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战 反思「民主不能当饭吃」(ZT) 细究美国副总统彭斯最近演说,有件事确定了:科技产品只要是以欧美为终端市场,供应链移出中国就是势在必行。乍看,世界彷佛正上演政治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但是别忘了,供应链进入中国,一开始亦是政治促成。
彭斯演讲特别提醒一点:中国当年有办法加入世贸,是当初美国认为经贸往来可促进中国的政治自由化。换句话说,全球化虽是经济现象,却有政治因素。趋势专家都遗漏政治因素,讲解「世界是平的」往往只说到柏林围墙倒塌,货运与信息科技成本下降,才会误以为全球化是不可逆转,让习近平信心满满讲出那句:「世界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生,逆之者亡。」 十六字箴言代表的世界观如今已证明是不堪一击。促成全球化的政治假设既已证明是错误,全球化就没有不可逆转的道理。「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昨天美国人买的苹果手机是Made in China,今天也还Made in China,不代表明天依然是。
许多人措手不及,因为大众普遍迷信「政治归政治,经济归经济」。剑桥大学教授张夏准写的《拚经济》整本书都在反驳这种认知。他指出,经济学不是科学,而是政治思辨之学。这道理的另一种说法,就是所有经济现象背后都有政治脉络。 因应新的政治现实,台商把生产线移回台湾,常见说法是「台商被迫选边站」。很讽刺,这句话半年前意思正好相反。北京三月祭出「惠台三十一措施」,紧接六月郭台铭的工业富联又在上海挂牌,财经圈曾一片低气压,担心将来如果更多台商步其后尘,生产在中国,研发在中国,筹资也在中国,台湾势必更进一步被掏空。当时,「台商被迫选边站」指的是这种忧虑,才三个月,工业富联就跌破发行价。鸿海本身与其它子公司如桦汉、业成、台扬股价也一样蒙尘。原因无他,就是郭台铭把鸡蛋放同一篮子,如今已沦为美国眼中钉的那篮子。
彭斯演讲有列出美国将那篮子视为眼中钉的所有原因,缩紧言论、打压人权、军武扩张,每一项都是为了一党专政。郭董被贸易战扫到,可说是被威权带衰。不知郭董如今是否感受到「威权不能当饭吃」? 不是要奚落郭董,四年前郭董那句「民主不能当饭吃」的确让太阳花世代觉得刺耳。有饭吃是经济管理,民主是政治过程,经济管理与政治过程本来就是两回事,因此那句话也不能说不对。不过,好比张夏准主张的,经济管理一定需要政治思辨,那句话其实可以说得更准确:「所有政治过程都不能当饭吃。但民主跟威权一样,都可决定谁有饭吃。」
威权决定谁有饭吃,例子是「惠台三十一措施」,用意是吸引更多台湾人才登陆。民主决定谁有饭吃,例子是贸易战,美国希望保护自家的商业利益与国家安全,决定不让生产位于中国的厂商在美国有饭吃。 威权好处是行政效率高,工业富联挂牌前的超快速通关就是显例。缺点则是言论不自由,信息不透明,决策者容易错判情势。中国目前还有个麻烦,就是要改弦更张并不容易。反贪大戏演了四年,习大大潜在对手皆已身败名裂,北京目前绝不可能有「邓小平复出」那种惊奇。但中国不改弦更张,美国不可能轻易松手。台湾因此斩获的喘息空间应该起码十年。 企业家习惯了对岸行政效率高,回来可能不习惯吵吵闹闹的公民对话,近来吵很凶的能源政策就是一例。毕竟在威权体制内,一切都是官员说了算。但在民主体制,企业家不管事业多大,他就跟劳工、消费者、电厂附近居民一样,平平都是公民,都是一人一票。
这又是民主与威权一大差异。威权可以赏赐特别大碗饭给特定企业家,民主却必须响应所有国民需求,有的国民还不见得希罕大碗饭,他要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达成共识需要时间,耐性差的人就会慨叹「民主不能当饭吃」。 不过,达成共识耗时长短,有时要看领导人的手腕。所幸,产业链重组对台湾是一次难得机遇,这点应很容易变成全民共识。要怎么把机遇做极大化运用,就考验英德政府手腕了。 (以上转自台湾自由时报-作者颜择雅-雅言出版社创办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