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236)
1、感觉基础上的解释(想象) “燕重远兼泥”,这是李商隐的诗句,其字面含义当是:燕子肥胖、远程飞行、衔着泥。 一只燕子衔着泥丸作远程飞行,这是一种痛苦的飞行,其后果却是能量的大量消耗和体重的减轻,也就是减肥了,减肥的过程是痛苦的;不让自己肥胖是必要的——燕子负有衔泥筑巢的任务,要是再加上运气不妙,必须到遥远的地方才能找到泥土,本身再肥胖的话,燕子飞行的时候,有可能累得从天空中掉下来。“减肥”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这一天,我们的诗人注意到:天空中的一只燕子飞行过程中不时地东倒西歪,简直就要掉下来了。导致这一现象的三个可能的原因,闪电般地在诗人的眼前出现。 2、“通感”的艺术魅力何在? “霜野物声干”,这是李商隐的诗句,其字面含义当是:在深秋的原野上,万物的声音(在传播过程过)越来越干燥。 如果说万物发出的声音多少都含有水分,这些声音在深秋的原野上传播的过程中结果会怎么样?“这些声音会越来越干燥”,这是对这一问题的推断。推断首先需要我们有知识,这里,我们需要的知识是:万物在秋季通常都是越来越变得干燥;推断还需要我们有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的能力:如果说万物发出的声音也是某种事物,则它们在秋季也只能是变得越来越干燥。“推断”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通常用来描述作为听觉之对象的声音的形容词是高或低,而干燥或湿润通常被用来描述作为触觉对象的事物,譬如水果,现在,把声音说成是干燥的,这就打通了听觉和触觉,是所谓“通感”的一种情形。通感往往带来新鲜感,但像李商隐此诗句所含那样的通感,其艺术魅力与其说来源于通感本身,不如说来源于其中的言外之意。 “含雪语应寒”,这也是李商隐的诗句,其字面含义当是:嘴里含着雪,说出来的话应该是寒冷的。 作为声波的话是听觉的对象,寒冷是触觉的对象,“语应寒”这样的说法自然是一个通感,与上所言通感本质一样:一个温度较高的物体与温度较低的物体相接触,则前者的温度会变低,“雪”意味着寒冷,与这个雪有过接触的话语自然有可能变得冷冰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