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运生谈艺录(137)
诗与口吃 “真僧法号号僧伽”,这是李白的诗句。去掉第二个“号”,就有了标准的古汉语句子,这意味着按照日常语言规则,李白此诗句中的第二个“号”字是多余的。 口吃的结果,正就是一个句子里有多余的、而且是重复性的字(词语)。 李白此诗句本质上是口吃性的,但读者不容易感觉到此诗句与口吃的关系,那大概是因为紧随此诗句的,是“有时与我论三车”。七言诗要求七个字一句,或许,正是因为此一点,李白就往“真僧法号僧伽”这一原本完整的句子里增加了一个字。但是,被增加的字为什么是“号”?其实,换成“是”、“曰”或“为”,更为符合汉语的习惯。 是“喜爱口吃”这一人性,暗中促使李白“想起”了“号”。反过来可以说,没有“喜爱口吃”这一人性,李白就不可能想起第二个“号”字。 口吃与其说是一种生理缺陷,不如说是人的一种癖好。实际上,口吃是可以“矫正”的。近年的一些电视剧里有口吃严重的角色,旨在逗人发笑,正折射出人们对口吃的先天的喜爱之情。 “喜爱口吃”这一人性更是改头换面地、也就是以不同于日常生活里的外观而体现在诗中。“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这是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的前四句诗。其中,“长随君”接连出现两次。日常生活里的口吃,被重复的是单个的字,李白此诗中被重复的是“长随君”。这就是此所谓口吃的改头换面。 “箫声咽,琴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托名为李白的词“忆秦娥”,其中,“秦楼月”和“音尘绝”都是接连出现了两次。值得一说的是,如此改头换面的口吃,大量出现在譬如“丑奴儿”等词牌的作品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