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方法
2017-2024年實踐,中國大陸經濟結果.... 林毅夫及習近平完敗 張維迎、李克強勝利, 結果?? 張維迎可能又要被封殺?被劣者反向淘汰
中國大一統傳統專制, 就是好 敵人一天一天爛下去.....直接封嘴、封殺 呵呵 ---------分界線---------- 以下幾乎為油管視頻: https://video.creaders.net/2024/01/02/2685048.html 震惊墙国 让习下不了台!这个北大教授在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亮了 张维迎教授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毕业演讲:《自由是一种责任》,七年过去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0fmJzhdY-w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A8fYcJl0d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3WXFjdhaX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8FRqN2UZoM -------------分界線-------------- 張維迎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張維迎(1959年10月1日—),男,陝西吳堡人,中國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畢業於西北大學和牛津大學。
在中國經濟學界,張維迎以產業組織和企業契約理論等方面的研究見長,並著有博弈論等方面的學術著作多部。2009年,張維迎提出廢除合同法,認為「勞動合同法損害的是工人階級」,引起爭議[2]。2010年12月,他卸任光華管理學院院長職務,由蔡洪濱接任。 張維迎對「反腐敗」問題亦有見地,2012年12月19日,他在年度觀察家年會暨第二屆中國改革峰會上發表了《反腐敗的兩難選擇》演講,指出腐敗可能亡黨不可能亡國,對於中共十八大後中共反腐,他建議「以十八大為界進行反腐,對過往腐敗事不追究」[3]。 2013年11月25日,他在北大法學論壇上發表了題為《中國經濟增長和體制改革前景》的演講。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潛力來自「企業家精神」,反對寬鬆貨幣政策,支持經濟進一步自由化、市場化、私有產權制度,進一步廢除政府權力。「工人階級之間的矛盾比工人和資本家矛盾要大得多,資本家之間的矛盾也比工人階級要大的多」。「改革前25年就是有一個好的理念,過去十年改革倒退就是我們理念倒退了」[4]。 2017年7月1日,張維迎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2017屆畢業典禮中,作為教師代表發言。他回顧了中國和世界的科技進步史,指出要實現創新,必須創造自由的環境;只有自由,才能使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和創造力得到發揮,才能讓中國變成創新的國家。他強調,自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靈魂不自由的時候,行動不可能自由;當言論不自由的時候,思想不可能自由,只有自由,才有創造。張維迎指出,推動和捍衛自由是大家的責任,是每個北大人的使命。他希望畢業生們捍衛自由,成為真正的北大人。 -------------分界線--------------
林毅夫 VS张维迎,两位教授的世纪之辩(ZT)
林毅夫、张维迎,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两位经济学家。 1994年,林毅夫、张维迎等人携手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此后,两位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研究与政策实施领域开始了既惺惺相惜又一决高低的相互辩论。 从1995年的国企改革之争,到2004年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预期,从2014年的“政府定位与后发优势”到2016年万众瞩目的产业政策激辩,再到今日各自的言谈举止。应该说,林、张近三十年的相知相惜、相互争辩,既是两人之间的观念缠斗,也是中国社会改革发展不同理念的体现。 了解两人过去的思想历程和今日情况,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社会改革进程和发展方向。 下面主要从两人的生平思想、争辩内容、业界评价、今日情况等方面做一个概要梳理。 一、林毅夫生平及主要思想 1、主要生平 林毅夫,原名林正义(到大陆后改名),1952年10月出生于台湾省宜兰县,经济学博士,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参事,全国工商联专职副主席,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2018年12月22日,入选"中国改革开放海归40年40人"榜单。 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南南合作发展学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2、主要思想 1994年,林毅夫以其首创的新结构经济学为理论工具,撰写了《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书中预测20年后的2015年,根据购买力平价,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2014年,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确实超过了美国。由此,新结构经济学声名鹊起。之后,北京大学成立了由林毅夫任院长的新结构经济研究院。 关于新结构经济学的核心精髓,是指出一个国家成功发展的两大关键:“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新结构经济学能够对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给予有说服力的理论诠释,也将对未来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给予有力的理论支持。有同行评价,林毅夫是大时代创造的很厉害的人物,是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经济学家。 二、张维迎生平及主要思想 1、主要生平 张维迎,1959年出生,陕西省榆林市人。西北大学本科、研究生,牛津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创始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200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2002年当选为“CCTV2002年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6年3月发表了《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长文,将有关改革的争论推向了一个高潮。此外,他发表的其他有关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观点也经常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2、主要思想 张维迎是中国改革进程中坚定的“市场派”代表。 1983年,张维迎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为钱正名》一文,提出“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多做贡献”的惊人之语。 2000年,张维迎尖锐指出:“裁判和规则制定者一定是政府吗?"并建议政府官员应该人手一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来认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的意义。 2006年3月,坚持自己"市场经济逻辑"的张维迎发表长文《理性思考中国改革》后,遭到民众的强烈质疑。一些批判者给了他"黑心的"封号,原因之一是那句"官员是改革中相对受损最大的"。 三、林毅夫VS张维迎的四次交锋 关于林毅夫和张维迎两人的关系,林毅夫曾经说过:“我们两个人是30多年的老朋友了,秉持着中国知识分子对学术研究、对国家发展的这种责任感,把自己的看法毫无保留地提出来。我们两个可以说做到不同而和。”“不同而和的老朋友”,应该说是最简练概括的解释。 作为相识30多年的老朋友,林毅夫和张维迎无论在学术观点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上,都存在很大差异。30年来,面对面的直接辩论也好,文章演讲的隔空较量也罢,两人“和而不同”的友好缠斗一直不断。从大的方面来讲,主要争辩有以下四次: 1、国企改革之辩 1995年,林毅夫与张维迎围绕国企改革的方向展开了一场论战。张维迎认为国企沉疴是国有制的产权安排所致,唯一出路是变国有为非国有;林毅夫则批评“国企改革的关键是改变其产权”的观点,主张剥离国企的战略性和社会性政策负担,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2、中国发展之辩 2004年,林毅夫、张维迎二人就中国经济发展的预期表达了各自的观点。林毅夫认为,只要沿着当前的路子走下去,中国经济再增长二三十年没问题,到2030年,中国经济总体规模一定赶超美国。张维迎则认为林毅夫过于乐观,他担心在未来20年里,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将使中国企业面临很大的挑战。 3、政府定位之辩 2014年,张维迎与林毅夫就“政府定位与后发优势”再次争论。张维迎认为,没有国家和政府参与,市场或变得更好,政府再不退出市场,后发优势就要转变为后发劣势了。林毅夫则强调,后发国家需要政府发现和扶持企业的比较优势,不然就是无效市场。 4、产业政策之辩 这场辩论是规模最大、争辩最激烈、影响最大的一次,被成为世纪之辩。 2016年8月,张维迎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做了题为《为什么产业政策注定会失败》的演讲。随后,林毅夫撰文《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反对张维迎的观点。张维迎继而抛出《林毅夫在产业政策问题上的四个错误》进行回应,林毅夫则以《回应张维迎指出的所谓四个问题》一文,将产业政策到底有无必要、“市场”与“政府”到底孰优孰劣的辩论推向高潮。 11月9日,林毅夫和张维迎在北大朗园终于开展了面对面的辩论。 这次辩论的焦点是产业政策。林毅夫认为经济发展有产业政策才能成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为的政府”必不可缺。张维迎则表示,产业政策是穿着马甲的计划经济,产业政策阻碍着企业家精神的发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林毅夫首先详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改革的成功确实是往市场方向走,但是不可以把中国改革转型的成功简单归结为市场化、私有化。政府应该鼓励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其进行补贴。政府能够帮助企业做到企业做不到的事。 随后,张维迎炮轰了林毅夫的观点。认为林毅夫一方面对市场的失灵浓墨重彩,另一方面,对政府的失灵轻描淡写。在林毅夫的理论当中政府官员就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并没有告诉为什么政府官员比私人企业家更有能力判断未来、做出好的决策。 林毅夫认为,尽管许多产业政策失败了,但是不能由此认为政府不能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关键不是要不要产业政策,而是要制定什么样的产业政策。张维迎对此回应称,这种观点类似上个世纪在讨论计划经济时的观点,不是计划经济本身不好,而是因为没有搞好。林毅夫所希望的正确的产业政策过去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不会有。 四、业界主要评价 评价一:林毅夫和张维迎的产业之争,仍然还是方法论之争。 凤凰评论特约评论员陈兴杰认为:林毅夫试图从三十年的发展历程找规律,得出的结论,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成功的产业政策。通过历史材料找结论,看起来证据确凿。但产业成功背后,有要素组合优势,有市场条件优势。这些产业的成功,很难完全归功于“产业政策”。 林毅夫可以举出很多产业政策的成功例子。很多确实很成功,但却难以确定那是产业政策的后果。曾经,计划经济的国家工程师,也可以拿出厚厚一沓资料,充分论证该优先发展哪项产业。 张维迎严厉批评林毅夫,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范式。他不是从历史出发,而是从最基础、最根本的原理出发,以此为工具分析现实世界。创造财富这件事,政府不如企业,官员不如企业家,政府计划不如市场竞争。这是政治逻辑和经济规律决定的,不以个人能力为转移。 从这个范式出发,张维迎主张废除产业政策,并不是否定这些产业的必要,也不是否定所有官员行动。他是秉持着市场化逻辑——祛除政府迷信,回归到“官员不是神”的常识,往市场化方向拉动。 评价二:林毅夫和张维迎之争,本质是学者和专家之争。 央广网的彭小毛在评论中指出:学者和专家的区别在于,学者追求理论创新,而且越是标新立异,越能博得喝彩,至于这个理论能否有用,他可不管。而专家追求的是方法创新,他的方法必须解决问题,如果把事情办砸了,轻则挨骂,重则挨罚。一句话,学者注重可能性,专家追求可行性。张维迎是个学者,林毅夫更像一个专家。 张维迎主张“无为的政府,自由的市场”。这是一种极端的理想状态,因为没有绝对无为的政府,也没有绝对自由的市场。如果离开一个国家的具体实际,去谈什么“无为政府,自由市场”,无异于放任一个不成熟的孩子离家出走,实在是不负责任。 林毅夫一直主张“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注重效率和操作性,无疑是对的。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发展,政府的作用非同小可。世界上哪个落后国家靠“无为的政府,自由的市场”实现了“咸鱼翻身”?一个都没有。 评价三:林毅夫和张维迎的辩论,相当于鸡和鸭的对话。 同样是顶尖水平的经济学家陈平认为:张维迎讲的什么市场,说白了就是价格。但是,张维迎已经不懂货币理论了,因为西方国家现在政府专制,主导市场的最霸道的机构是什么?是英国央行,是美联储。张维迎要捍卫的市场理论,说白了是殖民主义高峰时期的大英帝国。 大家非常熟悉的林毅夫的新结构经济学,他非常认真地总结中国模式的经验,但是他总结的方式,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里头,缺少创新的和企业家的因素。所以林毅夫和张维迎的产业政策的对话,其实没有对起来,相当于鸡和鸭的对话。 五、林毅夫、张维迎两人今日的情况 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2022年8月,林毅夫应邀在第一届经济管理青年学者湘江论坛上,以“新结构经济学的结构革命对现代经济学的意义”为题进行了演讲。 林毅夫梳理了经济学的发展历程,指出新结构经济学是新古典经济学的结构革命,新结构经济学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引进结构的视角,强调不同发展程度国家结构的异质性和内生性。 林毅夫认为,新结构经济学的研究,能够帮助有志青年抓住时代机遇,能够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健康发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机统一。 演讲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充分体现了林毅夫的理论吸引力和人格魅力。 2、张维迎:一个经济学家的“皈依” 2022年8月,《经济观察报》以《张维迎:一个经济学家的“皈依”》为题,对张维迎的近况进行了报道: 张维迎像一个布道者。他望向记者的时候眼睛里有光,热切而诚挚,表达着他内心的激荡和热爱。张维迎承认,走向主流经济学反面的他是个少数派,不过他又说,但是我们知道人类的进步都是从少数派开始的,每一种新的观点确实来自少数派。这时候他又像一个历经曲折终于寻得真经的皈依者,他平静地说:“我是哈耶克的信徒。” 于是想起张维迎为了纪念不久前去世的恩师何炼成写的那首《何老师,再听我一曲信天游》,其中的几句话,更像是他对自己学术生涯的总结: 一道道沟来一道道坡,一篇篇文章惹风波; 前山里有雨后山里雾,不管旁人走自己的路。 六、结语 从林毅夫、张维迎两人的学术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年来的情况来看,同主流派经济学家林毅夫所走过的阳光灿烂的康庄大道不同,少数派的张维迎走的是一条雨雾弥漫、泥泞坎坷的山间小道。 正如有网友评价的,虽然他们的学术观点和道路不同,但是,他们都坚守自己的信念,并为此进行不懈探索。争辩可以引发思考,也体现了对学术的尊重。他们都是值得尊敬的经济学家。 文章来源:网易 登高望远 (以上均轉自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