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12)
1、“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篇第六) (语体文:孔子与南子相见了,子路不痛快,孔子发誓说:“要是我做了坏事,老天爷惩罚我!老天爷惩罚我!”) 如果说这里的“孔子”是在发誓,则要想发誓,我们必须有某种信念——孔子坚信“老天爷一定会惩罚那些做坏事的人”;另一方面,因为发誓,我们能够羞辱那些错怪我们的人——孔子所发的誓,对于“不说”的“子路”,有这样的意味:如果我真的做了坏事,自然有老天爷来管,你算老几,也配来生气! “发誓”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篇第七) (语体文:阐述而不创作,信任而且爱好古代的事物,我私下里与我的那位老彭相比。) “窃比于我老彭”,如果说这句话中的“我”把“老彭”作为了自己的榜样,则作为榜样的“老彭”能够塑造人们的爱好,能够让“我”变得“信而好古”;其次,作为榜样的“老彭”能够决定人们的行为,让“我”只是去“述”,能够让“我”抵制“作”对自己的诱惑。 “榜样”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述而篇第七) (语体文:我是极度地衰老了,我很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 张三对李四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如果说张三长时间地吸引了李四的注意力,那首先是因为张三没有像人们通常那样说出“吾甚衰也”或者“吾衰甚也”,而是打破常规,首先说出“甚”,到底是什么达到了“甚”这样的程度?这就激发了李四的好奇心,张三就用“吾衰也”,来满足李四的此一好奇心;至于“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情形是一样的;其次,是因为张三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人们对他人用来作结论的根据感兴趣,于是,率先说出的是“甚矣吾衰也”这样的结论,这就引起了李四的期待——您凭什么做出这样的结论? “长时间地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4、“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述而篇第七) (语体文:孔子对颜渊说:“使用,就干起来;不用,就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啊!”子路问:“您要是统率军队,跟谁一起?”孔子说:“用两只手打老虎,用两只脚过黄河,死了都不后悔的,我不跟他在一起,一定是有了事情就有所畏惧、喜爱谋划而成功的那种人。”) 如果说“孔子”今天把“子路”气了个半死,那首先是因为“孔子”对子路有所了解,知道子路最受不了的,是“孔子”当面夸奖别人,于是对“颜渊”说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知道子路的性格——“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于是在用“暴虎冯河,死而无悔”为子路画像之后,再说出“吾不与也”;其次,是因为“孔子”有相关的知识,知道一个知道自己性格的人通常受不了那些性格与自己相反的人受到别人的夸奖,于是说自己欣赏的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样的人。 “把他人气得半死”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是也。’”(述而篇第七) (语体文:孔子在齐国听《韶》之后,三个月里吃肉尝不出肉味,说:“没想到听音乐能(让人)到这样”。) “像《韶》这样的音‘乐’作品能够让欣赏者‘三月不知肉味’”,如果说这是一条知识,则要想形成这样的知识,“孔子”首先必须做出相应的努力——“在齐闻《韶》”;其次,孔子必须有正常的味觉,平时能够尝出“肉味”;其三,孔子必须有相应的物质条件和吃“肉”的习惯,在“闻《韶》”之后的“三”个“月”里,天天都吃肉。 “形成知识”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