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沉思录(67)
剧烈的体育运动、宁静的沉思,这是两个极端,都是西方古人所喜爱的。中国古人喜爱的,是处于这二者之间,也就是半动半静。最典型的表现是书法,太极拳,还有各种各样的礼仪。 据说,古印度人认为老师比父母更值得尊敬,因为只有老师才能让我们认识真理、得到解脱。中国文化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这是把父母排在老师之前。 但子贡是中国人的特例。常人给父母服丧三年,子贡却为自己的老师孔子服丧六年。子贡更像是一个古印度人。孔子对子贡有偏爱,这似乎表明了孔子最喜欢的,原来不是那些爱父母胜过爱老师的平常中国人。
小数二分之一(1/2),中国人书写时,总是先写二,如果把1/2当作一个汉字,则这样的书写顺序是奇怪的,汉字书写顺序,原则上是先上后下。 不过,即使把分数当作汉字,那也不是一般的汉字,因为它的上下两部分是两个数字,而数字有大有小,中国文化最敏感的正是大小问题。中国人先写的是分数的分母,因为分母通常是比上方的分子更大的数字。 发明分数需要智慧,书写分数的方法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价值观。 更奇怪的是,汉语把分数式下边部分叫做“分母”,把其上边部分叫做“分子”。这里就出现了母子关系,而不是父子关系,也不是夫妻关系。中国文化大力鼓吹伦理上的父子关系和夫妻关系,但中国人潜意识里最看重的却是母子关系——对母亲的无条件依恋。当然,把denominator汉译为分母,把numerator汉译为分子,这个汉译者,十有八九是一位男性。这两个英语单词与母或子无关。 中国人对分数的读法与书写顺序是一致的,说英语的人则相反,他们把我们的二分之一读成“一在二之上”(one over two)。
中国文化主张集体主义,西方文化主张个人主义——这似乎是人们的共识。但我现在发现,更深刻的真相或许是:中国文化是大个人主义和小集体主义的统一,西方文化是小个人主义和大集体主义的统一。大个人主义使得中国人公德欠缺,小集体主义使得中国人私德深厚。 中国文化的大个人主义和西方文化的大集体主义,似乎不容易被人们察觉。我们的眼睛容易看见大的事物,我们的智慧刚好相反。 中国文化对“陌生人”有恐惧之情。有的元杂剧以此为故事的起点。 中国文化对陌生人的恐惧,也反映在中国领导人们的行为中。中国领导人急于与外国领导人建立良好的私人关系。一个国家频繁更换领导人,更加忧虑的不是此国人民,而是中国领导人。 中国文化喜爱树立各种榜样以供人们学习,这些榜样大多是普通人,像焦裕禄作为县委书记而成为榜样,已经是比较罕见的现象。 成为榜样的人是普通人,是因为榜样是供其他的普通人学习的。再说,中国文化认为,大人物首要的不是美德,而是干才。连鲁迅这样的先知先觉者,也从干才角度,去肯定杀人如麻的曹操,夸曹操“有本领”。对于大人物,“有才无德”不是贬义词。中国今天的学者,还在绕着圈儿去歌颂秦始皇的丰功伟绩。“无毒不丈夫”是中国从官场到民间都承认的真理。 一个人加入了黑社会之后,又想退出黑社会,他将处在危险之中,即使他退出后并不去威胁这一黑社会的安全,他照样会受到制裁,直至追杀。在黑社会眼里,一个退出黑社会的人比一个被黑社会开除的人更可恨。这或许应该理解为:一个人从某一黑社会退出,表明此黑社会已经被自己的成员所唾弃,黑社会里的其他成员也就脸上无光了。 在台湾的一些政党里,一个党员想要退党,他所在的政党得知风声后,就会尽快宣布这个人已经被该党开除,算是给政党挽回了一些面子。
|