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解宋诗(10)
陆游 1、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有意味的是“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前一放翁”。 有一千亿棵开着花的梅树,每一棵梅树前都有一个“放翁”,这意味着放翁垄断了梅树。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候能够有效控制的梅树只能是一棵。想要同时控制一千亿棵梅树,也就是对所有的梅树实现垄断,需要我们拥有“化身千亿”的神通,需要我们拥有一千亿个完全听从我们调遣的人。垄断来之不易。 “垄断”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有意味的是“细雨骑驴入剑门”。“剑门”指代的是建筑物。 建筑房屋是人的创造,把驴驯化供自己骑乘,也是人的创造。因为有创造,人就可以轻松而安全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骑驴”免除了人行走的劳累,房屋让人免遭“细雨”的侵害。 “创造”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范成大 1、晚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十:“雨后山家起较迟,天窗晓色半熹微。老翁欹枕听莺啭,童子开门放燕飞。” 有意味的是“童子开门放燕飞”。 “门”象征的是房屋,燕子是从房屋飞出去的,这意味着燕子依附于人类。燕子依附人类的结果,是燕子的命运受到人类的控制——没有“童子”去“开门”,燕子实际上就被囚禁在房屋里了。 “依附”受到了隐秘的否定。 姜夔 1、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其一):“细草穿沙雪半销,吴宫烟冷水迢迢。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有意味的是“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过石桥”。 “梅花”的愿望是让人看见自己,结果却是“无人见”,因为“竹”淹没了它;“石桥”是人的创造物,也是供人行走的,“梅花”的愿望是用自己的香味吸引人,这就需要风来帮忙,只是风没有真正帮上忙——风“吹”梅花不是在白天,而是在夜晚,更严重的是,风与其说是帮忙,不如说是成心使坏——风居然把梅花“吹”了“一夜”,梅花因此经受了“一夜”的寒冷。对于“梅花”来说,愿望不能实现,因为这是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 “世界”受到了隐秘的否定。 某尼 1、 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你希望看见春,因为性急,你不能在家静等春的来临,而是整天地寻找春,以至于“芒鞋踏遍陇头云”,到头来还是“不见春”,总之,性急让你白费了时间,让你白白地劳累;更严重的是,你因为性急而外出,这个期间,春在家中梅树的枝头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因为等到你归来的时候,这个春已经进展到“十分”了,总之,因为性急,你反倒耽误了欣赏你希望看见而且能让你笑的春。 “性急”受到了隐秘的否定。 赵希璐 1、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 有意味的是“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有谁风雪看梅花”的意思是“没有人冒着风雪去观看梅花”。 当我们说“若使牡丹开得早”的时候,我们其实是在对“梅花”表示不满,真正让我们不满的是我们必须在“风雪”天里才能“看梅花”,进而言之,是“风雪”对我们的折磨让我们对“梅花”不满。人是一种没有同情心的动物,只知道自己不愿意忍受“风雪”,殊不知更多忍受“风雪”之折磨的是“梅花”。没有“梅花”对“风雪”的超常忍耐,我们在“风雪”天里可是什么花都“看”不见了。 “人类”受到了隐秘的否定。 志南 1、舟次:“古木阴中系短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有意味的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人穿衣首先是为了御寒,衣服是人的创造物,是创造性的象征。人能创造衣服,也就有可能创造雨伞,从而确保自己的衣服不被雨沾湿,而不至于像杏花那样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必须经受雨的淋洒;人能创造衣服,也就有可能创造出保护自己的脸部免受寒风侵袭的东西,而不至于像杨柳那样不管愿意不愿意都必须经受风的吹拂。 “创造性”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