保證為社會提供像亞里士多德、牛頓、拿破崙、林肯、莎士比亞之類的人物,雖然許多名人都畢業於大學和名校。大學真正的目的是培養特定的思維方法;建立獨特的自我認同;提高一個社會理智和心智的水準;培養高尚的公共意識和文化品味;向公眾提供社會的準則;給予人們先進的理念和冷靜的思考;促進進步的政治實踐;理解、分析、設計、創造和傳播本社會的文化模型。 研究型大學——洪堡模型 紐曼認為大學僅僅用於學習和傳播知識,而不是為了發現科學和開創哲理。他覺得學術研究和大學教育應該分開,因為兩者的目的根本不同。他甚至認為一個人教學和研究工作不可能都同時出色,因為兩者截然不同。一個善於發現真理的學者或思想者應該遠離塵世,在十分清靜的地方思考,而不應該在喧囂的公共校園演講。他舉出許多例子來證明人類許多偉大的科學發明都不是在大學裡發生的觀點,比如,數學家畢達哥拉斯一直住在山洞裡;希臘哲學家台利斯終身未婚,孤人鎖居;柏拉圖遠離雅典獨住山溝中;亞里士多德在自己的小房子裡思考了25年;牛頓在極度的靜思中幾乎推翻了自己的理論等。 其實,學術研究本身也源於教堂。但是,教堂內部的學術限於與神學有關學問的研究,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尋求一種聖經真理。 神學經過長期的研究和發展,已建立了一套十分嚴謹而系統的研究方法,具備了獨特的風格,並且培養了一批具有極高學術水準、知識淵博的學者。這些學者不僅在神學方面有相當的造詣,而且精通哲學、數學、歷史、天文、美學、藝術和文學,這些知識是研究神學的基礎和必要方法。為了尋求真理,他們滿懷激情和憧憬,以最為嚴謹的態度進行學術研究。正是由於這種極為嚴謹的學術研究方法的建立,使得對真理執着追求的一些優秀學者對教堂發生了質疑。著名宗教學者哥白尼就是在這種質疑中開始尋求聖經真理之外的真理,從而創立日心說。可以看出,學術研究並不是現代科學的產物,在西方,它有着漫長的歷史。學術研究不僅有古代希臘哲學的深厚基礎,更從中世紀神學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系統。在學院和大學形成和建立之前,西方的學術研究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系統,並具備了極為深厚的基礎。 洪堡(W.von Humboldt)1767年出生於男爵世家,父親是普魯士王室的內臣,與威廉二世私交甚好,洪堡和他的兄弟在貴族及皇室的圈子裡長大。洪堡早年的教育來自於家庭教師,然後在格丁根大學以及普魯士科學中心接受高等教育。 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席勒 (F. Schiller)。席勒在歷史上有自由詩人之稱,他是洪堡的摯友,同時對洪堡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席勒35歲發表了著名的四大劇作。其間,他經常與洪堡討論關於美學的問題。與此同時,他完成了經典著作《人類的美學教育》以及《美與尊嚴》。受席勒的影響,1830年洪堡發表了《席勒與他的精神》的論文。 洪堡最大的貢獻在於他的教育改革。1806年,波拿巴占領普魯士並使其蒙受羞辱。洪堡認為,普魯士的失敗很大程度上來自教育的失敗,它為德國教育敲響了警鐘,只有從教育入手才能拯救德國。他的教育思想在某些方面與紐曼相似,強調高等教育不應該是一個對職業的專門訓練,目的也絕不是為了謀求職業。高等教育給予學生的不應該是讓他們能夠“做什麼”,而是“成為什麼”。他還認為,大學的學術研究應該是獨立的,其他部門比如政府不應該干涉。 基於這種思想,洪堡在1810年創建了柏林大學。這所大學基於三項原則,教學自由、學術獨立、教學與研究的統一。教學自由,指教授在學科、內容、方法上的獨立權。這在今天的美國大學裡仍然可以看到,一個教授在課程決定之後,有權以任何方式教學,系和校方無權干涉、監督(如派人旁聽)。學術獨立是為了保證沒有來自政府的干涉,純學術活動可以獨立進行。教學與研究的統一針對當時一些獨立於大學的個人學者,洪堡認為學術研究應該有益於大學生們。 一流大學的特徵 今天歐美的許多大學仍然基於洪堡教育模型,但是現代社會的教育面臨着新的挑戰。筆者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為例來討論現代歐美大學的模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希爾斯(E.Shils) 強調,現在的大學必須面對以下突出的問題:大學在急劇的擴大,社會對大學過多的要求,學術的政治化傾向,政府的干涉;大學龐大的官僚機構,遞減的政府資助,媒體對大學的歪曲,過分追求學術成果和文章數量,學術道德的腐敗現象。他指出:“由於以上種種問題和現象,現在的大學和古典的模型相比幾乎面目全非。如果照此發展下去,大學會名存實亡,不再成為教誨學生思維規範、學術標準的地方。這些規範和標準是進行學術研究的基礎,大學會從此失去對基礎問題的興趣。我們現在的責任是如何拯救大學的 ‘靈魂’”。許多人認為,芝加哥大學是現在唯一還可以稱為“大學”的學校,因為芝加哥大學的特點之一就是保持最原本的原則和方法,不隨大潮流改變自己的原型。芝加哥大學這樣形容自己的學生:熱愛新奇、要求自我、勇於提問、渴望自由、崇尚學術、關懷人類、思想開放、不求名譽、知識廣博。 現代的大學究竟應該是什麼樣呢?大學的“靈魂”是什麼?芝加哥大學古希臘哲學教授肖里(P.Shorey)在1909年指出:“大學必須認知、容納來自各種學派的思想,即便某些論點是極有爭議的。大學應該有一種所謂的‘無定義’的自由,當每個大學生離開校園進入社會後,都會永遠地懷念這種自由感,找到自己的目的和意義。”麥基翁(R.McKeon) 教授在1972年的芝加哥大學年會上說:“芝加哥大學的真諦來自於發現真理與知識傳播的結合。芝大的科學研究保持一種以疑問為核心的態度,它永遠把學問和知識隸屬於對真理的求索和對已知的質疑。”生物學教授富克斯(E. Fuchs) 在1999年談道:“芝加哥大學的傳統和名聲在於教授的個性主義、獨立思維、善於提問。我們施教的目的是為了澆灌每個學生身上想象力的種子。我們從不簡單的說教,而是和學生一起尋找未知的道路。” 1927年,芝加哥大學的教育理論委員會描述了芝加哥大學的獨特精神:“對發展和應用知識的一種由衷的欲望和能力,並由於知識的發展使人類得以進步。芝加哥大學的驕傲來自於她致力於學術的獻身精神。而這種精神完全在於不斷地尋求和審核人類的自我認同和人文方位。”1970年芝加哥大學學術標準委員會對自己的定義是:芝加哥大學是為那些探索真理,發現未知的學生而設立的預備班和學術基地。芝加哥大學為此給予他們必備的學術知識、分辨能力,並引發他們的興趣和熱情。由於這種獨特的教育,我們的學生最終將在學術上和社會裡開花結果。芝加哥大學1999年的手冊上這樣寫到:在芝加哥大學,對學生和教授的挑戰是如何提出最難回答的問題。 必須承認一流大學和普通大學之間的區別和具有的不同功能。一流大學的特點究竟在哪裡?弗里德曼(M. Friedman)教授這樣來解釋一個研究型的一流大學,並以芝加哥大學為例:“芝加哥大學不僅僅意味着一個大學,她意味着一個學派。芝加哥大學是一個培育多種學派的地方。”哈佛大學哲學家詹姆斯(W.James) 更為生動地描述了作為典型研究型的芝加哥大學:“你們何曾見過這樣的大學?在哈佛,我們只有思想,卻沒有學派,耶魯正好相反,他們有學派,但沒有思想,而芝加哥大學既有思想,又有學派。比如芝加哥大學早在1920年代就形成了自己的社會學學派,在1930年代建立了自己的人文評論學派。還有以費米為首的高能物理和奈特(F.Knight)的經濟學模型,都已經形成了世界的主要流派。在20世紀的100年中,芝加哥大學已經有眾多的學派在那裡形成,並得到世界的承認。” 名牌大學的另外一個特色是對人類深刻的認識和特殊的關懷,以自己對社會前瞻性的眼光,為知識界和社會導向。芝加哥大學的許多奠基性思想對社會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創建了許多新的學科,比如人類生態學、粒子天體學、心理測試學等,她還創辦了許多新學科的學術期刊。20世紀初,由於受洪堡和希爾斯的影響,芝加哥大學曾經一度偏重於學術研究和研究生的培養。1920年,當時的校長甚至想大大地縮減本科生,還主張把他們轉移到其他的校舍,從而把精力主要放在研究生和學術研究上。但他們很快意識到這是一個錯誤的方向。芝加哥大學於是開始考慮紐曼模型。1923年,威爾金(Wilkin)被任命為本科院長,他根據紐曼模型把4年本科分為兩個部分,前兩年在初級學院不分專業,統一人文和自然科學教育;後兩年在大本學院開始專業化教育包括研究生課程。這與今天的大學已經基本相同。 在總結今天的芝加哥大學時,校長萊文(D.Levine) 這樣寫到:“洪堡和紐曼模型好像是一對矛盾。但我認為,正是這一對相互對立的矛盾體,使我們的學校可以從中成長。我們一方面有非常專業的科系,另一方面我們強調跨學科研究。事實上,這種特色已經在芝加哥大學的基因里了。我們有一個十分民主的學術氣氛。我們從不說教,卻和學生一起探尋未知的道路。但是我們無法容忍平庸,因為我們骨子裡是學術的貴族。” [1] Murphy W M, Bruckner D J R,eds. The Idea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76. [2] Shorey P. The Spirit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Magazine, 1909(1):229. [3] Shils E. The Calling of Education: "The Academic Ethic" and Other Essays on Higher Education[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4] McKeon R. The 339th Convocation Address: Where We Are and Where We Are Going. University of Chicago Record, 1972.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09-08-23 11:15:02
Tatming: 謝謝您來訪並補充。我想道理是越辯越明,這也是為什麼我從來不關閉評論的原因,呵呵。 我想冰雨所說的”名校“可能主要是指那些頂尖的,私立的名校,因此才有算賬一 說吧。因為很多公立學校,比如UC, UM 等,當然也是"名校",但在很多人心目中是 不屑一顧的,因為是”大眾化“的學校。而且,這些學校的費用比起那些私立學校 的話還是要便宜很多的。比如UC 系統,本州學生只要一年一萬多一點,而且入學也 並不難,以前的規定是只要你是畢業的學校的前12。5%, 就可以保證進入某一個UC 校區。當然可能不一定進入你想進的,比如UCLA, 但你一定可以進入另外一個,UCSD 等等。今年剛剛提高要求,把12。5% 改成了9%,但對於一般的華人子弟來說,還是“灑灑水”,小意思,很容易的。所以和哈佛呀斯坦福呀還是不能比的。 剛剛在路上正好聽到NPR 有關節目,說今年公立大學的平均學費是25000 刀,私立 是40000 刀。兄弟姐妹們,還有孩子沒有上大學的,早點準備銀子吧,呵呵。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09-08-23 11:08:38
冰雨: 謝謝你來訪並留言!沒有徵求你的意見就把這篇評論貼在這裡,還望你理解! 我想我能理解你為什麼不想打開評論功能, 我相信你也不是害怕和人討論,有不同意見的人(我還清楚地記得去年你寫過的關於王千源的文字犀利觀點鮮明的文章),但有時確實不想糾纏。 我的意思我想你完全明白,這裡就不再重複。關於專業和前途的關係我想也是十分 重要的。而有些專業,在其他一些不是那麼”名“的學校里也十分出色。關鍵還是 孩子自己的能力和資質。我有個朋友的老公,生物學博士是在愛何華 拿的,學校本 身不是最好的,但這個專業在他們這個行業是很好的;後來在哥大和斯坦福分別做 了博士後,又在美國的兩所學校工作。最後到了多大,現在是加拿大皇家學會的會 員。這種成就,就是在哈佛普林斯頓的畢業生中也是鳳毛麟角吧。所以這種事,其 實沒有太多討論的必要,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如果把上名校作為終極目標,甚 至為此折磨孩子(像你補充的那樣),就沒有必要了。 我想明白人都會知道你的宗旨 在此。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09-08-23 11:07:28
Water Sister (:)): thanks for your comments! 怡然: 非常贊同你的觀點。說實在的,在高校工作,怎麼會不知道“名校出身”的好處呢? 說名校的牌子是敲門磚,在高校實在不為過。我一位前同事,逢人就會打聽人家的 學位是哪裡拿得,然後不忘自我介紹:“我是南加大的計算機博士”。可就是這位 南加大的博士,幾年來從一個學校轉戰另一個學校,到現在還沒混上個終身軌道, 只在西部哪個學校做兼職。另外一個Wharton 的經濟博士,也是唯恐別人不知他的 出身,可惜教學教學不行(他的課被MBA 學生集體boycott,學生不惜花三倍的價錢 到附近私立學校去上這門課然後再轉過來學分,後來被校長發現,才堵死了這條路 ),研究研究不行(working papers 倒是一大堆,真正雜誌發表的寥寥可數)。說這 些不是說名校出來的都是空有其表,而是說名校也並不代表你就真的有水平,一般 學校的也有很多有真才實學的。以前我在這些人面前會為自己不是名校出身而覺得 低人一等,現在不再這樣看了。事在人為,一個人在事業上的成就是由很多因素決 定的,學校背景雖然重要,但只是其中一個方面。 還有你說的華人家庭很多不能得到降低學費的好處,的確是事實。這也是我們這些 所謂的“中產階級”兩邊受擠壓的證明之一呀。沒辦法,孩子要上藤校的話就早早 準備銀子吧。 吳禮: 你真的該像起石說的那樣,把名字改成“有禮”或者“有理”,否則我每次回你的 貼都覺得有點不對:)。 你說的非常對。關於大學教育到底應該是“職業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 還 是學術教育“(Academic education), 在美國教育界一直有爭議。可惜,隨着大學 教育的平民化普及化,這個平衡正在向前者偏移。這本身沒什麼錯,而且也正因為 高等教育漸漸成為一般家庭最大的財政支出(和醫療費用一樣),把教育作為投資, 考慮它的回報率也是正常的思維。只是我總覺得高等教育還是不能忘掉蘇格拉底倡 導的”為追求真理而學“的理念,而不是僅僅弄個學位好找工作。關於這個,我們 可以另外討論。
作者:Tatming
留言時間:2009-08-23 10:47:04
昭君,你說的UCLA, UC Berkeley, UI,都是名校,儘管不是常青藤的。其他像UMICHIGAN, UT Austin,和其他UC大學也都很好。
作者:Tatming
留言時間:2009-08-23 10:38:45
我不否認在常青藤或者其他頂級學校裡面學到的東西可能不比別的地方多,尤其是本科階段的以了解知識和技能的教育。 但是接受也好,不接受也好,在整個的就業系統裡面,並非是嚴格按照能力來做區分的,很多時候應徵者水平都差不多。大多數行業都是一種銷售(產品或者服務),在這裡面普遍認可名校強於非名校的主要原因是來自客戶而並非是雇主。 看看投行(雖然現在不像以前了),律所,政客,非名校基本沒有機會。 當然,我也並不是說必須去名校,每個人在哪個都可能找到自己的快樂。而且只要不去往某個行業的最頂級階段去考慮,非名校畢業也能夠得某種程度的成功。只是千萬不能用自己很糟糕的理論去誤人子弟。 我大多數的朋友畢業第一年收入都在12萬美金以上。 提起稅收,冰雨,這個你也弄錯了。具體算法,你再研究研究,弄明白了再出來給別人建議,好麼? 做人有點責任感,這是應該的。
作者:Tatming
留言時間:2009-08-23 10:28:23
首先,必須向冰雨道歉,你的水平不是小學生的。 但是這個也恰恰是問題所在,你用似乎很專業很權威的口吻和方式給出的卻是完全謬誤的信息。 在萬維首頁掛着,負面影響非常大。 我也是一時太生氣,尤其看到完全的門外女用我們的專業東西忽悠人(我是ASA,准精算師)。 還有一個錯誤,我一直覺得路透社是法國的,看來這個我也錯了。向所有誤導的人道歉,希望我的錯誤不會在你們日後的生活中有消極的影響。 冰雨又說,如果愛因斯坦不夠去普林斯頓大學,誰夠。這個和我前面說的一點關係也沒有,我不是很理解她的思維方式。 前面我說的很清楚的,普林斯頓大學排名美國第一和愛因斯坦沒有關係。 你說愛因斯坦夠普林斯頓大學沒錯,他還夠這個世界上的任何一所有他專業的大學呢,這個能說明什麼? 她說的資質問題,就更糊塗了。資質,能去的上就夠資質,你自己弄那麼多各種框框幹什麼? 她這麼想是在潛在的打擊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像她那樣家庭裡面的孩子。 普遍而言,這個社會規則很簡單,你努力,你收穫(資質問題,大家都差不多)。
作者:冰雨
留言時間:2009-08-23 08:43:44
既然把我的網名掛在這裡,那就進來坐一坐,有個說明。 昭君呢我看過你寫的很多東西,也知道你是在美國的。 把評論功能關閉是因為本人向來不擅跟人吵架,討論問題沒有問題,但是像“污辱小學生”一類的話是說不出口。很負面的一些情緒看了對身心有害。 我對歐洲和加拿大的名校很了解,但是對美國的名校了解不多,因為不是留學美國。但是參觀過普林斯頓大學,因為孩子對它感興趣。普林斯頓大學的物理樓里,掛了幾排畫像,第一個畫像就是愛因斯坦。 其實我對孩子的期望也是,希望他靠他自己,如果他優秀到可以拿全獎,那就去讀他想讀的學校。如果他不夠那麼優秀,那就希望他做一個平凡但幸福的人,不想給他的人生施加任何壓力。鼓勵當然是有,但是他的快樂更重要。因為我們自己就是這樣成長的,讀書讀書,竟爭競爭,知道這其中的辛苦,才會有感而言,也才會心疼那些孩子。 加拿大也講social network,名校提供的network我想也是分專業,比如學經濟,學工程的是不同的圈子。我們這裡,最厲害的圈子是學能源工程的,最好的學校最好的專業就在本地大學。 其實社會也是一所大學,做生意的人也有他們的network,當醫生的,當會計的,當律師的都有自己的專業協會。圈子有很多,真正需要也就一兩個。 因為有空閒,寫點東西是為了消遣,如果讓人家不舒服了,就說聲抱歉。 生氣的心情咱們也能理解,孩子進了哈佛,普林斯頓那是多高興的事,偏偏有人跳出來說州立大學也一樣。所以把批評的話也掛那兒了。 不管高興不高興,一說到孩子念書的事關心的人真是很多啊。 有你這篇文,信息就很全面了。所以說謝謝你。
作者:昭君
留言時間:2009-08-23 08:43:19
Thanks for all the great comments! I'll have to take kid to his piano lesson, so will have to respond later.
作者:吳禮
留言時間:2009-08-23 08:19:40
我想說兩點。 第一,上大學並不只是填滿成績單,拿個文憑便於找工作,而是人生經歷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有很多事情只有大學時代才能經歷到,而選擇這個經歷的環境就相當重要。對大多數人來說,大學或研究生畢業後基本就與校園絕緣了。那些名師大家的講座,蹦出火花的討論,各具才華的同學,都不會再有了。所以,評價學校值不值得,光看畢業後的收入是很片面的。 第二,是不是該上名校要看孩子的素質。對於有理想,有動力的孩子,上不上名校都能發揮自己最大潛力。甚至於在一般學校中更有機會脫穎而出而得到重視。而對於有能力卻沒動力,慣於隨大流的孩子,在名校里有更多的peer pressure,也許更可能發揮自己的潛力。在名校混個中流,比在普通學校的中流肯定要好。 至於花那個錢是不是值得,我認為要看家庭的優先。同樣的錢,花在學費上合算還是買更大的房子合算?或者早幾年退休?這些都不是統計和計算所能回答的問題。
作者:怡然
留言時間:2009-08-23 08:07:27
應該說,在大學畢業謀職階段,名牌大學確實是塊響亮的敲門磚,這一點,美國比中國更加“八股”。但是,那僅僅是人生的第一步,孩子的人生路也不會是就那一錘定音了。據我所知,名牌大學只給那些經濟上確實有困難的學生提供經濟資助,象中國人父母均有工資收入,基本屬於中產階級,是很難得到這類資助。而獎學金也只是極少數人才拿得到,還有看專業。我的一位韓國朋友,她女兒上哈佛的神學院就是拿的全獎。所以,要上名牌大學,還是要做好交錢的準備。
作者:說三句半
留言時間:2009-08-23 07:23:53
Tatming的評論有道理,冰雨的投資回報的計算不僅僅是疏漏,而是錯誤。應當通過評論加以澄清,否則有誤導的可能。
作者:說三句半
留言時間:2009-08-23 07:10:45
作者:在水一方
留言時間:2009-08-23 07:04:50
今天本來也想在冰雨的博客後跟個貼,但”發表評論“的功能卻關閉了。我有時認為,上常春藤大學有時像買名牌表,名牌包。那些名牌的東西從功能上說和非名牌的同類貨一樣,但它能歷久被人們愛戴,自有它過硬的地方,如果你有經濟實力,不影響日常生活買一個好東西,沒什麼不好?而為了趕時髦買那個名牌,省吃簡用,降低日常生活,就算有個名牌貨也沒意思,這是從經濟上說上名校,何況上名校還有一個孩子實力問題,你僅僅有錢,孩子沒那個能力,你想讓他上名校也上不去(除非你是布什類家族的後代)。如果孩子有能力而家裡經濟能力不強的話,照樣可通過經濟援助完成學業,這一點昭君已經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