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李鹏没签署那纸戒严令.. 他的两个决定将中国推向悲剧(ZT)
中国前总理李鹏终于病逝,他血腥镇压民运学生,以及全力促成三峡大坝建成,都让他成为「千古罪人」。 中国前国务院总理李鹏7月22日病逝,这位六四刽子手死讯传来,中共官方高调称赞李鹏同意以坦克、机关枪镇压1989年六四民运学生的作法「有功无过」,但是六四民运人士吾尔开希说「李鹏死有余辜」,热爱自由民主的人士也都额手称庆。
享寿91岁的李鹏一生因为六四镇压,三峡大坝和家族成员被指以权谋私等事件,成为争议人物,更是因为他牺牲六四万名学子的生命,换来李鹏的子女李小鹏、李小琳当高官和高管。2013年李小鹏担任山西省省长,2016年由山西省省长转任交通运输部部长,而李小琳有「电力一姊」之称号;她曾任澳门电力董事、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务。 从此以后,中共有更多大大小小官员寻着李鹏的镇压抗议民众模式,享尽荣华富贵,变成官场商场充斥着红二代、官二代。 李鹏等于是开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领导人,如果当初李鹏没有签署那一纸戒严令,派遣坦克跟机关枪,对大学生大开杀戒,中国今年会走向更为开放民主的道路。
「六四屠夫」李鹏企图替自己洗刷罪恶感 后来,李鹏也知道自己在国际间有「六四屠夫」的臭名,经常用各种方式来替自己洗刷,并奉劝子女行事低调。 据网络上《李鹏六四日记》记载:「动乱一开始,我也做了最坏的估计,就是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也不能让中国再度发生文化大革命那种悲剧。」 很多关注「六四」的民运人士认为,李鹏试图在日记中为自己在天安门大屠杀前夕所做的决定做辩解,将责任推卸给当时手握实权的中共最高领导人邓小平。
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秘书鲍彤之子鲍朴对BBC中文说,「李鹏是技术官僚,政治上不会别的只会听从党魁邓小平,结果铸成1989年六四的悲剧。他作为当代中国政治人物的奇葩之处就是,仅仅是平庸却为中华民族带来了祸国殃民、遗害子孙的千古奇祸。」 普林斯顿社会学博士、转型问题学者程晓农也说,六四事件前后,从决心镇压,到调兵开枪,都是邓小平一人独断,李鹏不过是「奉邓小平之命摇旗吶喊的马前卒」。
李鹏血腥镇压学生,留下「六四刽子手」臭名 不过,历史学家章立凡表示,「由于李鹏在当时所处关键位置,经他发表了五一九党政军大会的讲话。因为赵紫阳拒绝讲话,所以这个责任就落到他头上,这个历史责任他就逃不掉了。」 德国中国问题专家基希贝格尔(Sarah Kirchberger)认为,迄今为止,李鹏在激化学生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影响,是毫无疑问的。 凡走过必留下痕迹,李鹏发狠喝斥学运学生的形像已经成为「历史定格」! 1989年,李鹏对示威学生自始至终持强硬反对态度,他曾与学运领袖吾尔开希对话,但两人不欢而散。李鹏支持邓小平的镇压立场,反对赵紫阳等人通过和平方式平息学生运动的主张。
在电视实况转播中,李鹏拒絶修改4月26日党内强硬派对学运「暴乱」的定性,他说,「如果我们今天一味的要在这个问题上纠缠,我认为是不合适的,是不理智的。」 5月19日,李鹏在电视上发表讲话,宣布北京戒严,其措辞强硬,激起示威学生更强烈的抗议。电视屏幕当中,李鹏发狠喝斥的形像成为「历史定格」。 戒严期间,李鹏多次不合程序地替代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主持政治局会议。6月23日至24日,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赵紫阳被罢黜职位,而李鹏继续担任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总理。
1997年三峡水库聚水,李鹏激动庆祝「千秋大业」 另外,最近,有关「三峡大坝变形」的消息引发忧虑,而三峡工程备受诟病,被指是祸国殃民的工程,而三峡工程是由李鹏全力促成修建,1997年三峡水库开始聚水时,李鹏激动地庆祝「千秋大业」。 据报,在三峡工程上马前,中国人大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多的反对票和弃权票,赞成票以微弱优势获得通过。 有分析指,可见三峡在中共党内从来就没有共识,只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一派,如李鹏者急于「建功立业名垂青史。」 即使当初大坝号称能预防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也破功,今年湘江流域的洪水仅仅是50年不遇,三峡并未起到蓄水协调拦阻之功。 三峡大坝的建造质量也引起担忧,前水利部长李锐之女李南央引述专家说,当时的水泥强度严重不过关,三峡大坝的混凝土浇筑至少需要410万吨强度,可当时中国国内能实现的最高的强度是207万,结果至今关于大坝质量的争议不断。
三峡大坝变形、质量、防洪等问题浮现,李鹏开始撇清 因为以上争议攸关长江中下游4亿人的性命,使得李鹏又写书为自己洗白。2003年,李鹏出版的《三峡日记》提到,「1989年以后,所有关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决策,都是由江泽民主持制定的,他对三峡工程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领导作用。」这也是李鹏首次在三峡问题上将江泽民抛出,显示李、江两家在政治上已彻底分道扬镳。 江泽民在1989年上台后,就与李鹏之间维持一种平衡,两家的恩怨已经绵延20多年。李鹏因「六四」天安门广场血腥镇压而饱受抨击,江泽民是「六四」镇压最关键的参与者之一和最大的受益者。 即使邓小平奖励李鹏镇压六四有功,把三峡大坝工程交给李鹏,但是李鹏后来爆料:「1989年以后,所有关于三峡工程的重大决策,都由江泽民主持制定。」可见李鹏与江派切割的意图。 (以上转自台湾信传媒报导)
李鹏去世引发网络热议 真假背锅侠?(ZT) 【大纪元2019年07月25日讯】前中共总理李鹏去世。由于其被视为在1989年「六四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对于他的评价在民间再度引发热烈的讨论。 中共对李鹏去世的讣告中提及六四,指「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决支持下,李鹏同志旗帜鲜明,和中央政治局大多数同志一道,采取果断措施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稳定了国内局势。」「在这场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官方给李鹏的悼词表明,中共对「六四事件」的官方立场仍未改变。 舆论认为,讣告令人感觉李鹏当年对军队开枪镇压民主运动,起到关键作用。而讣告中,当时掌握军权的中共实际领导人邓小平只是「坚决支持」李鹏。 有网友对比邓小平、杨尚昆以及李鹏三人的讣告后发现,只有李的讣告提出「采取果断措施制止动乱,平息反革命暴乱,稳定了国内形势」;杨尚昆的讣告中说:「他同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一道,处理了发生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而邓的悼词则是一笔带过,「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内国际发生政治风波,党和政府在邓小平同志和其他老同志坚决有力的支持下,……」。可见,中共决定由李承担「六四事件」的主要责任。
但香港信报评论文章则分析认为,「讣告尽管赞扬李鹏在八九民运时期「发挥重要作用」,但却是中央政治局的「集体行动」,反而点出当时已经名义上退居幕后的邓小平等政治老人的重要作用,实则淡化李鹏的六四决策角色。 网友推测讣告出台的曲折:「我堂正面肯定李鹏在六四事件和三峡工程的角色,不就是老章说的「把责任推给死人」么? 推测:家属不愿意写上六四和三峡,我堂为应对香港形势和三峡大坝变形,坚持要写。掰扯了20个小时,家属终于服从大局。」 1989年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赵紫阳秘书的鲍彤对《纽约时报》表示,李鹏在天安门镇压中的角色是邓小平的忠实副手,「他是邓小平一个小兵,他就是象棋的一个棋子,有人以为他误导了邓小平,是他影响了邓小平,邓小平跟着他犯错误了。我看这个把他看得太高了。」
鲍彤接受自由亚洲电台采访时也表示,官方对李鹏的高调评价,反映了共产党最需要像李鹏这样对待学生运动「旗帜鲜明」的「忠诚」官员。 鲍彤说,李鹏在六四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在六四当中的功劳是被夸大了。「实际上《李鹏日记》讲得很清楚,(1989年)4月23日,他送赵紫阳到朝鲜去,行前问赵紫阳还有什么交代,赵紫阳说就是跟常委一起研究的三句话。第一句话就是(胡耀邦)追悼会已经结束,现在应该劝学生离开广场,回到学校。第二句话是对学生无论如何不能动武,不能使用警察。除非发生打、砸、抢、烧。第三句话是学生提出的要求,通过社会协商对话来解决。」他说。 赵紫阳的上述三点意见,得到了包括李鹏在内的所有五名常委赞成:「当时邓小平也在,邓小平也说同意。李鹏还说他回来以后,立即找乔石贯彻执行赵紫阳的三点意见。把这三点意见写成中央文件,发给省市自治区党委执行,坚决贯彻。」 但是李鹏当晚变卦。将学生运动定性为暴乱,并成立制止暴乱小组,令事态升级。
知名经济学家何清涟在推特上发帖称:「李鹏当然是支持六四镇压的人,这锅有他一份,背锅不算冤枉。但是,以他当时的身分与地位,他背不动这口锅,还有更应该承担责任的人。」 推友「北塔」称,李鹏没有在军队干过一天,能指挥得动军队,无非是钦点的背锅侠。 推友「杰克姜」则称:「没背锅!注意「是李鹏同志和中央政治局绝大多数同志一起」。没说就是李鹏一人。』 但无论如何,李鹏5月19日在电视上措辞强硬的发表讲话,宣布北京戒严,发狠的形象已经在历史中定格。
背上「六四屠夫」罪名的李鹏自己也试图淡化自己在六四中的角色。2010年6月,香港新世纪出版社拟定出版《李鹏六四日记》,不过受到来自中共当局压力,赵紫阳秘书鲍彤之子、出版人鲍朴以「版权问题」为由决定停止出版,后辗转于海外出版发行。 李鹏在日记详细描述了当年参与镇压决定的始末,揭示中共高层的决策机制如何运作,决策层如何达成一致意见等细节,包括当年政治局常委其他成员的意见。据日记记载,邓小平决定调动军队进入北京戒严,除了赵紫阳,所有人都支持邓小平的决定。 已离世的支联会前主席司徒华看过相关材料后曾评价称,「主凶是邓小平,李鹏不过是帮凶」,但也认为李鹏并非好人。外界认为李鹏试图在日记中为自己所做的多个决定辩解,将责任推给当时幕后手握实权的邓小平。 博客作家安替曾表示,这本日记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李鹏自己对当年决策的质疑:「有这本日记,就是李鹏是支持镇压的人中,第一个出来说,我当时是怎么做的,为自己辩护。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当时的做法没有问题,为什么要写个日记来为自己辩护?」 (以上转自网络大纪元报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