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篇
(注:这篇内容比较“干”,主要是对在杭州参加的访问和交流活动的一个记录。照片也比较少,请大家包涵!)
浙商文化与民营企业的地位
在杭州第一天下午,游览完西湖后, 先去了“中国茶叶博物馆”,然后与当地一所大学
MBA 学院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活动。
活动是在该学院自己的一个俱乐部里面进行的。首先是该学院一位管理学教授作了题为“浙商现象”的讲演,然后是一位民营企业家分享自己的创业经历。前者通过讲演,分享了自己对“浙商”这个独特团体的共性和特点的观察和心得,后者则用自己创业的经验,为前者的理论提供了生动的案例阐述。参加活动的MBA 学生和我们的学生们被安排两两搭配就座,为相互交流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杨教授提到目前中国市场上三大企业类型的不同地位和待遇
-- 这三大群体分别是国有企业(这包括国有全资企业SOE和国有资产企业SHE),外资企业(FIE),和民营企业。 SOE 和SHE虽然数目比改革前大大减少,但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比如,目前多于一半的上市公司仍然是国有或者国资企业,但SOE 和SHE的产值占GDP 的比例却逐年在下降(详见:An Analysis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State Capitalism in China)!尽管如此,国有企业仍然享受着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所无法享受的政策偏向。外资企业虽然在政府“促进本土创新”的政策导向下已经失去了过去享有的“特权”,但至少由于其全球化的经营规模,仍然能够在融资和获取其他资源方面有足够的空间。因此,三类企业中,最受气,生存空间最小的,就是民营企业。
去年发表的中国社科员经济所的研究发现,国有及控股企业实际利息率为
1.6%,个人及控股企业实际利息率则高达5.4%。如果按照5.4%的融资率来计算,国有企业在2001-2008 年间少支付的利息为2.8万亿元,占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名义利润率总额的58%!而且,只要国资委有批文,银行甚至可以提供无抵押贷款,还能享受9折利率;而在行业选择上面,国家的自然资源基本上都是无偿送给国企的,比如油田,无线频谱,航线,还有土地。如果国企没有这些免费资源,根本不可能赚钱。再有,中国的特许行业(比如航空,石油,烟草,保险等等)根本不许民营资本进入,实际上就是拒绝市场竞争。由于国企在经营成本和资金来源上受到政策保护,它们的利润相当可观,员工工资水平也大大超过非国企员工的收入。2009年, 上市央企的高管团队平均年薪31万元,比民企高出61%,较地方国企高管高出32%;而国企垄断的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供应和烟草行业等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所以说,目前中国国企和民企的竞争,根本就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但恰恰是民营企业,承担了吸收大量下岗职工和农民工,以及创造新工作的重要任务!所以,如何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创业和竞争环境,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命题。这也是“浙商”现象之所以受到关注的主要原因。
对于浙商这个话题我很早就有些了解,因为我们大学宿舍里就有一位来自温州的同学。从她那里我们听说了不少温州商人创业的故事
(比如当时他们民间融资建造的机场,还有义务小商品城等例子);九十年代后浙江民营企业越做越大,行业涵盖房地产开发和投资,汽车配件制造,等等(前年斥资$1.8 B 并购 Volvo 汽车的吉利汽车,就是浙江的民营企业)。到2009年,浙江的民营企业就已经创造了本省70%以上的GDP,60%的税收和76%的出口,还有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 最有名的从浙江起步的民营私有企业应该是以前的娃哈哈,我们第二天将要访问的万象集团,和阿里巴巴了。前面两个公司分别代表了传统产业(饮料)和新兴制造产品(auto parts, new energy, electric vehicle, etc),后者则拥有中国最大的B2B电子商务平台,并且还推出了淘宝网(类似eBay,但和 eBay不同的是,淘宝网上交易的产品绝大多数是新产品,由商家直接与顾客交易,这也是中国网络商务的一大特点))和支付宝(类似PayPal);阿里巴巴从中国杭州最初18名创业者开始成长为在三大洲20个办事处拥有超过5,000名雇员的公司,并成为中国网络商务的不二霸主,是浙江民营企业家们最为推崇的“传奇”。它的成功也非常典型地体现了浙江民营企业的特点,那就是善于抓住机会,注重企业文化和员工成长,以及不断创新。
两个报告结束后,主持活动的商学院副院长邀请我主持下面的
Q&A。双方的学生都很极地各抒己见,我们的学生更是提了不少问题,场面非常活跃。其中一位来自非洲,在法国和英国长大的学生提了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他说:“我们都知道中国最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引进了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结果,但为什么中国还一直在意识形态上抱着共产主义不放,并且限制新闻和政治自由呢?这种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合拍,是否会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造成限制?” 对这个问题,副院长显然感到不太自在,但她的回答还是比较正面,主要是说中国目前还仍然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对各种体制都可以进行借鉴,并不一定要拘泥于“资”还是“社”这种名目上的区别;但那位企业家听完我翻译的问题后,却显得很激动,说:“你说中国限制新闻和政治自由,没有这回事啊,现在在中国,什么不可以说,什么不可以做呢?”从那位提问学生的表情,我看出他下面可能会提到中国block Facebook 和 YouTube,对公民言论进行限制等“敏感话题”了,虽然这些都是 legitimate 的问题,但这里显然不是讨论它们的合适场合,所以 我赶快把话题转移到下一个问题上去,免得出现尴尬的场面。不过,活动结束后我对副院长解释了一下,她也很理解这位学生问题的出发点,但碍于她的身份, 她所能回答的也只能是“官方发言”了。
正式的活动结束后,我们又移步到街对面的一家餐馆就餐,席间双方学生代表有演奏乐器的,有讲故事的,大家都玩得非常开心。宴会结束后,学生们互相交换通讯方式,承诺今后保持联系。
民营企业成功案例:保健品,电动车
第二天的活动是参观两家公司,一个是做保健品的杭州青春宝,一个是位于萧山的万向集团。前者的访问中大家了解了很多中国药品市场的情况,尽管这家公司的产品主要是
OTC 的保健品(比如抗衰老片什么的),但大家还是有机会了解到一些中国药品监管体制的现状,几位医院管理专业的学生尤其感到有意思。下午参观的万向公司,则是一家由生产万向节的乡镇企业起步,发展到今天总共有 三十多个子公司(包括多家上市公司和海外分公司),业务遍及汽车配件(老本行),电动汽车及电池,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房地产和旅游业(在千岛湖开发了度假村)。接待我们的是总部的人力资源总监(正好我们同行的另外一个教授是搞人力资源,问了她不少这方面的问题),带着我们参观了他们的新产品陈列室,并回答了大家的很多问题。
Electric Battery for EV vehicles
EV Model
由于万向在伊利诺州有好几个分公司,还在最近响应奥总的号召,给西北大学捐款一百万美元资助它的学生参加“
100,000 + "的中美交流项目,我对万向是不算陌生的。但亲眼看到从乡镇企业起步的万向如今发展到这样的规模,还是让人比较震动。当然,万象投入的许多产品目前市场规模还很小,技术和产能都有限,比如他们进入的电动车,目前就只有有限的需求量。究其原因,除了技术上的不够成熟以外(尤其是电池的储电量问题),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配套设施的缺乏(比如充电站就不是那么容易找到的)。据说目前杭州市政府正在大力推广公共充电站,希望以此来推动更多的电动公交车和今后的私家车的销售和使用。
从北京和杭州的几个访问来看,那位大使馆的商务官员的一句话是很中肯的,“中国今天的经济奇迹,除了归功于全球化的机会把握和丰富的廉价人力资源等竞争优势外,国家政策导向所起的作用也是很大的;这种中央政策对行业和企业竞争方向的影响,是中国经济转型期的一个特色”。但国家政策导向和大量经济刺激投资到底能够持续多久,还是很难讲。毕竟,靠政府大量印钞投入基建设施不是长久之计,而且很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的问题
(中国民众已经深切体会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食物,汽油,航空服务等价格在这几年不断上涨,已经到了低收入人群无法接受的地步了)。比如,郎咸平对这种“高投资,高税收”的大政府做法以及它导致的通货膨胀问题是持有很激烈的批评立场。他最近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我们什么都比美国贵?”,就人民日报的一篇题为“北京物价真比纽约高吗”的评论文章进行了再评论。感兴趣的读者请点击上面连接查看。
六月四日下午五点,我们一行人告别杭州,乘坐高铁去往上海。因为我们行李太多,导游建议我们把大件行李托运,这样省得在火车站提上拿下,因为火车站没有机场那么方便的行李车,而且下到站台上还可能没有电梯。不过我们当时并不知道,我们的行李搭乘的是另外一趟火车从杭州到上海,因为高铁是没有行李车厢的,而且行李到达的站是上海火车南站,而不是我们到的虹桥火车站!当行李在我们到达上海南京西路附近的酒店后不久即被送到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整个旅程,我们经过了两次国际航班,两次国内飞行,和一次高铁,行李没有一件丢失,的确是非常令人称道的事情。
高铁从杭州火车站出发,五十分钟之后来到上海虹桥火车站。我们将在这个号称东方明珠的大都市度过此行中最后的一站,停留时间为五天。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参加两天的国际物流展会
(帮助参展的伊利诺公司推广它们的产品和服务),参观两家公司,最后一天才有机会游览市容和自由活动。经过了七天三个城市的访问,大家已经很疲惫,但对最后一站的活动安排还是既兴奋又紧张,因为我也是头一次参加这种国际展会,还真不知道 what to expect 呢。在火车上,一个学生一本正经地问我,“我现在正式宣布杭州已经成为我此行最喜欢的中国城市,不过我还不知道上海会如何。我听说了很多关于上海的美丽传说,但是正因为如此,也许我会失望?”我笑着回答说:“放心吧,上海一定会 blow your mind away!”
对我来说,上海这一站还将提供与大学同窗,高中好友,以及一位从美国海归的网友聚会的机会(前面三个城市虽然也有认识的朋友在那里,但因行程太紧,都没有联系会面。唯一的一个例外是一位曾经和我合作写过论文的浙江大学教授,却被告知她那两天正好在香港陪儿子考SAT,未能谋面)。所以对在上海将要到来的朋友聚会,我还是充满期待的。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