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万维读者网 -- 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首  页 新  闻 视  频 博  客 论  坛 分类广告 购  物
搜索>> 发表日志 控制面板 个人相册 给我留言
帮助 退出
     
  昭君的博客
  我思故我在
网络日志正文
美国社会真的变得越来越分化吗?(上) 2010-08-27 09:55:17


美国的全称是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这个“United  ”,除了指“联邦”这个法律上的意义外,也有“联合”,“不可分离”这个隐含的意思在里面, 而后者,和“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中的“Indivisible" 一样,象征了美国的“不可分裂”性。那么,为什么有人说美国现在已经变得越来越像“ 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 ”了呢? 美国社会是否正在变得越来越分化?如果是,它主要表现在哪些层面?本文主要着眼于以下三个层面的分化趋势,即:贫富分化,族群分化,和联邦与州政府权力的分化进行一些讨论,并简单探讨一下部分成因,以及可能给全社会带来的后果。

一。贫富分化

众所周知,美国在发达国家中是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其2009 年吉尼指数为0.45。这个指数与中等发达国家如俄国,土耳其等相仿,高于印度(0.37),当然更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如 日本(0.28 ) ,丹麦 (0.24) , 德国(0.28) ,加拿大 (0.35)。而中国同期的吉尼指数为0.47 (当然,中国的贫富分化的主要成因和美国很不同,关于这个话题,我在以前一篇文章中有所讨论,请看"从杨元元自杀事件看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 。

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贫富分化表现为“富人很富,穷人很穷”。所谓的20/80 原则在美国应该是非常合适的,也就是说 top 20% 的人口占据了社会80% 的财产,也因此,才会有前段时间国务卿希拉里所谓 “The rich hasnt paid their fair share of taxes" 的说法。虽然税收政策按理说不是国务卿的职责范围,但作为民主党举足轻重的人物,2016 年可能的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在国会讨论是否延长布什执政期间通过的给予富人的减税计划的敏感时刻说这样的话,其用意是很明显的。而今三月通过的医改计划,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希望通过改革医疗保险体系,来解决 15% 民众不能享受医疗保险这个inequality 问题。

那么,美国的贫富分化是否真的在加强呢?换句话说,美国是否存在“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问题呢? 富人对社会是否真的没有尽到他们应尽的责任?让我们来看看1979 -2004 年这二十五年时间内,美国各个收入阶层的平均收入增长幅度,和其负担的联邦税收比例及其增长幅度,就可以得到比较有意义的答案了。

 

Income groups

After-tax income in 1979 (in 2004 dollar)

After-tax income in 2004

Growth rate of after-tax income

Share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liabilities (1979)

Share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liabilities (2004)

Bottom 20%

$14,000

$14,500

6%

0%

-2.9%

Second 20%

$28,000

$32,000

14%

4.1%

-0.9%

Middle 20%

$39,000

$48,000

21%

10.7%

4.7%

Fourth 20%

$52,000

$67,000

20%

20.2%

13.8%

Top 20%

$92,000

$155,000

69%

64.9%

84.3%

Top 1%

$314,000

$867,000

176%

18.3%

36.7%


(Compiled by author with data from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1979 年到2005 年这二十五年时间里,全国收入最高1% 的家庭的平均税后收入上升了176%(从$314K 到$867 K -- in 2004 dollars, 下同);收入最高1/5 的家庭的平均税后收入则上升了69%(平均从$92K 到$155K);下面的四个quintile人口群的收入同期分别上升17%(从$52 K 到$67 K), 21%($39K 到$48 K), 20%($28 K 到$32 K), 和6% ($14K 到$14.5K)。所以,无论从税后收入的平均总量和增长水平来看,“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这个结论应该是成立的(当然,这个“越来越穷”是相对的,因为同期的总体收入水平是一直在上涨的;但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差距越来越大,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正如读者  palmtree 指出的那样,因为最富有的那一小部分人群的收入超过该群体平均值很多,是否应该把他们从样本里拿掉,以避免 skew the growth rate of thentire top 20% group ,是可以争议的。另外的一个解决这个可能的 data biases 的办法,是用每个群体的  lower bound 值来比较, 而不是用平均值。如果这样的话,那
么收入最高的群体的增长速度会下降不少. 另外,不同的数据分析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下面这个来自 Census Bureau  的图表比较1967 - 2003年间各个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速度( in 2003 dollar)。从中可以看出,富人群体的收入增长的确高于其他群体,但增长的速度之间的差别似乎没有上表里显示的那么巨大。




但如果我们看看同一表格内的最后两个纵栏,就会发现,在同样的时期内,各个收入阶层所交纳的individual income tax占联邦个人收入税收的比例也在变化. 总的来说,这个变化趋势是,除了收入最高的1/5 人口所交收入税金的比例在上升以外,其他各个阶层所负担的收入税比例都呈现下降趋势。具体来说,收入最低的40%人群不仅不交税,而且还可以拿回一些earned income credit;而中间1/5 的人群负担的税收比例,从1979 年的10.7% 下降到2004 年的4.7%; Fourth quintile 这个群体所负担的税收从1979 年的21% 下降到2004 年的14%;而收入最高的1/5 人群所负担的税收,从79 年的65% 上升到了2004 年的85% (最高的1% 人口所负担的税收为总收入税的37%)!当然,这里计算的是 “share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liabilities ”,但即便我们用 “share of total federal tax liabilities ” (which includes social security tax, corporate tax, etc),收入最高的20% households 所负担的税收总比例仍然占69%. 因此,20/80 原理,不仅表现在各个阶层的收入分布上,也反映在各个阶层对国家财政的贡献上面。“富人越来越富”固然是事实,但“富人所负担的社会责任与他们的财富不成比例”这个结论,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下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贫富差距在收入的两个极端之间表现得最为明显,但真正最受“剥削”的,其实还是所谓的“中产阶级”。因为这个阶层既无法享受高收入阶层能够享受的各种减税措施,又因为收入“过高”而无法享受任何意义上的社会福利和资助(比如在子女入学这个问题上,中高产阶级既无法享受许多私立大学出台的学费优惠政策, 又不能受惠于联邦政府的低息贷款,因此这个看似收入不错的阶层,其实是最不能从现在的各种政策中得到实惠的。因此,贫富之间的分化,不仅表现在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也体现在中产阶级所受到的“双重挤压”这个现象上面。所以,说上中下三个阶层之间的 divide and resentment在日益增强, 似乎并不为过; Comedian George Carlin 就这样说过:“The rich are there to take all the money - and the middle class are there to do all the work. The poor are there to scare the s-t out of the middle class - so they keep showing up at work in order not to become poor!" 这个笑话虽然有“政治不正确”之嫌,但似乎也触到了“富人,中产阶级,和穷人”这三个阶层之间的alienation的核心。

那么,美国的贫富分化是怎样形成并加大的呢?又有什么样的办法能够缩小富有阶
层和贫穷阶层之间的差距呢?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各个收入层的其他特征,比如受教
育程度,从事的行业,等等,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总的来说,教育程度和收入水
平是呈正比的。比如,在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口中(总数< 全国人口的2%),有55% 的家庭收入居 top 15%; 在拥有硕士学位的人口中(总数只占全国人口的10%),超过半数的家庭收入居 top 20%; 但有趣的是,受教育程度并不能解释最富有的1% 人口与其他收入阶层的差别--- 最令人惊讶的是,33% 的收入超过十万的家庭,其household heads 并没有大学学历( 看来如果不把老虎-伍咨,盖次,Steve Jobs这些没有大学学历的超级富翁这样的“outliers” 从样本里拿掉的话,学历和收入之间搞出点负相关也未可知,呵呵, 这当然是开玩笑了)。另外,女性在过去几十年中大量进入职场,并逐渐在 earning power 上取得了与男性相当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收入分化的原因之一,因为在收入最高的1/5 家庭中,76% 为双收入家庭(而在全国范围内这个比例只是45%) 。而在收入最低的1/5 人口中,单亲家庭占相当比例,而且父/母所受教育程度最高为高中毕业占多数。所以,家庭结构这个社会层面的因素,也与收入水平的分化有关系。最后,从从事的职业这个角度看,“专业人士”这个群体的收入平均较高,而从事不需要大学教育水平的低端工作的人群,收入居底部。这些虽然都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但对于如何改进贫富分化的现状应该也有一定的启发。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美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到底应该怎样来解决?是像民主党坚持的那样,通过加大政府发放纳税人的资金,来救助低收入人群(具体的措施包括买房补贴,延长失业救济金 -- 当然这并不限于低收入者,甚至对低收入阶层取消学生贷款义务等等),以及由政府收购 failing 企业的部分股权(比如GM); 还是应该像共和党一向提倡的那样,通过减低税赋,刺激经济的真正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从而增加工作机会,提高社会整体的收入呢?

现在国会正在讨论的几个相关法案,就很能说明两个理念之间的区别。比如,在是
否延长失业救济金这个问题上(过去失业救济金最多只能拿半年,但2008 年以来已
经延期了好几次,很多失业者甚至可以拿到长达两年的救济),双方的观点就很不同。民主党认为,在经济衰退的时候如果不为失业人员提供持续的救济,就是不人道,而且不会利于他们去寻找新的工作;但共和党则认为,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就业的问题,继续延长救济金只是治标不治本;而且,许多失业者因为接受的救济金金额比过去工作时的税后收入还高(当然这是指那些从事低端工作的人),如果能够一直靠政府救济,他们怎么还能有动力去找新工呢? 而是否延长布什政府给予富人的减税计划,也是两党争执的焦点。这里需要指出的一个关键点是,政府的职能不是创造财富,而只能通过税收和其他的财政策略来重新分配财富。如何在刺激投资的同时,通过合理的社会政策来调节贫富分化,是政府必须面对的挑战。也就是说,“杀富济贫”是国情所需,而怎样避免“杀鸡取蛋”,又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

所以,从一定程度来说,美国目前是站在经济走向“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是像当年的欧洲和日本那样,“跑步进入社会主义”,还是从目前的“混合资本主义”道路转向,重建市场的调节机制,刺激投资人的信心,重新回到“资本主义”的跑道上去呢? 关于是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美国这个话题,这段时间包括落基山人,白凡等在内的博主都已经撰文分析过了。本人在去年这个时候也写过一个系列“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见下面链接), 通过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起源和基本理念,其过去几十年在欧洲,日本和加拿大的发展和不同模式,以及在美国将会遇到的挑战和困难做了一些讨论,这里就不重复了。只是想强调一点,美国因为其独特的历史(黑奴问题)和地理(与墨西哥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原因,会遇到有着欧洲国家和日本,甚至加拿大都没有的挑战和困难。在这些发达国家中,美国不仅是贫富分化最严重的国家,而且它的收入阶层和种族分类直接相关,这就使单纯的经济政策,又必须考虑到社会和其他方面的限制。

在下一节里,我会进一步讨论两个社会和政治层面的分化趋势-- 即族群分化,和联
邦与州政府权力的分化。敬请关注。

(一家之言,欢迎讨论。但请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不要用侮辱性的语言。谢谢。)

 

Data sources:

http://www.cbpp.org/cms/?fa=view&id=957

http://www.cbo.gov/publications/collections/collections.cfm?collect=13

相关链接:

奥巴马:美国的戈尔巴乔夫?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 (一)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 (二)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 (三)

欧洲到底怎么啦?

奥巴马的外忧内患-- 医改篇

从三位西方经济大师看美国经济政策的左中右道路


浏览(10816) (0) 评论(29)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8-29 07:03:50
千页:

你说得不错,企业常常有各种减税措施,最后一分钱不用交也是常事; 所以美国的税法虽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繁复的税法,但还是有漏洞可以钻, 呵呵。

葛瑜:
谢谢来访和评论! 我相信美国社会的“自调”能力是比较强的,过去这样面临激烈矛盾和利益冲突的时候也不少,只是正如你所说,看到历史在我们的眼前发生,形成,感觉比较强烈而已。希望能如你所说,找到一条最利益最大化的道路。

另,您关于“下”中族裔收入差别与受教育程度的关系,我在回复读者类似问题的时候回答了。谢谢您的提醒。
回复 | 0
作者:葛瑜 留言时间:2010-08-28 23:57:28
美国历史上,有过很多更尖锐的分化对立时期和事件,包括经济的,种族的,有关宗教的,甚至地域之间的。好像它这个系统总能产生对应之策,即使不能根除对立,最后也都没有 go under.这次能在过程当中,目睹历史在眼前展开,也是蛮有意思的。
回复 | 0
作者:千页 留言时间:2010-08-28 21:55:55
"... 因为富人收入的一部分往往是 公司红利(dividend),而红利在公司发放之前就已经上过一次税,然后再作为个人收入课一次税(因此是 double taxation )。"

关键是红利在公司层次被征税时,最后是否能被政府拿到手。企业有很多减税办法,如果企业当年报表上亏损,政府税收几何?

我前面的评论中第二条就是指公司税收占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比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成倍地减少!为什么?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8-28 08:37:20
哈哈,乡华,我还是在你的“到麻省技校看儿子”那里才知道哈佛和MIT 的奖学金都是 need-based ,没有 merit-based 呢,虽然我知道它们的学费减免计划对于年收入十六万以上的家庭都没有用。本来想把这个fact 放进文章里的,后来觉得有点“借题发挥” 发牢骚的嫌疑,就没有放。谢谢你的补充!
虽然我相信学费减免计划对提高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进入这些 elite schools 的机会,从而 help their upward movement and eventually improve their income levels eventually,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否也削弱了中产阶级接受 elite education 的权利呢?即便年收入超过十六万的家庭(我相信这里很多人都属于这个所谓的“中高产阶级”,呵呵),要为一个孩子付出四年十六到二十万的学杂费,也不是小的负担哪。所以这种阶层之间的平衡,的确是很难说得清的。

“另一方面则是美国政治制度的相对短视和低效率,这点在危机时期尤其突出”, 非常赞同。至于“a democracy cannot exist as a permanent form of government.”, 嗯,现在预言还有点为时过早。。。不过我在下面一节会提到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分化,也许会有点涉及。。。
回复 | 0
作者:乡华 留言时间:2010-08-28 08:07:11
中产阶级是风箱里的老鼠的例证: MIT给学生的经济资助是need-based,而学生中有83%会得到不同程度的资助,确是20/80, 嘿嘿.

美国劳动成本太高,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这个有目共睹,积极的出路主要就是已经说到的寻找新的growth engine,通过提高效益来降低成本。

另一方面则是美国政治制度的相对短视和低效率,这点在危机时期尤其突出,不免让人想起 Alexander Frazer Tytler 关于2000年前雅典共和国毁灭的论述 that a democracy cannot exist as a permanent form of government. It can only exist until the voters discover they can vote themselves largesse out of the public treasury. From that moment on the majority, he said, always vote for the candidate promising the most benefits from the treasury with the result that democracy always collpases over a loose fiscal policy...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8-28 07:51:05
palmtree:

刚刚把你的观点和引用的图表加入了正文(在表格下方用红字标明)。谢谢。

另外,关于 super rich people like Buffet 的最后税率很低这个结论,也不是没有问题。因为富人收入的一部分往往是 公司红利(dividend),而红利在公司发放之前就已经上过一次税,然后再作为个人收入课一次税(因此是 double taxation )。 布什的减税计划将红利与 ordinary income 区分开来,将其最高税率降为15% ,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现在该减税计划即将到期,国会恐怕是不会再延期了。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8-28 06:32:39
上面对“只做评论不写文章”的回复有一个错误需要纠正一下:

所谓“可税收入有上限”,不是指收入超过上限之后的部分就tax free了(对工资税而言是这样),而是指不管超过的部分有多大, 它的income 税率不会再上升。当然正如上面千页所说的那样,富人可以有很多合法的减税手段,最后的实际税率可能根本不到最高的税率,比如上面引用的巴非特的例子。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8-28 06:25:59
palmtree:

谢谢您的再次评论! 您说得很对,我引用的数据是“平均”税后收入,而你引的数据是 focused on lower bound。前者应该是有 biased 的, 因为即便在最富的 这个人群中,也有很大的偏差,所以到底该用平均还是 lower bound,是可以有争议的。

不过,即便把最富的那部分人拿掉(其他群体的 within group income levels 的差别不会有这么大),“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的趋势应该还是成立的,只是差别没有那么惊人而已。像我上面的回复所说,我对最富的这部分人的这个增长速度也感到很惊讶!

我还记得你在我那篇“西方三位经济大师”的文章的评论呢,那时你认为,这次的金融危机正是美国经济从左向右转的难得的时机。当时我就觉得这可能有点太乐观了,因为目前的政治环境(民主党占领两院和白宫)以及民众的情绪和需求都不大可能使之成为现实。不知您现在还这样看吗?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8-28 06:16:52
只作文章不写评论:

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Yes:).

说实话我对 的税后平均收入在这25 年内增长这么快这么多也感到很吃惊。当然同样的数据可以不同的解读,比如上面千页和 palmtree 两位专家就对它做了不同角度的分析,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我觉得两者都有一定的道理,这也是我为什么对“富人是否没有尽到他们应尽的责任”不能下结论的原因。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美国的可税收入是有上限的,税率也如此,所以很多富可敌国的人,收入超过上限的那部分是不用上税的;还有千页所说的里根时代将最高税率从45% 降到35%, 也应该从很大程度上解释这段时间最富的那部分人税后收入上升如此多的现象。

"In 2004 dollar" 就是指将1979 年的收入折为2004 年的收入水平,所以排除了货币购买力不同的问题。
回复 | 0
作者:只作评论不写文章 留言时间:2010-08-28 04:02:40
学习了。
有两个问题。一,表中第二、三栏的数字指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税后收入吗?二,“in 2004 dollar”“说的是同等购买力的意思吗?
谢谢。
回复 | 0
作者:palmtree 留言时间:2010-08-27 21:31:19
The data you used are based on "average" household income. The one I referred to is based on "lower bounds". Thus the differences.

Take a look at this graph, and I'm not so sure your conclusion is valid. There seem to be some slight differences in the slopes of the lines, but they seem pretty parallel to me.

http://en.wikipedia.org/wiki/File:United_States_Income_Distribution_1947-2007.svg

If you run a regression, and test if the coefficient for each line is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you may get a slightly different conclusion from the one that you were putting forward.

Here's how I think it happened. I guess your comparion of the 176% increase for the top 1% with the 6% increase for the bottom quintile is biased by the "averages". Since the richest guy in the world is included in the top 1%, if his income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from 1979 to 2005, that will disproportionally impact your comparison.

And, if this conclusion of yours is challenged, don't you have to re-think the whole thing?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8-27 19:22:12
涂仙:
美国经济的短期前景的确不太乐观。

你介绍的这本书还在我的 “summer reading list” 上呢,可惜暑假已经完了,看来是只有postpone 啦。

千页:

谢谢你的深入分析!

“实际情况是,越富的人拥有更多的合法避税手段,最后是交得税比工薪阶层还少,甚至不交税的都有”, 这应该是指的最后的税收金额占其总收入的比例,而不是交税的绝对量 -- 因为富人的收入基数大,所以即便最后的税率只是15% (各种减税手段加在一起,这是可能的结果),他的总税金还是很大的数目。你提到巴菲特的例子,我正好看到一篇文章,比较巴非特和他的秘书的税率 -- 他最后交的税是总收入($46 million in 2006)的17.7%, 而他的秘书所交税是总收入的35%:)。

“还得看看纳税人的税款花在哪里了。这可涉及政治” - 非常赞同!

至于军费的“无底洞”,好像从来都是如此,只是在现在的反恐大环境下和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似乎是力不从心了。明年从伊拉克撤军,也许会有一些缓解。
回复 | 0
作者:千页 留言时间:2010-08-27 18:48:05
个人所得税额和税后收入说明了一些问题,同时地暴露出另外的问题。比如,

1.从1979年到2004年的25年间,botton20%个税后收入仅仅增长了$500,而top20%却增加了$63000,相差126倍!而同时top20%应交税额占总额从64.9%仅增长到84.3%. 如果我们假设botton20%和top20%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相对平稳的活,那么,top20%应该交更多的税才能赶上收入的增加幅度。

实际情况是,富人的最高个人所得税率已从45%降到今天的35%,而且许多富人有自已的公司,99年通过的免征二次公司税法使得公司收入可以下分到每个个人所得里,这就为减税开了大洞。实际情况是,越富的人拥有更多的合法避税手段,最后是交得税比工薪阶层还少,甚至不交税的都有。就连股神巴菲特自己都认为,目前的税法并不公平,富人纳税太少,并支持提高富人税率。年底到期的资本利得降税法怕是不会延长了。

2. 美国的GDP从1979年到2004年的25年间增长了363% (79年$2562.2B 到04年 $11867.8B)。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联邦政府财政收入一直在占GDP的14.4%到20.9%之间波动,而联邦政府财政收入中只有公司税和增值税收一直在减少。这意味着税法不断在向股东老板富人倾斜。

3. 还得看看纳税人的税款花在哪里了。这可涉及政治了。

社保金交得多拿得多,不交就没有。穷人拿得少,甚至拿不到,穷人吃亏。联邦医保计划到年领就够资格,保费低,穷人占些便宜。住房补贴穷人占些好处,但两房股东、银行和保险公司也没吃亏。这次危机中,政府出资救助,都救这些公司了,最后只拿出零头补贴一下首次买房人。

银行危机,政府救助,情况刚好些,就滥发奖金。失业率居高不下,政府拿钱救助阻力重重。

共和党喊小政府,实际上是大花钱。每到共和党总统任期结束,政府预算都是大赤字。伊阿战争花去一万多亿,除了军人多得些命钱外,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军火工业了。几万伤兵的医疗生活费只有年年从国库掏了,无底洞啊。美国纳税人从这些战争中获得了什么?要知道,这次两房的亏损救助金才一干几百个亿。一万个亿花在教育卫生就业创新上,那会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回复 | 0
作者:2cents 留言时间:2010-08-27 18:17:16
直到今天贫富差距和其他严重的社会问题还只是知识分子在博客和报刊里争议的一个话题,普通美国人对这还没有很大的关注,这是因为美国人还大致买了“今天的劳苦必定会有光明的未来”的承诺。
不幸的是,美国的底层(并在一定程度上中产阶级)已经开始看到这一承诺的空虚,在这个时刻,美国已深深陷入金融黑洞不能自拔,短期前景并不令人鼓舞。请看拙文
《日落西山?为美利坚哀叹》
http://blog.creaders.net/hupanwenhuo/user_blog_diary.php?did=65090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8-27 18:05:58
欧阳:
嗯,富人对社会的贡献,的确不仅仅来自税收负担,还应该包括各种慈善投入,当然后者本身也是一种省税的办法,但是政府鼓励的。

“PG决定脑袋”,对谁都不能避免,呵呵,所以要问富人的话,肯定会说他们才是最受压榨的一个阶层:)。但这应该还是有一个比较中立的标准的。

阿妞:
谢谢你的评论,非常棒! 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补充了欧阳和yuan2 的观点。

我对美国还是有信心的,虽然这篇可能有些悲观的调子,但美国的复苏需要的不仅是政治家们的勇气和智慧,也需要每个人的努力,包括积极投入选举,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包括改变,调节自己点的生活方式,等 等。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8-27 17:59:36
谢谢各位评论。

天择:
你说得不错,左右之争一直是存在的,但我感觉奥巴马政府的一系列“大动作”,包括医疗改革,金融体系改革,TARP 一掷万亿金,联邦政府出手解救两房,GM 等等,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动作,而且这里面的一些政策对国家的长期走向是有持续影响的,并不会因为下届政府可能改变政策就可以忽略不计。看看现在CBO 对将来十年财政赤字的估算(顺便说一句,他们对医改的总成本,以及现在的方案是否能像当时预计的那样最终减少医疗系统成本的估计,都有不少调整),就知道这种担忧不是空穴来风。当然,民主制度有它的优势,如果在一条道上走得太远,还是会调整的,但有些 damages 恐怕就很难 recover 了。

也许我太悲观了,呵呵。

成去为:

谢谢您的美言。一点浅见,抛砖引玉而已,谈不上“上课”,呵呵。
今天看 的讲话,仍然 坚持reasonable, slow growth ,但各种数据似乎都不支持这个 。虽然 可能是不大出现,但如果就业状况不好转,房市就会长期疲软,只是通过政府撒钱来修公路,或者给政府官员涨工资(相当一部分政府救助金最后用于各级政府官员涨薪),是不可能有实质性的作用的。

yuan2:
“富人很富,穷人不穷”的说法我当然也听说,但无论从绝对还是相对收入来看,或者从收入增长率来看,美国的穷人还是很穷的。他们的福利,和其他发达国家的
低收入人群享受的福利相比,可能也并不那么好。

不过我同意福利政策不应该鼓励懒人,而应该对低收入人群实质性的帮助,比如教
育上的资助,和工作技能的培养,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8-27 17:46:47
135 a:

请注意最后一横栏是 top 1% , 不应该加在总数里,因为这个阶层的比例已经包括在 top 20% 里面了:). The percentages of the first five rows should add to 100%, and they do.
回复 | 0
作者:阿妞不牛 留言时间:2010-08-27 17:32:50
昭君好文。联系到你不久前简介的美国主流经济学派,再阅读此文,能够给对美国社会有一定认识与体验而又愿意认真思考的人很多的思考。

俺同意你的分析。美国的贫富悬殊虽然确实很大,虽然贫富极端差距的绝对值也在加大,但是,美国的穷人并没有走向绝对贫困,美国的富人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不劳而获为富不仁,美国的国家机器制度并不是靠残酷压榨穷人而维持运转的。中产阶级与富裕阶层对这个国家的赋税贡献,明白无误是巨大的,并且跟他们的财富基本成比例的。

如果拿吉尼指数来说事,中国和美国的差距不大。但是任何一个对中美两个国家有基本了解的人都知道,中国的贫富相对与绝对差距,穷困人口的广泛以及他们真正的生存困境,跟美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美国穷人的基本公民与政治权利,不是一个屁屁就能响亮否认的。

简单来说,俺认为对美国应该有这么一个认识框架:在政治上,它不可能出现极右到法西斯和种族主义上台,极左上甚至不可能出现欧洲社会党人和工党那样的施政。无法想像奥巴马能够建立国家银行或者指派任命培训一大批国有企业老总。

在经济政策上,美国将只能在开放的自由经济的框架下作出取舍。无论凯恩斯萨谬尔荪弗里曼的学说如何不完备,美国总统的经济政策的基本思路,也只能从这样三个基本派别的思想中作出选择,最多指望英才贤人作出策略技巧性的突破。

美国的前途与钱途确实要靠创新,包括思维与社会政策甚至机制的创新与科学技术创新。全球化给美国带来的机遇远大于挑战。在肯定美国将不断推出新的科技创新的同时,不可否定的是将有许多创新要出现在包括新兴发展国家的其他国家。假设印度或者台湾或者捷克的科学家发明家在生物科技或者其他领域取得了惊人的突破,这些国家将很难拒绝美国和其他西方国际资本的投入以及世界市场的运作,从而使得他们的发明创造变成最大的世界市场效益。即使是他国的发明创新,美国资本的钱途机遇都存在,关键是这样的机遇怎样转化成美国国民整体的机遇。

类似的是,哪怕是俄罗斯和中国有类似的突破与创新,除了军工秘密之外,恐怕也要通过世界市场来最快地获取最大效益。就如同中国俄罗斯都在这个世界市场体系中有机遇一样,美国作为最坚定的市场经济国家与世界市场经济的开拓者,当然应该不失去这个世界市场所提供的任何可能机遇,也要应对风险,应付挑战。
回复 | 0
作者:13579aaa 留言时间:2010-08-27 16:34:35
数据好像有些问题。

表中的第四第五栏,如果代表的是各收入组别所交税款占联邦个人所得税收入的比例,那么加起来应该是100%。可是这两个年头的比例总和都超过100%。这怎么解释呢?如果不是对这两栏数据解释有误,就是数据本身错了。或者是我理解这两栏数据所代表的意义错了?
回复 | 0
作者:欧阳峰 留言时间:2010-08-27 16:21:59
昭君:谢谢你提供了那么多的材料和分析。这个问题也是我经常想的。

我觉得看贫富差别还有两点要考虑的。一个是收入多少与一个人的年龄和经验有关(除了工资增长外,年纪大的人积累多,投资收入也会多)。我们自己都走过从“赤贫”到小康的道路吧。 另一个是不同人群中的流动。最富的那些人我不知道,但至少父母,子女在中下到中上层次之间流动是很多的。所以,贫富分化对于社会稳定的影响,各个国家是不同的。

社会公平除了税赋在各阶层的分布外,还可以考虑各阶层对慈善事业的贡献,以及政府开支在各阶层得益之间的分配。

有意思的是,咱们这些人谈到这事,都觉得中产阶级最亏。这里有没有屁股决定脑袋的因素呢?
回复 | 0
作者:yuan2 留言时间:2010-08-27 14:27:13
实际上,美国的贫富分化更恰当的描述是:“富人很富,穷人不怎么穷”。

因为美国对穷人有最基本的保障:
1。有急病:看病免费。美国那15%没有医疗保险的老百姓从来没有人因急病大病尔等死的。
2。住:政府都有平价房提供给穷人。
3。吃:穷人都有粮食卷。足够吃了。

贫富分化程度最低的应该是北欧了。
回复 | 0
作者:成去为 留言时间:2010-08-27 13:58:46
免费上课,但受益却匪浅。美国经济正面临历史上最严重的挑战。据保守的估计,实际失业率至少在15%左右,因此foreclosure继续上攀。利率已几乎是零,为防double dip recession联储看来也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正如昭君所说“美国目前是站在经济走向“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昭君写作的特点,展示大量扎实的素材,明理的分析,却留有富裕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下结论。不过通过“细嚼慢咽”,还是会从文章中得到一些启发,“美国因为其独特的历史(黑奴问题)和地理(与墨西哥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原因,会遇到有着欧洲国家和日本,甚至加拿大都没有的挑战和困难”。美国的崛起离不开无偿的劳力(黑奴)和浩瀚的土地和资源(墨西哥)。这就是美国当今困境的“因”和“果”,而这些棘手处很独特,非一言二语能尽,也无从任何教课书中寻找答案。
回复 | 0
作者:天择 留言时间:2010-08-27 12:57:51
昭君
我倒是没觉得美国经济到了“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现在的争执只不过是左右理念之争的延续,而且还会一直延续下去。人的差别很大,而且永远都存在;所处的社会地位也很不同,利益不同,看法也会不同。所以左派和右派也会永远存在下去。正因为如此,社会的发展就总是存在一个 Double movement: economic liberalism and social protection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by Karl Polanyi, 1944). 右派偏重 economic liberalism,左派偏重 social protection. 对于任何社会,两个运动之间的关系都不是有无的问题,而是多少的问题,是个“度”的问题。早期资本主义和后来的社会主义实践都证明,任何社会都要兼顾这两方面,过于偏向任何一面都是失败的。这两个运动都不能离开其它一项而单独存在,即时双方都有这种意图。只不过在西方社会这种“兼顾”不是由谁“计划”好的,而是左右两派相争后被迫达成的某种妥协。既然是妥协,双方都能暂时勉强接受,但永远都不会满意,永远都想再次打破妥协,但在客观上这种妥协会达到部分兼顾的效果。至于会不会从根本上解决某些问题,可能永远都不会,但也不会使问题发展到最坏。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8-27 12:40:46
韫的爷/5P 先生:

您又回来啦?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8-27 12:38:41
欢乐颂:

嗯, 是很cynical, but hey, he's an old man, so he's entitled to it:).

说正经的,我觉得现在美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全球化的环境下重塑自己的竞争优势, 而这就必须找到新的“growth engines”. 说起来,美国经济之所以在过去几十年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除了二战后得天独厚的政治军事有利条件,和美元作为国际市场货币这一地位以外,很大程度上来讲还是因为它的创新能力。过去一百多年中,从电话的发明,到汽车的发明,到流水生产线的产生,再到近年来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始于美国的发明创造,无一不是得益于美国社会对创新的刺
激和鼓励;它们对世界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影响,也是无法低估的(尽管互联网热最后成为泡沫,但互联网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交换信息的方式,说它是史无前例的创新,绝不为过)。
但最近十几年,美国社会的这种创新活力似乎在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因为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公司和个人为了保持竞争优势,纷纷将生产和研发功能“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其他国家,实际上“抽空”了美国本土的创新能力。如果这个趋势继续的话,很难说美国能够继续保持“技术创新者的天堂”这个殊荣。而要不断地刺激创新,就必须保证大量的投资,再投资。而刺激投资,恐怕就不是由政府大量印钞票,和慷慨“撒钱”能够做到的了。

美国会在不久的将来,迎来下一个“工业革命”或者“信息革命”吗?这个未来的“革命”会发生在什么领域? 是能源, 还是新材料,抑或是生物工程? 不知各位对此有何预见?

这段话本来是放在文中结尾的,但因为不想冲淡主题,就拿掉了。谢谢你的问题,正好在这里补充。
回复 | 0
作者:昭君 留言时间:2010-08-27 12:32:48
palmtree:

I just added the two main sources of data used in this piece:

http://www.cbpp.org/cms/?fa=view&id=957

They organize the data differently than the one you cited. For my purpose, I'd like to compare the five groups in two areas: average income in 1979 and 2004 (and growth rate), and share of individual income tax liability in 1979 and 20004, and the these two sources happen to have their categories organized exactly the way I'd want.
回复 | 0
作者:palmtree 留言时间:2010-08-27 12:14:20
How come your data are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ttp://en.wikipedia.org/wiki/Household_income_in_the_United_States#Quintiles
回复 | 0
作者:韫的爷 留言时间:2010-08-27 12:12:35
这个, 也好办. 把中国的民运分子召集起来, 为美国人民做些好事就行了(拿人的钱,借人的理论, 受人支持,总得知道报恩吧?!): 督促美国政府关注人权,人生,以民为本,民为国本,国为民器....普世价值....BLAH...BLAH....., 砍掉几个航母舰队,省下的费用补贴给穷人, 就足够使美国真正成为世界的楷模了.
回复 | 0
作者:欢乐颂 留言时间:2010-08-27 11:54:59
George Carlin 把世事都看穿了,他说的是大实话,可是有什么好办法吗?没有绝对的公平,抱怨没有用;美国恐怕是分化了(我觉得原来的优势没有好好利用),倒是族群分化比贫富分化更让人担心-等你的下文。
回复 | 0
我的名片
昭君
注册日期: 2007-07-03
访问总量: 6,243,828 次
点击查看我的个人资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栏
多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新发布
· 2024 云南行(2)- 香格里拉,松
· 2024 云南行 (1)- 遇见梅里雪
· 谈谈美国大学校长的招聘和任免
· 从2023 UAW罢工看美国劳工市场的
· 从2023 UAW汽车工人罢工谈目前美
· 从2023 美国汽车工人罢工看美国
· 我家的汗滴工程, 兼谈美国的DIY
友好链接
· 马黑:马黑的博客
· 老钱:老钱的博客
· 海天:海天之间
· 芹泥:芹泥
· 雨露:雨露的博客
· 2cents:2cents博客
· 多思:多思的博客
· 星辰的翅膀:星辰的翅膀
· 春阳:春阳的南北小店
· 刘以栋:刘以栋的博客
· 欧阳峰:欧阳峰的blog
· 海云:海上的云
· 五彩:五彩生活
· 枫苑梦客:梦中不知身是客
· 怡然:怡然博客
· 百草园:百草园
· 椰子:椰风阵阵,思绪如河
· 阿黛:惠风山庄
· 桑妮:桑妮
· Rondo:Rondo的博客
· pearl:pearl的博格: 沙与花
分类目录
【政经杂谈(2)】
· 谈谈行业监管--从魏则西事件说起
· 从英国公投看欧盟未来(图)
· 从2016 大选看美国社会的群体分
· 读海天博文有感-- 再谈国家竞争
· 谈谈伊州和芝加哥的财政危机 (多
· Cargill 解雇150位穆斯林雇员是
· 奥巴马医保改革:2016年将有哪些
· 美国校园的政治正确与言论自由(
· 美国大学费用为什么越来越高﹖
· 再谈“消失的中产阶级” - 从皮尤
【政经杂谈(1)】
· 从2023 UAW罢工看美国劳工市场的
· 从2023 UAW汽车工人罢工谈目前美
· 从2023 美国汽车工人罢工看美国
· Test
· 法国左转,欧盟堪忧
· 希腊债务危机与欧盟的未来
· 从民意调查受访者对“自由市场经
· 通用电器和古狗是怎样减税的?
· 快评:威州议会通过限制公共事业
· 威州州长的财政提案为何引起轩然
【大千世界 (2)】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 2023冰岛内陆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6) - 航拍惊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5)- 沙尘暴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4)- 海鹦鹉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 3 (米湖,温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2): Hveravel
· 看见不一样的冰岛- 2023 冰岛内
· 谈谈教育公平(下) - 伊州教育经
· 谈谈教育公平(上) - 加州SCA 12
· 我与万维网友的情谊(图)
【我看美国社会 (8)】
· 华裔在美国企业界为何发展不如印
· Tax Day 谈谈几位总统候选人的税
· 加州大学招生政策的变化让加州学
· 这个周末-- 谈大法官葬礼,华裔
· 这个周末- 谈大法官葬礼,华裔游
· 教授解聘争端结局,州大裁员,及
· 美国高等教育的一些值得关注的趋
· 浅析加州修正案SCA-5的背景及亚
· 芝加哥公立校区将关闭61所中小学
· 芝加哥公立学校教师罢工明天结束
【我看美国社会(7)】
· 漫谈 Affirmative Action: 美国
· 漫谈Affirmative Action(上): 美
· 美国社会真的变得来越越分化吗?
· 美国社会真的变得越来越分化吗?
【我看美国社会 (6)】
· 简评高等法院对军人葬礼上的抗议
· 简评最近国会投票的几项重要法案
· 高中辩论比赛该不该涉及敏感时事
· Rutgers University 学生自杀案
【我看美国社会 (5)】
· NPR新闻评论员Juan Williams应该
· 军人葬礼上的抗议示威是“言论自
· 值得一看:Larry King 对话伊朗
· 乱侃政治正确和学术自由
【我看美国社会 (4)】
· 多元社会与言论自由-- 从UI 神学
· 世贸遗址该不该建清真寺? - 兼
· 第二轮“啤酒峰会”呼之欲出?
· 让我无语的几张照片
【我看美国社会(3)】
· 有感墨西哥总统在国会和CNN 的讲
· 杂谈当今美国的种族关系 - 从两
· 小议亚历桑那州移民法案
· 美国需要什么样的能源革命?(图)
【我看美国社会(2)】
· 奥巴马到底有多“黑”?
· 反恐战争与文明的冲突 -- 从德州
· FED该不该干涉银行高管的薪酬?
· 医改何去何从?听听一位“Insider
【我看美国社会(1)】
· 闲聊麦肯的“美女”牌和美国的大选
· 希拉里 vs. 奥巴马:才能经验不
· 枪支泛滥 or 精神问题,谁该为枪
· 闲谈女人和政治
【我看中国社会】
· 从电视剧“欢乐颂”看中国社会的价
· 看方舟子 PK 唐峻校友禹晋永 有
· 今天的社会不需要道德吗? 看关
· 谈谈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
· 从武大教授病床前被解聘看中国劳
【看中国,看世界 (1)】
· 2024 云南行(2)- 香格里拉,松
· 2024 云南行 (1)- 遇见梅里雪
· 中国与世界-- “全球化管理教育”
· 中国与世界-- “全球化的管理教育
· 欧洲到底怎么啦?
· 中国教育,社会不平等的帮凶?
【历史并不遥远 (1)】
· “还原历史真面目”有多难?
· 共产党得天下的“天时地利人和”--
· 人间正道是沧桑 (图)
· 世界上有无缘无故的仇恨? - 与西
【我看婚姻与家庭 (3)】
· 杂谈男女社会角色和地位的变化--
· 杂谈男女社会角色和地位的改变 -
· 从结婚的“行情” 谈中国年轻人的“
· 也来说说中年夫妻
【我看婚姻与家庭(2)】
· 男人和女人在婚姻中的得与失--
· 女强人乎?小女人乎?
· 什么样的爱值得你用生命去祈求 -
· 女人难做
【我看婚姻与家庭】
· “蜗居“中最精彩的两段话及我的一
· 男人难做,海外华裔男人更难做
· 婚外恋,癌症,及婚姻中的男女 (
· 女人难做
【性,婚姻,家庭】
· "红眼知己",“换偶”,
· 从男人怀孕,试管婴儿 和Sperm D
· 性骚扰立法能遏制婚外情的泛滥吗
· 同性恋基因?
【职场心得】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生涯回顾(8)-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这个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 我的美国高教管理生涯回顾2:从教
· 我的高校管理职业生涯回顾 (1):
· 聊聊美国高校的教授招聘(下)
· 聊聊美国高校教授招聘(上)
【儿子们的故事 (8)】
· 挺爱搅二三事
· 生日快乐,儿子(视频)!
· 儿子制作的视频--T. S. 爱略特 “
· 老妈的文章-- 我和孙子互帮互学
· 有音乐相伴的人生 (Videos)
· 初尝失败的滋味
· 儿子回来啦 (多图)
· 小荷才露尖尖角( Video )
· 儿子备战钢琴比赛( video )
【儿子们的故事 (7)】
· 小荷再露尖尖角 (video)
· 参加儿子辩论队集训有感
· 高中生的"烦恼"
· 差点得了心脏病!
【儿子们的故事 (6)】
· “最后”的音乐会
· 小儿小传 --我家的Reading Machi
· 陪太子攻书
【教子心得(2)】
· 孩子们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 一样的功课,不一样的儿子
· 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谈起
· 第一次做高中辩论比赛裁判(图)
【教育与心理 (6)】
· 和儿子聊天--保守派?自由派?
· 一个十五岁少女的内心独白
· 和儿子聊天-- 好孩子,坏孩子?
· 和儿子聊天-- 好老师?差老师?
【艺术天地 (10)】
· 五彩缤纷,赏心悦目--儿子高中的
· 一对音乐天才小姐妹 (videos)
· 钢琴考级,肖邦华尔兹和贝多芬奏
· 贝多芬与春之祭-- 儿子高中的“大
【艺术天地 (9)】
· 精彩的“我是歌手”半决赛 (Videos
· 李安和“少年派漂流记”
· 根据莫言小说“白狗秋千架”改编的
· 小儿的德彪西(视频)
· 后生可畏 (视频)
· 周末一乐--2012 金球奖预测 (图)
· 来自天国的声音--圣母颂 (videos
· 美丽的音乐精灵-- Hilary Hahn芝
· 天籁 --巴赫A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评点两部奥斯卡提名电影--“国王
【艺术天地(8)】
· 我最喜欢的中国民歌-- 小河淌水
· 此曲只应天上有 (Videos)
· 天籁- 罗斯托波维奇演奏德沃夏克
· 肖邦 Piano Concerto No. 1 by
【艺术天地 (7)】
· 又一位来自中国的钢琴新星 --王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F大调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亨德尔“弥赛
· 布鲁克和德沃夏克 -- 儿子高中的
【读书笔记 (4)】
· 读书笔记 - Airbnb 故事(下)
· 读书笔记- Airbnb Story (中)
· 读书笔记- Airbnb Story (上)
· 女性如何平衡职业与家庭的关系-
· 女性与领导意志 -- 脸书COO Sher
· 女性与领导意志-脸书COO Sheryl
· “那曾经是我们”--Thomas Friedma
· “那曾经是我们” -- Thomas Fried
· “那曾经是我们”-Thomas Friedman
· 成功不是偶然-- "Outliers&
【读书笔记(3)】
· 末日帝国内幕-- 读“大空头”有感(
· 末日帝国内幕 --读“大空头”有感
· 末日帝国内幕 --读"大空头&
· 你是“全脑型”人才吗? -- "
【读书笔记】
· “公平”,真的是“普世价值”吗?
· 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更好?--“Bette
· 医疗事故保险到底为什么这么贵?
· 医生的报酬是这样计算的?-- “Be
【读书笔记 (2)】
· 我成了村上春树迷
· 林语堂论中庸,幽默,读书和写作
· 林语堂论中庸,幽默,读书和写作
· 二十年后回望的三毛 (图)
【站在大师的肩头】
· 资中筠谈“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启蒙”
· 大师是这样练成的--华裔 建筑家
· 你是人间四月天 -- 林徽因和梁思
· 李开复给刚上大学的女儿的一封信
· 上善若水- -和大师的近距离接触
【也谈时事 (18)】
· 加州真的要将大麻合法化?
· 也谈巨无霸价格和中美汇率之争
· 古狗退出中国: 商业利益,还是
【也谈时事 (17)】
· 奥巴马为何高调对台军售?
· 天下乌鸦一般黑?- 有感爱德华丑
· 从三位西方经济学巨匠谈美国政治
·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为何成了中美欧
【也谈时事 (16)】
· 奥巴马下一步会干什么?
· 民主党, 醒醒吧!
· 杂谈民主,刘小波,和美国的医保
【也谈时事 (15)】
· 快评德州军人医院屠杀事件
· Second (Third) Stimulus Plan??
· 奥巴马的“冰火两重天”
【也谈时事 (14)】
· 合理要求, 还是种族歧视?有感
· 奥巴马的秘密武器
· 今天的中国到底是什么主义? -
· 也从哈佛教授被捕说起
【也谈时事 (13)】
· 奥巴马的内忧外患(三)-- 伊朗篇
· 如何解读有关失业率的统计数据
· 奥巴马的内忧外患(二) - 能源篇
· 奥巴马的“内忧外患” (一): 医改
【也谈时事 (12)】
· 再谈医疗改革 --保险公司和消费
· 加州啊,加州!!
· 从Ricci vs. DeStafano的判决看
· 从大选看美国社会的女性地位
【也谈时事 (10)】
· 奥巴马:美国的戈尔巴乔夫?
· 一场精彩的辩论
【“主义”之争】
· “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三)
· “社会主义” 到底是什么? (二) -
· “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一)
· 为什么多数美国人害怕社会主义?
【杂谈中国企业】
· 有感吉利并购沃尔沃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日本汽车行
· 从丰田召回事件看全球化环境下跨
· 谁来保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 从力
【杂谈美国企业】
· 谈谈最近中资公司在美国的并购热
· 漫谈监督机制-- 从安然公司谈起(
· 漫谈监督机制-- 从“拯救迪斯尼”
· 美联航的准点到达率排名第一?
· 道指暴跌一千??
【企业杂谈 (2)】
· 亲历丰田召回引起的瞎想
· Google 会“控制”世界吗?
· 美国CEO薪酬为何居高不下?-从公
· 腾中欲购悍马 - 一厢情愿还是公
【企业杂谈】
· DVD 大战谁是最后赢家?
· 古狗为什么这么牛?
· 雅虎为什么对微软说不?
· 关于退税法案的一些解读
【企业杂谈 (3)】
· 这年头还有工作保障? - 有感美国
· 美国的CEO们真的值那么多钱吗?
【中美教育】
· 从成都外国语学校教师罢课谈起
· 博士学位在中国堕落成什么了?
· 从哈佛降低学费想到的
· 美国教育到底好在哪里?
【教学笔记(一)】
· 你是 outlier 吗?
· 课堂辩论 -Affirmative Action
· “iPod 到底值多少钱?”
【中美教育 (2)】
· 再谈美国大学的认证制度
· 精英教育的误区 (ZT)
· 从阿拉巴马大学枪杀案看美国大学
· 也谈名校 (兼评冰雨的"名校
【我看中西文化 (1)】
· 没有毛泽东,也会有文革吗?
· 从“幸福”和“事业”的英文翻译看中
· 现代科学为什么在西方产生?
· 试谈中国人的文化,信仰和制度性
【影视天地 (2)】
· 新年的第一部电影--令人难忘的“
· 假如历史可以改写 -- 电影“恶棍
· 为爱放手 - "My Sister
·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 电影
· 再谈科学与宗教 -- 兼评“天使与
【影视天地】
· 成长的代价--- 电影“Juno”观后感
· 2007 最好的电影 --- Atonement
· 新年的第一场电影 -- Charlie Wi
【人生感悟】
· 你的行囊有多重? - 电影“Up In
· 珍惜你已经拥有的
·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
· 朋友是人生的一面镜子
【人生感悟(2)】
· 周末的流水 (上)
· 停下你匆匆的脚步,倾听美妙的音
· 长大以后干什么?
【信仰杂谈】
· 中国人为什么爱当官?
· 闲谈科学,宗教与信仰
【文摘(2)】
· 张晓风: 魔季 (ZT)
· 王小波: 思维的乐趣 (ZT)
· 张晓风:一个女人的爱情观 (ZT)
【文摘 (1)】
· 张晓风 -- 如果你是天使 (ZT)
· 王小波: 智慧与国学 (ZT)
· 王小波: 知识分子的不幸 (ZT)
· 王小波: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ZT)
【家居生活 (8)】
· 我家的汗滴工程, 兼谈美国的DIY
· 那些年, 我们开过的车(上)
· 这个冬天太冷了! (多图)
· 儿子们的暑假 (多图)
· 地下室终于完工啦! (组图)
· 丰富多彩的母亲节周末(多图,视
· 2011 的收获 (多图, 视频)
· 老妈的文章:我在美国学英语(一)
· 老爸老妈学英语
· 大半个小时的战绩 (图)
【家居生活(9)】
· 笨妈学琴记
· 家常便饭慰乡情 ( 图文)
· 偷得浮生半日闲
【游山玩水 (3)】
· 国庆节美东游--波士顿浮光掠影
· 国庆节美东游 -- 纽约走马观花
· 国庆节美东游-- 欢聚普林斯顿
【游山玩水 (1)】
· 阳光之州圣诞游 (图--下)
· 阳光之州圣诞游 (图 -中)
· 阳光之州圣诞游 (图--上)
· 度假啦!
【家居生活 (7)】
· 迟到的新年计划 (图)
· 儿子和朋友(外一章)
· 晒晒我的衣橱 (新图)
· 儿子和他的朋友们
【家居生活 (6)】
· 地下室开工啦(图)
· 我病了, 老公很高兴
· 忙里偷闲的“迷你”度假(图)
· 中秋的流水 (图)
【家居生活 (5)】
· 美好的一天 (多图)
· 这周的菜谱 -- 中西结合,荤素搭
· 我的左邻右舍(多图)
【家居生活 (4)】
· 悠悠牌五香炸牛肉试验成功!!! (
· 一年搬了三次家 (图)
· 给儿子接风 (图)
【生活点滴(2)】
· “各得其所”的周末
· 猜猜今天Mall 里哪家商店最热闹
【生活点滴】
· 生如夏花之灿烂 (多图)
· 老妈镜头下的春天(多图)
· 下雪啦,过年啦 (多图)
【艺术天地 (5)】
· 乱评“我是歌手”第四季 (Videos)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 德沃夏克“
· 心灵的小憩 (videos)
· “This is It” 改变了我对Michael
· 我喜欢的音乐人-- John Lennon
【艺术天地 (6)】
· 社员都是向阳花 - by 李云迪
· 爱的低语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第六
· How Can I Keep from Singing
【艺术天地 (4)】
· 我喜欢的音乐作品 - 马思涅 “沉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合唱
· 从古典音乐看中西文化之差异 (vi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 “四季” by
【艺术天地 (3)】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 德沃夏克大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D 大
· 我喜爱的音乐作品 --德彪西篇 (Y
【艺术天地 (II)】
· 柴可夫斯基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
· 超级享受 -- 观俄国芭蕾舞团演出
· 大师本色 - 观马友友在芝加哥交
【昭公开讲 (2)】
· 昭公讲故事-- 国梁的那些事儿 (I
· 昭公讲故事 -- 国梁的那些事儿
· 昭公开讲 - 老韩和小韩 (下)
· 昭公开讲 - 老韩和小韩 (上)
【昭公开讲】
· 昭公开讲-- 开门办学就是好(四)
· 昭公开讲 - 开门办学就是好(三)
· 昭公开讲- 开门办学就是好!(二)
· 昭公开讲-- 开门办学就是好! (
【伸出你的手,让世界更美好】
· 转贴天宇博文: 援助!为了流落
· 转贴天宇博文:“关于摆地摊睡大
· 请最后支持OCEF 在 Facebook 的
· 关注同胞的精神健康
【人物点评 (2)】
· Oprah Winfrey---一个“时代”的终
· 想起了康同壁 - 也谈中国人的“高
· 曾子墨:一个极品知性女子(图)
· 伟大的心灵 -- Mariane Pearl
【人物点评】
· 鲁豫,好样的!
· 因为善良,所以快乐 -- 郭晓东印
· 我喜欢的音乐人 -- 甜女歌手Tayl
· 我喜欢的音乐人 -- Shania Twain
【也谈时事 (8)】
· 从南奥战争看西方的双重标准
· 中国经济的困境和出路 -- 观霍
· 美国经济是怎样走到今天的困境的
· 范跑跑是怎样练成的?
【也谈时事 (7)】
· 也谈美国的民主
· 又一个权力的牺牲品 - 也评纽约
· 二十一世纪将是谁的世纪?
· 美国经济走到头了吗?
【也谈时事 (6)】
· 读佳名“地震捐款运动暴露了一些
· 2008会成为中国政治改革的开端吗
· 关于为地震孤儿孤老提供长期资助
· 卡佛第和CNN 到底该不该道歉?
【也谈时事 (5)】
· 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园
· ZT: Enough is Enough
· 美国人真的会选一个黑人总统吗 ?
【也谈时事 (4)】
【也谈时事(3)】
· 众说纷纭胡紫薇
· 于丹现象说明了什么?
【也谈时事(2)】
· 民主不是谁都能玩的- 也谈布托之
· 有感犹太人
· 也谈中美汇率之争和贸易关系
【网事 网友 (2)】
· ”张冠李戴“被代表
· 给万维网管的几点意见
· 在博克中成长 (video)
· 有朋自远方来 -- 和网友小U 相聚
· 网事真的如烟?
【也谈时事】
· 捍卫学术自由的勇士低头了?
· Norman Finkelstein: 捍卫学术自
· 美国的医疗体系的问题根源:人命
【网事 网友】
· 苏芮的歌给阿黛 -- 亲爱的小孩
· 第一次见网友(图) by YH and 昭
· 发贴失败,求助!!
· 博克两周年杂感
【随感 (8)】
· 这个周末真热闹 (图文)!!
· 本周五无笑话,只有悲哀和叹息 (
· 又是忧郁症! -- 有感另一位海归
· 旧文重贴 -- 几篇关于忧郁症的文
【随感(7)】
· 告别夏天 (pictures and videos
· 周末饭局引出的胡思乱想
· 从奥巴马夫人的短裤说起 (多图)
【随感 (6)】
· 血浓于水?还是“热脸贴冰”?
· 也谈“公平” “公正” - 兼与网友艾
· 也谈抵制奥运
【随感 (5)】
· 和一位曾经的海归谈涂序新博士自
【随感(4)】
【随感(3)】
· 关于芝加哥申奥的笑话
【随感(2)】
【随感(1)】
· 会说话的美国人
· 惊喜 --- 意想不到的奢华
【美食 美色】
· 老爸的家常菜和老妈镜头里的秋色
· 周末的全鱼宴(图)
· 感恩节的烤鸭和黑色星期五的收获
· 本周的饭桌 -- 四川凉面及其他 (
【教育和心理(5)】
· 网络时代的脆弱心灵
· 再谈天才,“疯子”和自闭
【教育和心理(4)】
· 如何培养一个自信的孩子
· 再谈女人和抑郁
· 孩子和老师发生矛盾怎么办?
· 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教育和心理 (3)】
· 参加伊州机器人比赛有感
· 怎样培养孩子的“文化敏感”?
· 从葛炜炜自杀谈中国博士教育的误
· 三面夏娃,Dissociative Identit
【教育和心理(2)】
· 天才和“疯子”
· 读老秃笔“如何教育出一个父母理
【教育和心理】
· 你愿意为孩子作什么? 从自闭症,
· 让孩子学会开口要钱
· 驳“貌似平等的美国教育的虚伪一
·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儿子们的故事 (5)】
· 小儿经典语录
· “我只想做个好公民”
· 我为什么喜欢弹钢琴? -- 小儿子
· 儿子的新年计划
· 亨德尔与贝多芬 -- 儿子高中的圣
【儿子们的故事 (4)】
· 儿子的油管子亮相
· 因势利导, 戒骄戒躁 - 俺的教子
· 儿子的夏令营演出录像(外一章:
· 儿子终于来信啦
【儿子们的故事(3)】
· 儿子的"Survival Guide&quo
【儿子们的故事 (2)】
【管窥美国社会】
· 也谈美国社会的偏见和歧视
· 残疾人在美国
· 从领养孤儿看美国文化
【加州纪事】
· 斯人已去,风华长存 -参观里根
【职场见闻 (4)】
· 职场心得 -- 如何培养和使用人际
· 招聘有感-- 兼谈面试中的一些“敏
【职场见闻 (3)】
· 我的成功“政变"
【职场见闻(2)】
【职场见闻】
· 谈谈美国大学校长的招聘和任免
【开心一笑(6)】
· 来个好玩的 -- 三岁小孩“指挥”贝
· 最适合 Rahm Emanuel 的工作是什
· 童心烂漫-- 儿子们最喜欢的漫画
· 周末一笑:中国队勇夺世界杯冠军
· 周五笑话 -- 富爸爸,穷爸爸
· 周五笑话:高中毕业生的“恶作剧
【开心一笑(5)】
· 周五笑话 ---一份好笑的考卷
· 儿子讲的关于婚姻的笑话
· 儿子喜欢的加拿大印度裔笑星 Rus
· 活学活用
【开心一笑 (4)】
· 黄西的新段子笑得我肚子痛
· 黄西--逗倒美国人的华裔博士笑星
· How do you know a Chinese brok
· 北京人看全国都是基层 (顺口溜)
【开心一笑 (3)】
· Who Is the New Leader of China
· 遭遇骗子
· 笑死人的古狗英译中
· “老婆比贼还厉害!"
【开心一笑】
· 外婆讲故事
· 我家的狗儿子 (--)
【开心一笑(2)】
· 等咱中国强大了 (ZT)
· 听音乐会的笑话
【我认识的美国人 (3)】
· 聪明人就是不一样
· 追梦人-- 说说我的两个美国同事
【我认识的美国人】
· 一个生活在底层,令人尊敬的的美
· 我的忘年交 - Robert
· 爱是永远相守。。。
【亲情。友情(2)】
· 人这一辈子 - 一个“老三届”的命
· 曾经沧海 -- 表妹的故事
· 祖辈的故事 - 我的爷爷奶奶
【亲情。友情】
· 从我的藏族亲戚想到的
· 也来谈谈儿子回国的经历
【我们的故事 (2)】
· 再过三十年,我们来相会。。。
【我们的故事】
【年代久远的故事】
· 年代久远的故事 -- 美女小娟
· 老友老魏* (二)
· 老友老魏* (一)
【家居生活 (3)】
· 我很丑,但我很温柔(图)
· 交作业:周末的包子 (图)
· 家终于搬完啦(图)
· 房子终于租出去啦 (图)
【家居生活(2)】
· 狗狗的恋鞋癖
· 儿子和狗狗
【家居生活】
· 老公的厨师梦
· 球盲爸妈看球记
· 老爸买相机
· 老公的地下室之梦
【娱乐 时尚】
· 今年夏天看什么?(图文)
· 第82 届奥斯卡的冷门与亮点(多图
· 看金球奖颁奖典礼有感 (图)
【艺术天地】
· 85届奥斯卡的亮点与意外(多图)
· 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by Sarah
· 交功课!!!《引子与回旋随想曲》b
· 闲谈音乐和音乐人
· 超级享受 - 看李云迪和芝加哥交
【潜水日记】
【1】
【老妈的文章】
· 老妈的文章- 我的外婆(下)
· 老妈的文章-- 我的外婆(上)
· 老妈的文章: 孙子让我懂得了。。
· 老妈的文章:我在美国学英语(一)
【游山玩水 (2)】
【我喜爱的华语歌曲 (1)】
· 邓丽君:九月的故事
· 我喜欢的华语歌曲-- 读你
· 在雨中
· 明明白白我的心
【大千世界】
· 转贴星光关于“人到中年”论坛在灾
· 美丽的羌寨,何日再重现?
· 爱的力量
· 点评文理兼优的万维博克作者群
【诗词欣赏】
· 英雄气不短,儿女情亦长 -- 我最
【我看娱乐】
· 又见纽约小资 -- Sex and the Ci
【随感】
· 给"陌生人"一点阳光
· 不一样的美国教堂
【童言小集】
· 小儿趣语 (四)
· 小儿趣语 (三)
· 小儿趣语 (二)
【儿子们的故事】
· 儿子的第一个夏令营
· 小儿趣语(一)
· 美国教育的“因材施教”
存档目录
2024-02-20 - 2024-02-27
2023-12-30 - 2023-12-30
2023-10-26 - 2023-10-26
2023-09-01 - 2023-09-22
2023-08-01 - 2023-08-30
2023-07-25 - 2023-07-30
2016-06-06 - 2016-06-06
2016-05-06 - 2016-05-23
2016-04-02 - 2016-04-29
2016-03-05 - 2016-03-26
2016-02-05 - 2016-02-28
2016-01-02 - 2016-01-31
2015-12-11 - 2015-12-31
2015-10-13 - 2015-10-13
2014-03-01 - 2014-03-25
2014-02-22 - 2014-02-22
2014-01-05 - 2014-01-07
2013-12-11 - 2013-12-23
2013-07-28 - 2013-07-28
2013-04-07 - 2013-04-13
2013-03-22 - 2013-03-22
2013-02-10 - 2013-02-25
2013-01-01 - 2013-01-02
2012-12-02 - 2012-12-15
2012-10-14 - 2012-10-14
2012-09-10 - 2012-09-18
2012-07-03 - 2012-07-03
2012-06-15 - 2012-06-21
2012-05-06 - 2012-05-14
2012-04-23 - 2012-04-23
2012-02-05 - 2012-02-20
2012-01-06 - 2012-01-24
2011-12-02 - 2011-12-24
2011-11-04 - 2011-11-27
2011-10-16 - 2011-10-28
2011-09-04 - 2011-09-04
2011-08-05 - 2011-08-21
2011-07-08 - 2011-07-22
2011-06-10 - 2011-06-24
2011-05-08 - 2011-05-25
2011-04-01 - 2011-04-29
2011-03-04 - 2011-03-28
2011-02-02 - 2011-02-26
2011-01-09 - 2011-01-29
2010-12-04 - 2010-12-23
2010-11-07 - 2010-11-24
2010-10-01 - 2010-10-22
2010-09-16 - 2010-09-29
2010-08-01 - 2010-08-30
2010-07-14 - 2010-07-30
2010-06-04 - 2010-06-13
2010-05-06 - 2010-05-31
2010-04-02 - 2010-04-28
2010-03-02 - 2010-03-30
2010-02-04 - 2010-02-28
2010-01-01 - 2010-01-31
2009-12-01 - 2009-12-31
2009-11-01 - 2009-11-28
2009-10-01 - 2009-10-31
2009-09-03 - 2009-09-30
2009-08-01 - 2009-08-31
2009-07-03 - 2009-07-31
2009-06-04 - 2009-06-30
2009-05-31 - 2009-05-31
2008-10-02 - 2008-10-04
2008-09-04 - 2008-09-25
2008-08-02 - 2008-08-13
2008-07-02 - 2008-07-28
2008-06-22 - 2008-06-29
2008-05-03 - 2008-05-23
2008-04-01 - 2008-04-29
2008-03-01 - 2008-03-30
2008-02-10 - 2008-02-25
2008-01-01 - 2008-01-31
2007-12-01 - 2007-12-28
2007-11-07 - 2007-11-28
2007-10-05 - 2007-10-30
2007-09-05 - 2007-09-27
2007-08-04 - 2007-08-31
2007-07-05 - 2007-07-25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导航 | 隐私保护
Copyright (C) 1998-2024.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