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一个不成文的“传统”,是新年第一天要去看一场新电影。不过今年因为老大和朋友一起开车环美南出游,昨天又在家请朋友吃饭, 所以就改在了今天,和老公一起去看了根据同名畅销书改编的电影“大空头-- 末日帝国”。当然圣诞期间老公和两个儿子已经看了“星球大战”,也算是今年节日的一个节目。 四年多前读过这本书, 还在这里贴过上中下三篇书评(链接见本文后)。 本书作者是麦克-路易斯。这位曾经的“华尔街”圈内人士,被同为畅销经典作者 Malcome Gladwell 称为“ 我们时代最棒的讲故事者”,不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反映疯狂的八十年代华尔街债券投资内幕的“Liar's Poker" 和"Money Culture",还写了好几部以职业体育运动为主题的书,比如“盲点”和”以旧金山棒球队为主题的“Moneyball”,这两本书都被改编为电影,“盲点”的主角Sandra Bullock 还凭借此片中的表演获得了最佳女主角奖;“大空头”的电影改编和筹备好像在2010年就开始了,而且当时作者的“梦之队”都已经成形 -- 他希望由Matt Damon出演主角Dr. Michael Burry,由 George Clooney 扮演Eisman和Brad Pitt扮演Ben Rickett. 我在当时写的书评中对这个dream cast 的评价是 - 让我想起了以拉斯维加斯赌场为背景的电影系列“Ocean's Eleven”。 将近五年后,电影终于出炉,而且还获得了好几项金球奖提名。虽然 George Clooney and Matt Damon没有如作者之愿担纲剧中角色, 但最后的阵容还是非常强大的:主角分别由 因出演最新2部“蝙蝠侠”(The Dark Knight and The Dark Knight Rising) 出名的Christine Bale,著名喜剧演员,“The Office”and "The 40 Year Old Virgin" 主角Steve Carrell, Brad Pitt 和“小鲜肉”Ryan Gosling出演。其中 Steve Carrell and Christine Bale都获得了金球奖提名。导演为Adam McKay,主要以拍摄喜剧片著称(比如好几部由Will Farrell主演的片子 --Anchorman and Step Brothers), [拍摄这种体裁的作品似乎还是首次。 我一直对该书改编为电影持怀疑态度,不为别的,主要是感觉书中描述的一些非常技术性的细节,如何通过电影这个艺术表现形式准确地传达出来。看了电影,不得不佩服编剧(获得金球奖提名),导演和演员们的功底。 下面我先将四年前书评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介绍搬过来, 在介绍背景和人物的同时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影片的感想.限于篇幅,对那些复杂的故事内容就不具体描述了。想更多了解这方面内容的朋友可以看看我以前的书评 大空头”的背景正是始于2007 年的那场金融大危机。但路易斯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并没有像其他作者那样去着眼于那些“大人物”,或者说是那些“usual suspects", 而是独辟蹊径,将目光聚焦到几个少为人知的投资人身上。这些主角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他们都在危机来临之前,就预见到了它,而且将自己的预见使用于自己和顾客的投资策略中; 通过“反其道而行”的“大空头"策略,为自己和投资人大赚了N 笔。路易斯正是通过对这些“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角色的深入描写,让我们得以窥视所谓的“末日帝国的内幕”。下面就是该书中主要人物的背景和他们在这个“大卖空”游戏中的角色的一个简单介绍: 主角一: Steve Eisman 爱斯曼先生出生于一个富有的纽约犹太人家庭,毕业于宾大和哈佛法学院。做了三年公司律师之后,发现法律并不是自己喜欢的职业道路。好在他的父母都在著名的投资银行奥本海默工作,不费任何力气就为他谋到了一份在奥本海默的工作机会(当然条件是头一年的工资由老爸老妈开,然后再决定他是否值得公司花钱雇用)。 在家人和同事们眼中, Eisman 是一个“怪人”,直率得近乎粗鲁,但又是一个极其聪明的家伙。一次一位很大的日本地产公司的CEO 来访,希望爱斯曼能够把他的公司推荐给顾客作为投资对象。爱斯曼看了他带来的文件后说:“你根本不拥有你自己的公司的股票啊?”翻译解释说,在日本, 管理阶层一般不拥有自己公司的股票。爱斯曼又看了看他的财务报表, 发现上面没有提供任何关于该公司的真正重要的信息。他对翻译说:“This is toilet paper. Translate that". 接下来的场景我们可以自由想象了。 就是这位被太太描述为“not tactically rude, he‘s sincerely rude" 的爱斯曼,早在1997 年就写过一篇报告,警告次级贷款的可能危害。尽管直到今天许多人也没听说过他的大名,但相信不少人对在2007 年多次对美国金融行业提出警示报告的Meredith Whitney 有点印象,而后者正是爱斯曼的“私授弟子”。他在次贷危机的后期多次向SEC 和其他有关方面提出警告,但都没有受到重视。最后,他不仅卖空BA, UBC,花旗等大银行的股票,甚至在意识到评级组织如穆第等机构也是深陷这场危机游戏之中后, 毫不犹豫地卖空了Moody的股票!在危机崩盘的最后关头, 他将自己的基金所持有的价值$1B的CDO 抛出,为自己和投资人赚了一大笔, 但这个举动本身却又让他感觉自己也成为了那些制造这个危机的人群中的一份子。 影片中这个人物改名为Mark Baum (这个不知为何,因为书中这些角色都是真人真名), 由著名的喜剧演员Steve Carrell扮演。影片最后,卡罗尔把这个性格古怪,内心充满矛盾的角色演绎得非常不错。 我觉得如果由作者的梦之队中的大帅哥克鲁尼来演的话,可能会更像一些(在网上查了一下 Steve Eisman本人的照片,也是个大帅哥)。 主角之二: Dr. Michael Burry 在这几位各有特色的主角中,巴里大概是最独具特色的了。这不仅是因为他曾经是医学院毕业生,而且因为他从小就是一个凡事爱obsessed 的人。因为小时候的一场病,他的左眼是玻璃制作的假眼,他因此在社交上变得内向,不喜欢和人直接交往,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他也更愿意写信和写电邮,而不喜欢面对面的交谈(he was later diagnosed with Aspergers syndrome,自闭症的一种)。这位怪才在斯坦福做神经科住院医的时候,在“业余时间”从事自己的投资爱好,并在一个类似于今天的博克网站的空间记录自己的投资所得,居然吸引了一大堆追随者,还有不少人用他的投资建议(后来他成立自己的对冲基金后得到的第一笔机构投资,就是因为对方曾经跟踪他的网上投资)。他是如何在高强度的住院医工作之余从事这样的“业余爱好”, 谁都不知道。有趣的是,当他无意中对自己的主管提到自己的投资活动时,后者震惊之余建议他去看心理医生。而心理医生给的诊断是什么?“躁郁症”!对此,巴里当然是斥之以鼻 -- “你见过从来不会抑郁的 bipolar 患者吗?” 巴里医生考到执照后,决定从医并非自己愿意选择的人生道路,而是弃医从商,走上了职业投资人的道路。 因了他的网上投资成绩,他毫不费力地筹得了足够的资金-- 说"筹得",还不如说人家“送货上门” --巴里的最初投资者包括一个名叫White Mountain 的投资公司,这家公司的总裁Jack Byrne ,是巴非特的“inner circle”中的密友- 他一次就给了巴里六十万刀的基金,并承诺很快再追加到一千万 。这种cold call 在该公司历史上是头一次。就这样,凭着自己挣来的声誉,“空手套白狼”的巴里医生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当然他的成绩很快就证明,这些投资者对他的信任不是凭空而来的-- 2001年,S&P 500跌了11.8%,但他的 Scion 增值 50%;第二年,S&P下跌 22%,Scion 再次增加 16%!到了2003年, 股市终于上扬,增幅达到29%, 但巴里再次“打败”了市场 ━ 他的投资增值达到 50%!!! 到2004 年底,他管理的总投资额达到了 $600 million, 并且开始 turning money away. 电影中这个角色由 Christine Bale 扮演,我觉得他对角色的演绎比较到位,相比Steve Carrell 的 Mark Baum,感觉后者有点点过火。也许是因为我对Carrell 的印象主要来自于他的那些黑色幽默的喜剧作品吧,看到他一本正经的演Mark Baum这个角色,总有点不由自主地要出戏的感觉。麦克路易斯原本希望让 Matt Damon演出Michael Burry,但我感觉 Christine Bale可能更适合这个有点古怪的天才的气质。Carrell and Bale 两人都获得了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到时看看鹿死谁手了(当然同类提名还有三个其他影片中的角色,只看过 Matt Damon 演的“火星人”,所以无法做更大范围的预测)。 书中另外一个主要角色,Deutsch Bank trader, Gregg Lippman 被改为Jared Vennet,由 Ryan Gosling扮演。这是一个看破华尔街游戏规则的年轻人,把他的玩世不恭演得非常到位。他用Jenga pieces向Mark Baum 和他的助手们解释CDS 和CDO 与次贷泡沫的关系那场戏,妙趣横生,让人不时发出会心的微笑。 总的来说,影片运用电影特有的形象符号优势,将书中本来非常枯燥无味的一些技术细节表现得十分容易理解,而且表现手法非常幽默。座无虚席的放映厅里不时响起观众会心的笑声。不知在座的观众里,有多少因为那场历史性的次贷危机而丢失了工作或者房产,七年过去,回首那时的大场景,又有什么样的感触? 经过了这样一场“大危机“的“洗礼”,美国金融界会改变它的“游戏方式”吗?政府显然是决心改变游戏规则,除了大笔的资金为本来应该破产的银行输血,还酝酿出台了不少旨在增强对华尔街进行适当监管的法律。但与此同时,华尔街的big guys 似乎仍然在游刃有余地play the system 。为什么改变会如此艰难?对此,路易斯在名为“ Everything is Correlated” 的结束章节中这样回答: "The reason that American financial culture was so difficult to change -- the reason the political process would prove so slow to force change upon it, even after the subprime mortgage catastrophe - was that it had taken so long to create, and its assumptions had become so deeply embedded. The crisis of 2008 had its roots not just in the subprime loans made in 2005 but in ideas that had hatched in 1985. A friend of mine in Salomon Brothers who created the first mortgage derivative in 1986 used to say - Derivatives are like guns. The problem isn’t the tools, its who is using the tools. " 今年的金球奖将于下周日(一月十日)举行,可是提名居首的几部电影都还没看过呢。打算下周日前看看Cate Blanchette 主演的“Carol”,其他的,就等到奖项揭晓后再看吧。 相关链接: 末日帝国内幕- 读“大空头”有感(上)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1004/59165.html 末日帝国内幕-- 读“大空头”有感(中)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1004/59320.html 末日帝国内幕-- 读“大空头”有感(下)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1004/59491.html 新年第一场电影-- Charlie Wilson's War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0801/15183.html 看金球奖颁奖典礼有感 http://blog.creaders.net/user_blog_diary.php?did=NTM5MTQ= 假如历史可以改写-- 电影“恶棍特工”观后感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0908/46554.html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电影“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观后感 http://blog.creaders.net/u/906/200906/4300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