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电视报道,中国民营汽车公司吉利将花费$1.8 B 从福特公司手上买下瑞典汽车品牌沃尔沃100%的所有权,包括沃尔沃目前在瑞典和世界其他地方的生产基地, 2450 trademarks, 1,500 technical monopolies of engine, platform and molds which Ford Motor transferred without compensation and some related rights; 200 design patents; 45 engine technologies which Ford Motor permitted without compensation; 20 safety technologies; and 230 hybrid technology patents with Fords limited license),并将在并购完成后开始在中国建立沃尔沃生产基地(planned annual capacity at 300,000 units)。看到这个消息,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 -- $1.8 B 买下仅仅十年前福特花费$6.5 B 购入的沃尔沃,吉利可是赚大了呀! 今天因为找和丰田有关的数据,又看了一些相关的行业资料,越发觉得这个买卖如果真的做成的话,从纸面上看应该是一个好的deal -- 尽管这种小鱼吃大鱼的国际并购案成功的先例并不多,但从下面几个相似的案例来看,吉利并购沃尔沃似乎比去年闹得纷纷扬扬的腾中求购捍马要靠谱一些,而且正好在人民币升值呼声甚嚣尘上的关头,似乎也可作为中国企业乘机“出手”购买廉价境外资产,矛头向外,完成转型的一个先例。 熟悉汽车行业的人们应该知道(我当然不算在此类,呵呵),沃尔沃是瑞典的老品牌,以质量稳健著称,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多年来享有较好的声誉。九十年代,国际汽车行业兴起了一股并购潮 -- 先是美国第三大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和德国汽车巨头奔驰合并,然后是福特在世界各地大举购买竞争对手,将许多中小型品牌纳入自己的旗下,包括Jaguar, Land Rover, Ashton Martin (就是007 开的专用品牌),等等,甚至马自达的35%股份都被福特所有。沃尔沃也就是在1999 年被福特以$6.5 B 高价购入(当年福特的总盈利正好是$6 B,可见这个买卖价格不菲),并和Jaguar, Land Rover 等其他高档品牌一起,被福特放入一个新成立的分部PAG (Premium Auto Group)。 Jaguar and Land Rover (合称为JLR)这两个英国老品牌加入福特的旗下比沃尔沃要早十年,是1989 年分别以$2.5 B 和 $2.3 B的价格购入的。二十年过去,福特在JLR 上投入的资金少说也在$10 B 以上,但两个品牌表现总是差强人意。最近几年,美国汽车行业由于受到日本和德国竞争者的冲击,三大巨头的市场表现每况愈下,福特虽然在三大之中还算情况最好的,但也无法维系90年代大肆扩张所形成的巨大摊子。于是几年前开始了“卖家产”的运动。JLR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2008 年六月被卖给了印度大企业集团塔塔集团旗下的塔塔汽车公司,售价$2.5 B. 对比一下JLR 和沃尔沃在交易前一年的一些数据,就可以看出, 吉利此番获得的交易条件应该是满不错的。2007 年,JLR 的销售量为$15 B, 占当年福特 总销售量的9%,也是塔塔购买价格的6 倍;JLR 当年盈利为 $650M, 因此它的ROS 只有4%; 而2009 年沃尔沃汽车的全球总销量为 $15 B,占2009 福特 总销售额的12%, 是吉利购买价格的8 倍;当然沃尔沃去年的盈利为负(-$225 millions),这也是福特急于将其出手的主要原因。但从市场占有额和市场潜力来看,如果吉利能够解决沃尔沃成本过高的主要问题,这个价格买下它应该是物有所值。 说了卖家和被卖的资产,回过来说说买家。吉利是上市公司(HK),资产总值超过200亿元 (about $2. 9 B), 但从它的网站上看不到年报和任何其他有关年销量等绩效的数据。不过正好我在两年前review 过一篇有关该公司的论文,从上面看到一些相关数据。2005 年,吉利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只有3%,在全国只排名第十;2005 年它的年生产量是150,000 辆,主要是售价为$15,000 以下的低档车型;两年前,吉利开始有意识地进军国际市场,推出了几款较为高档的车型,在国际市场引起了一些注意, 但和品牌众多,年产量超过一百万的沃尔沃相比,它的规模和经验绝对都只能算是“洒洒水”。因此,这个并购不仅和克莱斯勒与奔驰的并购有质的区别,即便和塔塔购买JLR 相比,也不可同日而语-- 因为塔塔不仅有着集团内部雄厚的资金,其汽车集团也已经在印度和南亚市场初露头角。吉利这个只有短短十几年历史的民营企业,是否能将沃尔沃这个有着80 多年历史的欧洲品牌吃下而不犯消化不良的毛病? Thats the 1.8 Billion dollar question! 对这个deal 持否定态度的人有很多理由。比如,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民营企业何德何能,能够把福特弄了十年都无法 turnaround的品牌turn around? 还有不少顾客说,如果沃尔沃被中国公司买下,他们将不再购买这个车型! 说他们商业行为政治化也好,斥责他们反华也好,这是商品市场上必须面对的挑战。中国企业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还有很多障碍要克服 。比如,如何克服“中国产品 = 低质产品”这个形象障碍(尤其是对沃尔沃这样的长期拥有忠实顾客的老品牌来讲),如何在结合中国管理理念的同时,学习和接受对方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模式, 都是必须面对的课题。 当然,也有人用联想当年并购IBM 硬件业务的例子作为证据,认为中国公司并购国际品牌不是不可为的;但这里也要看到这两个案例之间的不同之处,因为联想在并购IBM 硬件业务之前,就已经在国内市场占据较大的份额,在国际市场也开始初露头脚,它的生产规模和研发能力,离世界顶尖公司相差并不是很大;但同样的结论是否 适用于吉利呢? 没有太多的资料,无法下这个结论。但感觉上,吉利要把这个“大山芋”吃下去,要做的功课还很多。克莱斯勒和奔驰之间的“deal made in heaven" ,最后也因为各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作鸟兽散, 就是跨国汽车行业并购难以成功的前车之鉴。 不管结局怎样,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中国企业国际化成为不可避免的选项,像吉利并购沃尔沃这样的事情会越来越多。但愿中国的企业从过去的一些先例中积累经验,该出手时就出手, 成为国际市场上当之无愧的生力军。 相关文章: A Brief Description of Geely Holding: CBS News: Geely to Own 100% of Volvo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日本汽车行业应对日元升值的启示 谁来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从力拓并购案说起 腾中欲购捍马 -- 一厢情愿还是公关炒作? 雅虎为何对微软说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