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灯会元》禅宗公案解(2)
1、僧问:“如何是不言言?”师(指宝云禅师)曰:“汝口在甚么处?”曰:“无口。”师曰:“将甚么吃饭?”僧无对。(卷三) (语体文:一个僧人问:“什么是‘不言之言’?”宝云禅师问:“你的嘴在什么地方?”僧人回答:“我没有嘴。”宝云禅师问:“你用什么来吃饭?”僧人无言以对。) 如果说“宝云禅师”让那个“僧”难堪了,那首先是因为此禅师有某种信念,坚信“回答他人的问题容易让我们自己难堪”,所以对于僧的问题“如何是不言言”不作回答,反倒把“汝口在甚么处”这样的一个问题扔给这个僧;其次,是因为宝云禅师足够聪明,能够抓住僧说自己“无口”这样的谬误,再给僧提出新的问题——“将甚么吃饭”,终于使得这个僧“无对”。 “让他人难堪”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僧)问:“本分事如何体悉?”师(指濛溪禅师)曰:“汝何不问?”曰:“请师答话。”师曰:“汝却问得好。”僧大笑而出。师曰:“只有这僧灵利。” (卷三) (语体文:一个僧人问:“‘本分事’是什么?” 濛溪禅师说:“你为什么不问?”僧人说:“请您回答。” 濛溪禅师说:“你这问题问得好。”僧人大笑着离开了。濛溪禅师说:“只有这个僧人伶俐。”) 这个“僧”大笑,是因为他足够聪明,能够感觉到“濛溪禅师”的荒谬——僧人的第一句话“本分事如何体悉”原本是向濛溪禅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濛溪禅师听了后却说什么“汝何不问”;僧人的话“请师答话”是一个请求,而不是什么“问”题,濛溪禅师听了后却说“汝却问得好”,总之,濛溪禅师以问题为非问题,又以非问题为问题,显得是一个无法正常对话的人;另一方面,因为大笑,这个僧能够获得濛溪禅师的赞扬——“只有这僧灵利”。 “大笑”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