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7)
1、“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篇第三) (语体文:周代的礼仪制度借鉴了夏和商两个朝代,真是丰富文雅!我遵从周代的。) 如果说“孔子”的话“吾从周”意味着孔子做出了某种决定,那首先是因为孔子有相关的知识,知道“周监于二代”;其次,是因为孔子有相当的鉴赏力,能够断定“周”的“文”是“郁郁乎”。 “做出决定”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八佾篇第三) (语体文:孔子进入太庙,每件事情都要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那个人的二者知晓礼?进入太庙后,每件事情都有问一问。”孔子听到后说:“这就是礼啊。”) 如果说“入太庙,每事问”是一种奇怪的行为,则要想做出这样的奇怪的行为,“孔子”必须掌握一般人所没有的知识,知道“入太庙,每事问”乃是“礼”所要求的行为;另一方面,这样的奇怪的行为,能够让人们感觉困惑——作为“鄹人之子”的孔子既然“知礼”,那为什么竟然“入太庙,每事问”呢?这是“或”的大惑不解。 “奇怪的行为”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3、“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佾篇第三) (语体文:一个人完全按照礼的要求去侍奉君主,别人认为这个人是在谄媚君主。) 不是谁都能招致别人的议论,现在,有一个人被议论为“谄”媚者,那首先是因为这个人有相当的地位,能够去“事君”;另一方面,因为被人议论,被议论的人能够发现真理,形成这样的知识:一个人完全按照“礼”去事君,即使自己根本就没有谄媚的意图,他还是会被别人认为是谄媚者。 “被他人议论”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4、“《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篇第三) (语体文:《关雎》这首诗快乐而没有放纵,悲哀而没有感伤。) 要想全面地研究一个事物,我们首先必须有相当的洞察力——依靠洞察力,我们才能看出《关雎》所包含的东西:“乐”和“哀”;其次,我们还必须有相当的想象力——依靠想象力,我们才能“看出”《关雎》中所没有的东西:“淫”和“伤”。 “全面地研究事物”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