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油管视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v0kglNPKd0
------------分界线------------ 20大后习近平独揽大权 纽时:改革开放时代终结(ZT)中共20大之后,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藉由史无前例的第3任期,以及政治局常委清一色「习家军」的人事安排,建立绝对的权威。 纽时评论称,这些行为代表自邓小平以来的改革开放时代走入历史。 美国密西根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洪源远26日在纽约时报以「中国的一个时代结束了」发表评论,开宗明义表示 「中国的前景发生了巨大变化」,44年前,前中共领导人邓小平开启了「改革开放」时代,将中国从一个闭关自守的贫困国家变成了一个新兴的全球大国, 「习近平已在上週(20大)正式结束了那个时代」。 文章提及, 邓小平时代得以使中国取得经济成就的主要战略有两项, 第一个是拒绝西方式的民主,以中共内部集体领导作为领导决策核心,并将一定程度的制约与平衡措施引入了政治高层,包括领导人的任期限制; 第二是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着名说法,一心一意紧抓经济成长,促使中国各地的官员们不惜一切代价,投入促进经济成长的工作。带来了繁荣,也带来腐败、不平等和大规模工业污染等问题。
然而,习近平在中共20大拆除了这些基础。 「他确保了自己继续担任至高无上领导人的第3个任期(如果不是终身的话),并将中共领导层全部换成了自己的亲信, 同时将国家安全置于追求经济增长之上」, 甚至在20大开幕的政治报告中明确强调「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 文章提到,习近平的政策选择令长期以来习惯了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至上观的观察家感到难以置信,特别是在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之下,激怒了民众、破坏了中国经济、削弱了国内消费、扰乱了製造业和物流,令外国和本土投资者望而却步。 文章分析,习近平如此痴迷于国家安全和国内控制,以至于要牺牲经济的答桉是中国面临的一系列国内外挑战,其中一些因习近平本人的政策选择而变得更糟。 政治上,习近平可能担心「背后挨刀」,因为在长达10年的反腐败运动中,他树敌太多; 经济上,面临中国经济正在急剧放缓、房地产业进入了崩溃状态、年轻人失业率创下新高。这些问题都因清零政策和共同富裕进一步加剧。 在外交政策方面,习近平展示出要挑战美国主导地位的野心,但大奏凯歌有点为时过早,因为中国在经济、军事或科技实力上远不能与美国匹敌。习近平指责西方试图遏制中国,但他傲慢和咄咄逼人的做法助长了中国威胁论。 文章分析,从长远来看,随着中国竞争力下降,全球供应链向其他新兴经济体转移的速度加快,可能会出现新赢家。但如果中国向内转,它将失去很多。为了弥补国内的限制性环境,中国的科技企业已在向海外扩张。 文章最后提到,邓小平及其继任者领导下的中国资本主义大革命已成为历史。习近平执政的前10年也已成为历史,「在那段时间裡,至少还有来自温和派的非亲信官员对他权力的最低限度制衡」。 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以及苏联都已证明,专制独裁并不能使国家变得繁荣富强。 「专制独裁只会带来贫困和虚假的安全感。 习近平可能会在未来几年裡重新汲取这些教训。」
------------分界线------------
西元 1978 年底宣布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将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正式起步。 落实集体领导,禁止个人崇拜,强调巩固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减少保守派的反击),西元 1979 年宣布「四个坚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领导和马列主义及毛泽东思想),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右政左)。 经济上採取「右倾修正主义」:不问姓社姓资 (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便是好猫),实施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等「四个现代化」, 允许一部人先富起来。 废除人民公社及统购统销,让农民承包农地 (「包产到户」),允许农民经营副业,乡镇企业趁势兴起。 西元 1980 年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资本。 西元 1992 年,邓小平南巡后,国务院批准七个内地省会和沿江设立经济开发区。 改革国营企业,给予更多自主权,让其自负盈亏,减轻国营企业利润上缴国库的比例。西元 1994 年实施「兼併破产,下岗分流」,将经营不善的国企合併,职工安排离职;恢复私营企业,个体经营户激增。 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仍无法改善城乡差距大,东西部发展失衡的问题,且通货膨胀依旧,贫富差距反而扩大;政治上不放鬆掌控,引起抗争,官员贪污严重也成隐忧。
------------分界线------------ 改革开放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改革开放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代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提出和创立,是在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届叁中全会后,开始实施的一系列以经济为主的改革措施,可总结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1][2]。1978年,中共十一届叁中全会召开,邓小平等人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3][4]。相对而言,中国共产党内部支持方被称为改革派,以邓小平、胡耀邦、赵紫阳为首,并得到叶剑英等人支持,反对方则以陈云、李先念等保守派为首,两派政治斗争长达17年(1978年 - 1995年),其中六四事件曾导致改革开放一度遭遇危机、改革派大幅受挫,直至1992年邓小平南巡才使得改革开放确立为中国今后的基本国策[5][6][7][8]。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也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邓小平理论」,并于1997年中共十五大期间被纳入中共党章、1999年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9]。
改革开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大决策和转折过程,起始于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时期,改变了中国大陆自1949年起在经济上近30年较为封闭的状况,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高速发展, 先后出现了以深圳经济特区以及上海浦东新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10][11]。改革早期保守色彩仍浓厚,此后中国大陆的经济制度逐渐从「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者于1993年终于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中国大陆资本市场诞生[12][13]。在低廉的人力成本和劳动保障情况下[14],中国大陆得以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国内外投资骤增,并于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15][16]。人均GDP则从1978年的115美元增长到2021年的12551美元,达到中等偏上国家的收入水平,东部部分省市人均GDP已超过2万美元,2021年中国GDP总量达17.7万亿美元[17]。与此同时,国民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有学者由此提出了「中国模式」的发展道路[18][19][20]。 另一方面,改革开放初期的价格双轨制、物价闯关、军队经商等政策较为失败,中国社会还出现了官倒、腐败、特权等问题,经济改革也遇到了原有政治体制的阻碍[21][22][23][24][25]。对其中的部分问题,邓小平等人在1980年代前期修订《八二宪法》、确立「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后,自1986年起曾试图进一步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但最终因为「六四天安门事件」的爆发而失败,该事件也导致改革开放的进程放缓甚至停滞,直至邓小平九二南巡后才重新提速[22][26][27][28][29]。此外,中国大陆发展过程中也缺乏自主技术、缺乏创新能力、对外依赖度过高,并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30][31][32]。经济数据造假现象也屡见不鲜,特别是夸大了经济增长数字[33][34][35][36]。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贫富差距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房地产泡沫等诸多问题[37][38]。改革开放的成果普遍以宏大叙事视角记述,工人阶级和底层人民的大幅犠牲则普遍被忽略[14]。2021年发表的《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不讳言提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改善,但决议仍高度评价该基本政策的方向[39]。 2022年10月23日,随着习近平连任第叁任期,部分媒体认为 改革开放已经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