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篇拖了两个多星期,除了工作家事忙碌以外,一周前博克文章全部消失也让我对是否继续写博有了一些顾虑。因为这个系列不写完似乎说不过去,还是把这最后一篇完成了。不过,以后可能会有较长一段不会再有时间写东西。谢谢各位跟读!) 上海篇 六月四日傍晚,我们下榻在南京西路上一家商务酒店。一到酒店就感觉上海的商业practices 与前面几个城市不同。这之前我们入住酒店的时候都是集体check in,也就是由旅行社担保,将所有人的护照拷贝之后即分配房间,不需要个人再交押金,离开酒店的时候每个房间将住宿期间的 incidentals (like phone bills, mini bar items, and room services) 付清就可以了(房费是事先由旅行社已经支付了的)。但上海的这家酒店要求个人 check in,每个房间要留一个信用卡号或者交两千人民币的押金。另外这家酒店的早餐选择和质量虽然和北京那家酒店差不多,但价格却是前者的三倍(我们的早餐是已经包括在房费里面了,但偶然发现这里的早餐价格,我还是吃了一惊)。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可能也反映了上海生活水平与其他城市的差别吧。酒店后面不远,是一片高级住宅小区。导游告诉我们,因为这个地区位置极佳,这些小区的房价已经突破了每平方米七万人民币的水平。也就是说一套一百 平米的公寓,价格会超过一百一十万美元。这样的高房价让人咋舌。我在本系列“杭州篇”中有对房价高企这个话题的讨论,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多说了。 展会,德国物流, 美国医疗中心 在上海的第二天和第三天,我们到浦东的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参加了一个国际物流展会。这是一个两年一次的国际展会,由德国慕尼黑物流协会和上海物流协会主办,参展的各国展商多达四百五十家,多为交通和物流以及电子商务方面的商家。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整个展会除了波音货运以外,我们的展团是唯一的一个来自美国的展团!而德国,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展团到处可见,来自东南亚,俄国,和中东地区 的公司也不在少数(我们展台就接待了包括来自伊拉克,蒙古,巴西,以及好几个非洲国家在内的访客)。当然,这个展会本身就是德国物流协会协办的,他们在展商中占较高的比例本身也是很可理解,但还是可以看出德国企业在“抢滩”中国和世界物流市场这场商战中的积极。对于德国企业的高效和创新能力我一直非常欣赏,但这次展会更让我看到了德国企业界的商业眼光。德国知名制造商“博世” (Bosch) 等所做的有关报告(比如“低炭物流”,“冷物流”等 ),也让我和学生们了解到国际物流行业的一些新兴动向。 我们一行中,除了我儿子在两年前暑假参加一个青少年乐团到德国访问过以外,还有一个学生小时候随父母在德国住过七年之久,他们俩人对展会中无处不在的“德国元素”自然感到很亲切。但最有意思的是我那位同事的儿子,前文中提到过的Kenny --他一米八左右的个子,又瘦,即便在美国也常有“鹤立鸡群”的感觉;但在展会中到处都是个子高瘦的欧洲人,让他觉得很高兴,说这么多高个子德国人在这里,让他觉得自己是“ one of the crowd" (他的爸爸是德奥后裔,所以他对德国人有天然的亲切感,也和这个有关吧)。 物流展会开幕剪彩仪式 (VIP 云集,包括中国前任交通部长,现任全国物流协会会长 ,以及德国慕尼黑物流协会会长和前市长,以及一些有关方面的专家) At the Pavilion French Parvilion Trying out the race car at the trade show 两天的展会结束后,我们在上海又参观了两家公司。其中一家名为“美国医疗中心”的机构值得一提。这是一家刚刚开张一个多月的医疗中心,别看名字很大(当然也很值钱),却只是一个两层楼高的医疗服务中心。中心的负责人是一位美籍华人李医生(估计是台湾人),曾在加州大学医学中心工作十几年,专业为运动医学。除他之外中心还有一位美国康复师,一位放射分析师,以及十来位中国护士。中心的主要服务项目为运动医学,包括诊断,手术治疗和术后康复;但也做非运动性质的医疗门诊。服务对象锁定在上海的外籍人士及其家属,以及国内的职业运动员这个特殊群体(中心的投资人和合伙人之一就是姚明在休斯顿火箭队时的一位主治医生,刘翔也是他的客户),收费完全是美国标准(也接受国外保险计划)。诊断和治疗计划由李医生主要负责,手术则由每月从美国专程飞过来的医生负责,术后康复则在中心进行。由于收费不菲,中心只要保证每天有15-20个门诊咨询病人,每月有4-5个手术就可以收支持平。当然由于开张只有一个月,李医生还无法给我们提供很详细的经营情况,但看得出来他对中心的未来是很乐观的。 据 Dr. Lee介绍,这种以outpatient service 为主的模式在中国目前还是第一家,因为中国的医疗体系仍然是以医院为主体的。虽然有一些小型的私立医院,但无论从规模还是医疗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都无法和国有大医院相比,因此人们基本上还是不管大病小病都去医院,造成医院人满为患,医生疲于奔命,真正花在病人身上的时间非常有限,医疗质量也无法保证。尽管他的中心收费是一般医院的十倍以上,但由于具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该中心的诊断仪器和康复仪器都是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产品, 如Phillips, GE 等,价格不菲,功能齐全;而这些商家也愿意将这样的医疗中心作为展示自己产品的窗口)。至于中心的资金来源,除了风险投资的投入以外,最主要的是一些包括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和美国放射学会等机构的投资。Dr. Lee 说,尽管中心刚刚开张一个月,已经有不少感兴趣的投资人或者同行业者向他咨询“买断”他的中心执照和招牌的事宜了。当然,对他和他的合伙人来说,这只是他们进入中国医疗市场的第一步,当然不会轻易就把这个摊子拱手让人。 Dr. Lee Therapist 邀请我们的一位学生试用这台康复仪器 李医生对中美医疗体制都很了解,因此在一个半小时的参观和后来的交流时间中,他也花了不少时间解答学生们在这方面的问题。在他看来,中国医疗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医院结构臃肿,行政管理过多,而且由于整个社会没有信用基础,因此医疗体制是建立在现金交易的基础上的。美国人熟悉的先治疗,再收费的模式在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也谈到中国目前进行的医疗和保险改革,并和美国的医疗改革进行了一些比较。总的来说,他感觉中国的医疗体系要真正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聚会上海:了解中国现状的另一个窗口 在上海的这几天,除了白天的展会和参观活动以外,我还有机会与好几批新老朋友见面。除了我的大学同窗和高中好友外,也见到了老公的一位好友全家,一位万维认识的海归朋友和他的太太,还到老公的一位在上海生活的客户家作客(老公和老二在我们在上海的最后两天从美国和我们会合)。这些活动让我们的上海之行多了一些 “私人风味”,不像前面三站,基本上都是和学生们同吃同进(上海的安排有一点和其他地方不同,就是尽管停留天数最多,但由接待方负责的集体餐最少,只有离开前一天的告别晚餐是包括的,其他的午餐晚餐都是自理--不知这是否和上海的物价相对比其他城市都要贵一些有关系;不过这种安排也给我们离开集体,与朋友见面提供了条件。当然,在中国访问了这么多天,学生们对环境也相当熟悉了,加上上海的确是比其他几个城市都要国际化得多,所以他们每天晚上自己三三两两结伴出去吃饭逛街也很自如,用不着我陪着了)。 到上海的第二天,我的几位留在上海工作的大学同学,在有名的席家花园请我吃饭。我大学毕业第二年就出来了,这些年和留在国内的大学同学联系得很少;不过前年毕业二十周年纪念会时,通过同学们为此建立的网站,多少了解了一些同学们的近况。我们的同学中,有不少留在了上海,也有不少去了广东沿海一带。有趣的是,在上海的同学基本上是在外企或者投资公司工作(比如证卷公司啊,基金啊什么的),而在广东的同学呢,则多数在自己做生意搞企业,有的做的还满大的;而进入官场或者学术界的则为数很少(对于学商科的学生来讲,这点并不让人意外;但三个班七十来个人中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在日本留学的同学目前在学校工作,这点倒还是让我比较吃惊)。 参加聚会的几位男生基本上没有怎么变,身材都保持得很不错。席间大家谈了很多,从当年读书时的旧事,说到如今孩子们的高考(我也是从这里才知道了“自考”和“普通高考”的区别,以前还以为“自考”是“自学考试”呢,呵呵);从各自的工作现状,谈到一些最近的时事和社会问题。。。让我有些惊讶的是,这些同学对薄熙来事件的了解程度不亚于我们在海外的人(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他们有不少人在外企工作,可以接触到比较多的信息),而且他们对整个事件的看法也和我差不多。说到六四,我也是从他们这里才知道六四当天(前一天)上证指数诡异的收盘数(64.89),和当年一些积极参与六四的同学后来的下落。由于这些同学都是所谓的“中产阶级”,收入不错,有房有车,但毕竟还没有到权贵阶层,所以他们对中国目前的一些社会矛盾还是很有感受的,对于房价高企,通货膨胀等大众关心的话题也很关注。和他们交谈,印证了我对目前中国整体现状的一些感觉,那就是繁华之中有不少隐忧,信心之后有不少焦虑。至于今后的预测,大家则有各种想法,不一而足。同学中有两三位在广东沿海一带做生意发了财的,现在已经将妻小送到美国或者加拿大西部,自己则成了“空中飞人”,每年两边跑跑。而另一位在美国发展多年的同学,去年决定举家海归到香港工作(用他的话说这不算是真正的海归,只能算是打了擦边球)。但据这天席上一位与他交往较多的同学说,他的妻子和孩子似乎又在闹着要回美国了。这大洋两边的来来往往,还真是让人目不暇接呢。。。 老公和老二到上海的当天,还没机会倒时差呢,就被他从小一起长大,现在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教授的好友 老魏 和他的一家邀请共进晚餐。有趣的是,地点也是在席家花园,只是是另外一家分店,靠近汾阳路上的上音校址,离我们住的酒店也不远。几年不见,老朋友华发退顶,身材也日见发福,以至于回国之前专门减肥一个月,且颇有成效的老公与他一比,倒显得年轻不少。老友相见,份外亲切,大家都有说不完的话。孩子上学啊,父母现状啊,各自的工作啊,等等。因为这两位朋友都在高校工作,男的还在最近几年担任了行政职务,所以说着说着就问起我美国大学的终身教授制来。我这才知道目前国内有些大学正在进行教授聘任的改革,而上海财经大学则是最初开始引进美国式终身制的一所学校,据说今年正好是该校第一批在此制度下招聘的教授到获取终身的年限。正好这段时间西安一所高校的年轻教授 谌洪果 因为在博克上发表了“我为什么不玩‘职称游戏’”的文章,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一场对职称评审公平性的讨论(我在从西安到杭州的飞机上正好看到了这篇文章的报道),所以我也乘机了解了一些国内高校评职称的情况,和这边的经历相比,还是满有意思的。 我以前只知道国内的很多大学(不管是名校还是一般大学)在职称评定时,都要求教授在“核心刊物”发表多少多少文章,可是核心刊物能发表的文章数量毕竟不那么够,所以这种硬性的指标和要求造成了不少“论文游戏”和“丑闻”;但我却不知道时至今日,国内大学的职称评审仍然要经过省级“职称评审委员会”的认可,而这些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们,却少有真正仍然在科研前线工作的教授。也因此,才发生了湖南职称评委在酒店“开房收钱”(后来被查实后取消了该评委的资格)等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件。中国高校在硬件部分“与世界接轨”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但在 软件和制度方面似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在这方面,香港高校近十几年却做得非常成功(香港大学虽然不多,但却有好几所学校都排在亚洲高校前二十名,无论科研成果还是社会影响似乎都有不俗的表现,近年来更是吸引了不少大陆高考的尖子们到香港求学)。关于中国高校改革的一些问题,以及应该如何借鉴香港的经验,身为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的郎咸平在他的书 中也有不少详细的介绍。下面这个录像是他关于这个话题的一个节目,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 第三天晚上我们受邀到老公公司的大客户在上海的家中赴宴。这位客户名叫B ,太太P是美籍台湾人,两人都来自非常富有的家庭。太太几年前创办了一个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事业的NGO,目前她的机构在中美两国环境事业界都颇有些影响,所以身为亿万富翁之子的B就跟着太太到中国来“发展”了--反正他从事的投资业务, 是不受地域限制的。他们在南京西路闹中取静的“经典茂名”拥有四套顶层公寓(其中一套是太太NGO 的办公室),据说不到五年时间已经增值数倍,目前价值数千万。B 开玩笑说他在中国的其他投资都远远不如这套房产投资的回报高。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出身斯坦福和MIT的美国富人的家中却没有太多富豪的气息;相反,家里的大厅里摆着一台硕大的电动乒乓桌供两个六七岁的儿子随时训练,阳台旁边则种了好几盆番茄之类的植物--看得出他们是身体力行进行资源保护,提倡绿色生活的人士。但席间B 也表示他们虽然对中国的发展持续看好,但由于对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以及孩子教育的考虑,他们可能在今后两三年内离开上海,到新西兰或者夏威夷等地生活。 目前中国人对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的担忧,在与朋友的交谈中感受也很深。老公的一位在深圳发展的好友告诉他,他们全家的用品全部都在香港购买;而另一位在深圳做生意的朋友,则在自己的楼顶上种菜,并且每周到郊外的生态农场购买新鲜的肉食。。。当然,有这样的条件和选择的中国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民众只能购买市场上的物品。。。 在上海的倒数第二天,我们一行去了豫园,城市规划博物馆,还到外滩转了一圈,四点多钟才回到酒店。由于晚上在新天地一家叫鼎泰丰的上海点心名馆(台湾人开的)有告别晚餐,本来想约一位在万维结识,现在在上海创业的朋友和他的太太吃饭聊天的,也只好改成他们夫妇赶到酒店,和我们在大堂咖啡厅里交谈了一个多小时。第二天本来说好和在上海的高中好友吃午饭(他们夫妻刚从台湾出差回来),也因为十一点钟大家就要去机场准备乘坐下午的飞机离开,只能在酒店旁边的星巴克坐了一个多钟头,算是互访。。。朋友们都说,你们的行程安排太匆忙了;下次再回来,要多留点时间。。。 新天地石库门 上海城市规划博物馆 豫园 两周的活动结束了。学生们当天在浦东机场飞回美国,我则和家人一起踏上了去武汉探亲的旅程。只是,因为我的假期有限,三天后即再回到上海,从那里飞回美国;而老公和两个儿子则将在他的家中再待上几天,最后由深圳和香港回美国。。 两周的中国之行,跑了不少地方,也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群,虽仍只算是走马观花,也对中国的各种现状增加了一些了解。对我来说,最有意思的,是从学生们的眼光来观察我曾经生活了二十来年的祖国;而能够近距离地,真实地看到中国人是如何生活,中国的企业是如何在生存和竞争,中国的经济是如何在发展,对于我的学生们来说,也的确是难得的经历。。。我相信,这次的中国之行,给他们留下的印记将会是终生难忘的。 (全文完) 相关连接: 2012 中国行(1) 2012 中国行(2) 2012 中国行(3) 贴完这篇才发现,今天居然是我在万维开博五周年的纪念日!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谢谢各位五年来的关心和关注。。。 祝各位独立日快乐!夏安! 博克两年杂感(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