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解(5)
1、“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第二) (语体文: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答:“今天的人们所说的孝就是能够扶养父母,但人们也会养活自己的犬马,不去尊敬父母,怎能有所区别?”) 把“能养”父母理解为“孝”,这是某种观点,孔子能够用“敬“来补充此一观点,首先是因为孔子有某种信念,坚信“人不应该完全以对待犬马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父母”;其次,是因为孔子有相应的知识,知道人们对于自己的“犬马”“皆能有养”,知道人们对于犬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感情,但就是不可能表现出“敬”来。 “补充他人的观点”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第二) (语体文: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控制)表情是困难的。有事情,年轻人去干;有酒饭,年长的吃,难道这就是孝吗?”) 如果说“孔子”发现了能够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孝”的新标准——表情(“色”)的控制,而且发现控制表情是困“难”的,则因为发现了这样的新标准,“孔子”能够打破常规,以至于对“子夏”关于“如何才是孝”的问题,答非所问似的说出“色难”;其次,对于由“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作为其具体内容的旧标准,“孔子”能够提出质问——“曾是以为孝乎?” “发现新标准”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3、“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篇第二) (语体文:我与颜回谈话整日,颜回没有反对的话,像个傻子,回头去看颜回的行为,也能够启发我,颜回不傻啊。) 颜回留给“孔子”的第一印象,是“如愚”。要想改变对颜回的第一印象,“孔子”必须有某种个性,喜爱“退而省其私”;其次,“孔子”还必须足够幸运,以至于这个颜回有某种实力,能够对“孔子”有所启发。两相结合,颜回的形象才从“如愚”变成“不愚”。 “改变对他人的第一印象”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4、“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为政篇第二) (语体文: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看他的做事方法,看让他安心的是什么,这个人藏在什么地方?这个人藏在什么地方?) 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人,我们需要做多层次的工作——“视”这个人的“所以”、“观”这个人的“所由”、“察”这个人的“所安”;另一方面,一旦拥有了对一个人的全面的认识,我们就能获得某种自信心——重复说出“焉廋哉”,意味着这个人藏在什么地方都是枉然的,对于他,我们能够手到擒来。 “全面认清一个人”受到了隐秘的肯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