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萬維讀者網 -- 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首  頁 新  聞 視  頻 博  客 論  壇 分類廣告 購  物
搜索>> 發表日誌 控制面板 個人相冊 給我留言
幫助 退出
 
彭運生的博客  
文化、哲學、詩學、文學  
我的名片
彭運生
註冊日期: 2016-12-24
訪問總量: 1,690,305 次
點擊查看我的個人資料
Calendar
我的公告欄
最新發布
· 《紅樓夢》解(4)
· 《紅樓夢》解(3)
· 《紅樓夢》解(2)
· 《紅樓夢》解(1)
· 孔子名言解(4)
· 孔子名言解(3)
· 孔子名言解(2)
友好鏈接
分類目錄
【哲學-59】
· 《紅樓夢》解(4)
【哲學-58】
· 《紅樓夢》解(3)
· 《紅樓夢》解(2)
· 《紅樓夢》解(1)
· 孔子名言解(4)
· 孔子名言解(3)
· 孔子名言解(2)
· 孔子名言解(1)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2)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1)
· 老子名言解(10)
【哲學-57】
· 老子名言解(9)
· 老子名言解(8)
· 老子名言解(7)
· 老子名言解(6)
· 老子名言解(5)
· 老子名言解(4)
· 老子名言解(3)
· 老子名言解(2)
· 老子名言解(1)
· 孔子名言解(29)
【哲學-56】
· 孔子名言解(28)
· 孔子名言解(27)
· 孔子名言解(26)
· 孔子名言解(25)
· 孔子名言解(24)
· 孔子名言解(23)
· 孔子名言解(22)
· 孔子名言解(21)
· 孔子名言解(20)
· 孔子名言解(19)
【哲學-55】
· 孔子名言解(18)
· 孔子名言解(17)
· 孔子名言解(16)
· 孔子名言解(15)
· 孔子名言解(14)
· 孔子名言解(13)
· 孔子名言解(12)
· 孔子名言解(11)
· 看孔子名言解(10)
· 孔子名言解(9)
【哲學-54】
· 孔子名言解(8)
· 孔子名言解(7)
· 孔子名言解(6)
· 孔子名言解(5)
· 孔子名言解(4)
· 孔子名言解(3)
· 孔子名言解(2)
· 孔子名言解(1)
· 唐詩解(12)
· 唐詩解(11)
【哲學-53】
· 唐詩解(10)
· 唐詩解(9)
· 唐詩解(8)
· 唐詩解(7)
· 唐詩解(6)
· 唐詩解(5)
· 唐詩解(4)
· 唐詩解(3)
· 唐詩解(2)
· 唐詩解(1)
【哲學-52】
· 孔子名言解(21)
· 孔子名言解(20)
· 孔子名言解(19)
· 孔子名言解(18)
· 孔子名言解(17)
· 孔子名言解(16)
· 孔子名言解(15)
· 孔子名言解(14)
· 孔子名言解(13)
· 孔子名言解(12)
【哲學-51】
· 孔子名言解(11)
· 孔子名言解(10)
· 孔子名言解(9)
· 孔子名言解(8)
· 孔子名言解(7)
· 孔子名言解(6)
· 孔子名言解(5)
· 孔子名言解(4)
· 孔子名言解(3)
· 孔子名言解(2)
【哲學-50】
· 孔子名言解(1)
· 唐詩解(50)
· 唐詩解(49)
· 唐詩解(48)
· 唐詩解(47)
· 唐詩解(46)
· 唐詩別解(45)
· 唐詩別解(44)
· 唐詩別解(43)
· 唐詩別解(42)
【哲學-49】
· 唐詩別解(38)
· 唐詩別解(37)
· 唐詩別解(36)
· 唐詩別解(35)
· 唐詩別解(34)
· 唐詩別解(33)
· 唐詩別解(32)
· 唐詩別解(31)
· 唐詩別解(30)
· 唐詩別解(29)
【哲學-48】
· 唐詩別解(28)
· 唐詩別解(27)
· 唐詩別解(26)
· 唐詩別解(25)
· 唐詩別解(24)
· 唐詩別解(23)
· 唐詩別解(22)
· 唐詩別解(21)
· 唐詩別解(20)
· 唐詩別解(19)
【哲學-47】
· 唐詩別解(18)
· 唐詩別解(17)
· 唐詩別解(16)
· 唐詩別解(15)
· 唐詩別解(14)
· 唐詩別解(13)
· 唐詩別解(12)
· 唐詩別解(11)
· 唐詩別解(10)
· 唐詩別解(9)
【哲學-46】
· 唐詩別解(8)
· 唐詩別解(7)
· 唐詩別解(6)
· 唐詩別解(5)
· 唐詩別解(4)
· 唐詩別解(3)
· 唐詩別解(2)
· 唐詩別解(2)
· 唐詩別解(1)
· 唐詩解(15)
【哲學-45】
· 唐詩解(14)
· 唐詩解(13)
· 唐詩解(12)
· 唐詩解(11)
· 唐詩解(10)
· 唐詩解(9)
· 唐詩解(8)
· 唐詩解(7)
· 唐詩解(6)
· 唐詩解(5)
【哲學-44】
· 唐詩解(4)
· 唐詩解(3)
· 唐詩解(2)
· 唐詩解(1)
· 孔子名言解(1)
· 宋詩解(15)
· 宋詩解(14)
· 宋詩解(13)
· 宋詩解(12)
· 宋詩解(11)
【哲學-43】
· 宋詩解(10)
· 宋詩解(9)
· 宋詩解(8)
· 宋詩解(7)
· 宋詩解(6)
· 宋詩解(5)
· 宋詩解(4)
· 宋詩解(3)
· 宋詩解(2)
· ​宋詩解(1)
【哲學-42】
· 孔子名言解(15)
· 孔子名言解(14)
· 孔子名言解(13)
· 孔子名言解(12)
· 孔子名言解(11)
· 孔子名言解(10)
· 孔子名言解(9)
· 孔子名言解(8)
· 孔子名言解(7)
· 孔子名言解(6)
【哲學-41】
· 孔子名言解(5)
· 孔子名言解(4)
· 孔子名言解(3)
· 孔子名言解(2)
· 孔子名言解(1)
· 王維詩解(9)
· 王維詩解(8)
· 王維詩解(7)
· 王維詩解(6)
· 王維詩解(5)
【哲學-40】
· 王維詩解(4)
· 王維詩解(3)
· 王維詩解(2)
· 王維詩解(1)
· 宋詞解(21)
· 宋詞解(20)
· 宋詞解(19)
· 宋詞解(18)
· 宋詞解(17)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7)
【哲學-39】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6)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4)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3)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2)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1)
· 孔子名言解(14)
· 孔子名言解(13)
· 孔子名言解(12)
· 孔子名言解(11)
【哲學-38】
· 孔子名言解(10)
· 孔子名言解(9)
· 孔子名言解(8)
· 孔子名言解(8)
· 孔子名言解(6)
· 孔子名言解(5)
· 孔子名言解(4)
· 孔子名言解(3)
· 孔子名言解(2)
· 孔子名言解(1)
【哲學-37】
· 宋詞解(16)
· 宋詞解(15)
· 宋詞解(14)
· 宋詞解(13)
· 宋詞解(12)
· 唐詩解(修訂27)
· 唐詩解(修訂26)
· 唐詩解(修訂25)
· 唐詩解(修訂19)
· 美學隨筆(1)
【詩學-24】
· 唐詩解(修訂24)
· 唐詩解(修訂23)
· 唐詩解(修訂22)
· 唐詩解(修訂21)
· 唐詩解(修訂20)
· 唐詩解(修訂18)
· 唐詩解(修訂17)
· 唐詩解(修訂16)
· 唐詩解(修訂15)
· 唐詩解(修訂14)
【詩學-23】
· 唐詩解(修訂13)
· 唐詩解(修訂12)
· 古詩解(修訂2)
· 古詩解(修訂1)
· 唐詩解(修訂11)
· 唐詩解(修訂10)
· 唐詩解(修訂9)
· 唐詩解(修訂8)
· 唐詩解(修訂7)
· 唐詩解(修訂6)
【詩學-22】
· 唐詩解(修訂5)
· 唐詩解(修訂4)
· 唐詩解(修訂3)
· 唐詩解(修訂2)
· 唐詩解(修訂1)
· 宋詞解(11)
· 宋詞解(10)
· 宋詞解(9)
· 宋詞解(8)
· 宋詞解(7)
【詩學-21】
· 宋詞解(6)
· 宋詞解(5)
· 宋詞解(4)
· 宋詞解(3)
· 宋詞解(2)
· 宋詞解(1)
· 宋詩解(12)
· 宋詩解(11)
· 宋詩解(10)
· 宋詩解(9)
【詩學-20】
· 宋詩解(8)
· 宋詩解(7)
· 宋詩解(6)
· 宋詩解(5)
· 宋詩解(4)
· 宋詩解(3)
· 宋詩解(2)
· 宋詩解(1)
· 古詩解(8)
· 古詩解(7)
【詩學-19】
· 古詩解(6)
· 古詩解(5)
· 古詩解(4)
· 古詩解(3)
· 古詩解(2)
· 古詩解(1)
· 唐詩天天讀(64)
· 唐詩天天讀(63)
· 唐詩天天讀(62)
· 唐詩天天讀(61)
【詩學-18】
· 唐詩天天讀(60)
· 唐詩天天讀(59)
· 唐詩天天讀(58)
· 唐詩天天讀(57)
· 唐詩天天讀(56)
· 唐詩天天讀(55)
· 唐詩天天讀(54)
· 唐詩天天讀(53)
· 唐詩天天讀(52)
· 唐詩天天讀(51)
【詩學-17】
· 唐詩天天讀(50)
· 唐詩天天讀(49)
· 唐詩天天讀(48)
· 唐詩天天讀(47)
· 唐詩天天讀(46)
· 唐詩天天讀(45)
· 唐詩天天讀(44)
· 唐詩天天讀(43)
· 唐詩天天讀(42)
· 唐詩天天讀(41)
【詩學-16】
· 唐詩天天讀(39)
· 唐詩天天讀(38)
· 唐詩天天讀(37)
· 唐詩天天讀(36)
· 唐詩天天讀(35)
· 唐詩天天讀(34)
· 唐詩天天讀(33)
· 唐詩天天讀(32)
· 唐詩天天讀(31)
· 唐詩天天讀(30)
【詩學-15】
· 唐詩天天讀(29)
· 唐詩天天讀(28)
· 唐詩天天讀(27)
· 唐詩天天讀(26)
· 唐詩天天讀(25)
· 唐詩天天讀(24)
· 唐詩天天讀(23)
· 唐詩天天讀(22)
· 唐詩天天讀(21)
· 唐詩天天讀(20)
【詩學-14】
· 唐詩天天讀(19)
· 唐詩天天讀(18)
· 唐詩天天讀(17)
· 唐詩天天讀(16)
· 唐詩天天讀(15)
· 唐詩天天讀(14)
· 唐詩天天讀(13)
· 唐詩天天讀(12)
· 唐詩天天讀(11)
· 唐詩天天讀(10)
【詩學-13】
· 唐詩天天讀(9)
· 唐詩天天讀(8)
· 唐詩天天讀(7)
· 唐詩天天讀(6)
· 唐詩天天讀(5)
· 唐詩天天讀(4)
· 唐詩天天讀(3)
· 唐詩天天讀(2)
· 唐詩天天讀(1)
· 《紅樓夢》解(17)
【詩學-12】
· 《紅樓夢》解(16)
· 《紅樓夢》解(14)
· 《紅樓夢》解(13)
· 《紅樓夢》解(12)
· 《紅樓夢》解(11)
· 《紅樓夢》解(10)
· 《紅樓夢》解(9)
· 《紅樓夢》解(8)
· 《紅樓夢》解(7)
· 《紅樓夢》解(6)
【哲學-36】
· 《紅樓夢》解(5)
· 《紅樓夢》解(4)
· 《紅樓夢》解(3)
· 《紅樓夢》解(2)
· 《紅樓夢》解(1)
· 彭運生談藝錄(236)
· 彭運生談藝錄(235)
· 彭運生談藝錄(234)
· 彭運生談藝錄(233)
· 彭運生談藝錄(232)
【哲學-35】
· 彭運生談藝錄(231)
· 彭運生談藝錄(230)
· 彭運生談藝錄(229)
· 彭運生談藝錄(228)
· 彭運生談藝錄(227)
· 彭運生談藝錄(226)
· 彭運生談藝錄(225)
· 彭運生談藝錄(224)
· 彭運生談藝錄(223)
· 彭運生談藝錄(222)
【哲學-34】
· 彭運生談藝錄(221)
· 彭運生談藝錄(220)
· 彭運生談藝錄(219)
· 《馬太福音》的文化學解讀(4)
· 《馬太福音》的文化學解讀(3)
· 《馬太福音》的文化學解讀(2)
· 《馬太福音》的文化學解讀(1)
· 《王陽明全集》的文化學解讀(2
· 《王陽明全集》的文化學解讀(1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8)
【哲學-33】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7)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6)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5)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4)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3)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2)
· 《朱子語類》的文化學解讀(1)
· 老子名言解(8)
· 老子名言解(7)
· 老子名言解(6)
【哲學-32】
· 老子名言解(5)
· 老子名言解(4)
· 老子名言解(3)
· 老子名言解(2)
· 老子名言解(1)
· 孔子名言解(24)
· 孔子名言解(23)
· 孔子名言解(22)
· 孔子名言解(21)
· 孔子名言解(20)
【哲學-31】
· 孔子名言解(19)
· 孔子名言解(18)
· 孔子名言解(17)
· 孔子名言解(17)
· 孔子名言解(16)
· 孔子名言解(15)
· 孔子名言解(14)
· 孔子名言解(13)
· 孔子名言解(12)
· 孔子名言解(11)
【哲學-30】
· 孔子名言解(10)
· 彭運生談藝錄(230)
· 彭運生談藝錄(229)
· 彭運生談藝錄(228)
· 彭運生談藝錄(227)
· 彭運生談藝錄(226)
· 彭運生談藝錄(225)
· 彭運生談藝錄(224)
· 彭運生談藝錄(223)
· 彭運生談藝錄(222)
【哲學-29】
· 彭運生談藝錄(221)
· 彭運生談藝錄(220)
· 彭運生談藝錄(129)
· 孔子名言解(9)
· 孔子名言解(8)
· 孔子名言解(7)
· 孔子名言解(6)
· 孔子名言解(5)
· 孔子名言解(4)
· 孔子名言解(3)
【哲學-28】
· 孔子名言解(2)
· 孔子名言解(1)
· 彭運生談藝錄(218)
· 彭運生談藝錄(217)
· 彭運生談藝錄(216)
· 彭運生談藝錄(215)
· 彭運生談藝錄(214)
· 彭運生談藝錄(213)
· 彭運生談藝錄(212)
· 彭運生談藝錄(211)
【哲學-27】
· 彭運生談藝錄(210)
· 彭運生談藝錄(210)
· 彭運生談藝錄(209)
· 彭運生談藝錄(208)
· 彭運生談藝錄(207)
· 彭運生談藝錄(206)
· 彭運生談藝錄(205)
· 彭運生談藝錄(204)
· 彭運生談藝錄(203)
· 彭運生談藝錄(202)
【哲學-26】
· 彭運生談藝錄(201)
· 彭運生談藝錄(200)
· 彭運生談藝錄(199)
· 彭運生談藝錄(198)
· 彭運生談藝錄(197)
· 彭運生談藝錄(196)
· 彭運生談藝錄(195)
· 彭運生談藝錄(194)
· 彭運生談藝錄(193)
· 彭運生談藝錄(192)
【哲學-25】
· 感悟錄(2)
· 感悟錄(1)
· 彭運生談藝錄(191)
· 彭運生談藝錄(190)
· 彭運生談藝錄(189)
· 彭運生談藝錄(188)
· 彭運生談藝錄(187)
· 彭運生談藝錄(186)
· 彭運生談藝錄(185)
· 彭運生談藝錄(183)
【哲學-24】
· 彭運生談藝錄(184)
· 彭運生談藝錄(182)
· 彭運生談藝錄(181)
· 彭運生談藝錄(180)
· 彭運生談藝錄(179)
· 彭運生談藝錄(178)
· 彭運生談藝錄(177)
· 彭運生談藝錄(176)
· 彭運生談藝錄(175)
· 彭運生談藝錄(174)
【哲學-23】
· 彭運生談藝錄(173)
· 彭運生談藝錄(172)
· 彭運生談藝錄(171)
· 彭運生談藝錄(170)
· 彭運生談藝錄(169)
· 彭運生談藝錄(168)
· 彭運生談藝錄(167)
· 彭運生談藝錄(166)
· 彭運生談藝錄(165)
· 彭運生談藝錄(164)
【哲學-22】
· 彭運生談藝錄(163)
· 彭運生談藝錄(162)
· 彭運生談藝錄(161)
· 彭運生談藝錄(160)
· 彭運生談藝錄(159)
· 彭運生談藝錄(158)
· 彭運生談藝錄(157)
· 彭運生談藝錄(156)
· 彭運生談藝錄(155)
· 彭運生談藝錄(154)
【哲學-21】
· 彭運生談藝錄(153)
· 彭運生談藝錄(152)
· 彭運生談藝錄(151)
· 彭運生談藝錄(150)
· 彭運生談藝錄(149)
· 彭運生談藝錄(148)
· 彭運生談藝錄(147)
· 彭運生談藝錄(146)
· 彭運生談藝錄(145)
· 彭運生談藝錄(144)
【哲學-20】
· 彭運生談藝錄(143)
· 彭運生談藝錄(142)
· 彭運生談藝錄(141)
· 彭運生談藝錄(140)
· 彭運生談藝錄(139)
· 彭運生談藝錄(138)
· 彭運生談藝錄(137)
· 彭運生談藝錄(136)
· 彭運生談藝錄(135)
· 彭運生談藝錄(134)
【哲學-19】
· 彭運生談藝錄(133)
· 彭運生談藝錄(132)
· 彭運生談藝錄(131)
· 彭運生談藝錄(130)
· 彭運生談藝錄(129)
· 彭運生談藝錄(128)
· 彭運生談藝錄(127)
· 彭運生談藝錄(126)
· 彭運生談藝錄(125)
· 彭運生談藝錄(124)
【哲學-18】
· 彭運生談藝錄(123)
· 彭運生談藝錄(122)
· 彭運生談藝錄(121)
· 彭運生談藝錄(120)
· 彭運生談藝錄(119)
· 彭運生談藝錄(118)
· 彭運生談藝錄(117)
· 彭運生談藝錄(116)
· 彭運生談藝錄(115)
· 彭運生談藝錄(114)
【哲學-17】
· 彭運生談藝錄(113)
· 彭運生談藝錄(112)
· 彭運生談藝錄(111)
· 彭運生談藝錄(110)
· 彭運生談藝錄(109)
· 彭運生談藝錄(108)
· 彭運生談藝錄(107)
· 彭運生談藝錄(106)
· 彭運生談藝錄(105)
· 彭運生談藝錄(104)
【哲學-16】
· 彭運生談藝錄(103)
· 彭運生談藝錄(102)
· 彭運生談藝錄(101)
· 彭運生談藝錄(100)
· 彭運生談藝錄(99)
· 彭運生談藝錄(98)
· 彭運生談藝錄(97)
· 彭運生談藝錄(96)
· 彭運生談藝錄(95)
· 彭運生談藝錄(94)
【哲學-15】
· 彭運生談藝錄(93)
· 彭運生談藝錄(92)
· 彭運生談藝錄(91)
· 彭運生談藝錄(90)
· 彭運生談藝錄(89)
· 彭運生談藝錄(88)
· 彭運生談藝錄(87)
· 彭運生談藝錄(86)
· 彭運生談藝錄(85)
· 彭運生談藝錄(84)
【哲學-14】
· 彭運生談藝錄(83)
· 彭運生談藝錄(82)
· 彭運生談藝錄(81)
· 彭運生談藝錄(80)
· 彭運生談藝錄(79)
· 彭運生談藝錄(78)
· 彭運生談藝錄(77)
· 彭運生談藝錄(76)
· 彭運生談藝錄(75)
· 彭運生談藝錄(74)
【哲學-13】
· 彭運生談藝錄(73)
· 彭運生談藝錄(72)
· 彭運生談藝錄(71)
· 彭運生談藝錄(70)
· 彭運生談藝錄(69)
· 彭運生談藝錄(68)
· 彭運生談藝錄(67)
· 彭運生談藝錄(66)
· 彭運生談藝錄(65)
· 彭運生談藝錄(64)
【哲學-12】
· 彭運生談藝錄(63)
· 彭運生談藝錄(62)
· 彭運生談藝錄(61)
· 彭運生談藝錄(60)
· 彭運生談藝錄(59)
· 彭運生談藝錄(58)
· 彭運生談藝錄(57)
· 彭運生談藝錄(56)
· 彭運生談藝錄(55)
· 彭運生談藝錄(54)
【哲學-11】
· 彭運生談藝錄(53)
· 彭運生談藝錄(52)
· 彭運生談藝錄(51)
· 彭運生談藝錄(50)
· 彭運生談藝錄(49)
· 彭運生談藝錄(48)
· 彭運生談藝錄(47)
· 彭運生談藝錄(46)
· 彭運生談藝錄(45)
· 彭運生談藝錄(44)
【哲學-10】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7)
· 彭運生談藝錄(43)
· 彭運生談藝錄(42)
· 彭運生談藝錄(41)
· 彭運生談藝錄(40)
· 彭運生談藝錄(39)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6)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5)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4)
· 彭運生談藝錄(38)
【哲學-9】
· 彭運生談藝錄(37)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3)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2)
· 彭運生解《五燈會元》(1)
· 彭運生談藝錄(36)
· 彭運生談藝錄(35)
· 彭運生談藝錄(34)
· 彭運生談藝錄(33)
· 彭運生解先秦寓言(2)
· 彭運生談藝錄(32)
【哲學-8】
· 彭運生談藝錄(31)
· 彭運生談藝錄(30)
· 彭運生談藝錄(29)
· 彭運生談藝錄(28)
· 彭運生談藝錄(27)
· 彭運生談藝錄(26)
· 彭運生談藝錄(25)
· 彭運生談藝錄(24)
· 彭運生談藝錄(23)
· 彭運生談藝錄(22)
【哲學-7】
· 彭運生談藝錄(21)
· 彭運生談藝錄(20)
· 彭運生談藝錄(19)
· 彭運生談藝錄(18)
· 彭運生談藝錄(17)
· 彭運生談藝錄(16)
· 彭運生談藝錄(15)
· 彭運生談藝錄(14)
· 彭運生談藝錄(13)
· 彭運生談藝錄(12)
【詩學-11】
· 彭運生解先秦寓言(1)
· 彭運生解《莊子》(3)
· 彭運生解《莊子》(1)
· 思考“紅學”
· 彭運生解《紅樓夢》(21)
【哲學-6】
· 彭運生談藝錄(11)
· 彭運生談藝錄(10)
· 彭運生解《莊子》(2)
·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
· 彭運生談藝錄(9)
· 彭運生談藝錄(8)
· 千古絕唱說《春曉》
· 彭運生談藝錄(7)
· 彭運生談藝錄(6)
· 彭運生談藝錄(5)
【詩學-10】
· 彭運生解《紅樓夢》(20)
· 彭運生解《紅樓夢》(19)
· 彭運生解《紅樓夢》(18)
· 彭運生解《紅樓夢》(17)
· 彭運生解《紅樓夢》(16)
· 彭運生解《紅樓夢》(15)
· 彭運生解《紅樓夢》(14)
· 彭運生解《紅樓夢》(13)
· 彭運生解《紅樓夢》(12)
· 彭運生解《紅樓夢》(11)
【文化-9】
· 文化沉思錄(78)
· 文化沉思錄(77)
· 文化沉思錄(76)
· 文化沉思錄(75)
· 文化沉思錄(74)
【詩學-9】
· 彭運生解《紅樓夢》(10)
· 彭運生解《紅樓夢》(9)
· 彭運生解《紅樓夢》(8)
· 彭運生解《紅樓夢》(7)
· 彭運生解《紅樓夢》(6)
· 彭運生解《紅樓夢》(5)
· 彭運生解《紅樓夢》(4)
· 彭運生解《紅樓夢》(3)
· 彭運生解《紅樓夢》(2)
· 彭運生解《紅樓夢》(1)
【詩學-8】
· 彭運生解《西遊記》(11)
· 彭運生解《西遊記》(10)
· 彭運生解《西遊記》(9)
· 彭運生解《西遊記》(8)
· 彭運生解《西遊記》(7)
· 彭運生解《西遊記》(6)
· 迷了路的文學理論
· 彭運生解《西遊記》(5)
· 彭運生解《西遊記》(4)
· 彭運生解《西遊記》(2)
【文化-8】
· 文化沉思錄(73)
· 文化沉思錄(72)
· 文化沉思錄(71)
· 文化沉思錄(70)
· 文化沉思錄(69)
· 文化沉思錄(68)
· 文化沉思錄(67)
· 文化沉思錄(66)
· 彭運生解《西遊記》(3)
· 文化沉思錄(65)
【哲學-5】
· 彭運生談藝錄(4)
· “五絕之最”《登鸛雀樓》
· “舉頭望明月”之後為什麼“低頭
· 彭運生談藝錄(3)
· “路上行人”為什麼“欲斷魂”
· 彭運生談藝錄(2)
· 彭運生談藝錄(1)
· 說“核心”
· 中國人的民族性的特長是什麼?
· 詩與“天人合一”
【文化-7】
· 文化沉思錄(64)
· 文化沉思錄(63)
· 文化沉思錄(62)
· 文化沉思錄(61)
· 文化沉思錄(60)
· 彭運生解古詩(2)
· 文化沉思錄(59)
· 文化沉思錄(58)
· 文化沉思錄(57)
· 文化沉思錄(55)
【詩學-7】
· 彭運生解《西遊記》(1)
· 彭運生解古詩(5)
· 彭運生解古詩(4)
· 彭運生解古詩(3)
· 彭運生解古詩(1)
· 思考“文學史”
· “有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
· 彭運生解宋詩(10)
· “秋水共長天一色”好在哪裡?
· 彭運生解宋詩(9)
【哲學-4】
· 左右之爭
· 說“不認錯”
· 說理解
· 華人的聰明
· “先天下之憂而憂”憂的是什麼?
· 莊子的蝴蝶夢
· 舞龍燈與耍獅子
· 莊子的“渾沌”為什麼死了?
· 言外之意的實質
· 文學靈感過程中發生了什麼?
【文化-6】
· 文化沉思錄(56)
· 文化沉思錄(54)
· 文化沉思錄(53)
· 文化沉思錄(52)
· 文化沉思錄(51)
· 文化沉思錄(50)
· 文化沉思錄(49)
· 文化沉思錄(48)
· 文化沉思錄(47)
· 文化沉思錄(45)
【詩學-6】
· 彭運生解宋詩(8)
· 彭運生解宋詩(7)
· 彭運生解宋詩(6)
· 彭運生解宋詩(5)
· 彭運生解宋詩(4)
· 彭運生解宋詩(3)
· 彭運生解宋詩(2)
· 彭運生解宋詩(1)
· 彭運生解宋詞(16)
· 彭運生解宋詞(14)
【文化-5】
· 文化沉思錄(44)
· 文化沉思錄(43)
· 彭運生解宋詞(15)
· 文化沉思錄(42)
· 文化沉思錄(41)
· 文化沉思錄(40)
· 文化沉思錄(39)
· 文化沉思錄(38)
· 文化沉思錄(37)
· 文化沉思錄(36)
【詩學-5】
· 魯提轄為什麼要收拾鎮關西?
· 彭運生解宋詞(13)
· “文學表揚”與《紅樓夢》研究
· 彭運生解宋詞(12)
· 彭運生解宋詞(11)
· 天才詩的類型
· 彭運生解宋詞(10)
· 彭運生解宋詞(9)
· 彭運生解宋詞(8)
· 彭運生解宋詞(7)
【哲學-3】
· 莊子的魚兒快樂不快樂?
· 音樂的藝術魅力的源泉
· “天籟”是什麼?
· 尾隨科學的哲學
· 思考“氣”
· 詩的個人主義慰藉
· 老子名言“治大國若烹小鮮”
· 莊子的“大鵬”
· 老子名言“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
· 老子名言“大巧若拙”
【詩學-4】
· 彭運生解宋詞(6)
· 彭運生解宋詞(5)
· 彭 運生解宋詞(4)
· 彭運生解宋詞(3)
· 彭運生解宋詞(2)
· 文學傑作的表層清晰性
· 彭運生解宋詞(1)
· 彭運生解唐詩(34)
· 山水詩與性
· 彭運生解唐詩(33)
【文化-4】
· 文化沉思錄(35)
· 文化沉思錄(34)
· 文化沉思錄(33)
· 文化沉思錄(32)
· 文化沉思錄(31)
· 文化沉思錄(30)
· 文化沉思錄(29)
· 文化沉思錄(28)
· 文化沉思錄(27)
· 文化沉思錄(26)
【詩學-3】
· 《紅樓夢》的復興
· 彭運生解唐詩(32)
· 彭運生解唐詩(31)
· 彭運生解唐詩(30)
· 彭運生解唐詩(29)
· 彭運生解唐詩(28)
· 彭運生解唐詩(27)
· 《紅樓夢》與悲劇
· 彭運生解唐詩(26)
· 彭運生解唐詩(24)
【文化-3】
· 文化沉思錄(25)
· 文化沉思錄(24)
· 思考“學術刊物”
· 文化沉思錄(23)
· 文化沉思錄(22)
· 推己及人與推人及己
· 文化沉思錄(21)
· 文化沉思錄(20)
· 文化沉思錄(19)
· “武松打虎”藝術吸引力的奧秘
【哲學-2】
· 老子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 老子名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
· 老子名言“道可道,非常道”
· 最高自然美
· 老子的生命不幸感
· 說注意力
· 說注意力
· 人是天生的本質主義者
· 真理與疑惑
· 悖論的實質是文學
【詩學-2】
· “寶玉吃虧”藝術吸引力的奧秘
· 彭運生解唐詩(25)
· 彭運生解唐詩(23)
· 論“興”
· 彭運生解唐詩(22)
· 彭運生解唐詩(21)
· 彭運生解唐詩(20)
· 彭運生解唐詩(19)
· 彭運生解唐詩(18)
· 彭運生解唐詩(17)
【文化-2】
· 文化沉思錄(18)
· 錢鍾書與文學理論
· 文化沉思錄(17)
· 文化沉思錄(16)
· 惡文化
· 文化沉思錄(15)
· 文化沉思錄(14)
· 文化沉思錄(13)
· 文化沉思錄(12)
· 文化沉思錄(11)
【文學】
· 感悟集(4)
· 感悟集(3)
· 感悟集(2)
· 感悟集(1)
· 寓言集(4)
· 寓言集(3)
· 寓言集(2)
· 寓言集(1)
【詩學】
· 我的文學批評理論
· 悲劇到底是什麼?
· 彭運生解唐詩(15)
· 彭運生解唐詩(14)
· 竇娥既不善良也不弱小
· 彭運生解唐詩(13)
· 人物性格分析與“紅學”
· 彭運生解唐詩(12)
· 彭運生解唐詩(11)
· 彭運生解唐詩(10)
【哲學】
· 彭運生解唐詩(16)
· 美的多樣性與統一性
· 蜜蜂與美學
· 欣賞智慧
· 哲學的魅力
· 孔子名言解(4)
· 自然規律與美
· 孔子名言解(3)
· 造物主是哲學唯一核心概念
· 孔子名言解(2)
【文化】
· 文化沉思錄(10)
· 文化沉思錄(9)
· 說緊箍咒
· 文化沉思錄(8)
· 文化沉思錄(7)
· 文化沉思錄(6)
· 說竅門
· 文化沉思錄(5)
· 文化沉思錄(4)
· 中國節日體系
存檔目錄
06/01/2024 - 06/30/2024
05/01/2024 - 05/31/2024
01/01/2024 - 01/31/2024
04/01/2023 - 04/30/2023
03/01/2023 - 03/31/2023
12/01/2022 - 12/31/2022
11/01/2022 - 11/30/2022
10/01/2022 - 10/31/2022
09/01/2022 - 09/30/2022
06/01/2022 - 06/30/2022
05/01/2022 - 05/31/2022
10/01/2021 - 10/31/2021
09/01/2021 - 09/30/2021
08/01/2021 - 08/31/2021
07/01/2021 - 07/31/2021
05/01/2021 - 05/31/2021
04/01/2021 - 04/30/2021
03/01/2021 - 03/31/2021
02/01/2021 - 02/28/2021
01/01/2021 - 01/31/2021
12/01/2020 - 12/31/2020
09/01/2020 - 09/30/2020
07/01/2020 - 07/31/2020
06/01/2020 - 06/30/2020
05/01/2020 - 05/31/2020
04/01/2020 - 04/30/2020
03/01/2020 - 03/31/2020
02/01/2020 - 02/29/2020
01/01/2020 - 01/31/2020
12/01/2019 - 12/31/2019
11/01/2019 - 11/30/2019
10/01/2019 - 10/31/2019
08/01/2019 - 08/31/2019
07/01/2019 - 07/31/2019
06/01/2019 - 06/30/2019
05/01/2019 - 05/31/2019
04/01/2019 - 04/30/2019
03/01/2019 - 03/31/2019
02/01/2019 - 02/28/2019
01/01/2019 - 01/31/2019
12/01/2018 - 12/31/2018
11/01/2018 - 11/30/2018
10/01/2018 - 10/31/2018
09/01/2018 - 09/30/2018
08/01/2018 - 08/31/2018
07/01/2018 - 07/31/2018
06/01/2018 - 06/30/2018
05/01/2018 - 05/31/2018
04/01/2018 - 04/30/2018
03/01/2018 - 03/31/2018
02/01/2018 - 02/28/2018
01/01/2018 - 01/31/2018
12/01/2017 - 12/31/2017
11/01/2017 - 11/30/2017
10/01/2017 - 10/31/2017
09/01/2017 - 09/30/2017
08/01/2017 - 08/31/2017
07/01/2017 - 07/31/2017
06/01/2017 - 06/30/2017
05/01/2017 - 05/31/2017
04/01/2017 - 04/30/2017
03/01/2017 - 03/31/2017
02/01/2017 - 02/28/2017
01/01/2017 - 01/31/2017
12/01/2016 - 12/31/2016
發表評論
作者:
用戶名: 密碼: 您還不是博客/論壇用戶?現在就註冊!
     
評論:
感悟集(4)
   


感悟集(4)


地球上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雞總是要下蛋的,但並不是每個蛋都會孵成雞,而且,蛋只能一動不動地呆在一個地方,還沒等孵化,就可能被蛇或者狐狸給偷吃了。

比起蛋孵化成小雞,母雞下個蛋容易多了。

上帝造物,總是從簡單的開始。

先有的是雞。

 

當我們說“地球上到底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時候,我們的腦海里出現的是一隻母雞。實際上,如果沒有公雞,母雞即使下一萬個雞蛋,也孵不出來一隻小雞。

女權主義者喜歡抨擊說,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女性總是被有意或者無意地忽略了。

現在,我們看到了一個相反的例子。

 

象棋與圍棋,在精神氣質上相去十萬八千里。

圍棋追求的是搶占地盤,象棋手則像是游牧民族,更像是“於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勇士。一個高水平的象棋手,既不搶占地盤,也不追求吃光對手的兵力,而只想搞一搞“斬首行動”——他不惜一切代價、想出一切計謀,去擒殺敵方的將帥。

圍棋是古代的侵略戰爭,象棋則是今天的高科技戰爭。圍棋是人海戰爭,象棋則是人數有限的、多兵種合作的立體戰爭。

 

母親:我怎麼看我孫子都覺得就我孫子最好看。

兒子:媽,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母親:你也別諷刺我,我孫子就是好看,不是因為是我孫子才好看。

兒子:人家隔壁老劉太太不能同意你,要是你問老劉太太誰最好看,她會說,最好看的人還沒有出生,最好看的人要等三個月之後才能看到——因為她的兒媳婦三個月之後才能給她生下孫子。

 

我小時候上縣城,在商店裡看到一些水果。我從來沒有嘴饞過,因為我從來沒有想到水果可以吃。

我們的原始人老祖宗以水果為生,今天的我每天都離不開水果。

貧窮可以泯滅我們的本能。

 

古代有哲人說:人最初是從土地里生出來的。

見過中國東北那片黑油油的土地,我們會同意這種說法。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這是一句格言。

你只不過敬我一尺,我怎麼就敬你一丈?豈不是我吃了虧,你得了便宜?

其實,你沒有得便宜我也沒吃虧,因為你率先表現出了善意——儘管這善意就那麼一點點。善意是難得一見的東西,一旦看見了善意,我們就會激動,直至感激涕零,直至讓我們心中緊鎖着的全部善意傾巢而出。

善意總是被壓抑着,等待其它的善意來激發。

 

“全球變暖”斷想

由於“全球變暖”,一百年後,將會:

喜馬拉雅山是地皮最貴的地區。有遠見的商人應該採取行動,租下這塊土地,然後點燃一切能燃燒的東西,加快“全球變暖”的速度,讓平原淹沒在茫茫大海之下。

造船業成了最有利可圖的行業。國家已經不復存在,人們生活在一艘又一艘的大船上,“共和船”取代了“共和國”,“自治舟”取代了“自治州”,不再有總統,有的只是船長、舟長。

“地球”這個詞將名不副實,也無實可副,應該改名為“水球”。太陽系的行星中,已經有了水星,現在又有了水球,如果感覺彆扭,我們可以給“水球”再換一個名字,就叫“災星”。“災星”比“地球”,聽起來更像是一顆行星,太陽系中的九大行星中,只有“地球”在名稱上搞特殊化,如今好了。

語言中與“地”有關的詞語都面臨這一問題。不再有人“腳踏實地”,因為“腳踏實地”成了“腳踏實水”——前提是我們成了水上飛的武林高手;人們聽到“國土資源部”這樣的機構名稱,該是多麼地困惑不解;中國古人把金木水火土合稱為“五行”,“五行”只剩下了“四行”;“大海啊,故鄉”將不再是任何意義上的比喻說法,而是百分之百的寫實主義,當然,更寫實主義的說法,是“大船啊,我的故鄉”;取代“出國”的是“出船”;“國際會議”讓位於“船際會議”;“死無葬身之地”不再指悲慘的下場,而是所有人的共同結局。

 

說勤奮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農村孩子經常得到的誇獎我卻得不到。沒有人誇我勤快,雖然我不自認為懶惰,只是村里其他孩子比我更勤快。有時候,我夢見自己遭到母親的鞭打,睜開眼睛時,發現這根本不是在做夢——母親正在揍還在睡懶覺的兒子。

我算不上勤快,還有這樣的證據:每當我在水田裡收割水稻的時候,我就抱怨工程師們都是白吃飯的,為什麼就不能製造出事半功倍的機械?說我不夠勤快,這樣的證據是有力的:我恨那些繁重的活計,總想一鼓作氣把它們幹完,否則,睡覺不踏實。這不表明我愛幹這些事情。我在一鼓作氣泄憤的時候,有可能被認為是勤快。

上中學時,從語文課本知道了“愚公移山”神話。愚公也能說出道理:只要他父子爺們世世代代挖下去,死疙瘩一大塊的山頭,早晚會被削平。愚公懂得算術:一個數即使再大,但只要被一點兒一點兒地減下去,結果肯定是零。但愚公忘記了挖山與運走石頭的勞累,不知道這些勞累一點兒一點兒地相加,固然能夠把大山給挪挪位置,卻在大山被搬遷之前,早把他的一百代子孫壓垮了。

人類成為地球上最強大的動物,靠的是發達的大腦。人類的腦容量減少一半,也足以駕馭萬物,大自然為什麼賦予人類如此發達的大腦?人類在歷史上把太多的希望寄托在雙手和兩隻肩膀上,而不是寄托在那顆大腦上。

今天的高考制度,拼的是孩子們的吃苦精神,換言之,拼的是孩子們的眼睛和屁股,而不是大腦。

 

呼嚕聲是不祥的聲音,一個人發出的呼嚕聲越是響亮,我們就越是感覺他可悲。原來,我們睡覺是為了節省能量,但呼嚕無論如何是在浪費能量,這樣,我們的覺是白睡了。

 

  

科學已經做出判斷:光是跑得最快的東西,光的速度是速度的極限。這固然讓人驚奇,更讓人驚奇的是:光為什麼每秒鐘不多不少,都是跑完30萬公里?光難道隨身帶了一把尺子?為什麼就能一口氣跑上多少多少萬年?難道是想測量宇宙到底有多寬廣?我們為什麼聽不到它最微細的喘息聲音?

“運動的相對性”的確容易理解:一個物體是運動還是靜止?是以什麼樣的速度運動?這都取決於我,地上的一棵大樹一動也不動,我卻跑了起來,但我可以“假設”自己並沒有動,這時候,我就說是大樹在奔跑。談起運動問題,我們真地可以讓自己成為世界的中心。但愛因斯坦用“光”粉碎了人類的自高自大:不管我們自己是站在地上還是坐在飛行着的火箭里,我們看到,光的速度永遠是不快也不慢,每秒鐘30萬公里。

強調“相對性”的人,其實是在強調自己的重要性;只有在想起“絕對性”的時候,我們才會謙卑。希伯萊人是由光而想起絕對的上帝,證據是:《聖經》中說,光乃是上帝創造出來的第一種東西;這表明,光是希伯萊人想加以解釋的第一樣事物,沒有光,人們想不到上帝的存在。《聖經》中有這樣的意思:沒有光,連上帝也只能在黑暗中跌跌撞撞。人類只是分享了上帝的日用品。上帝不讓光跑得更快一些,是不是因為一旦更快,上帝就控制不了光?

人們把白色的陽光分解為七種彩色的光。把陽光分解為七色光,人總算看清了光的本來面目,上帝直接就能看清陽光是七種色彩相互纏繞的混合體。科學讓人類用上帝的眼睛看世界。七色光混合在一起竟然就是白色的,不知道科學怎樣解釋這一事實。

 

錯誤也分正確的錯誤和錯誤的錯誤。我應該給你一百元錢,卻給了你九十九元,這是正確的錯誤;我應該給你一百元,卻給了你一百零一元,這是一個錯誤的錯誤。

 

小偷之所以可惡,是因為小偷得手之後沒有感激之情,反而會自鳴得意,甚至會嘲笑你是笨蛋。否則的話,小偷不僅不可恨,而且是可敬的:既要有過硬的技術,還要有足夠的膽量。宇航員不過如此。

 

“老年痴呆症”這個病名,既羅嗦又不準確。在漢語裡,“痴”不表示“沒有知識”,而是指“病態的知識”。“病態的”意味着不符合常規,但“不符合常規”正就是“真理”的一個特徵。沒有“痴迷”,人們也就發現不了真理。歷史上有“情痴”的著名說法。“呆”從字形上看,指的是嘴像樹木一樣不怎麼說話,除非受到風的猛烈吹拂,而孔子把少言寡語的“訥於言”理解為君子才具備的德行。得了這種病的老年人既不能獲得真理,也談不上為了成為君子而節制語言。所以,“老年痴呆症”應該改名為民間詞語“老糊塗”。

 

冬季是造物主的假期,世界的發條軟蹋蹋的,但造物主臨行前給雪松補充了幾個月的生命力,表明這個世界是自己的天下,就像猛獸睡覺前在自己領地上的某些重要地點撒下一點點尿液。威嚴的雪松。

 

二戰期間,各國軍人表現出來的品質大相徑庭:日本戰士不怕死、中國戰士不怕苦、美國戰士是既怕苦又怕死。不過,“既怕苦又怕死”不一定是惡劣的品質,正因為如此,美國人重視戰鬥前的訓練和新式武器的發明。

 

楊花滿城飛舞的時候,女人會用手去驅趕眼前的楊花,這是直接由感情驅動的動作。男人則只是必要的時候閉一閉眼睛,這是聽從理智的結果,驅趕又有什麼用?

 

生命是造物主的創造,人類創造了眾多的機器。造物主的創造與人類的創造有這個一個區別:造物主用不着“焊接”。貓和狗的四隻爪子,還有頭顱,並不是被焊接到軀幹上。

 

“造物主為了每一個物種的利益而工作”,這是進化論的基本原理。造物主不怎麼表現偏愛:鷹能夠飛行,造物主就不再用毒液來武裝它。既能飛又有毒的,是蚊子,唯有蚊子體現了造物主的偏愛。如果造物主讓所有物種投票,選出最可惡的物種,蚊子會脫穎而出。造物主用蚊子來顯示一條真理:偏愛一樣東西,到頭來便是害了它。

 

 “喜怒不形於色”,這難以做到。喜悅比憤怒更難以控制。“觀棋不語真君子”,更難的,不是“觀棋不語”,而是“贏棋不語”。贏了棋的人,總要在語言上再贏一回。一個人贏的越多,話就越多,硬是閉嘴三分鐘,就會有笑聲迸發,如離弦之箭。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百折不撓,是“輸得起”的典範。我們至今不知道,稱得上“贏得起”的人是誰。

“輕浮”是一種病,是“勝利過敏症”。

 

核桃殼堅硬,又沒有任何漏洞,核桃仁是怎麼鑽進去的?

近在嘴邊的核桃,不是誰想吃就能吃。長着堅硬外殼的核桃,固然難不倒老虎和獅子的牙齒,但人家老虎和獅子不吃素。為了吃核桃仁,人們發明了一種鉗子。核桃是造物主為人類創造的,首先卻是對人類智力的考驗。

 

每一種語言中,都有“好人”和“壞人”這兩個詞語。首先出現的是何者?

毒蛇和無毒蛇,何者更能代表蛇,更能在我們的記憶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條褲子意味着一條大道開岔成了兩條通道,一雙手套意味着十條死胡同。我們穿褲子是為了禦寒,更多的是為了禮節,但不一定是為了遮羞,“全球變暖”到了一定程度,穿褲子完全是為了禮節,那時候,褲子成了古代的鐘鼎之類的“禮器”,大國領導人會晤的場合里,褲子才是必需的。

手套的性質與褲子不同。如果從來沒有人手上出現過凍瘡,手套的發明就難以理解了。人們根據每隻手上有五根指頭髮明了手套,來到地球的外星人,能夠根據手套而知道,這裡有每隻手長有五根指頭的智慧動物。


 
關於本站 | 廣告服務 | 聯繫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導航 | 隱私保護
Copyright (C) 1998-2024. CyberMedia Network /Creaders.NET.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