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75)
假后有真 有的人似乎乐于去发现好诗在内容上的不真实,也就是不合于所谓常识的内容,进而加以指责。 “秋风渡江来,吹落山上月”,这是李白的诗句。别说是“秋风”,任何风都不可能“吹落山上月”。这是基于常识作出的指责。 这样的指责首先是断章取义——如果李白的诗句只是“秋风吹落山上月”,这样的指责就是有道理的,但问题是,李白原诗中的秋风并不就是自然界里的风,因为自然界里的风谈不上有任何目的,而李白诗句中的这个秋风,在“吹落山上月”之前,已经做了另一件事——“渡江”,通常所谓秋风不可能渡江,渡江是人类和某些动物的行为,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做出的行为,我们由此可以断言:渡江而来的秋风一定有某种目的。秋风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秋风的目的正就是“吹落山上月”,秋风能实现这一目的吗?秋风能,因为首先,秋风是无影无形,是所谓隐身者,山上月也就无法抵御秋风的攻击;其次,也是特别扣人心弦的是,如果说山上月发出的光原本是山上月的自卫性的武器,因为秋风无影无形,这一自卫性的武器实际上所做的,是刚好把山上月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身上最薄弱的部位,都暴露给了秋风,让秋风能够最有效地实施对山上月的攻击。总之,李白此诗句是在暗中赞美“隐身”——隐身让我们全力以赴地去进攻,用不着费心去自我防卫,更让对手的武器反过来帮助我们打败对手。 如果一定要挑错儿,那么,李白此名句中更值得指责的,不是“秋风吹落山上月”,而是“秋风渡江来”。只要秋风可以“渡江来”,这个秋风也就能够“吹落山上月”。总之,李白此名句的深层结构是“如果这样则必然那样”,也就是“假后有真”。 具有同样深层结构的,还有顾城的名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一个人的黑色的眼睛只能是源于父母传递来的基因,跟黑夜没有关系,所以,按照常识,“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是一种错误的说法,问题是,紧随其后的还有“我却用它去寻找光明”这么一句。实际上,不管是谁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都必然地会用这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因为没有光明,眼睛看不见任何东西,光明是眼睛发挥自己功能的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